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之刃袋鼠拳王出装: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正确解读“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1:27

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正确解读“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形成性格”,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谈谈关于习惯的一些问题。其实,所谓习惯都是在思维意识下付诸于行动的,确切地说应该统称之为“思维习惯”,可分为定势思维习惯和非定势思维习惯两种。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我们的潜意识)往往注重培养的是定势思维习惯,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等,这是在日常生活中被许多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等等,却忽视了意义非凡的非定势思维习惯的培养,即:如何洗手更科学;如何学习更有效;如何记忆更合理等等。我认为: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对“习惯”的错误理解,导致我国中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也就成为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重要原因之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再宽阔马路也不会畅通无阻;如果去食堂打饭不自觉排队,必将混乱不堪;如果学习没有做计划的习惯,一定会丢三落四,效率低下。这些定势思维习惯在学习生活中许多时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惊心动魄的灵魂表演和生命舞蹈的人生舞台上,我们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源源不断。如果遇事都“墨守陈规”或“因循守旧”,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是大错特错。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就是定势思维与非定势思维较量的典型例子。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轻易冒险,故城中必埋伏有重兵,决不可贸然进城”,结果错失良机,而诸葛亮恰恰利用了司马懿的“定势思维”,显示了其超人的智慧;“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之所以胜利,就是他没有做所谓的规定动作——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而是突破常规: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调换了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还有霍元甲的迷踪拳和功夫小子李小龙的截拳道,都是由传统套路发展到拳无定法,而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

    当你在招聘会上,如何通过睿智的语言交锋和答问的机敏赢得招聘方的赞赏;当你参加辩论会时,如何展示驰骋古今、纵横捭阖的风采;当你在商战中遇到困境时,又该如何使企业起死回生;当你的新产品上市时,有何办法能得到顾客的青睐;当你在残酷的战场上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能保全自己及战友的安全,化险为夷。这些,都离不开卓越的思维能力和超群的随机应变能力。毋容置疑,培养孩子非定势思维习惯应当引起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能力的跃进对于儿童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这种跃进在整个儿童时期出现两次,第一次在5-6岁,此时孩子们开始区分、归类,并判别一些观点。第二次发生在14岁左右,此时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彼此相关的原因和一个问题的多种角度。

     记得印度“狼孩”的故事吗?一个与狼一起长大的孩子,当他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之后,经过科学家近十年的精心抚养教育,到她17岁时,虽然学会了晚上睡觉、用手拿东西吃等,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四岁儿童水平,只能听懂简单的几句问话,仅仅学会了四十几个单词。

    “狼孩”的事实充分说明,尽管她是人,具备了人类的遗传基因,也许原本是一个聪明的脑袋,但错过了学习人类思维和语言交流的最佳年龄,离开人类社会生活环境之后,就连变成人的希望也没有了,何谈智慧!因此,基础教育是思维习惯、能力、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                             

    结合新形势下的探究性学习理念,将思维训练贯穿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实验、学会记录、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唤醒孩子思维潜能,发掘孩子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创造性,为培养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摘自《唤醒思维——为每个聪明孩子成长为杰出人才奠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