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官方硅胶套:上海的古名园及逝去的胜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58:40

上海的古名园及逝去的胜迹

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在现在的中心城区,那是租界是典型的殖民地。上海真正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周边,在松江和嘉定。老上海南是松江,北是嘉定。

上海近城原有许多园林胜景:日涉园、露香园、熙园、吾园、徐园、味莼园、引翔港大花园、愚园、爱俪园、半淞园、最闲园、云所园、后乐园、留香园、濯锦园、檀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观念及无视历史等种种原因,这些历史上的园林皆一一消失了。

古园胜迹毁得最惨的是宝山。

宝山历来隶嘉定,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单独立县。“八一三”日军侵华战火几乎毁了宝山的一切。宝山县城完整的城墙和城内所有建筑,城内的园林“芳圃”、“香雪韵”和“城西公园”彻底被毁。现宝山城厢仅剩临江公园内文庙的大成一殿。

殷行古镇创于明正德年间,镇的开创者殷清在镇东北堆筑了“依仁山”。镇原有“殷氏园”、“文昌阁”、“葛尚书庙”、“白衣庵”、“玉泉庵”、“信民庵”、“鹅艬土地庙”、“江申土地庙”等胜迹。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的殷行古镇,最繁盛时老街有三里长。镇位于江湾机场东北端,今闸北电厂西南处,袁长河南。一九三九年日军为扩大侵略强行圈地建江湾机场,彻底毁了殷行古镇。

殷行镇南有明参政侯尧封祖坟“园沙墓”,浣纱浜村现仅剩一棵二十多米高的四百多年的万历古银杏树。“浣纱”就是“园沙”的谐音,浣纱浜今天成了安波路。园沙墓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还有墓冢十多座,有翁仲石兽和董其昌所书石碑,后被日寇掳掠一空,甚至连墓中的干尸“木乃伊”也未幸免。

“园沙墓”再南有引翔港古镇。镇中“桥门头”茶馆四面有窗,可俯视河中船只。镇中十字街口两侧,有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里人王森澍、周锡琮倡立,占地十一亩多的“厚仁堂”。堂内有地方慈善机构“先董祠”,民国初在此创办引翔医院。引翔港西岸北街有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里人周志溶捐建的“文昌阁”。阁高两丈四面开门,是江南园林式古建筑,奉孔子和弟子七十二贤人。阁东有“魁星阁”,西为“环秀亭”。东栅外有明万历年建的五开间三埭“白衣庵”,俗称“东观音堂”。庵前有横跨周塘浜的“香花桥”,庵西有“刘公祠”。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引翔港南段湮没,北段淤塞,后填平筑路即今之宁武路。引翔港北通翔殷路有粤商修建的马玉山路,即今双阳路营口路一线,引翔港古镇毁于城市化进程。

江湾镇原有古刹十多座。“保宁寺”建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系东京大相国寺僧智光(龙树法师)杖锡募建,后屡经修葺。寺内有天福古碑、吴越古钟、石弥陀、石井栏等。万安路之名源于保宁寺的万安阁。“崇福寺”,在三门路东北,原称“天乐教寺”,建于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明福王时(清顺治元年至二年,即公元1644-1645年)改名崇福寺。“景德观”,在镇东,即“东岳行宫”俗称“东庙”,建于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占地十四亩。正殿祀东岳泰山神,殿右为“古龙神庙”。“玉佛寺”系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僧本照从南印度迎来的玉佛三尊,初结草庵于张华浜,清邮传尚书盛宣怀被劝募在“昆福寺”废基北首(今车站北路)购地三十余亩,历时六年建成,迎供玉佛。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玉佛才迁供安远路新建的“玉佛寺”。“俞泾庙”,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里人张光彪建,供潮神。西为“晏公祠”,东为“霍光土地祠”,再东为“城隍行祠”。“关帝庙”清康熙初金有来募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里人扩地重建。“小场里社行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毁于太平军,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建。“西林庵”,建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2年),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毁于太平军。“观音阁”,建于清乾隆年(公元1736-1796年),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里人张宝鉴、汪光沛等募资重建。“马家观音堂”,即“马孝女祠”也称“慈航庵”,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马氏建,祀孝女马翠姑。“奎星阁”,里人严沐澧、陆显、周吴珊等筹款,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建。阁为塔式尖顶,八角形屋檐,两层。之前曾有“文昌阁”,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建,阁上塑文昌帝君,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重修。“牛郎庙”,俗称“西庙”,庙内祀宋学士刘鞈。庙左原有“法霖庵”,清雍正初(公元1723年)由葛姓牧童积资建,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毁于太平军。同治七年,里人刁维熊、殷君彩募资重建。庙之东楹塑牛郎织女像,故称“牛郎庙”。原有牛郎吹笛骑水牛像,并刻铭记祀刘鞈事。

“三观堂”,明末所建农村寺庙,原名“迎真道院”,后改“还真道院”,也称“三官堂”。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由道士主持,供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后道士散去改为佛寺。为江湾镇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寺院。

清张忆《迎真道院》:

东去袁长浦,幽楼宛在兹;已无羽客住,尚有散人知。

碧藓依斜砌,黄花满矮篱;邻翁闲话永,凉月步迟迟。

清徐大伦《行抵江湾》:

江湾寺近路迥旋,霞晕枫林欲暮天。记得斜塘春泛日,绿杨两岸淡如烟。

江湾古镇处河网地带,是多桥多树的水乡,镇上园林别墅众多。“景德观”北有“沈氏园”、镇西后有“傅氏园”、严家角有“晚香园”。清郁家浜有金明理所建“南园”、北街左侧有金迈所建“就圃”、悦来桥左有严秉衡所建“严氏圃”和陈氏“息圃”(又称“颖川小墅”)、息圃前有陈奉直所建“涉成园”。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前后,镇上私园林立,有广东甘日初所建“甘家花园”,吴县潘姓所建“潘园”。吴家湾有“张家花园”。车站北路有浙江余姚吴姓所建,当时江湾最大的花园洋房“吴家花园”(“延陵别墅”)。镇南有“梁家花园”。走马塘南景新桥、黄家桥间有江湾著名中医蔡章(蔡香荪)所建“蔡家花园”。走马塘南竹行桥东有浙江镇海庄姓所建“庄园”。镇东有花园式墓地“薛氏坟山”。保宁路有“严氏祠”。公安街有“王氏祠”、“石氏祠”。新浜桥东有“张氏祠”、“吴氏祠”、“汪氏祠”、“葛氏祠”。镇东有“徐氏祠”。奎照桥西有“陆氏祠”。刁家弄有“刁氏祠”。蔡家花园有“蔡氏祠”。

江湾的古园胜迹经多次战乱,特别是两次淞沪战争,惨遭日军摧毁,现已荡然无存。

月浦镇曾有“平桥步月”、“佛耳名泉”、“土山望海”、“月映西溪”、“东皋晚眺”、“元夕观灯”、“东林梅坞”、“西寺竹林”八景。园林有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谭友文所建“谭氏园”。元代严恭所建“严氏园”。明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钱东沂在东钱宅建“写心亭”。“藿圃”,明代周人玉所建。“种杏山庄”,清光绪中叶前赵守元所建。“淡庐”,清光绪中叶前周书建。还有“西寺竹林”、“东林梅坞”等胜迹。明代还有“月浦镇书院”、“佛耳泉”、处士王怡鹤居处“竹隐堂”等。“狮子林”,本是月浦一景,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福安县知县、月浦举人张金惠归葬处。墓地种银杏、榆树、柏树,蔚然成林。从长江航行的船上看狮子林,林若蹲狮,船行则狮若跃然。狮子林成了长江的一个航标。一九七八年建宝钢时,狮子林还有古银杏十棵。

杨行镇原有不少文人居所。西北有苏渊所筑“湄浦草堂”。苏曾与黄醇耀、周陈俶讲学于此。苏渊《自题草堂诗》:

新筑草堂仿水幽,波光翠影入窗流。鸟偷熟果时窥客,鱼隐清萍巧避钩。

荒月滩过频望岁,穷颜易老怕逢秋。无聊兀自摊书坐,半卧还消半日愁。

沙浦南岸有诗人李凝祺“比竹居”,中有“涤轩”。“鸣鹿堂”在镇西南,为经历朱引祥故居。旁有“双轩”、“鸣鸥榭”诸胜景。康熙间,朱引祥之孙朱鼎又增筑“偲怡”、“来鹤”、“云松”诸堂。

月浦、杨行的古园胜迹在历次战乱,尤其是侵华日军的炮火下彻底毁灭了。

宝山最值得称道的是有着“三湾九街十八弄”的金罗店。(宝山历来有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之说。)

罗店原是嘉定的第一大镇,有“春阳堂”、“简堂”、“江楼”、“百城楼”、“玉兰堂”、“默雷堂”、“十八条户槛”,布场街有清代建筑群“稻香堂”、“敦友堂”等。

“百城楼”曾是长洲沈德潜、南汇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两江总督毕沅论诗宴饮处。“玉兰堂”是职方郎中唐景亮、其弟唐景南读书处。“默然堂”是两江总督毕沅、进士施灏早年读书处。园林有“思园”、“龙川小筑”、“友兰别墅”等。“思园”有爱山亭、荷花池。龙川小筑有六宜亭、在乐槃、清凉诗窟、海棠寮、蔬香水榭。“友兰别墅”有朗照山堂、醉石、云豹、峡翠、观音峰等奇石。罗店邑庙后园有小榭“小罗浮”,是清代文人咏梅赏菊酬唱之地。

江南第一大镇金罗店,毁于“八一三”侵华日军的战火。罗店古迹现仅剩下真武阁、大通桥、丰德桥、花神堂。布场街的少量古建筑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拆毁。

古园胜迹的消失令人伤感,所以我们更要珍惜不多了的古遗存。

上海现存的五大古名园是:松江的“醉白池”,嘉定的“秋霞圃”、“古漪园”,上海老城的“豫园”,青浦的“曲水园”。

松江是上海先民的发祥地,古迹遗存不少。“广富林”古村落、墓葬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上海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活繁衍。

松江“云间第一桥”初名安龙桥,横跨古浦塘(又称跨塘桥),建于宋代,南北向木结构。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知府王衡在旧址重建石桥,为当时松江第一,故名“云间第一桥”(即今中山西路玉树路西三孔大桥)。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重修,石拱桥高八米、宽五米、长三十米。东面桥拱上有同治年镌刻“云间第一桥”额,桥柱刻“南无阿弥陀佛”。五百多年来,桥保留着原有的端庄雄伟古朴典雅,体现了江南古桥的特色。

唐代经幢,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建,八面二十一级九点三米高。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和题记。幢之各级、托座、束腰、华盖皆刻有海水纹、宝相莲花、宝珠、卷云、力士、天王、菩萨、盘龙、蹲狮及供养人等图案。经幢高大、人兽花卉雕刻细腻,展现了盛唐风格。

“西林塔”又名“千佛塔”,为南宋咸淳年(公元1265-1274年)的“接待院”后易名“西林禅寺”。塔六面七层,各层皆有题额:底层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天上清”;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

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寺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公元1068-1094年),砖木结构,楼阁式,九层,逐层收缩,历经修葺。九层塔现高四十二点五米,每层砖身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券门月梁,外檐罗汉枋、撩檐枋等大多为原物,塔顶之刹高七点八五米,由覆盆、相轮、宝瓶及四根“浪风索”组成。四条铁索从塔刹尖顶系向四角塔檐。砖塔袭唐代形制呈四方,俗称方塔。

一九七四年修塔,发现第三层侧壁石灰层内有壁画,为佛像打坐图,图清晰鲜艳,是上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壁画——宋代佛像。塔底层一点五米处,有长方形地宫,砖室高约三米,中间横卧镀金释迦牟尼铜像,汉白玉匣顶上是镀金供养人铜座像。铜佛像旁两银匣上铸有追荐亡母,追荐亡妻图样。地宫还有象牙化石和一百多枚唐开元币与宋币。

黄霆《方塔》诗云:

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杏蔼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方塔南有明代照壁,本是明松江府城隍庙照壁,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于塔南兴圣教寺院废基上的城隍庙遗物。照壁砖刻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珍宝诸图。中刻巨兽,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大口,露尖齿,睁大双眼,凶相,双角挺拔似龙,兽名“贪”。绕兽有动物花卉诸图物。

方塔北殿宇,原为上海河南路桥北堍,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天后宫大殿,因城区发展迁建于方塔园。

望仙桥在方塔东南面。桥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为石梁平桥,朴实简练刻有莲花纹图案。桥面为武康石雕,微呈拱形,弧线流畅,为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平板石桥。

松江“醉白池”,占地五公顷,始建于公元一六四四年,原为进士朱之纯私园“谷阳园”,园以陆机“仿佛谷水阳”诗名。曾为明代画家董其昌觞咏处。清顺治年,工部主事顾大申效宋韩琦慕白居易筑“醉白堂”事,建七百平方米长方形荷花池,辅以竹、梅、假山、奇石,名曰“醉白池”。园以池为中心,周以古树和楼堂轩榭。园现有“四面厅”、“乐天轩”、“疑肪”、“雪海堂”、“宝成楼”、“池上草堂”“邦彦画廊”、“艺术碑廊”等。长廊有董其昌所书条幅。“邦彦画廊”有石刻三十;有明末松江籍九十一位名人的职品;有寓意落叶归根的“十鹿九回头”;元书法家赵孟頫书《赤壁赋》;清郑板桥所书《难得糊涂》等石刻。还有三四百年的古银杏、古樟树和百年牡丹。园内楹联不少值得一读。

“醉白池”的堂轩亭舫榭等古建筑,保持着明清江南园林风貌,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名园。

松江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亦称“云间白鹤寺”(相传松江是白鹤的家乡故名“云间”)。元至正年间(公元134l-1368年)郡守达鲁花赤创建,一说是公元1295年西域穆斯林纳速拉丁镇守松江时创建,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寺墓合壁是汉族和阿拉伯两族文化交融的体现,尤其是窑殿、邦克楼和达鲁花赤墓。《松江府志》载:元王朝统一中国,纳速刺了率部族人(中亚波斯人),从嘉兴进入松江,这是松江穆斯林和清真寺的由来。

寺从明洪武年起多次重修扩建,尤以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和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两次为最。现寺保持了元、明时期伊斯兰教寺墓合一的风格。大门北向,照壁嵌有“清妙元真”砖篆。门额有“敕建”字,内照壁书“清真寺”。甬道二门,龙墙蜿蜒,东南墙外陵园即松江回回坟。寺碑记:元郡守纳速拉丁葬于寺内。龙墙内完整的清真寺建筑,是阿拉伯圆柱拱顶同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结合。东侧邦克楼,砖砌斗拱结构,楼壁内阿拉伯式砖拱球顶,高约四米,壁有精致的砖雕,拱形门洞出入,楼旁便门二。礼拜殿门面东,明式木构厅堂式建筑,与邦克楼对称。大殿川廊与尽头凹殿相接,凹殿高约八米,南北东三处辟门,球形拱顶,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翘,与邦克楼遥相呼应。礼拜殿南侧有沐浴室,院南北厢房为讲经堂和伊玛目诵经、会客处。寺内现存伊斯兰教碑刻四方。松江清真寺体现了汉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融。

嘉定的古园胜迹较多。现存孔庙、汇龙潭、秋霞圃,和南翔的古漪园。

“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有“吴中第一”之称。历南宋、元、明、清近七百年,整修重建七十多次。孔庙开始仅有大殿和化成堂。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在大殿前黄泮池、石桥门前造“仰高”、“兴贤”、“育才”三牌坊。后重建大殿,名“大成殿”。元改建为“明伦堂”,堂前有两进祠宇,门楼有砖雕,院中栽腊梅、玉兰,即“当湖书院”。书院东,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沿河新建碑廊,有宋黄庭坚;明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及“嘉定四先生”唐时升、娄坚、李流芳、程嘉燧的墨迹石刻。

孔庙现占地十七亩左右,大门前有“棂星门”、三座牌坊和石狮栏杆。七十二只姿态各异的石狮,象征贤人七十二。孔庙围墙,称“万仞宫墙”。进门的池塘叫“泮池”,凿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池北大成门,正中五楹,东西角门各一楹,宽二十九米,内有驮碑赑屃七,各负两米多高的石碑,碑记历代修庙概况。东角门壁上嵌有石碑。有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沈璞撰《嘉定县学之记》和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记苏州知府况钟惩办贪污、清理冤狱、修水利的《况郡守政绩记》。大成门前后庭院,原有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所植龙凤古柏十六棵,现仅剩大成门前一棵。东西两庑原供孔门弟子和历代名儒牌位,现为嘉定博物馆。大成殿为明式结构,重檐飞翘巍峨雄伟,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现陈列孔子塑像及相关资料。“明伦堂”是历代儒生讲学集会之地,三间厅堂,前有抱厦,两边粉墙漏窗,墙外小院植桂柏,还有百年牡丹一株。明伦堂陈列中国历代科举考试资料。堂西有碑廊,一九五八年修庙时将历年收集的碑刻、墓志和各类石刻嵌于壁间。院东当湖书院,现辟为博物馆。院外墙沿河三十多米,有一九八七年修建的碑廊,内有黄庭坚、文徵明手迹。

“汇龙潭”有石桥与孔庙相邻,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建。潭由自北向南的五条河汇成。五河如长龙蜿蜒,绿水抱山似五龙抢珠,故名。“应奎山”如明珠坐落潭中,山巅有“凌云亭”。潭近五万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南部以汇龙潭、应奎山和打唱台为主。“打唱台”始建于公元一八八八年,原为上海闸北区钱业会馆戏台,一九七六年迁入。北部景点相对集中,有“畅观楼”、“怡安堂”、“缀华堂”等。还有各处搜来的宋、元、明、清古物,如三世纪的“万佛石塔”、明代的“翥云峰”和清代的“井亭”等。汇龙潭公园始建于一九二八年,当时名“奎山公园”。潭畔重楼飞檐的“魁星阁”处山巅葱郁的林木间。“四宜亭”同孔庙牌坊遥相呼应。抗清志士侯峒曾、黄淳耀二先生纪念碑巍然矗立。

“秋霞圃”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是工部尚书龚宏私园。园有“松风岭”、“鸟语堤”、“寒香室”、“数雨斋”、“桃花潭”、“洒雪廊”诸景。清初园归汪姓,始名秋霞圃。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改归城隍庙。乾隆中与东邻沈氏东院合并,改建为城隍庙后花园。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后重建。城隍庙则可上溯至宋,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园林。

“秋霞圃”以池塘为中心,石山环绕古木参天,有“桃花潭”、“凝霞阁”、“清镜塘”、“邑庙”四景区。“池上草堂”,有清光绪十七年举人冯诚求撰联:

秋风池上莲初实,春雨亭前草不除。

清同治秀才李金声《池上草堂观荷》云:

草堂幽秀傍神居,庙貌巍峨绕一渠。叠石檐前形突兀,浚池阶下势凌虚。

茗谈曾忆春风入,珠走长看夏雨初。对景临流无限意,若耶溪畔比何如。

“桃花潭”东侧有“凝霞阁”,为园中景色最佳处。有周诚忠撰联:

楼高野兴多诉皓月而长歌但觉清风满堂,

心超诗境外凭轩槛以遥望惟见远树含烟。

相传秋霞圃清镜塘内的银爪甲鱼曾进贡乾隆。园东有南宋嘉定年间建,明洪武三年从南大街移来的保存完好的城隍庙大殿和寝宫。

“秋霞圃”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景观和色彩有着淡淡的秋韵。游“秋霞圃”能激发人们爱春、爱秋、爱自然、爱生命之情。

“古漪园”在南翔,占地十公顷。河南嵩县通判闵士藉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原名“漪园”,取“绿竹漪漪”意。后为万历举人李流芳侄李宜之私园;园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营造,立柱椽建长廊,刻竹景百态。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更名“古漪园”。园分“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六景区。

“逸野堂”“古漪”嵌字楹联:

古木葱茏飞鸟止,漪涟荡漾任鱼游。

“缺角亭”有民国李烈军所撰联:

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盘游有度好乐无荒。

“古漪园”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楹联诗词、花石小路闻名。园中有唐代经幢、宋代普同塔。日寇侵华占我东三省,当地爱国人士重修“补阙亭”,独缺一角名为“缺角亭”以志国耻。

游古漪园能发人深省,牢记日寇侵华的暴行,不忘历史不忘抗日英烈。

“豫园”在老城隍庙。园始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父母安享晚年,经营二十年始成,以求平安康泰豫悦老亲。大小景点四十八处,有“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几大处。

入大门有“三穗堂”、“仰山堂”、“大假山”等。三穗堂是庆典和宣讲圣渝、聚会活动场所。堂内高悬“三穗堂”、“城市山林”、“灵台经始”三金匾。窗雕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寓堂名“一禾三穗”丰收之意。“城市山林”誉园有山林之趣。灵台乃周代园名,“灵台经始”为效法先圣之意。

“三穗堂”后是两层楼厅,飞檐翘角,参差嵯峨,其下“仰山堂”有王羲之《兰亭序》句“此处有祟山峻岭”匾额,点出可观堂外“大假山”之意;其上“卷雨楼”,取唐初王勃《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句意。“大假山”与“仰山堂”隔池相对,假山由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垒成,为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唯一存世之作。山顶有“望江亭”,山麓有“抱秀亭”,山后有“萃秀堂”。堂东是“游廓”,廊前元代铸铁狮一对,曾被侵华日军掳去。廊中太湖石,名“美人腰”,使园内景致若隐若现。游廊有“渐入佳境”匾,左去为大假山,前行有“峰回路转”石刻,往右即“万花楼”。

“万花楼”有“复廊”、“鱼乐榭”等。复廊是中间相隔的双通道长廊。复廊口南侧是凭栏观鱼的“鱼乐榭”。廊南临水而建的“两宜轩”,寓“观山观水两相宜”。廊北“亦舫”状如古船。出复廊有方院,有古银杏、广玉兰两株。小楼四周鲜花万丛,故名“万花楼”。楼东过龙墙“月门”即“点春堂”。有“打唱台”、“古井亭”、“快楼”、“和熙堂”、“静宜轩”、“听鹂亭”等。点春堂为五开间大厅,名出苏轼“翠点春妍”句,是当年小刀会所在地。

“点春堂”对面“打唱台”,北有“藏宝楼”,西北有明代古井,东有湖石假山,山上有“快楼”,楼下“静宜轩”、“听鹏亭”与“和熙堂”。

出和熙堂西的“双龙戏珠门”即“会景楼”。有“九狮轩”、“积玉假山”和“水廊”。“会景楼”位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色。楼西“九狮轩”,“月台临池”,“荷花游鱼”。池东假山、水廊。因廊中有“积玉峰”故名“积玉”。

过三曲板桥,进“引玉”洞门,见“玉玲珑”石。院有“玉华堂”、“得月楼”、“藏书楼”等。“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约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传为宋花石纲遗物。透、绉、漏、瘦为“玉玲珑”四大特点。

书斋“玉华堂”正对玉玲珑。玉玲珑西近荷花池有楼,取“近水楼台先得月”意,名“得月楼”,楼西“藏书楼”。

玉玲珑后是内园和古戏台。内园为“园中园”,有“静观厅”,寓“动观流水静观山”意。西有楼,昔登高可望浦江,故名“观涛楼”。古戏台在南面假山后,被誉为“江南园林第一台”。

豫园楼台亭阁山石池树,错落有致,龙墙蜿蜒,全园合而分、连而隔。“龙墙”之龙,似穿云戏珠又似假寐,各具姿态。全园的砖雕泥塑又为古园增色。

徜徉豫园湖光山色之余,让我们牢记豫悦孝顺父母的为人之道。

青浦“曲水园”曾名“灵园”,是城隍庙属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园有“觉堂”、“得月轩”、“歌薰楼”、“迎晖阁”、“岸舫”、“夕阳红半楼”、“凝和堂”等。以“凝和堂”为中心,左右有“觉堂”和“花神堂”相伴,堂后有曲水长堤,环堤由“小濠梁”、“迎曦”、“恍对未来”三景鼎立环绕。从“濯锦矶”畔穿行葱茏林木回峰叠嶂,可登“小飞来”;由“老人峰”而上,可达“九峰一览亭”。园中古木林立,银杏参天,藤萝缭绕。

清王劝《曲水园》诗云:

彩堂轮囷鹊噪屋,文星福星聚郁郁。爱山已看横山横,恋水还寻曲水曲。

此间原是青龙镇,创此钱由一文蓄。年深土木焕神灵,九仞居然龙新筑。

长廊互转客欲迷,仄径几穷路仍属。亭前好鸟时一鸣,松竹雨余净如沐。

方疑寂静即羲皇,岂料喧嚣在城郭。流连胜赏不知暮,瑶席重开醉醺醁。

偶飘清吹叶宫商,空有妖伶艳罗縠。(縠,音hu,皱纹的纱。)

兰灯错落千树悬,并与金波流穆穆。满城士女走杂沓,神仙中人快瞻瞩。

自来佳构甲峰泖,春三二月多游躅。洛社终因白傅传,习池那厌山公数。

却惭俗吏缚尘鞅,亦许追攀访林麓。宾云会散鸿印爪,留得纱笼句争读。

至今花柳尚含情,再到不嫌幽兴熟。

王劝的诗生动描述了当年曲水园的景观和盛况。曲水园不大,但蜿蜒起伏,精致小巧。

游上海的古名园,在流连山水胜迹之际,使人感受到一个共同的主题——

要尊师重教讲情操、要孝顺父母讲道德、要热爱祖国讲历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园胜迹越来越显得珍贵和不可再得,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一份历史的馈赠吧!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