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充电器:用阿弥陀佛这一念打掉所有妄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4:15
疏【起信论云:心体离念。】
『心』,这是讲真性,『体』是本体。真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华严》上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的本体,的确它没有念。" l+ z7 A  m$ n6 ~
疏【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
这是假设一个问答,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要念阿弥陀佛,心体是没有念的,其实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答案就在此地。假如我们心没有念了,我们何必还要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不是增加妄念了吗?现在因为我们的心里头那个妄念不断,所以才要念阿弥陀佛。真的无念的话,那念这个佛号干什么?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是讲修因,将来证果的时候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净土生无生论》这部书,我们找一个机会好好的来研究讨论。为什么?你对西方世界你就不怀疑,你真正彻底明了了,晓得往生是一回什么事情,搞得清清楚楚。这一次我从香港带回《生无生论》的一部批注,非常好的批注,这是民国初年季圣一居士所写的。这是民国初年一位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写的东西深入浅出,比古人东西浅,写得详细。有机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一起共同来研究讨论。4 M, w( |2 b3 z; |) W# |0 U1 y

) n/ x$ f* R* K
疏【佛藏经云。】$ U) p2 a, Q) Z' ]

《佛藏经》是经的名称,《大藏经》里有这么一部经。: i  X" J! \; t7 |

P6 \/ @& E+ b' B9 \; \) L
疏【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于佛?】
p4 y# h9 g7 u: M
根据经,《佛藏经》,根据论,这个意思都是我们不应该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正念,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念佛。为什么佛在这个经里面叫我们起心动念去念佛?我们看底下说明就知道了。
m! t! x7 w9 Q, G/ @
疏【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
这是答复前面两个问题,依照前面所讲的,在理论上讲一点都不错,前面讲的这种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是最高的境界。我们常讲念佛有四大类,像我们现在提倡的「持名念佛」,我们一天到晚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中断,这是持名念佛,这是净土中普遍提倡的。除这个之外,有「观像念佛」,观像念佛,那要有相当福报的人才行,为什么?你很悠闲,不要工作,一天到晚有人伺候。你自己的佛堂四面都挂着阿弥陀佛的佛像,不管你走到哪里,眼睛都看到佛像,让佛像陪伴着你,使这佛的印象深深的落在你阿赖耶识里头,叫观像念佛。你要是离开佛堂,佛像就看不到,你就忘掉了。你一天到晚不能离开佛堂,不能离开佛像,这要很悠闲的人,很有福报的人才行。不像持名念佛,一面工作一面可以念佛,没有妨碍。1 K0 f  f0 H. G9 ^
7 x: p. {. [" l! d  ~! U
4 @" k  Y: l) G+ W- e
第三种念佛的方法比这个还要麻烦,那就是「观想念佛」,虽然可以不必对着佛像,《十六观经》里面那个方法你要能观成,观不成没用处。譬如第一观「落日悬鼓」,你看着太阳下山,那是往西方,太阳下山的时候,红红的太阳,什么才叫观成?你观成之后,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你眼睛张开的时候,太阳就在你面前,眼睛闭着,太阳也现前,这才叫观成。你张开眼睛,面前没有太阳,你就没有观成。这个比观像还要难。第二观是「大海结冰」,见冰映彻,作琉璃想。观成之后,如果你在我们这个讲堂,我们现在看这个地是磨石子地,你看到的是翡翠琉璃地。如果你看到的跟我们一样是磨石子地,你这观没有观成,不容易,很难!所以《十六观经》,那个理论我们可以研究,那个方法我们实在做不到,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做得成功的。3 d5 a2 i; b- @/ Z
9 }! F. P, K: L. ^
第四种就是『实相念佛』,就是此地讲的,无念就是念,这是实相念佛。离一切诸相,这才叫实相,这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是这个境界。《起信论》跟《佛藏经》所讲的是这个境界,是念佛法门最高的实相念佛。所以在理论上讲没错。『理则诚然』,不错!我们现在不行,我们没这么高的境界。+ I) V7 W! W/ j# b

疏【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
这就说我们现在境界,凡夫境界,理上讲没错,事上不行!事上,我们的无明染污,染污就是贪瞋痴慢,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烦恼习气断不了,念念相续,一个妄想接着一个妄想,日夜都不断,这个麻烦!底下举个比喻:1 x) d5 v- D/ E

疏【如七年之病。】0 G0 b: ]& A4 n$ c! c

病得太久,身体衰弱,站不起来。
]5 E# E* |6 b
疏【久乱之民。】2 t. p! w7 m# O; B8 ?8 W8 R# I8 e
' L  }! E$ J6 L+ D5 b

时局不稳定,经过长期的战乱。5 `# I* p【故曰惯习。}7 V$ O, d
2 w. X2 `9 {# W5 K! H  e+ _( c' i

所以我们现在起心动念一天到晚打妄想,变成了习惯,变成自自然然的,想断也断不了。' ]2 a6 H3 c* m7 G- x. P) K1 ?
# Y4 q, q( n* N7 ]* R' `* t' r
6 p! u8 L) h3 I+ [% _
疏【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5 B8 l5 v7 T$ V% ~& k

: q" P. G( o5 D1 o8 s$ \
这就是说明凡夫妄念的起伏,我们想勉强的把它压下去,压不住,愈压愈多。你不想清净的时候,好像妄念还少,你要想静一下,妄念特别多。你要不相信,可以试试看。你现在坐在这里听经,好像觉得没有什么妄念,如果叫你静坐,叫你盘腿坐在那里念佛念十分钟,不晓得有多少妄念起来!这就是念佛想压它,愈压愈多。其实那么多的妄念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本来就有的。平常时候它虽有你没注意,你没有觉察到有那么多,现在想把心静一静的时候,忽然发现了,原来妄念是这么多。绝对不是我一想静下来才有妄念,算了,静坐不得,一静坐妄念都来了,不静坐还没有。你要晓得,不静坐的时候,妄念照常,就是你没有觉察。你要是真正懂这个道理了,你就晓得静坐好,为什么?静坐发现了,发现了更要静坐,你只要能静坐好好的念佛,这个妄念会慢慢减少,那就是你功夫得力了。你要是怕,我一坐下去有妄念,算了我就不坐了,你这个妄念永远断不了。所以,不能怕它。3 _9 G" Q& R6 y6 A/ I" p' I+ q7 ?
疏【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
^8 {. D# l$ r
这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的注意,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人粗心大意,得一点点小的境界就不得了,好像自己就成就了,这个错了。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人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多存一个侥幸的心,希望不必用什么功夫、用什么苦行就可以能修行证果,都有一个贪便宜的心。诸位想想,修行证果哪能贪得到便宜?存这种心,这种心就不老实,这个心就不是个好心,怎么能成得了佛?怎么能成得了正果?这是我们要觉悟的。学佛一定要用真诚之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要真、要诚,决定不能用侥幸的心理。/ }: `" {$ N2 B( R* _2 V- ?
我们念佛念到轻安的时候,身心愉快,烦恼少了,智慧长了,是不是真成就了?没有,『粗念暂息,细念犹存』,细念还有,还没断!但是这两句话,实在讲不是对我们说的,我们说粗念暂息也息不了!这个话是对阿罗汉讲的,对参禅得九次第定的人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普通人没这个资格,普通人像四禅八定那是粗念暂伏,不是息,息是断掉了。石头压草压到而已,石头去掉又长出来了,那是讲四禅八定。这个是讲阿罗汉,也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牟尼佛批评小乘阿罗汉的。可见得小乘阿罗汉已经断见思烦恼,已经有能力超越三界,不再六道轮回,他是什么境界?就是那个境界。他的细念还存在,细念虽然存在,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了,他就会断。0 c  z- ?  K: k$ W8 D
% m9 x9 @, y- g3 b% |* x5 l0 X
9 u+ e: N, P" M* g# {
% q, B3 r4 {& n" F
8 d( {$ G6 `! v5 S2 a0 R
疏【既居凡地。】, d8 J6 e! o# }/ ?5 ]  k& w
 ]% u# z( g# G1 ]
这是讲到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是凡夫。7 G$ ]. z8 R% {% |

 f疏【未能绝虑忘缘。】) K, `7 ?7 F& N, R, L# W, E7 f
3 p6 [8 u: i$ }1 z3 z  V; A) Z
『虑』就是念头,我们心里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缘』是外面的境界,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外面有外缘来扰乱你,里面这个心不断的在那里动,妄念不断的在生灭,这是我们的病,佛菩萨为我们指出来。
疏【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 c) N. R/ K9 t
这就是教给我们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拿『缘虑』来进修。你看这个虑,不是妄念纷飞吗?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个虑只虑一个,就是阿弥陀佛。缘,我们这个道场同参道友在一起。这就是缘虑,我们用这个缘虑就可以进修,这是就路还家的办法。
 s; Z* B0 @* Q$ Q
7 l, ]- b# l3 }) d6 i
疏【故以念还攻于念。】" p1 ^+ l) S; R3 K" v0 F& C9 ?
 E6 x  X, M- V* B
『以念』就是以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攻于念』就是攻一切的妄念,用这一念把所有的妄念都打掉。持名念佛,就是根据这么一个理论而建立的。
疏【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 U. [$ b  X% C4 @0  c3 B: u! s, Y- k9 E
这是一句话给我们道破了,我们为什么要念佛?还有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瞧不起念佛法门,说这个念佛法门念了有什么用?你要是恭敬阿弥陀佛,天天叫他,他不烦!你怎么样亲爱他,他也讨厌!譬如一个儿子叫爸爸,一天到晚他不停的是爸爸爸爸,爸爸不讨厌他?他说:你一定要念佛,佛也会讨厌你!我们一听也满有道理,所以就不念了。其实他不知道,念佛就是断我们的妄念。我们想想,我们不念佛了,会不会有妄念?会有!会有妄念,不得了,妄念是六道生死的根本。我们用这句佛号等于是用药一样,打断我们的妄念,跟一般人喊爸爸不一样!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这些学者们自以为高明,实际上他不了解,他自己也是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没有办法制止。我们今天得了一个方法,他还来毁谤、还来批评,那就是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真正念佛人,人家说什么都不要去听,为什么?你听了,岂不是增长妄念?什么问题也不必到处问人。问人,真正遇到高明人,他能给你解答问题;遇到不三不四的人,他反而给你带来更多的困扰,你不问还好,愈问愈糟糕,问到最后,连佛都不相信了。$ b$ P/ W5 R( `0 p  b
/ s# c, l" C: F3 P8 k$ u
! H8 _7 w! f9 s7 U- W: M
疏【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
『妄从真起』,这个妄就是讲念佛,念佛也是个妄念。念佛虽然是个妄念,这个妄念要是离了真性,还没这个妄念!所以妄念是从真性生起来的。就好像波,波是水生的,离了水,哪有波浪?把水比作真,把波比作妄,完全从理上讲。『即念即空,居然本体』。即念即空,有两个意思,这就讲真妄不二。第一个意思是「念极而空」,就是你功夫念到纯熟,妄念没有了。妄念没有了,这句佛号也没有了,这就是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可以念到像禅宗一样得定,念到得定就是事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更高的可以破无明,可以证法身,可以见本性,那就是经上讲的理一心不乱。就用这个方法,那就是念到「念极而空」。5 i5 F6 k6 R1 P1 U- ]; A
9 ~, [& [+ a& l
( f  E" f% e' i+ p: c
第二个意思是从本体上来观察,「念体本空」。真性里头本来无一物,你要能明白这个道理,你终日念佛终日无念。这个念佛就是不着相,虽然不着相,佛号不间断,这样念的方法高明,而且受用最大,这就是与般若相应,三轮体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佛号断不断?决定不断,二六时中佛号不断,因为他晓得念跟无念没有妨碍,理上无念,事上有念,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这是很高的念法,非常有受用,很容易得到身心清净,得到一心不乱,而且能把这个理论、这种受用带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可以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就是《华严经》上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现在这个生活就入解脱的境界,就得大自在。这是讲到高级的!所以这个法门绝对不简单。$ j/ |2 x* E6 f8 {$ `- T+ m& @. ~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念佛人对于《弥陀经疏钞》跟《要解》,不能不深入的研究讨论。为什么?你要不深入的研究讨论,这里头许多微妙的道理不晓得,真正的受用这就不知道。你要是不晓得这个理论方法境界,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久了,会念疲倦、会念到厌烦,念到最后不爱念了。我念了多少年,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感应也没有,算了,他就不念了。这个原因都是不懂理论,不晓得方法,不知道境界,古人讲的盲修瞎练。你要是真正都明了,你念这佛号句句都生欢喜心,句句能提醒你精神,疲倦的时候,念几声阿弥陀佛,精神就来了;几声阿弥陀佛提不起精神,你这个念的就不如法。
 W4 b- ~. T& D0 C) j) w# N
疏【非于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4 A7 y: z2 L- Q$ }% _* n3 K
4 c" d7 i! E' {1 D; v5 t
" M1 `# I# q  U4 k: P* ~
这是真正入了境界,那真是头头是道,法法皆真。苏东坡游庐山的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是讲用念佛的方法可以证得法身。
疏【喻如病体瘳时。】0 Y) S( c- C) _% U$ r2 F$ W  f

 E8 C# Q. e% \! b- R# Q
这病好了。
 @" s  J6 V$ C, ^9 }6 v
7 Z  b" _+ S/ S0 O7 p& I, ]7 q
疏【便名健体。】
, O8 I. u/ ]
- s. ?9 C! f2 ?! M7 J
人就恢复健康了。
: P" [' y$ P2 |1 |
疏【乱民定后,即是良民。】3 \7 i9 w* G: X7 _9 L

病体跟健体是一个身体,不是两个身体。妄念跟正念也是一心,不是二心。
4 S3 E# n  ?1 m. {) U# H3 ~4 r
疏【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 x! Q1 d  q! A( A% v

   这是证明,如果错用了心、错用了方法,那就大错特错!如果你说:我要治病,要把病治好,怎样才能把病治好?把这身体毁掉,病就没有了。诸位想想,这个方法好不好?如何能把乱民、乱世平定?把人统统杀光。这都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所以佛菩萨仁人君子,见到恶人,他起什么念?如何感化他,使他变成一个好人;决不是见了这个恶人不理他,把他赶走,或者把他杀掉,这不是办法。佛法讲三世因果报应,你今生杀他,他来生杀你,冤仇愈结愈深,生生世世永远没完没了。所以一定要用感化,决定不能用暴力。* {; L1 U7 \% D* T2 i. z' f( L  q  ~
( Z2 r. b; z9 N$ }, D4 o; W/ u
0 g8 ]' f1 |- O  c7 w8 R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六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