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之刃小龙女:如何选择你人生的第一台单反相机_携程海外网友会 - 携程旅行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29:52
注明:本文转载,因为觉得实在写的不错,希望和跟我一样困扰如何选择自己第一台单反相机的朋友一起分享.
文中所涉及的价格按照汇率,
除以5可以得到大概的人民币价格。

我把自己定位成"中间份子"的"半业余"者(以下简称半业余者),我猜在论坛上面潜水的很多是属于这类的人,但是这群人却很少在上面回帖,所以来自这群人的建议就常常会淹没在其它的回帖中,但是来自同样属性的人的建议才是最适合的,不是吗?会发这篇文的动机就在于此,希望帮助这群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器材。

我归纳了论坛上面的回贴者有三类,一类是职业者,一类是业余者,另一类是外行人。职业者就是靠摄影吃饭的人,职业者的技术、器材一定要够水准,而且专精于此,但是他们不见得热爱摄影;业余者是指爱摄影、玩摄影但并不是靠它吃饭的人,业余者的技术、器材不见得比不上职业者,但是对器材的热爱可能超过职业者;外行人比不上业余者的专业素养,但是喜欢发帖,所以常常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何谓"中间份子"?就是在收入上属于中产阶级,既不是穷学生,也不是富家子,就是M型社会中凹下去的那一群;在消费上既不是会随便花几万块买个包包的卡奴族,也不是花不下几万块钱买部相机的人,而是讲求实质价值的那一群;在价值的认定上,不想只使用一个60分的东西,愿意多花一些钱从60提升到85,但是不愿意多花很多钱从85提升到95

何谓"半业余"者?半业余者不见得爱摄影,但是不满足于自动相机在某些拍摄场景的不够聪明,愿意多花一些钱买一台可以手动的相机、一些时间来提升相机后面那颗脑袋的知识来补相机的不足、愿意忍受多一些重量空间来携带一台大相机,等等这些来换取一个不遗憾的旅游回忆、小孩的成长或生活的点点滴滴。半业余者跟业余者的差别在于上面的那"一些",100个小朋友,价值够就没问题;200个小朋友,嗯…谢谢再联络。0.5kg的重量,讚啦;1kg,勉强可以接受;2kg,嗯…谢谢再联络。

半业余者不是想拍出"漂亮的"照片或"有意境"的照片,而只想"忠实的"纪录下当下所看到的东西,日语的摄影叫做写真,就是很贴近的说法。有一次我兴高采烈的调出一张肤色很粉嫩的我们宝宝的照片给我太太看,满以为会听到讚许声,没想到太太只说了看起来很不真实,我只好又调回去,太太才说这还差不多。这张照片给不知情的人看一定会说好漂亮,但是又如何,我们要的是一张"我们宝宝"的照片而不是一张"漂亮宝宝"的照片。

为了我的生平的第一台DSLR,从去年开始在论坛上面潜水爬了好一段时间,从潜水之初到中期到后期,想法一直在"被"不同的劝败文改变(手动的消费级DC or 大砲型DC or DSLR、400D or 5D、17-40L or 17-85 or 18-50/2.8 or 17-70 or 18-200、50/1.4 or 35/2 or 35/1.4L or 24/1.4L…),陷入不只两难的N难中,当中的心情转折我想很多潜水的同好应该都是心有戚戚焉吧。

潜水的过程中我差点就被劝败了5D,因为"低ISO躁点"、"全幅才是王道"、"C/P值最高"、"解放你的广角镜";我也差点就被劝败了17-40/4L,因为它是"C/P值最高的L镜",即使用APS-C,先用17-40,以后上全幅还可以继续用;这些文句完全打中了"中间份子"的罩门,尤其是C/P值最高这种文句,但是我最后却选择了350D+17-85IS,因为这对我来讲才是"效用"最高的。

论坛上面资讯丰富,这是论坛的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给建议的人来自不同领域、各拥有不同的专业程度,因此资讯丰富,所以虽然我已经有了满意的器材,但仍持续的在论坛上潜水以增广见闻。但这同时也是缺点,不容易判断哪些是适合自己等级的,这就促成了我想为我们这群半业余者发声的动机。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反劝败(5D的好我也很清楚,但是重量跟无内闪实在是让我又爱又恨啊),而是在于帮助我们这群半业余者如何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来抵挡那些打动你的劝败文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器材,才能愉快的使用器材,也才能长长久久的喜好拍照这件事。

顺便一提:为何内闪对"半业余"者很重要?
因为带外闪或脚架出游很少会是半业余者会考虑的选项,旅游拍照是半业余者买相机的主要用途之一,高ISO足以应付光线不足的场合,但是旅游最常拍的是却是到此一游的人带景照,碰上人物背光时,打个闪灯补光就OK了,但是没内闪…,回来女王看到脸黑黑的,下次你再说你的相机多厉害都没用了。我曾经看过有人回帖说他会再带台小DC来应付这种场合,当然也…可以啦,但心理上实在会很难过,花了快10万的相机居然还要靠几千元的小DC来帮忙,该如何跟女王解释呢?

最近看到两篇文,一篇是论坛上关于+-EV对相机参数的影响,另一篇是从论坛连过去的个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Sprout&article_id=24582563)上关于景深的疑惑。这两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原来很多人对于相机的基本原理并不清楚,老实说,我有些讶异,因为这些基本原理会影响到照片的成像,而拍照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拍清楚你要拍的东西,对吧,一张曝光不对,景深不对或拍不清楚的照片还需在意什麽ISO躁点、镜头发色、解像力、变形控制等等东西吗?

在进行相机的选择之前,我建议半业余者应该先拥有下面4项东西:
1.不满意现状 2.相机的基本原理 3.照片判图能力 4.瞭解你自己。

不满意现状是改变的第一步,假如你购买单反相机的动机是看到别人拍的毒照,想拍出那样的漂亮照片的话,那你可能不是本篇诉求的读者。这裡所指的不满意现状是指当你检视以前所拍的照片时觉得有些你觉得重要的照片无法确实表现出当时的场景,而你觉得很遗憾的,并且有强烈的动机要避免以后再发生一样的事情。

再来是学习相机的基本原理。
相机的基本原理包括照片成像原理跟相机设计原理。
瞭解照片成像原理你才能设定正确的参数来得到你要的照片,瞭解相机设计原理你才能瞭解相机的限制在哪裡,什麽时候你该用自动功能,什麽时候该用手动功能,什麽时候该换相机了,瞭解这两者后你才能不被厂商牵着鼻子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相机。

照片判图能力就像超级星光大道的评审挑选手的毛病一样,在自己觉得拍的不好的照片中去挑出你觉得在"技术上"拍不好的地方,比如说曝光不足啦、过曝啦、手抖啦、对焦不对啦、这裡该补光啦等等。当然你可以也挑出"艺术上"拍不好的地方,像是构图不对啦、表情不好啦、光线不对啦等等,那就不在本文想表达的部分了。

最后一步就是瞭解你自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内闪问题,5D足足让我反覆煎熬了快2个礼拜。我检视我以前的旅游照,发现人带景照中有至少20%的是要补光的,然后我豁然开朗了。不要期望你改用单反相机后就会改变拍照习惯,所以检视你以前所拍的照片,看看你习惯拍的东西,有助于瞭解你的拍照习惯,顺便看看有哪些拍的不好的,看新的器材是否有助于改善。

我想再进一步说明相机的基本原理,专家们请不要就这部分提出批判,因为半业余者并不是要成为专家,他们只需懂"原则性"的原理就好,并不需瞭解真正的原理。这些原理有些要理解,有些要背起来,这样有助于推理或判断一些东西。很多东西并不需要真的用过才会瞭解,根据规格书,加上自己的背景知识就可以推理出一个大概,据此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照片成像原理:
你要拍摄的景物透过镜头聚焦后成像在影像感测器(CCD/CMOS)平面上,所以照片的完成需要的有 焦距、对焦点、曝光量。
焦距:对半业余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标示在镜头上的实体焦距,因为它影响到了景深。以我前面提到的部落格文章中所提的Panasonic FZ50,镜头上标示的实体焦距是7.4-88.8。你也常常会看到等同于135相机的xx mm,但这个其实没那麽重要。
对焦点:也就是你要拍的东西的位置,这跟你要拍的东西本身无关,只跟这个东西跟你的距离有关。这个距离很重要,因为它影响到了景深。
曝光量(Exposure Value):或称EV,决定你拍出来的照片的是亮还是暗。

景深:照片成像时从对焦点往前(靠近拍照者)跟往后(远离拍照者)各有一段成像清楚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的就会变模煳,越远越煳,这个清楚的范围就称为景深。
影响景深的因素有(这个不容易理解,但是很重要,所以要背起来):
镜头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对焦点距离:距离越近景深越浅,距离越远景深越深

景深是傻瓜相机的使用者跨入单反相机第一个要建立的观念,因为傻瓜相机拍出来的景深通常都很深(焦距短的关係),也就是从前面到无限远都很清楚,所以几乎可以不用在意景深问题。单反相机就不同了,单反相机的镜头通常焦距比较长且光圈比较大,除非要刻意製造浅景深效果,要不然要注意成像的景深问题。

相机设计原理:
你需要知道的有:测光系统、对焦系统、感光系统、后製系统
我们现在拍照只需要按下快门就可以完成是因为相机本身"自动"帮我们做掉了许多複杂的事情,但是由于拍照的场景千变万化,相机总也有力有未逮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需要瞭解相机的设计原理跟他的限制,这样我们才知道什麽时候必须用手动功能去修正他。

测光系统:要计算正确的曝光量,相机必须计算你所要拍摄画面的亮度,大部分正常的场景相机都能正确计算,但是少数极端的场景像是全白色(雪景)或全黑色(黑色包包)就会误导相机的测光系统,因此相机提供了 +-EV 的手动功能让使用者自行去增加/减少曝光量。
对于亮度反差过大的场景,例如拍摄在雪地中穿黑色滑雪装的人,相机的自动测光系统会算出中间曝光值,拍出来的结果变成雪不够白、人也不够黑,这时就要用相机提供的点测光功能自行对人测光还是对雪地测光,以便拍出正确亮度的人或是雪景。
要学习的手动功能:+-EV 跟 点测光

曝光量对应在相机的实体机制就是光圈跟快门(后面会再详述),光圈就是光线进入镜头的一个圆形的窗户,而快门就是控制这个窗户开放的时间,两者相乘就是曝光量。控制这两个东西就可以控制影像感测器的曝光量。

对焦系统:相机帮你算出你要拍摄的景物的距离,这个功能在大部分的场景没什麽问题,但是对于反差过小的场景,比如说拍摄一片白牆上的一个白点,人眼都很难看出真正距离,更何况是相机,相机的对焦系统就会误判,大部分的镜头会提供手动对焦功能让你自行调整。

傻瓜相机通常只用画面正中间的一小圈作为对焦点,所以通常要将中心点移到你要对焦的点,半按快门对焦后再重新构图。单反相机通常会提供多点对焦,假如你要对焦的景物不在正中心,你可以移动对焦点就好,而不用移动相机再重新构图。使用者可能会问,每次都要换对焦点也不太方便,中心对焦后重新构图也蛮方便的啊?这确实没错,但有两种场合换对焦点就有好处了,一是假如同一个场景你需要拍个10张,每次都重新构图你就会觉得不方便了;二是假如你的成像的景深超浅,例如只有1公分,重新构图可能就会让你的照片模煳,譬如说拍摄人像,鼻子是正中心,但是对焦在眼睛重新移回鼻子构图可能会让鼻子变清楚、眼睛反而模煳掉。

越高阶的相机提供的对焦点通常就越多,对半业余者来说,我觉得分散的9个已经足够,因为除了超大光圈的人像摄影外,使用上80%还是都用中间对焦再重新构图,太多点反而切换麻烦。越高阶的相机对焦越精准、对焦速度越快,对半业余者来说,我觉得低阶的单反相机跟消费型DC相比已经好很多了,已经很够用了,当然有特殊需求者比如说打鸟,就另当别论了。

感光系统:影像感测器(CCD/CMOS)是成像的地方,而躁点则是影响画质的主因。躁点的来源是像素过于靠近所产生,所以相同的感光面积塞入更多像素就会产生更多躁点,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部分也在进步,然而这个原则还是不变的。因此越高阶的相机,感测器的面积就会越大,躁点自然越低,size does matter,当然是面积越大越好。

像素到底要多少才够用?
以800万像素来说,解析度是3456 x 2304,这样是多大呢?洗成4x6的相片需要1800x1200、洗成6x8的相片需要2400x1800、洗成8x10的相片需要3600x2400,未来电视的主流Full HD 解析度1920x1080,所以你可以自行换算成你的需求。越高的像素就要搭配越好的(或越大的)感测器,要不然都拍些躁点进来,不仅无用还浪费储存空间。

ISO感光度:感光度从100开始倍数往上跳,也就是200、400、800、1600…,每跳一级所需的曝光量就减半。前面提到的测光系统算出来的曝光量是用100为基础计算的,相机再根据你设定的ISO值来调整实际所需曝光量。
就感测器的设计原理来说,ISO要到100万也没问题,只不过可能拍出一堆乱码就是了。感光度越高,表示产生的躁点就越多,所以我们常会看到所谓的某台相机的可用ISO是多少,表示躁点还在可接受程度,不过这也因人而异,对金眼睛的人来说是不合格的ISO,说不定对我等半业余者来说就不错了。一般来说,再烂的单反相机的ISO400对半业余者来都还算OK。

后製系统:照片在感测器成像后还需要后製才是真正我们所看到的成品。后製有色彩的调整,躁点的消除跟档桉的储存。

色彩的调整主要是白平衡调整。举例来说一张白纸在太阳下看起来是白的,在日光灯下看起来就没那麽白,在灯泡下看起来就偏黄,同样一张所谓的白纸在不同的场合看起来的颜色其实并不一样,因此你需要跟相机讲现在的拍摄场合是什麽,相机的后製系统再据此来调整颜色。
由于自然界的场合千变万化,相机的白平衡调整不可能都那麽准确,因此我建议半业余者设定成自动白平衡,然后存档成RAW档,事后再用相机附的RAW档调整程式统一调整白平衡,毕竟用人眼来判断才是最准的。调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找到画面中白色的东西,然后用调整程式裡指定白色的功能一点就调好了,同一个场合只需调整好一张,然后複製到其它就好了,熟练的话,10秒钟就完成了。

躁点消除:有一些相机会提供躁点消除关闭的功能,因为毕竟相机的运算效能还是不及电脑,把这一部份拿到电脑来做,譬如用photoshop,会做的比相机好。

档桉储存:建议半业余者只存RAW档就好,因为RAW档可以调整白平衡跟EV,这两个是相机自动功能很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与其给相机做,倒不如我们自己做。同一个场合拍的照片只需调整好一张,其它的複製就好,不会花很多时间的。至于RAW档档桉大小的问题,我觉得对半业余者来说这个不是问题,因为半业余者的照片数量不会太多,一颗80G的外接硬碟可以存8000张,花4千块买2颗做同步备份来用也可以用好几年了吧。

再论曝光量、光圈、快门、手抖与景深
根据公式 快门=曝光量 / 光圈 / ISO感光值 (快门等于 曝光量 除以 光圈大小 除以 ISO感光值(ISO100的倍数))

快门以秒为单位,例如1、1/2、1/60、1/100,代表曝光的时间。每快一倍的速度一般会称为快一级或快一格,比如1/120就比1/60快一级。在相同的曝光量下,要得到越快的快门速度,根据上面公式,就要开越大的光圈,或越大的ISO感光值。

这个等式所强调的是快门,因为很多人或很多相机的种种作为都是为了得到足够的快门速度。为什麽快门速度重要?一般人手持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难免会有所震动而使影像模煳,摄影术语有所谓的安全快门值,当你的快门速度快过安全快门时,就可以消除这种手抖的影响,当然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除外。

安全快门值=1/焦距

50mm焦距就是1/50秒,300mm就是1/300秒。假如你现在的场景测出来的快门值为1/100那麽你用50mm焦距去拍的话,没问题可以得到清楚的照片;但是你使用300mm去拍的话,你可能就要有心理准备会得到模煳的照片了。解决的办法就是调大2级的光圈或2级的ISO感光值,可以得到快2级的快门,也就是1/400,那就没问题了。

光圈: 如前一段所述,为了得到快一级的快门,必须用大一级的光圈,在很多光线不足的场合,快门速度往往慢过于1/10秒,夜景拍摄甚至超过于1秒。以50mm焦距来说,安全快门是1/50秒,要成功拍摄,必须加大3级以上的光圈,差3级光圈的镜头差了多少呢?也许体积多了1倍、重量多了1倍、而价格多了3倍。
因此,大光圈是每个拍照者心中永远的痛。
光圈一般是用fx.x来表示,例如 f1.4 f2.0 f2.8 f4.0 f5.6 f8.0…,每差一级代表光圈面积差了一倍,奇特的是这个值越大代表光圈越小,别问为什麽,背起来就是了。
一般来说,f2.8以下的就可以称的上大光圈了。
以一般入门单反所附的kit镜来说 18-55 f3.5-5.6,表示18mm的最大光圈是f3.6、55mm的最大光圈是f5.6,光圈并不大,因此要有心理准备在光线不足时会有手抖的问题。

浅景深:大光圈的另一个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浅景深。
我想很多人是被浅景深的人像照吸引进来单反世界的吧。
到底多大的光圈才可以造成浅景深呢?其实也不需要真的去做实验,只要看看众人所一致推荐的人像镜像是下面这些,你就知道最好是f1.4,毕竟大光圈还有快门速度的好处。
85mm F1.8/1.4
50mm F1.8/F1.4
35mm F2.0/1.4
135mm F2.0

景深问题:
前面提过的影响景深的因素有镜头焦距、光圈大小跟对焦点距离,所以要拍出浅景深的照片,不见得要追求大光圈镜头,只要焦距够长、对焦点距离够近,一样拍得出浅景深的照片。所以很多人才说,器材后面的那颗脑袋才重要,设法发挥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器材。

有的时候你是因为要快门速度才用大光圈,并不是因为要浅景深,这个时候你就要特别注意景深问题了,例如拍摄团体照时就要特别注意景深问题,以免只有某些人拍的清楚其它人都模煳掉,不确定的话,可以拉高ISO多拍一张,宁可躁点多一点也不要模煳。

浅景深的另一个坏处就是对焦不易,只要稍微不准就很容易失焦,所以可能要多拍几张(连拍是没用的,要重新对焦重拍)。

手抖问题:
现在的DC由于有防手抖功能跟高ISO的能力,除了光线真的很弱跟焦距太远外已经不容易手抖了,但是人为操作错误还是会造成手抖,例如ISO高一级就可防止手抖,但是忘记调高还是没用,对不对。因此要背熟安全快门公式,假如镜头有防手抖能力的话,就要加进来一起换算,例如用50mm焦距拍摄,镜头防手抖3级,那安全快门就可以降到1/50秒乘以8,大约是1/7秒左右。

结语:
半业余者追求的是轻量化的一机一镜走天下,要达到这个目的,半业余者必需付出相对的时间来学习相机的知识,如此才能找到适合的器材,并善用器材去拍摄各种不同的场合。

最后分享一下我的器材决定过程:
我的需求是轻量化的一机一镜为指导原则,拍旅游照跟拍我家宝宝为主。因为我以前用canon 的SLR,因此只锁定canon的DSLR。最后我在去年11月买了二手的Canon 350D+二手的EF-S 17-85+新的EF 50/f1.4。

首先是机身的选择,有350D、400D跟5D,为什麽不考虑40D呢?因为40D的大小、重量跟5D差不多,其它的新增功能对我来说只是功能,并不会让拍照变得更容易(5D的高ISO就可以拉高快门让拍照容易一些),所以就直接剔除。5D的捨弃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是因为没有内闪,350D一样有高ISO啊,只不过躁点多而已还是拍的起来啊,没内闪不能补光连拍都拍不起来。

400D的剔除跟40D的原因类似,再加上5D2说不定2年后就出来了,而且说不定还装上内闪,现在买新的400D,到时候还要换5D2,倒不如现在买个二手350D就好,价差还可以加个镜头,这样的思考过程就促使我买了一台10500的二手350D。

再来是镜头的选择,超过500g的镜头基本上不考虑,没有广角的镜头也不考虑。总共有下面几个选择 Canon 17-40/4、Canon 17-85/4-5.6 IS、Sigma 18-50/2.8、Sigma 17-70/2.8-4。因论坛的劝败文,要不是多杀了500块卖主不愿意卖,差一点就买了17-40。因为光圈太小又无IS,让这颗镜头的拍摄场景受到限制,除非拉高ISO来拍,要不然旅游带这颗入夜后就残障了,但我又不是用5D,哪来的可用高ISO呢?当初我是想买5D配这颗,一时熊熊忘记我是买350D啊。

接下来的3颗大小、重量、焦段都差不多,顿时陷入长考。买Canon 17-85的话势必要配一颗大光圈人像镜,买Sigma 18-50/2.8这颗的话,用f2.8来拍人像还勉强可以,Sigma 17-70/2.8-4这颗除非是用17mm/2.8来拍人像,要不然也要用人像镜。Canon的85mm乘以1.6可达136mm,望远功能超过Sigma,旅游时拍照的弹性比较大,再加上3级的IS足以盖过Sigma大一级光圈的优势。最后决定性的关键在于在家裡晚上开灯拍小宝宝时的快门速度,我用小DC测试我家室内用f2.8拍摄的快门速度,结果在ISO400时只能达到1/20秒左右,这个结果让我排除了Sigma的可勉强当室内人像镜的可能,发展至此,答桉呼之欲出了,就是canon 17-85 IS,于是我又花了10000买了二手的17-85回来。

也许有人会问,以canon着名的跑焦问题,买二手的镜头不怕跟机子不合吗?我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f4-5.6算是小光圈,拍出来景深不会太浅,有些许的失焦也不影响成像,这颗主要是拍风景,光圈开f8以上跑焦就更不构成问题了。

最后是人像镜的选择,总共有Canon 50/1.4、Canon 35/2、Canon 35/1.4跟Sigma 30/1.4。原本没有考虑50mm的,因为论坛上的前辈都说50mm乘上1.6后在室内拍摄会退无可退,35mm比较有弹性,我也非常认同这种说法,毕竟广角镜站的近可以拍、站的远也可以拍。捨弃Canon 35/1.4的原因只有一个,太大隻了。捨弃Sigma 30/1.4的原因是根据论坛上前辈的使用经验,这颗容易跑焦,再加上配上我350D的两光对焦系统,跑焦的机率应该很高,f1.4这种大光圈营造出来的景深很浅,我可不想拍出一个模煳的宝宝。

剩下50/1.4跟35/2的抉择,这两颗大小、重量都差不多,但最后是大光圈胜出。根据之前所做的测光实验,f2.8在我家室内的快门约1/20秒,f2.0只比f2.8大了一级,快门速度大约变成1/40秒,就35mm来说是足够,但是考虑到小宝宝可不会乖乖不动给你拍照,大概要1/100秒的快门速度才能够凝结住他的动作,因此最后50/1.4就出线了,于是花了13500买了一颗公司货新品回来。也许又有人会问了,为什麽这颗要买新的?原因就跟17-85买二手货的理由正好相反,这种大光圈的景深太浅,万一跑焦的话,买公司货新品比较有保障,况且水货的价差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