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换个外屏天津:公案拈提19:老贼,我识得你也——“向上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53:45


拈完了末后句,就不能不说说“向上事”。本来末后无句,向上无事。昔者文殊才起佛见,即贬身于铁围之外;狮子前番拿着末后说事,本已身堕草窠,而今若再强拈向上之句,更直教自家门前的石狮子也要大笑三日!


可话虽如是,怎奈末世众生心性多疑,你若定言上边无事,人家却要疑着你此地无银三百两。所以思来想去,既然无句之末后已经叨弄出了许多事,俺也就只好向石上栽回花,旱地行把船,把这“无事之向上”再掰开了说道说道。

向上这事,你说复杂,它确实复杂,从初见实相到究竟成佛,理者向上之理,事者向上之事,地地无非向上,位位总归末后,就是释迦亲来也说之难尽;你说简单,它确实简单,一句“但尽凡心,不求圣解”,即已摄尽其事,更教阿爷向何处开口去?


凡心者,有无、生灭、迷悟、真假、凡圣、好坏等一切二边二取之见是。所以向上即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即向上,若于此外别求向上,尽属龟毛兔角之邪心用事。


不二之事,说时容易、行时难。首先你必须明心见性,证悟实相,因为空性是汇归不二的根本。离开根本,你是没有资格说向上的。见性一事虽然重大,但还只是破初参,所明者也只是一些“下边事”。从最初之下,到最末之上,大致要历经以下几个阶段:一、迷悟历历,凡圣两端,灵龟过处,行迹宛然;二、虽知有向上,然不明何为向上,灵龟曳尾,更添扫迹;三、悟得向上之理,未能尽入向上之事,灵龟化龙,其形虽亡,其声依稀;四、不落两边,不住中间,不闻其声,不灭其形,和光同尘,同尘和光。


今儿个俺就举圆悟的公案,为大家说说里边的悄悄事。


                            2)
公案原文:

    “圆悟一日请益临济四宾主,师(五祖山法演)曰:‘也只个程限,是
    什么闲事?’又云:‘我这里却似马前相扑,倒便休。’
    “师谓圆悟曰:‘你也尽好,只是有些病。’悟再三请问:‘不知
  有什么病?’师云:‘只是禅忒多。’悟云:‘本为参禅,因什么却嫌
  人说禅?’师云:‘只似寻常人说话时多好?’时有僧便问:‘因甚嫌
  人说禅?’师云:‘恶情棕!’
    “师一日问圆悟无缝塔话,悟罔然,直从方丈至三门方道得。师云:
  ‘你道得也。’悟云:‘不然,暂时不在,便不堪也。’
    “三佛一日相谓曰:‘老和尚只是干爆爆地,往往说心说性不得。’
  因请益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师曰:‘譬如清楚摩尼宝珠,映于五色,
  五色是数,摩尼是佛身。’圆悟谓二老曰:‘他大段会说,我辈说时费
  多少功夫,他只一两句便了,分明是个大虫。’师闻之,乃曰:‘若说
  心说性,便是恶口。’又曰:‘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所谓驱
  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若不如是,尽是弄泥团汉。’”
    “演迁五祖,师执寺务。方建东厨,当庭有嘉树,演曰:‘树子纵
  碍,不可伐。’师伐之。演震怒,举杖逐师。师走辟,忽猛省曰:‘此
  临济用处也!’遂接其杖曰:‘老贼,我识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
  尔命分座说法。”

欲会向上,先得明白下边的事——要真破初参,于自性、实相得真实的见处与定解。教门谓此为大乘见道,为初登圣位;宗门谓为开悟,为见性成佛。圆悟当年礼觐五祖前,曾参访多位名震一方的大德名宿,彼等咸指其为法器(呵呵!如此压良为贱,就不怕魔昧了人家好男女么?)。后参演公,“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此正见五祖为人不凡处)。再后经一番寒热病打,乃悟前非,病愈寻归,终于檀郎闻声处彻悟本来。祖乃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归家方识慈父心)


列位须得明白,演和尚此时印证圆悟,只是于初关门前略开一线,非是印可他已经会得向上事。学人破此关门,为师者为做印证,放他一马,这是从释迦佛开始立下的不成文之规矩。所以,当六祖唱出何期自性如何如何的小曲时,五祖即以祖传衣钵相传;当雍正三见章嘉时,佛爷即许其已得“自在”;当演公和尚宝惜一时放下,白云即为其起舞庆贺。因为彼等已经亲见法身,证根本智,而今而后踏毗卢爷爷顶上行,他日证成真实圆满之正等大觉佛果,端赖有这一着。


但此事虽然奇特,毕竟只为初到法身边,除释迦佛爷自己,他后世儿孙再无第二人能于这一悟之下彻底了手。初出炉的生铁要经千锤百炼方成大器,圆悟大事虽明,末后未了,五祖顶门有眼,哪会不明内中之事?他此时不说破,是在等合适的机会,只要你不是千彻百了的汉,狐狸尾巴就早晚要露出来。你看,当圆悟一日请益临济四宾主句时,这不自己就送上门来了?


我在拈提(十七)中大略讲过四宾主,此与三玄三要、四料简共为临济的看家之宝。临济学人想研究研究自家的珍宝,本没什么,换了别人五祖说不定还真要给他好好说道说道,但对圆悟却不那么,因为他知道这里有大鱼可钓!你不是问我四宾主吗?这简单:“也只个程限,是什么闲事?”又云:“我这里却似马前相扑,倒便休。”临济的三样看家宝若落在咬文嚼字的人手里,他能给你码出几篇专著,因为那里边的道道实在太多。可是在临济那里,也不过就是些闲家具,本就是拈黄叶为止小儿啼耳。所以五祖说“也只个程限……我这里却似马前相扑,倒便休。”四宾主的密意分明已为他说破了,若能于这话会取,自然不会再被临济那老汉瞒。本来话到这份上已经说得够明白了,可惜勤把子老兄却偏不肯醒醒,其实别说他不肯醒,即今各位磨牙汉谁又醒了?


圆悟醒没醒,演爷当然知道,所以他才又敲打圆悟说:“你也尽好,只是有些病。”圆悟一听就毛了,乃再三请问:“不知有什么病?”师云:“只是禅忒多。”这个禅忒多,就是前一句的注脚,因为你“这个东西”忒多,所以才有四宾主之问。禅忒多其实只是现象,根本原因是圆悟的法见太深,此见不除是无法行得向上路的。赵州曰:“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因为“佛”为法见,一法立,必法法立;既立佛,则必立众生;既有觉,则必有不觉,如是则乾坤不安矣!当然赵州这话也有落处,你若抓着“不喜”做文章,放口去咬,那老汉亦不妨以之为虎口横身句,却也可以上演一场欲纵故擒的好戏。


再一难再二,五祖的话都说到这份上,换个稍微伶俐的也该明白几分了,可圆悟这个闷葫芦还是不开窍。接着问:“本为参禅,因什么却嫌人说禅?”呵呵!你看这瞎汉,土都埋八丈深了,他还没睡醒哪!参禅为悟佛心,真悟佛心,应知佛本无心。佛既无心,自当无禅;若本无禅,何必有事没事地故意缠来缠去,总搞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勾当?所以五祖再一次开导他:“只似寻常人说话时多好?”


圆悟禅多,是因为心中有物,有物则必有隔碍,越有隔碍则必越想表现得心无隔碍,那禅自然想不多都不行。真了的人一法不立,心量广大旷若太虚,如是举止自然本份,出语定然平常。看到这儿我倒真想对坛子上那些养鸡养鸭的专业户说一句:“只似寻常人说话时多好,何必讲话时嘴里总要叼着条鸡腿?”


                           3)
俗话说“凡事不过三”,但圆悟几次三番却硬是闯不过这一关。“三佛”中最伶俐者尚且如此,可见此事实非易与耳。这不,当演和尚“一日问圆悟无缝塔话,悟罔然,直从方丈至三门方道得”。师云:“你道得也。”悟云:“不然,暂时不在,便不堪也。”


无缝塔话,出自南阳慧忠国师的公案,今日不作拈评。圆悟既然下得转语,却并未因此而自肯,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若“暂时不在便不堪”能也。圆悟所以日后有救,全在有这一句自知,若换作我等,只怕好听的话才入耳,早就飘飘然了吧?我敢说,“暂时不在”坛上诸人十有九个要理解为观照、保任的念头、功夫,以为人家圆悟是观照在时能堪,若不在即不能堪。莫错会,圆悟此言虽然也是一种功夫,但那是提持的功夫,而非观照的功夫。我给你打个比方,假设一个穷小子在路上无意间捡了个金元宝,一不留神成了富人,他肯定要想:既然做了富人,自然就应该有个富人的样儿。于是说话做事就总要拿出个富人的派头,这个拿出来的劲,就叫提持。但既然是提持,就有提得起来时,也有忘了提的时候。劲儿拿得足时,也许装得还能有几分像;一旦忘了装,穷汉的酸臭相就会不知不觉流露出来。若是真正的大财主,便不用这般造作,人家只管想什么说什么,自然句句合着自己的身份、地位。这里边的差别看似无何,实则大矣!


“暂时不在便不堪”,是路途功夫,真到家人自不会出这般洋相。有个南塔光涌禅师参仰山时,山问:“汝来作么?”师曰:“礼觐和尚。”山曰:“还见和尚么?”曰:“见。”山曰:“和尚何似驴?”师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师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山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山每指人曰:“此子肉身佛也。”你看,这就是真宝贵人的作派。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希奇的,如是答话我亦会得。”真的?也许别人信你,我却不信。若是仰山当时辟面问我些佛手、驴腿的话,估计我也要直从方丈至三门方能道得个,像人家那样于石光电火之间张口即来,直令堂头大爷也大惊失色,肯定没那本事。此事难就难在一要向者未闻,二要接口而出,非真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是绝然不行的。仰山至人,断无错语!


什么人说什么话,圆悟不解上边事,自然就要堕下边行。若果真是个本分人,守着演和尚这样的大佬只消日日说些寻常话,比什么不好,可他们却偏要整出点不平常的事来。这不,“三佛一日相谓曰:‘老和尚只是干爆爆地,往往说心说性不得。’因请益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梨子本来是拿来吃的,若遇着不知梨子为何物者,对他说说梨子的味道、营养,让他生起对梨子的信心,以及学会栽培的方法等等,原无不可。一旦吃过后,若还在以嘴上说的道理论短长、辨高低,宁不谬乎?所以五祖曰:“譬如清楚摩尼宝珠映于五色,五色是数,摩尼是佛身。”说心说性乃教家方略,为的是接引初机,禅家偶尔为之虽无不可,但终不是份内事。故赵州说:“经有经师,律有律师,论有论师,争奈老僧何?”捕鼠须遣猫,擒兔方纵鹰。你们大佛小佛的本为擒兔而来,盘桓坊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若整天再为你等说心说性,净传些捕鼠的伎俩,就算对得起你们的人,也对不起你们吃的干粮不是?但扑兔之鹰未必不能捕鼠,要么我不出爪,出则必定一击必杀!见识了演老爹的扑鼠神技,圆悟谓二老曰:“他大段会说,我辈说时费多少功夫,他只一两句便了,分明是个大虫。”呵呵!傻兄弟,此时才明白,不觉得已迟八刻了么?


“师闻之,乃曰:‘若说心说性,便是恶口。’又曰:‘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所谓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若不如是,尽是弄泥团汉。’”说到这儿我就不能不再提醒各位一句,宗门三关理虽不有,事本不无。欲破其关,须明至理,欲尽其事,须发真悟,嘴上的功夫再好,顶多不过说他个天女散花,地涌金莲,于那边的事却全无半分用处。五祖都把道理讲到这份上了,圆悟能一点不懂?显然不会。但懂得再多,只要事上未到,也是枉然!


                            4)
还好,圆悟到底不是个白吃干饭的主儿。后来演和尚迁居五祖之庭,命其执掌寺务。在建厕所的时候,发现门前有株长得不错的树木,演公发话了:“树子纵碍,不可伐。”大好的一棵树,就算碍着点事,只要没影响尔等出入,用不着砍伐。看到这儿估计你一定想起归宗菜园子里的那出戏了吧?不光你,我猜圆悟也一定想起来了,所以“师伐之”。不让伐的话虽然如出一辙,但理由并不一样。归宗那里是当伐而不让伐,五祖这里是不当伐而不让伐。该伐不伐理应吃棒,不该伐的伐了自然也应吃棒。于是“演震怒,举杖逐师”,你这个不听话的东西,今日本和尚若不打你,等明儿个你还不得上房揭瓦?


甭管五祖为什么要打,反正那棒子打在头上的滋味不会好受,圆悟心想“眼下还是三十六计先走了再说”。到底是年轻人,心快脚也快。跑着跑着,忽猛省曰:“此临济用处也。”遂接其杖曰:“老贼,我识得你也!”演和尚遂大笑而去,自尔命分座说法。呵呵!傻小子今日总算跃得龙门也。


列位还知道何为临济用处么?若道四宾主与三玄三要、四料简是临济用处,当时庙里的阿师哪个不知,何人不晓,圆悟何必等到今日才会?若道棒喝是临济用处,那年代连路边卖茶蛋的大妈亦知道,五祖何不也令彼分座说法?什么?你问我这是为何?嘿嘿!俺狮子前边话已经讲太多了,到这儿却要卖个关子留给各位自己参,谁参透了谁得与圆悟把手共行,岂不快哉!


                            5)
宗门有奇特,谓有向上事。宗门无奇特,谓向上无事。灯录公案千七百则,密意总在奇不奇特处,精华亦只在奇不奇特处。禅之三关,初时不许你开口,末后无你开口处,故奇特不奇特,只在中间会得。仰山拂子,岩头末后,会也奇特,不会也奇特,会与不会总奇特!


“至道无难,唯嫌捡择”。生死是捡择,迷悟是捡择,凡圣是捡择,捡择歇处佛事歇。


“至道无难,贵在捡择”。生死是捡择,迷悟是捡择,凡圣是捡择,捡择尽处佛事成。


灵龟曳尾处,方知向上事。灵龟亡迹处,方行向上事。


龟行而不知落迹,虽跨圣门,未免圣堕,为圣中凡。行而曳尾扫迹,旧迹虽亡又添新迹,为圣中贤。至身亡而迹灭,光和而尘同,方为圣中圣。


向上无事只提半分,向上有事方堪全提。故释迦无事,不妨广开八万四千法门;六祖无事,尔乃演述十品《坛经》;老人无事,正好常与诸人说心说性。


圆悟不识临济用处,出语不免禅多;既识临济用处,下笔自然多禅。一部《碧岩讲录》,篇篇皆为禅话;二卷《圆悟心要》,书书无不话禅。


若有人问狮子,尔且知圆悟禅话、话禅今在何处?这简单,只在你等诸人的眼里、耳里、口里、心里,只是不在圆悟的笔头上,呵呵……


(作者:狮子  图片:mic劢芤拍的  校对:逍遥 整理: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