苹果还原系统怎么弄:[转载]我的愤怒:今日中国连文学就没有,还谈什么文学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49:34
我的愤怒:今日中国连文学就没有,还谈什么文学奖?作者:郭一平

中国现在没有真正的文学

说文学高尚,是因为那些被称为文学的文字,都是由那些耐住寂寞,淡泊名利,而又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强烈关注民生民情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大家有哪一个不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如此,托尔思泰、莎士比亚也是如此。

说文学低劣吧,那是谁都可以写,只要写出了东西,都可以冠以文学的名号。韩寒、郭敬明、徐静蕾也可玩一把,此前的王朔就更不用说了。

当下的中国,玩文学的人,有三种人:

一种是体制内的人,蹲在屋里,钻牛角尖,写些与生活脱节的酸文学,而又企图“不朽”。王蒙、贾平凹、铁凝等人是也。

一类是借助媒体疯狂炒作,骂别人骂出名声,把“文学”当钱卖,糊弄一下低层次的看客的人,韩寒、郭敬明、王朔三个哥们儿是也。

另外一种人,就不说了。是那些盯着红头文件,在上级意图中寻找创作主题的人,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兆山之类是也。此前的郭沫若就是这方面的先师。

我郭一平也不是说瞎说,不信,你看看当今中国被称为“作家”的人,有超出以上三种情况的吗?

因此,我说,当今中国没有文学!!

文学是一群牺牲自己为了他人的事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还想的是让别人住上“风雨不动安住山”的房子,即使今天的共产党员,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步?

文学,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牺牲自己,为了他人的事业,这与到战场上去同敌人博斗、流血牺牲而去保全他人的生命与幸福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试想,那些真正的作家,如鲁迅那样,为民众鼓与呼,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不畏当局的威胁,拿起笔杆子为民去战斗的,又有哪一个不是如此?

人家的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争相传阅,千秋万代流芳,正是这些文字说的话,正是广大人民想说的,想听的,又是黑势力所惧怕的。这些作家,是一群战士!!可在当下,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又有哪一个人是这样?

再说了,李白、杜甫、曹雪芹的作品,也没有参加过这奖那奖的?人家的奖,是世世代代的人民给的,不是炒出来的,不是骂名人骂出来的,不是“专家”评的,也不是领导内定的。

可以这样说,这奖那奖,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统统一钱不值!!

读者,都是被忽悠着和强迫着读书的

你看,谁的作品获什么奖了,就该有人在媒体上吹牛了,多好多好,这些好处,连写这些文字的人也未必知道。广大读者光想看看,到底咋个好法。可一看作品,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你再看,建国以来,出了那么多的“文学”大家,出了那么多的“好书”,到今天有几个人还在读呢?

我郭一平在书圈里混了这么多年,心里比谁都清楚。还是四大名著卖得好,少年版,成人版,文白对照版,外文版,大开本,小开本,精装本,简装本。是个出版社都出。可今年卖了明年卖,后年还在卖。10年前卖,10年后还在卖。20年以后,200年后还能卖!

你看看,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所谓的“作家”的“作品”又有几本能够做到这一步?

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今天你出个虚名,明天我又张扬一阵子。什么琼瑶、岑凯仑呀,什么王朔呀,等等,反正我也说不上来,多的去了,哪个不是忽悠一时就玩完了?更不用说流芳百代了。

学生的教材,是最大的忽悠场合

可怕的是,我们的教材,中小学教材,包括大学教材。几十年来,老选那些没有读者的作品。例如,《荔枝蜜》《天山景物记》之类的,跟时代一些也不合拍。因为是国家规定,你不读不行,考也是考这些。《荔枝蜜》写作的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困难时期,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但你看作品里有这些时代痕迹吗?粉饰太平是也!

这些不关心民生,脱离时代的作品,让一代代的学子,看不清所处的时代,走上社会后,忽然发现又是另一个世界!这些文字,我看说是“害人文学”。

我郭一平没有读过建国后的“作品”

有人问,你郭一平读过多少书,敢如此口出狂言?!

我说实话,我没有读过巴金、老舍、冰心的,也没有认真读过王蒙、贾平凹、铁凝的,也没有读过金庸、梁羽生的,更不会去读韩寒、郭敬明的……

我读的书,也实在不少。读《史记》《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还有四大名著,有些不只读了一遍。我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去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何况,在我的生命中也不可能只是读书。

巴金、老舍、冰心这些人的书,上学时,不得不读,只是课文,但走上社会“恍然大悟”后,就没有读过。

我相信鲁迅说的:“多读外国的,少读中国的;多读古代的,少读当代的。”

我还相信李敖说的:“在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信息充斥耳目的今天,不读什么比读什么——这个选择比读书更重要!”

有人说,你郭一平写出过什么好作品没有。我坦率地说,我象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文学,为了文学我放弃了很多。但我并不急于写作,更不想高产!但我保证我写出来的东西,是用心的。

写书的人,要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知道这书要让别人花时间读的,所以写作之前想一想,这书能够给人家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不弄明白,别写!写了不是害人?这几年,我编写了几百本子课外读物,科技知识、自然知识之类的中小学生常用的,起到一个传播知识信息的作用,也不轻易写作什么“纯文学”“长篇小说”。尽管我写的书多,读者也多,但不容易出名,更不可能得这奖那奖的。但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不乱写”在今天也是一种高尚品德。不为钱去写,不为虚名去写,写发自内心的,写关心民生的,让文学也能发挥其社会功用,这是我的追求。

我没有那些“少年才俊”的天赋,也没有充裕的时间专职写作,但我在体味生活,等待明天。

也许,不少人写书挣钱挣得盆满锅满的,可他们的“作品”甚至不见得比我写的博文流传得更长久。

郭一平对读者的忠告

一句话,同志们,别迷信这奖那奖,别听人家乱吹(包括媒体也加入了忽悠行列,“专家”更是不出其右),订出一个读书计划,别乱读书。

你想想,这现在的中国连文学就没有了,你还能迷信这文学奖那文学奖?!

我还建议,国家趁早取消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别玷污了鲁迅、茅盾大师的名声,也别利用这些机会花钱忽悠中国广大读者,让他们省些时间读些经典的东西,读些世代认可了的东西。摸着胸口想一想,弄这些把戏有意思吗?良心上不愧疚吗?不觉得这是在骗人吗?

(以上所言,仅代表我郭一平个人观点,与登载此文的网站无关)

 

以下为链接文章

可怜的茅盾文学奖

27日晚,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了结果。

贾平凹的《秦腔》拨得头筹,票数遥遥领先,并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一起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此前,网上盛传获奖名单,如今一对照,一个不差,完全一致,吝啬得不给国人留下半点想象的空间。网上纸上少这方面的新闻,输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百度一番,也仅仅是找到相关网页约22,400篇,很显然,这与“中国文学界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颁奖”名号一比较,极为格格不入,令人徒生悲叹。不免得使人觉得,中国文学似乎是进入了一个低谷,文学的背景很暗淡。

没有悬念,没有轰动。一切都在静默中开始,最后又悄无声息地结束,仿佛一阵清风吹过,那种拂动的感觉,也在瞬间麻木。正如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最大赢家贾平凹先生所感慨的,“既感到意外,也不感到意外”。这话里面,也许包含些贾平凹先生自信,并又要保持谦虚的情感,然而,这也反映出了大众对此奖的关注度。另一位获奖者,颇具才气的女作家迟子建,她在接受采访时,也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和与宁静,语速和音调没有太大的起伏,她说自己对获不获奖没有太大的期待。而我们百姓们连关注的热情都不够,又哪有期待呢?某一权威网站所做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人都没有看四部获奖小说中的一部,很多知道得最多的,还只是那部反映敌我谍报部门的核心机关,即无线电侦听与密码破译的较量的《暗算》,这是因为大家看了以这一著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说实话,四大获奖作品,我也一部未看。因此没有权力来评说这些作品,是否真的达到中国文学界长篇小说的最高境界。但从获奖中可以发现,这些获奖者都是风格定型了的获奖专业户。比如贾平凹先生,虽然仍然在努力创作,但《废都》一书似乎成了他的不可超越的成就,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悟,认同此理。贾平凹先生一直笔耕不辍,然而大家熟知其风格后,再也不会一部接一部读下去,尤其是快餐文化的时代。

所以,茅盾文学奖一直围着这几位“老人”打转,新人无法获得机会,也无从说起新一代人对这一文学奖的重视与关注了,其后果必将青黄不接,可以说现在就有了这种势头。如果不是,那除了这几个旧面孔,怎么就选不出新人新作品,而找一丝时代气息呢?如此看来,当代文学确实是没落了,如何这几位支撑起当代文学的大家都倒下了之后,看还有谁能独当一面撑起这面文学大旗。要靠郭敬明、韩寒之流,甚至是张一一这样一批在网上瞎混的低谷的所谓文人作家,这也许是茅盾文学奖最可怜的地方。
不能忘记,当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时候,国内一片哗然,竟然是此等人士获得此等国际上文学最高荣誉。当时国内有一种声调,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不屑一顾,不仅仅他们没眼光没水准,更大批他们的偏见过于严重,比如说诺奖注重英语背景,不了解东方文化。殊不知早被历史无情的反驳了,印度与日本不就有人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了吗?诺贝尔文学奖,甚至是诺奖,至少有一点,它做到了,它既然举起了全世界文学这面旗帜,也完全按这一原则去执行了。其获奖者,大都不是瑞典人。也至少给了人许多期望,期望这一公平的文学大餐,期待谁又将是后进者,或者说从来没有听说的。

与此观照,看看我们的文学奖的境况,居然国内还有很多人放言,他们“不关注国外的,更看重国内的”。如果有一定自悟能力的话,那么在脸红的基础上,是不是也会觉得可怜呢?
[稿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