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助教都做什么的:萧芸:为知青加工龄向胡耀邦写意见书的大胆女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03:54
萧芸:为知青加工龄向胡耀邦写意见书的大胆女性

核心提示:萧芸一鼓作气:“我们写个报告给中央吧。”但没人相信这办法有用。不过,萧芸自顾自地就干开了。回家后,收拾完家务,哄睡女儿,萧芸坐在厨房门槛上,以凳为桌,开始动笔。

本文来源:《快了老人报》2010年9月27日第25版,作者:李秋雨,原题:《替知青上书到中央,今生自豪》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但获得幸福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此更有体会:读书时“文革”了,青春时下乡了,生育时计划了,养家时下岗了。

但尝过苦的舌头,才更能体会今天来之不易的甜美。

勇敢的人们在苦难背后找到了快乐,更在迎战磨难的过程中给快乐增添了一层百折不挠的韧度。

这是一个奇女子。人们都千方百计避开磨难,她却迎头而上。在和挫折的当面肉搏中,她收获了生命的大快乐。

争取给知青加工龄,是种快乐

1982年,回城知青的新困境渐显,工资数目比年龄数目小,回个娘家还要借债才能成行。那年国庆,30个老知青一起来找萧芸。萧芸一鼓作气:“我们写个报告给中央吧。”但没人相信这办法有用。不过,萧芸自顾自地就干开了。回家后,收拾完家务,哄睡女儿,萧芸坐在厨房门槛上,以凳为桌,开始动笔。

写好报告递交后,萧芸马不停蹄地“安排后事”。她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给女儿织了几件毛衣,还找丈夫坦言,若出事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牵连。“但那时真的不害怕,反倒快乐,能做一点事的快乐。”

1983年,“福音书”被层层上递到胡耀邦总书记案头,中央最终下达了365号文件:知青下放在农村的农龄一律进入工龄计算。

流浪合肥,磨难的背面也是快乐

1998年,因为想做干净生意,身为公司董事长的萧芸毅然辞职,苦心拉扯的婚姻也走入尽头。更年期的女人,家没了、事业也扔了,怎么办?

萧芸选择了去合肥流浪。当时她的全部资产就2500元,而上大学的女儿学费就要3000。“女儿打电话来哭,说妈你知道他们说你什么吗?我那时正坐在去合肥的火车上,故乡长沙的风景旧日历般都撕过去了。”

走出合肥客站,萧芸买了份《合肥晚报》。这份报让她结识了报社的一个编辑部主任。过了几天,萧芸上门拜访,在那遇到诗人梁小斌,他正在主任的带领下筹备新报纸。闲不下来的萧芸帮了把手,却因此得到了这份编辑工作。“如果不是诗人的热心,如果不是我出手相帮……”萧芸为了这份恩惠,泪如雨下。

此后,她不停笔地写出了五本书。写着写着,写出了生命的新气象。“同事说萧姐你年轻多了。在合肥路过幼儿园,小朋友都叫我阿姨。”萧芸笑言。此时,她已年近五旬。

救人出困境,这种快乐最高级

2002年,生命的转折又悄然而至。当时萧芸在《合肥晚报》主持热线栏目。一天,她收到一封名叫叶小平的人写的邮件:“若有心,必有缘。”一来二往,两人网恋了。

不久后,叶小平的女儿叶枝“来势汹汹”。“她在邮件里说不会对我的这场网恋‘干好事’”。不过,萧芸“不怕”。她告诉叶枝:父亲是你生命的支柱,我要创造条件让你爱你父亲。在萧芸由衷的爱与理解中,她们的关系好起来了。后来,叶枝还会调侃:“阿姨,你给爸爸写的情书,好酸!”

其实此时的叶枝因学业负担正精神抑郁。萧芸要帮她。她带叶枝到郊区烤玉米,“怂恿”她点着火把在田里疯跑。“解放被压抑的天性,才能快乐。”萧芸鼓励叶枝写作。100天后,叶枝的第一本小说出版。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得到社会的认可。

通过帮助叶枝,萧芸也开始了研究青少年教育。“能帮助到孩子们,我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