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4k视频有什么用:潘伟君文集(4)-估值选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0:52

    潘伟君文集(4)
                                       

        选股要点④:重点在一年。
    现在的研究报告与以前真是不一样了,预测上市公司的业绩甚至可以远到未来三年。但我们绝大多数的投资朋友还是习惯一年为一个轮次,因此在选股时以第二年的业绩为重点。如果突飞猛进的业绩体现在第三年甚至第四年,那么我们可以跟踪但没有必要立马参与。

    选股要点⑤:未来市盈率。
    用现在股价和第二年的每股预期收益去计算未来即第二年的市盈率。如果是收益较高的公司未来市盈率应该在10倍以下,如果是绩差公司则在15倍以下。过高的话就说明股价已经提前反应了未来的业绩增长,也就不具备参与的价值了。(潘伟君原创于2006年2月)

    ST天然的对价不能忽悠人
   
    所谓对价方案,其实主要就是“对价确定依据”。ST天然(000683)股改方案中的“对价确定依据”是这样的:
    公式:P=Q×(1+R)
    其中 P为流通A股持股成本。
     Q为股改后估值水平(就是股改后的预期合理股价)。
     R就是送股比例。
    目前上市公司大多采用类似的公式计算对价方案,对此没有异议。
    现在的关键在于公式中的变量P和Q是如何确定的,因为不同的P和Q将导致不同的R(送股比例)。
    先看P(持股成本):
    方案说明:P是2005年2月20日以前一年交易的平均价2.75元。
    为什么是一年的平均价?大致算了一下,分别按照30天、60天、120天、一年和两年的时间,对应的平均价是3.34元、3.17元、3.09元、2.75元和3.09元。
    显然,其中一年的平均价是最低的。公式显示:假设Q不变,那么P越小R(送股比例)也就越小,这是大股东选择一年平均价的理由。
    公司股价大幅度暴跌,跌幅远远超过大盘说明公司业绩的大幅度下滑才是暴跌的根本原因,而公司是由控股大股东在经营,所以大股东对于股价的下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在对价中体现出来,因此绝不能用一个最低的平均价来搪塞过去。
    再看Q(股改后估值):
    方案中是通过市净率和净资产进行计算的,由于净资产已经确定,所以市净率就成了依据。方案将市净率定为3.4倍,是以“国际成熟市场同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但却没有列出具体的名单,这与大部分公司的股改方案不同。由于中石化(600028)等我国一些大的石化类上市公司的市净率只有2倍多一些,所以有理由对3.4倍的数据表示怀疑。
    注意:市净率越高导致Q就越高,最后导致R就越低。
    现在重新计算。
    假定Q不变,仍为3.4倍,即Q=2.24元。除了一年平均价以外,取一个最小一个平均数120天或者两年,那么P是3.09元,代入公式得到以下结果:
    R=0.38   结论:10送3.8
    假定P不变,仍为2.75元,而把市净率定为3倍(也已经够高的了),这样Q应该是1.98元,最后的结果:
    R=0.39   结论:10送3.9
    如果同时变动P和Q,那么R应该更高。
    总的结论:非流通股东在忽悠流通股股东。
    以上想法已经同公司方沟通过,但遗憾的是非流通股股东并没有全部出席,希望公司方面能够转达给非流通股股东。
    如果方案修改后依然还是这样不讲道理,我将投反对票,并且希望其它和我一样的小股东一起投反对票。(潘伟君原创于2006-3-9)


    看盘笔记(060215)_中石化的一个细节

    今天大盘终于向1300点冲击 ,当然要看一下中石化(600028)。果然涨幅不小,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高度的关注,盘中与几个朋友聊过以后也觉得这个细节非常重要。
    以下列出一张表:
    上海/占百分比    深圳/占百分比
    上涨家数    297/40.80%         168/36.05%
    下跌家数    385/52.88%         270/57.94%
    平盘家数     46/6.32%           28/6.01%
    合计      728/100%          466/100%

    以上股票家数剔除了停牌的家数。上证指数上涨12.84点,涨幅1%。
    【细节】中石化(600028)在5元多的价位上每变动0.01元对应的上证指数将同向变动0.5点。
    这就是沪市最大权重股的力量。
    今天上证指数上涨近13点,但下跌个股的家数却明显超过上涨个股家数,原因就在于此。中石化全天上涨0.31元,应该使上证指数上涨了15.5个点。至于最后只有上涨12.84点那就是下跌个股拉掉的。
    要多关注中石化。

        “看看你的重仓股000683*ST天然碱的表现,你是在6元多被套,目前只能写点小文章糊口,悲哀。”
    首先感谢匿名网友对我的关心,只是说的有些出入。
    估计网友是从000683*ST天然碱的公告中查到了我的持股数量,但没有全部查。以下是根据该公司的年报、半年报和季报(在2004年第三季度以前季报不公布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排名)得到的全部持股情况:
    20021231 年报及更早没有持股
    20030630 半年报    18.17万股
    20031231   年报    14.75万股
    20040630 半年报    19.70万股
    20040930 三季报    没有持股
    20041231   年报    28.97万股
    20050331 一季报   107.50万股
    到最近一次公告20060106为止还是107.50万股

    说明一:000683*ST天然碱在2002年第三季度以后股价一直低于6元,而我的持股最早是在2003年,可以看K线图。
    说明二:重仓股的概念大概是指107.50万股,那是2005年第一季度的持股,当时股价从2.50元一路下跌到1.90元。现在股价在3.50元。
    再次感谢网友对我的关心。


    看盘笔记(060212)_等待头部
     1、  06年的基本面与前几年相比,主要的差异是全流通的方案已定,其它没有大的变化。
    2、  几年大调整的根本原因是全流通的扩容压力,现在尽管方案已定但非流通股还没有出来,真正的压力会在今年6月份以后体现。
    3、  998点以来的行情中没有任何再融资或者IPO类型的扩容,今年上半年会恢复。
    4、  大盘上涨的主要动力来之题材股,而牛市的性质是业绩和成长性,因此还不能认为大盘进入牛市。
    5、  大盘的上涨过程中没有回头,表明留给市场的宽松时间不多。
    6、  近期已经有三周的单位成交量暴涨,警示大盘将出现转折。
    7、  如果本月大盘无法大幅度向上冲击(比如1350点以上),那么本月单位成交量将出现暴涨,行情可能出现较大的转折。
    8、  3月份有两会召开,在此之前市场不会有重大政策出台,因此不会出现大跌。
    结论:
    1、  2月份有可能出现头部但不会大幅度下跌。
    2、  短线操作仍然可以做但中线应该以逐步退出为主。

    特别注意:
    1、  现在市场规模还比较小,所以恢复再融资和IPO不会带来牛市。
    2、  非流通股的成本很低,所以大盘不会在相对高的位置迎接非流通股上市。
    3、  中国石化(600028)是唯一一家超级大主力参与的个股,唯一用来调控指数的个股,现成的题材就是高比例对价。867亿的总股本,28亿的流通股,即使10送20也不多。但请注意该股以后的全流通压力。即使国家维持51%的控股比例,还有400亿股要出来,是现有流通盘的多少倍?


    随笔__成功法则之剖析自己

    要想在股票市场上获得持续的成功,有一些方面是必须做到的,比如时刻剖析自己就是其中的法则之一。
    当我们对一个个股在买进和卖出以后一般就算完成了一次投资。对于这样一次投资来说其结果可能多种多样,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这一次投资的成功和失败的细节,这样就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如果投资大获成功,也就是获利很多,这似乎是应该庆祝而不是进行自我剖析的。但我们必须静下心来,理性地面对赚来的银子。由于成功,我们更多的是看到自己优秀的判断分析能力和果断的操作能力,其实这只是自己在这次投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人无完人”,尽管这一次投资成功了,但是不是可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自己为什么当时只投入了三成的资金而不是更多?股价上涨了10元为什么自己只有获利5元而不是更多?自己为什么没有躲开股价曾经回落百分之三十的调整?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的投资,但我们应该追求完美。
    如果投资失败,我们要做的绝不是怨天尤人,而更应该是剖析自己,到底错在那里。其实每一次失败的投资中很难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对大盘的判断错了,或者对上市公司的情况判断错了,或者对盘中主力的意图判断错等等。也许最后分析下来主要的问题确实不一定在自己身上,比如某个上市公司的高管出了问题,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时候自己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次失败后如果都能够进行彻底的自我剖析,相信犯同样错误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
    如果一次投资以保平出局,这似乎是一次可以忽略的投资,但其中同样有很多值得剖析的地方,因为当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投资时肯定不是以保平作为目标的,因此一定发生了一些意外。我们剖析自己的目的就是对于一些意外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期在以后的投资中尽量考虑的更周全一些。
    剖析自己并不一定是检讨自己的错误,剖析是一次完全理性的评判,除了失败还有成功。其实就算是完成了一次亏损的投资其中也一定有自己成功的地方,通过不断地剖析自己,就能够犯更少的错误,从而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使自己的投资做到越来越理性和完美。


    随笔__策略离不开细节

    细节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细节只是整个事件产生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从逻辑上来说,事件应该是有众多细节组合而成的,所以没有了细节也就没有了事件本身。我们进行股票投资要用到各种策略,其每一个策略自然也就由若干细节组成,缺少了细节也就成不了策略,因此细节在投资过程中一定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重视细节。
    就盘面细节来说,由于着重于盘面交易状态的变化,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为了短线投机。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分析盘面细节的主要用意在于观察和判断市场的交易状态,更主要的是跟踪主力的动向,这对于中线甚至长线投资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也许对于基金等一些大资金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会做这些工作,但作为广大的普通投资朋友来说既没有雄厚的研发力量也没有取之不尽的资金,要想在市场上成为少数优胜者,必然会想到要了解盘中主力的情况。也许现在流行所谓“机构博弈时代”一说,但我们不是机构,没有必要一定采用机构的投资策略,更何况在以往的几年中大资金取胜的概略并不高,反过来说明机构也不是常胜将军。
    说到投资策略其实也是不尽相同的。由于资金来源、资金规模、人员组成等等都不一样,投资策略自然是不同的。比如大基金偏爱大盘股但个人散户就没有这个必要,流通规模小的股票在同等情况下肯定比流通规模大的股票涨的多,这是不用争的事实。看看每年的涨幅榜就知道了。
    分析盘面细节似乎给人一种忽视整体的感觉,只能获取一些蝇头小利,很难实现收益最大化,更不能避免风险。其实细节分析的基础仍然是基本分析,如果个股基本面不好就很难吸引我们去进行细节分析,因此细节分析的背后是强有力的公司背景,所以也就不会“忽视整体”。而定调于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行为其本身就不是超短线行为,所以“获取一些蝇头小利”也是不可能的。就整个投资过程来说,在基本面分析完成以后就面临具体的操作,而盘面细节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了解市场的交易行为特别是主力的情况,这对于我们确定具体的切入点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至于“避免风险”的责任应该由基本面分析这一个过程来承担而不是细节分析。(潘伟君原创)


    随笔__放弃上证指数如何?

    在目前能够对市场形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因素中,非流通股的解禁要到8月份才会热闹一些,老股增发因为价格的市场化而难以对市场形成冲击,所以我们将目光放在IPO上。
    本周的有关消息显示,在沪市发了一家盘子稍大的股票(大同煤业)以后管理层又停止了沪市的IPO,很明显,是为中行的上市而让路,而且尽管深圳市场二板又有几家已经通过了IPO,但上市日期却比较靠后。在此氛围中本周大盘稳步上行,继续连拉阳线,而且逼近前一个高点1695点。
    下周中行上市,印象中新股是用第一天的收盘价作为基数计入指数的,但现在媒体都在说是用最早的办法,即用发行价作为基数计入指数。如果确实这样,由于中行绝不可能低开,因此将带动指数上涨,甚至已经基本上可以确认拉升指数40点。这样上证指数创出本轮行情的新高就不是奢望。
    中行到底能够开多高,其实预测也没有什么意思,但起码应该高于香港,有人认为会开在4元附近,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现在的关键是中行对后市的影响。
    中行的市值肯定相当大,这一点没有异议,因此除非中行开盘后定位非常低或者非常高,否则的话中行将与中国石化一起联合成为大盘新的基石,这块基石将远远大于原来大盘的基石,这是中行上市后对大盘最大的影响。换句话说,中行上市后上证指数的涨跌幅度将更小。
    上证指数波幅的收窄是有利于主力在个股上的运作的,因此总体上是对于多方有利的。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航母级公司上市(今天媒体已经提到了“中石油”的上市),上证指数也会更加稳定,更加有利于主力的运作。
    既然大盘的基石越来越大,上证指数的波幅越来越小,所以预测上证指数的短期走向将会显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对于手拿真金百银的投资朋友来说理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个股的选择上来。
    不过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管理层已经提出要尽快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实就是开设指数期货交易。其标的应该包含两个市场的指数,比如沪深300指数。所以市场将会更加注意现在几乎无人理睬的标的指数。到那时,上证指数会被市场扔在一边。如果我们现在就逐步放弃上证指数的追求,相信会省力一些。
    如果通过券商可以直接参与指数期货的交易,预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设将会分流部分二级市场的资金,反之则对二级市场没有影响。


    看盘细节__轻轻的帽子

    在分析行情时我们经常会说到“帽子”这个词,它有几种意思。第一种是上档卖出价位是一个整数位,第二种是上档卖出价位出现很大的挂单,第三种是上档的价位是一个相对高位。不过用的最多的是第三种意思:阶段性高点。
    前期某日大盘大跌,但某股却仍然我行我素震荡上行到了两个月以前的高点,而这个高点也是该股上市九年来的高点,所以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帽子”。对于这样一个价位,绝大部分的筹码持有者一定不会忽略,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的交易状态是大量的挂单会出现在这个敏感的高点附近,会有一种“帽子很重”的感觉。
    本例的情况是该股在上冲到高点附近时上档却没有象样的挂单。尽管有一亿多股的流通盘,但在上方的挂单却没有超过五千股的,同时下方的接单也是稀稀拉拉,感觉只是一种散户的交易状态,但该股近期的逆势走势告诉我们一定有主力在其中运作。
    这种“轻轻的帽子”只是一个细节,它能说明什么?
    首先是市场上的流通筹码已经很少。我一直相信“小单的真实性”,如果散户手里还持有大量筹码的话就会在“帽子”附近挂出来,既然没有大卖单就只能说明散户的筹码不多了,毕竟我们很难想象绝大部分筹码被散户藏起来长期持有。这个结论的反面就是主力的仓位很重,这里当然包括一些其它大资金比如基金之类的锁仓筹码。
    其次是主力并不急于减仓。当我们跟踪主力时特别注意会主力的出逃迹象,因此主力是否有减仓意愿应该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根据常理,在“帽子”附近会出现大挂单,因此主力挂上一些大卖单也不会引起市场的异议,而且确实有很多主力在“帽子”附近挂上巨大的卖盘然后进行对倒从而吸引一些市场的跟单进场。本例中主力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市场真实的小单挂在上面,至少说明主力并不想在目前的时间和价位减仓。
    最后是后面还有新高可期。既然浮动筹码已经很少而且主力没有减仓的意愿,那么股价一定会创更高的高点。
    果然,尽管近期大盘走势并不强劲但该股却连创新高。
    

    随笔__指数和新股的内核
    1、  新股计入指数的政策变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新股记入上证指数又恢复了最老的办法,即将发行价作为指数计算的基数,而不是后来修改过的用上市以后的交易均价作为指数计算的基数。以前之所以要修改的原因就是因为上证指数老是失真,老是虚高,这是在市场呼声过高的情况下才修改的。只要看看深圳市场的综合指数就清楚了,该指数现在还只有400多点!当然,深圳市场的超级航母比较少,后来又停止了一段时间的新股上市,但恰巧是这两点更暴露出上证指数的失真性。从上证指数的波动幅度看,2200多点跌到1000点,跌幅不过54%,也就是说股价应该跌掉一半略多,可实际情况是大量的股票其价格已经只剩一个另头甚至不到,比如24元的股价跌到4元以下。对于今年新入市的投资朋友来说这种感觉是没有的,但对于这几年坚持下来的投资朋友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对于这种股票,即使翻两翻也还远离它在2000点的价位。
    不过上证指数的失真对我们投资上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毕竟我们买的还是股票,但新股计入指数的政策变化却透露出一个极重要的信息:
    管理层希望上证指数越高越好。
    管理层的工作报告必然会提到上证指数,必然会对指数的上涨洋洋得意,但绝对不会解释指数有虚涨的成分,更不会提中国银行虚增的70个点。
    基于这样一种环境,在可期望的将来,随着超级大航母的不断上市,上证指数将以百点甚至更多的点数向上跳跃,历史新高不过是小菜一碟,但我们手中的股票却可能在下跌。

    2、  此新股非那新股
    在完成中国银行上市以后新股的发行力度明显加大,目前得知7月18日和19日就有三家发行。因此从7月中旬开始将有可能是一周数家的发行速度。也许大家都知道在市场活跃的时候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影响很小,但我们更要注意一点:每一次连续大量的新股发行以后都要导致大盘的大调整。
    市场好也就是市场信心足,因此不会将新股发行当成利空,但新股发行后的结果就是上市。我们都知道在庞大的新股认购资金中,绝大部分资金并不会进入二级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取消资金申购新股改为市值配售以后市场未能新增资金的缘故。因此只要新股上市,这些新股认购资金就会悉数从二级市场兑现,这也就是新股在上市的几天内就基本全部换手的真正原因。
    整个新股发行和上市是这样一个资金分配过程:
    发行:上市公司从新股认购资金中募集资金然后用于生产经营。
    上市:二级市场资金将新股全部承接下来,基本上价格高于发行价,其中的差价是新股认购资金的利润,这部分利润重新回到下一个新股的认购中,不再回到二级市场。
    结果很明显,募集资金和差价利润都从二级市场流出,形成单向的抽血机制。在新股发行初期,由于市场资金充沛所以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连续大量的新股发行最终还是会导致市场资金的不足,我们的市场历史并不长但已经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当然最后收拾残局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减少新股的发行,甚至暂停发行。
    但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这一次的新股发行与以前的又有很大的本质性区别,因为现在是全流通发行。
    根据有关法规,新股发行以后老股只要等待一年就可以上市,有些公司的大股东做出了承诺,或者两年或者三年不会上市。但不管怎么样,这是全流通的公司,无非是把全流通的压力拖后一些而已。
    假设一家公司发行5000万股,老股中也有5000万股在一年后流通,那么这家公司对市场的影响将是两次而不是以前的一次,因为另外5000万股在第二年流通兑现以后其资金也将离开二级市场,与新股发行抽血是一样的。
    同时应该注意到,既然是全流通发行,那么想发行上市的公司将会空前的多。以前公司发行上市的主要目的还只能是圈钱,即使一些心怀鬼胎的大股东也只能偷偷摸摸的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现在好了,公司发行上市后大股东不但可以圈钱挪用资金甚至一年以后还能卖掉股份,这种诱惑是相当巨大的。
    以上两个问题涉及到管理层和发行公司两个方面,尽管不是市场的交易方但确实是市场上最大的筹码供应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盘笔记(0714)__先坐下来

    本周四大盘又拉出一根大阴线,对市场的震动比较大。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无非是我们不一定事先能够预料到这根阴线一定会在哪一天出现而已。
    对于市场的参与者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探讨明天是否还会有一根大阴线或者大阳线,而是如何对手中的筹码或者资金进行运作。
    我曾经在本博客以及《上海证券报》上提出过做股票的两个基本要点,其一是不着急,其二是理性。在目前阶段,这两点仍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对于手中的筹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进行运作:
    1、  长线筹码。
    长线筹码的含义是公司的业绩将会或者还会继续大幅度上升,因此除非自己有高超的短线操作能力做一些波段,否则还是以继续关注该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为主,只要公司的基本面一切正常,那么就继续持有,尽管大盘可能会趋淡。
    2、  跟庄筹码。
    跟庄筹码的含义是个股的盘中有主力在明显运作,但自己对基本面并不十分了解,或者看来看去基本面也没有什么向好的趋势。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本面确实没有什么变化,主力只是单纯的炒作而已,另外一种是个股的基本面以后会有好的变化,但现在从公开信息上还看不到。对于这种股票最稳当的办法就是密切关注盘中的接抛盘变化,适当辅以我在《看盘细节》一书中所推荐的方法,一旦主力有出逃迹象就赶紧溜之大吉。
    3、  热点筹码。
    有时侯我们会根据市场的热点参与一些相关的股票,至于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这类筹码应该属于短线筹码一类,这些个股中有的甚至没有主力。这波所谓创新高的行情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市场热点,因此可以断定今年大大小小的热点正在退潮,所以我们也要同步跟上,对一些没有生命力的热点要勇于放弃。也许有些热点以后还会起波澜,但我们不可能抓到所有的机会,所以失去一些机会也是正常的,毕竟现在是获利了结。
    市场在不断地变,我们要跟上。但不管怎么变,寻找好公司总不会错的,只有好公司的股票才有可能让我们一直持有,对于其它的筹码(可能也是好公司但我们并不知道)一定要见好就收。以目前的点位手中的筹码应该不会亏损,那么让我们静休息下来,仔细归归类,理性地分析一下当初买入的动机,然后再决定去或者留。
    如果已经空仓,那么接下来的工夫就是寻找好公司。如果资金比较多的话不妨也参与IPO,接下来会有大量的IPO项目推出。


    随笔__有业绩支撑的热点

    有的热点股票下跌起来幅度很大,但有的热点股票却走出了长期上升的态势,原因就是公司背后的成长性,也就是说在我们紧跟热点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关注热点背后的业绩支撑。
    上半年的一些热点已经渐渐退潮,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再在上半年的热点中挖掘股票,而要把精力放在下半年乃至明年可能出现的热点上。
    最近就有一个热点,其主要词汇是:煤化工、甲醇和二甲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题材,现在还没有最终统一,有说“石油替代品”,也有说“新能源”等等,但题目并不重要,关键是内涵。煤化工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可以做很多事情,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用煤做原料,通过其和石灰石混合生成碳化钙(电石),再加水生成乙炔,代替石油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煤作为原料,通过高温之类的方式生成甲醇,再通过脱水之类的方式生成二甲醚,再进一步制成柴油,整个成本大约为30美元/桶。(如果用天然气也可以生产甲醇,只是成本稍稍高一点。)这个题材就是“煤制油”。从目前的油价来看,恐怕60美元/桶都很难下来,所以这是一个有希望带来业绩的题材,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题材。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乙醇汽油来代替汽油,但就目前的油价,通过乙醇代替汽油还是亏损的,像丰原生化(000930)目前要靠ZF的补贴来实现乙醇项目的平衡。而反过来煤制甲醇本身的利润就不错,更何况二甲醚的毛利达50%以上,所以“煤制油”这个题材更有业绩支撑。
    现在的问题是哪些公司值得我们关注。
    最近市场上已经提到了很多相关的个股,我们可以进行份类,第一类是已经在做的,第二类是未来有可能会做的,第三类是已经明确要做但还没有从业绩上体现出来的。
    第一类的典型是G卢天化(000912),其控股36.92%的40万吨甲醇和10万吨二甲醚已经投产,将会带来新的业绩增长。
    第二类其实只是关注的目标。比如昨天(060720)涨停的G明天(600091),准备与神火集团合作开发“煤制油”项目,但目前还只是意向根本无法测算未来的真正收益和股价定位。再比如G兰花(600123),今年4月底称将合资建设20万吨甲醇和10 万吨二甲醚,但何时完成还不知道。最近7月14日国家发改委出了一个有关的文件,对于类似的项目有一个限制,即:煤制油项目不低于300万吨,甲醇项目不低于100万吨,煤制稀烃项目不低于60万吨。因此有些吵着要上类似项目的公司可能会因为规模太小而不得不放弃。
    第三类是应该重点关注的,比如G百科(000627),10万吨的二甲醚工程已经明确要动,但还需股东大会通过,还有资金问题,或者通过增发增加股本等等,因此何日完成还是未知数。但毕竟已经有明确的计划,所以我们可以保持关注。再比如G天然碱(000683),其进入煤化工领域是突然型的,就是通过股权转让。根据公开信息,公司控股75%的一万吨二甲醚已经投产,下半年可以出效益。控股88.76%的18万吨甲醇正在准备扩产至35万吨,将来控股达到60%的100万吨甲醇今年底完成40万吨,明年上半年完成余下的60万吨。参股47%的300万吨煤化工项目年内施工。它的情况比G百科(000627)更明确,完成项目的时间也确定。根据分析,G天然碱(000683)目前已经公布的报表还是以纯碱和小苏打为主,但今年年报将逐步转移到新的能源上面来,主要的业绩会在07年的各类报表中逐步体现出来。(潘伟君原创)


    随笔__估值中的市盈率判断

    现在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有关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前面是有关该公司基本面方面的分析,一般来说都是未来业绩有增长的预期,随后就是对公司未来的业绩进行判断,比如收入、利润等等,其中每股收益是重中之中,最后给出未来股价的定位。
    我们往往会注意该类报告的最后结果,即其股价的定位未来应该是多少,但我以为这类报告最不值得看的地方恰巧是最后定价的判断。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分析报告是如何进行未来股价定位的。
    从分析报告的结尾往前看我们可以发现,定价的判断依据是市盈率,因此结论的准确性就与市盈率密切相系。这类报告对市盈率的预测有几种方法,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种是利用当前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比如某公司所处行业当前的平均市盈率为20倍,因此就假设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后的市盈率也是20倍。这里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市场的相对位置。如果现在上证指数是1700点,而当该公司业绩增长以后的上证指数只有1300点,或者是2500点,这样的市场位置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行业其平均市盈率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所以用当前的平均市盈率作为未来的预测可以说有些不着边际。
    一种是对市盈率进行溢价,因为同行业的股票不多,所以就在几个类似公司的市盈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溢价,比如把市盈率提高20%等等。至于溢价幅度的理由则一句话就带过。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其它类似公司的市盈率有没有可比性,一个是溢价的幅度。由于类似的公司较少,因此市盈率就缺乏明显的代表性。我们知道,有相当一部分个股有主力在运作,所以股价往往会高估一些,相应的市盈率也就会高一些,在此基础上再给以溢价就有更加高估的嫌疑。至于溢价的幅度其实是一个相当难以确定的问题,绝不是可以轻轻一句话就可以带过的。
    也许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用来预测未来的市盈率,但不管如何,这里都涉及到一个研究人员对市场以及对相应个股盘中主力的判断能力。我们很难要求一个专业的行业研究员对市场有如此精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研究人员提出的市盈率预测放在一边,甚至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看。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研究员在行业研究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所以除了涉及市场的定价预测以及市盈率预测以外,其它有关基本面方面的分析和判断都应该是我们认真阅读的,只是在最后必须由我们自己完成定价的预测。
    比如根据分析报告,由于某些因素,某公司未来业绩连续增长,从现在每股收益0.20元到06年0.35元一直到07年0.50元。这是阅读报告以后我们所相信的结论,那么是否有投资价值呢?我们自己来决定。
    其实我们自己在判断时也离不开市盈率,只是从实际投资的需要出发,我们应该判断的是我们可以买进并持有的市盈率所对应的股价。从风险的角度考虑,我个人倾向于10倍以下的市盈率,这样可以几乎保证不会亏损,即使未来两年市场一路下跌。
    对于本例0.50元的每股收益,按照10倍的市盈率,股价在5元左右可以考虑。至于具体的买进时机除了价位以外还取决于股价的近期走势,比如短期是否涨幅过大等等,这主要是避免买进以后就被套。
    这里判断的是买进时的市盈率而不是未来的市盈率,这与研究报告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是要通过投资获利的,所以关键是未来的股价要上涨,至于未来最终的市盈率是多少并不是主要的,而且也许根本就无法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比我们买进时的市盈率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利。
    也许10倍的市盈率很低,但股价最终的定位肯定会高于10倍市盈率,这其中的差价就是我们的投资收益。
    当然我们可以将买进市盈率定的高一些比如12倍甚至15倍,但这样我们所冒的风险肯定会大很多,而且未来的收益会小很多。
    必须说明一点,这是一种以年为单位的投资方法,并不适合想急于通过股票市场获取暴利的投资者。(潘伟君原创)

    随笔__什么叫当天不计入指

    上一片博客谈到了中国石化以及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有网友认为股改后当天不计入指数,似乎这样一来就不会影响上证指数了。看来还是需要做一些普及工作。
    上证指数的计算公式是用当前的市值/基期市值,其中市值是根据每天的股价和总股本进行计算的,基期市值一般是不动的,每个股票的基期市值现在是用发行价乘以相应的总股本。如果股价上涨,那么个股就会使上证指数上涨(具体的涨幅由该股的市值决定),反之亦然。
    假设某股13元收盘,接着10送3,那么除权后的前收盘价是10元,这就是除权价。如果上证指数不改编计算公式,那么该股的除权价将对上证指数起到调低的作用,但实际上该股的市值并没有减少,所以为了使得上证指数的前后具有可比性,必须在除权时相应调整该股的基期市值,以保证前后一致性。至于修正的公式交易所曾经公告过。
    现在回到“当天不计入指数”这个问题上来。
    所谓“当天不计入指数”就是指股改复牌以后的第一天交易股价不计入指数,只是在第二天才开始计入指数。但是交易所明确表示股改并不进行除权,所以个股的基期市值是不进行调整的。这样一来对于上证指数来说13元的股价对价后假如是10元,那么就是下跌了3元,尽管当前的市值并没有变动。
    交易所不调整基期市值是有道理的,因为调整的依据是总股本的变化,而股改对价方案中的送股方案只是股东之间的持股变化(非流通股股东送给流通股股东),因此没有必要修改基期市值,而假如方案中有转增股本之类的交易所就会在转增股本这一块进行除权处理但送股部分还是不做除权处理。
    再回到中国石化。如果中国石化10送3,股改前收盘价为6元,那么复牌后市值不变的股价是6/1.3即4.62元。假如复牌后股价是4.62元,那么对上证指数来说该股就是下跌了1.38元,所以除非股价在第二个交易日(第一个交易日不计入上证指数)就回到6元,否则的话就会拉低上证指数。(潘伟君原创)


    随笔__估值选股方法

    所谓估值选股方法,其实就是寻找价值低估的公司,但问题是普通投资者如何找到这类公司。
    大机构有庞大的研发机构,但我们只是单兵作战,要长期跟踪数千家上市公司无疑是天方夜谈,而且也不可熟悉所有行业。因此我们要放弃自己寻找公司的想法,从现有的公开信息中寻找。
    目前权威的证券报或营业部都会提供一些研究报告,为我们大大缩小了选股的范围。但并不是所有报告提到的公司都是可以投资的,以下是几个必须的估值选股过程:
    1、  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有能力了解的行业。
    报告中提高的公司其所在行业有可能是我们根本不了解或者即使以后花费很多精力也难以了解的行业,这类公司最好避免。
    2、  不要相信报告中未来定价的预测。
    报告可能会在最后提出未来二级市场的定价。这种预测是根据业绩预测加上市盈率预测推算出来的,其中的市盈率预测一般只是简单地计算一下行业的平均值,波动性较大,作用不大。
    3、  客观对待业绩增长。
    业绩预测是关键,考虑到研究员可能存在的主观因素,应该自己重新核实每一个条件,直到有足够的把握为止。
    4、  研究行业。
    当基本认可业绩预测结果以后还应该反过来自己研究一下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目的仍然是为了验证报告中所提到的诸如产品涨价之类的可能有多大之类的假设条件。这项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5、进行估值。
    这是估值选股的关键。不要轻信研究员的估值,一定要自己根据未来的业绩进行估值,而且尽可能把风险降低。
    6、  观察盘面,寻找合理的买入点。
    一旦做出投资决定,还要对盘中的交易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对盘中是否有主力或者主力目前的情况做出大致的判断,最终找到合理的买入点,要避免买在一个相对的高位。(潘伟君原创)


    随笔__估值选股策略①

    估值选股策略①:业绩静态增长。
    估值选股的对象一定是未来业绩增长的公司,但业绩增长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增长完全是依靠自身的主营业务,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公司的业绩增长称为静态增长。比如公司通过上调产品销售价格从而带动业绩增长,这就是静态增长的典型。再比如公司通过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销量最终促使业绩上涨也属于静态增长。还有推出新的升级产品等等。不管通过何种形式,只要业绩的增长是通过主营利润增长得来的就属于静态增长。
    静态增长是一种最常见的业绩增长方式,可以说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静态增长的方式发展的,所以也最容易在研究报告上看到。静态增长有两个特点:
    1、  增长幅度一般不大。通常在30%以下,一般只要有20%就会引起研究员的关注。
    2、  报告有一定滞后性,当我们看到时股价往往已经有了反应。
    由于股价对于20%以内的业绩增长不会有很大的反应,所以即使达到30%的增长也不要轻易选择,这样做只是为了降低风险。另外作为最普通的投资者,我们看到的研究报告无异是最最普通的,因此一些好公司的报告肯定早已在特定的范围内推出,相当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在前期介入,股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因此这类业绩静态增长的公司很难让我们下决心投资,毕竟上涨后的股价将吞噬未来的上升空间。
    如果经过了一系列估值选股过程之后觉得结论可信但股价已经有一定的涨幅,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将它列入被选中的候选品种并保持关注。如果由于大盘下跌等原因促使股价回落,那么只要价位合理仍然可以进行投资。
    这类业绩静态增长的公司并不是我们最希望寻找的,除非实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公司,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总会有人比我们更早的找到这些公司从而可以抢在我们的前面介入。

    估值选股策略②
    估值选股策略②:业绩动态增长。
    除了通过本身的主营利润增长达到业绩增长以外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在其它非主营业务提高自身的业绩,这种方式就属于业绩动态增长。
    比如一家公司原来以番茄酱为主营业务,但后来投资了化工行业,业绩大幅度上升,这就是典型的业绩动态增长,最后公司在化工行业的业务甚至超过原来的主营业务,成为新的主营业务。
    与静态增长方式相比,动态增长方式有几个不同的特点:
    1、  动态增长的等待时间较长。
    比如业绩静态中的涨价等方式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业绩动态增长是一次重大的新行业投资结果,所以时间耗时较长。也许在投资前由于要融资等会引起市场的关注,但一年甚至数年后投资完成产出效益时已经被市场所遗忘。
    2、  动态增长的幅度可能会相当大。
    一般来说静态增长很难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动态增长却有可能会带来质的变化,比如一家微利的公司或许会一跃而成为绩优公司。
    3、  动态增长往往是跳跃性的增长。
    新投资全部完成以后公司的业绩尽管得到了提升却很有可能停止继续增长,即使以后再增长也可能属于静态增长范围。
    对于普通投资朋友来说业绩的动态增长比静态增长更值得关注,因为这种公司容易市场忽略而且业绩增长幅度会比较大。尽管行业研究员绝不会放过它。但较大的股价上升空间还是能够保证我们获取部分利润。
    由于研究员的报告必然会重新提醒市场,所以我们只能牺牲一些时间,在研究报告出来之前就提前介入,等待市场被研究报告唤醒的一天。
    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当公司业绩动态增长完成以后,如果没有静态增长的能力,那么如果随着股价的上涨新的估值必然会趋于合理,这时我们就不应该再留恋其中了。(潘伟君原创)


    随笔__估值选股策略③

    估值选股策略③:业绩跳跃增长。
    前期我们分析了公司业绩增长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靠原有主业的增长(静态增长),一种靠新项目的业绩增长(动态增长),这种新项目并非原来的主营业务,而是另外一种新的业务,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本身的主营业务还在。如果原来的主营业务大幅度减少或者干脆全身退出,公司以后的业绩增长完全依赖于新的业务,这种增长方式可以称为业绩的跳跃式增长。
    判断业绩跳跃增长公司有几个关键点:
    1、  新旧业务之间关联度很低甚至毫不相干,前后业绩没有可变性。
    2、  新业务的收益远高于旧业务。
    3、  公司有合理的业务转换理由。
    比如一家公司濒临连续亏损的窘境,随后被置换成新的其它资产,只要新进的资产盈利水平较好就形成了业绩的跳跃增长,这种类型往往发生ST公司中。
    由于公司前后判若两人,所以只要公司未来的业绩有跳跃式的增长,我们就可以在之前买进,相当于持有未来的另外一家公司,就可以顺利获取这两家定位不同的公司之间的差价收益。

    这类公司的跳跃式发展一般历时较短,不会多于两年,大多在一年左右,而股价的上涨幅度往往可以达到数倍。而一家静态增长的公司即使再好也很难在这么的时间里达到这样的速度,因此这类公司应该是我们更愿意冒一些风险的投资朋友所关心的重点,它有可能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大的收益。
    由于这类公司一般都有ST的经历,因此之前的股价都比较低,未来的上升幅度相对大得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大的投资机构比如基金之类很少买入ST股票,尽管他们的研究员对此也有所了解。这样股价的上升速度就会比较缓慢,能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判断。
    还有一点必须记住:当跳跃式增长完成以后公司的业绩很有可能不会再增长。(潘伟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