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敌3全集:秦基伟司令员创建太行地方抗日武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0:56

秦基伟司令员创建太行地方抗日武装

■ 韩世斌  张凤萍


抗日战争时期,秦基伟一直战斗在太行山上。他组建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的第一支游击队,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同英雄的太行军民一起为保卫太行和解放太行浴血奋战了8个春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于9月间从陕西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前线对日作战。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大力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l29师首长决定派遣一批军政素质好、能独挡一面的得力干部到太原以东地区,协助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人民武装。

    当时,正在教导团学习的秦基伟被派到山西省太谷县。

    太谷是同蒲路上的一道要隘,是太原东南的屏障,太行山区的西北门户。在秦基伟到达之前,太谷县已经组织起来了一支抗日武装,叫人民自卫队,有200多人,自卫队驻在县城的白塔寺内。

    10月初,迎着日军进犯娘子关的隆隆炮声,秦基伟急如星火地赶到太谷县城,县长杜任之把自卫队集合起来,把秦基伟介绍给大家。

    “这叫什么队伍呀?全是群学生娃,最小的才十一二岁。”秦基伟不禁倒吸了一l5口凉气。

    当秦基伟看到太谷各界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纷纷要求组织起来参战支前的热烈情景时,他深受鼓舞,决心要把这个训练班办好。

    秦基伟虽然压力很大,但他并不怯阵。他是一个颇有心计、很会动脑子的人。

    在同自卫队相处短短两天时间内,他的心中就很有数了。这帮学生娃,虽然有着文化的优势,但摸准脾气,还是很好管的。他们普遍年轻,政治热情高,而实践经验少。革命理论,一知半解,革命活动,几乎空白。在这群人中,经历就是一笔财富。秦教官14岁参加红军,近10年来出生人死,有很多传奇故事让他们惊羡不已。再加上秦基伟很注意形象,言谈举止端庄,一丝不苟地保持着军人的风姿,这种山崩于前不惊、地裂于后不乱的沉着稳健的军人气度,十分有力地感染着学生娃们。

    既然是教官,那么最初的工作也就是从军事教育人手。他有他自己的优势。在一二九师教导团学习时,他可以说是如饥似渴,那些条文,他不仅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能联系以往的战斗实际,讲出一些生动的战例来。

    秦基伟这个土生土长的教官,当然讲不出更多的深奥的军事理论。但他毕竟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有亲身经历,有真实感受。他把理论原则同战斗故事结合起来。敌进我退是怎么退的,敌驻我扰是怎么扰的,哪一次把敌人拖疲了再打,打得他怎么样?哪一次敌退我追,追得他落花流水。这样一讲,效果出奇的好。既深刻,又通俗,既形象,又生动。那些学生娃坐在台下眼睛瞪得老大,听得人迷。他这个教官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就高大起来了。

    在课堂上,秦基伟很有“派头”,他穿一身灰色的八路军制服,穿的布鞋都烂了,脚趾头都露在外边。就这么一身打扮,他也挺威风,往那儿一站,双手掐腰,扯起嗓子喊:“同志们!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们就一块抗日啦!日本鬼子来了,我秦某人第一个上……”

    秦基伟以极高的热情,向大家讲述全民抗战必胜的道理,讲红军的传统,他还给训练班上军事课,亲自组织投弹、射击等基础训练。

    那时候,这些学员们都才是十几岁的小伙子或者小姑娘,对于革命,对于马克思主义,能懂多少哇?他们对党的认识,对军队的认识,是从具体的人的身上开始的。秦基伟到自卫队当教官,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位八路军,第一个公开的、武装的共产党员,他那样自信,那样洒脱,使学员们一下子有了安全感,有了依托。这些娃娃们说:“有这样的八路军,我们还怕谁呀?”

    在开办训练班的过程,他还注意吸收各界爱国青年参加。不到一个月,这个训练班就发展到300多人。

    秦基伟到达太谷县不久,山西的抗日形势变得严峻起来,由于日军占有绝对优势,忻口会战这一仗,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在坚持了23天之后,中国军队含恨撤出了战斗,接着太原也频频告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太谷地区的国民党军政官员也纷纷南逃,呈现出一片兵慌马乱的景象。

    此时,秦基伟随机应变,乘机打开县公安局的军火仓库,得到17支步枪,把训练班武装起来。经中共地下县委决定,公开打出“太谷抗日游击队”的旗号,由秦基伟任总指挥。第一步,他把队伍拉到了太谷城南的凤凰山,本想在这里建立游击根据地,可是两天后即ll月8日,太原就失陷了,眼看在太谷站不住脚,秦基伟便把队伍拉上了太行山。

11月12日,得知朱德总司令要率领八路军总部来到太行山榆社县的消息,秦基伟和全体游击队员欣喜若狂,并立即赶到榆社县峡口村和当地人民一起热烈欢迎朱总司令的到来。朱总司令见到太行山上已经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这样一支抗日游击队,非常高兴,特意赠送给他们一批在平型关大捷中缴获的日军大衣和马刀,勉励他们扎根太行山,开展游击战。

    为坚决执行朱总司令的指示,秦基伟把队伍拉上了太行之巅的和顺县石拐镇。在这里,他又见到了老首长徐向前,这是自西路军失败后他们第一次会面。历险重逢,分外喜悦。当时,徐向前任一二九师副师长。

11月27日,徐向前把先后赶到这里的太谷、榆次和平定3支游击队召集到一起,向大家作了抗日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并决定把3支游击队合编成一个“独立支队”,属一二九师和中共晋中特委领导,任命秦基伟为支队司令员,赖际发为政委,对外称“秦赖支队”。这个支队是一二九师在太行山上正式建立起来的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

    秦赖支队成立时,只有600来人,百把条枪,除了有极少数红军战士和地下党员作骨干以外,绝大部分是刚入伍的各界青年,其中男女大学生和中学生就有100多名,他们既不会行军打仗,又对军队的艰苦生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很不习惯。一些工农干部嫌“学生兵”难带,“学生兵”也嫌工农干部没有文化。

    当时,秦基伟的文化水平也很低,又没有带“学生兵”的经验。但长期的斗争生活和革命任务的需要,使他深刻认识到没有文化是做不好革命工作的。他决心团结好这批知识分子,建设起一支有文化的队伍。他以身作则,带动工农干部主动和“学生兵”交朋友,一面虚心地向“学生兵”学知识、学文化,发挥“学生兵”在开展部队文化活动和做群众宣传工作等方面的特长;一面耐心地向“学生兵”讲述红军的优良传统,手把手地教他们行军打仗的本领。课余时间,他还和“学生兵”一起唱歌、打球,处处同他们打成一片。

    在行军路上,山路难走,干部就帮助“学生兵”扛枪或背背包;到了宿营地,又帮助他们烧烫脚水,并教给他们怎样治脚泡。执行战斗任务时,干部更是吃苦在先,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带领“学生兵”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就这样,“秦赖支队”形成了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亲密团结的集体,在战斗中茁壮成长。许多“学生兵"都很快成长为部队建设和战斗的骨干。一些工农干部也甩掉了“大老粗’’的帽子,自己能看书读报写家信了。

    秦基伟通过与知识分子的接触,更加深刻体会到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此他天天坚持记日记。在以后近20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记日记从未中断过,这对不断提高他的文化水平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太原失陷后,日军沿交通线安据点,修碉堡,四处“扫荡”,残害百姓。“秦赖支队”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实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的方针,驰骋于正太路以南,同浦路以东的广大地区。几个月后,他们就在17个县内建立起拥有l00多万人口的游击根据地,并协助这些地方的中共党组织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

人民有了靠山,踊跃参加八路军,使“秦赖支队”像滚雪球似地迅速扩大,到1938年初,已发展到5000多人,1000多支枪,不仅有了机关枪,而且有了迫击炮,威震晋中。他们配合一二九师主力首先打败了敌人的6路进攻,接着又在4月配合主力粉碎了3万多日军分9路向晋东南进行的大规模“围剿”,取得重大胜利。一二九师首长为此特别表扬了“秦赖支队”。

1938年4月,一二九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在辽县成立了晋冀豫军区,统一指挥游击兵团和地方武装。晋冀豫军区按各基干支队的活动地区,划分为5个军分区,晋中为第一军分区,秦基伟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分区的基干力量就是“秦赖支队”,秦基伟继续领导这支队伍在晋中坚持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