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之刃平民玩家副本:为何古代先哲们都是性趣狂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8:54

性”最先为儒家所提出。圣人孔子在明确礼、仁、中庸三大儒学原则观念时,确立了以人为中心或主体的哲学大思路(不同于西方首先以物为主体),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命题,涉及到了性的问题。但没有探讨人性善恶,对善恶“存而不论”。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为中国哲学大思路,也为性这个话题奠定了综合型、开放型的格局,为后人“性”趣的发挥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哲学思路。

孔子逝世后约100年,对性产生浓厚兴趣的历史人物当属孟子,他把对仁的阐发引申到人的本性,由此提出了性善论,着眼于人的社会属性与道德理性。所谓性,是心之性而非身之性。孟子强调性本善,是为了加强教化,推崇仁。

孟子之后约50—60年,又一个对性问题情有独钟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主张。他理解的人性是感性,即人的感官属性和生理本能,是身之性而非心之性。荀子强调性本恶是为了恢复礼治,注重外在的强制。虽然强调外在的强制,但还不是法家的法治。

可见,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性是儒学发展中一个更为抽象的范畴。因为对性的争鸣,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但是,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还是荀子的性恶,在当时的战乱和争斗中,社会上层贪婪本性毫不掩饰,社会风气普遍恶化,孟子的道德规劝和荀子的礼制要求已经不能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于是,一个新的“性”趣狂人,荀子的学生韩非又横空出世了。

韩非受道家哲学中人兽不分的深刻启示,使性问题的研究,其实是对他的老师荀子的性恶论的研究处在了一个很高的理论起点上。他博采百家之长提出了彻底的性恶论。基本点:一是人是绝对自私的,二是人性就是兽性,三是人性是不可改变的。其目的是论政专政强制的必要性,间接否定了教化的必要与礼治的力量。韩非的彻底的性恶论为后世极权专制理论奠定了总基石。(近代西方的“经济人假设”与荀子和韩非的性恶论算是异口同声,异时同调啊)

先哲们在对性的研究上,虽然有个前提,极力维护社会的等级观念或人格等级观念,把人分君子、小人、奴仆(被人类驱使者,有时称为禽兽),但在思考人性问题时,都明确主张人格平等,圣哲先王与农工之民完全一样,说善人人都善,说恶人人都恶。在孟子看来,凡是人都是君子。在荀子和韩非看来,凡是人都是小人。看法不同,但人格平等却是共识。

总之,先秦哲人们对“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两千余年人性论讨论的重要源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大课题,是儒家对中国哲学的最大理论贡献之一。性(人性)闪烁着中国先哲人文精神永恒的光芒!

先哲关于人性思考对现实很有针对性。当前,中国社会成员等级区别客观存在,道德评价名义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公民、党员和官员的义务是不同的,地位高要求道德水平高,地位低要求道德水平低。比喻“先进性”就是对社会精英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一个最大的假设,在战争年代这是事实。而现在,在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几乎是完全反向的。相当一部分社会地位高的所谓精英们的贪腐给社会发展造成的破坏却是地位低的“小人”所望其向背的。在法律要求上更是地位官位包括党票可以抵罪过和错误,相当多的百姓认为有些倒台的贪官的脏款并不多,有些甚至以贪官寄予同情。这明显在人性要求和道德评价上与正统理论是分裂的。尽管封建社会也是这样,但我们不甘心的是,我们可是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在执政啊(这是本文的题外话,就此打住)。

刚刚进行的“先进性教育”被社会谑称为“先进的性教育”看起来是饭后茶余的笑谈,却是当下社会生活面貌的一种归纳。国人由过去“谈性色变”演化成了“谈性色不变”的地步,我们可能会对其中的进步因素津津乐道,却无视中国国情被漠视中国文化传统被消蚀。这是既是当代人的幸运,又是当代人的不幸。导致众多社会成员特别是网民都乐于沉迷在“生活性”之中不能自拔,而对“哲学性”毫无兴趣。游遍博湖网海,到处是“性”浪涛天,却难见先哲们深邃的脸。

来源:长江短笛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