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排序符号:传记阅读解题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39:16

实用文本之传记阅读解题技巧

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2、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解题指津: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2、解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之中,组合在传主生命的转变之中。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4)把握文章结构。

指点: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B、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该注意从以下方法中选择任意一种进行分析:a、将句子分层进行概括;b、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5)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读者陌生

                          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读者熟悉

                          略写

                                 不符合主题

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              象血肉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的方法

                                 自然环境

                       环境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他人

 

C.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题:

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涛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考点结构图

 

通过传主形象而传递的主要观点及基本倾向

为表现传主而体现的文本特色

疑难点(取决于传主与社会的相关关系)

传记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影响(取决于传主的品质)

传主的形象特征

为表现传主形象采用的表现手法

文章结构(为表现传主形象服务)

筛选、整合文本信息

围绕传主而写的事件

 

例文1

袁隆平奇遇记(节选)

一、                

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问中国,惊奇地发现中国人正在种植一种前所未有的杂交水稻。

于是,他当即向中国农业部种子公司的接待官员询问这个发明权的享有人是谁,提出想跟这个人探讨一下有偿转让技术专利的问题。中国种子公司官员说:这个发明专利权属中国国家拥有;农业部种子公司就是代表国家享有这一权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讨杂交水稻技术转让问题,无须再找“别人”。……之后,威尔其先生又一连两次来到北京与中国种子公司正式谈判。最后一次,双方于1980年1月达成协议,由圆环种子公司先付给中国种子公司20万美元首期技术转让费,中国即派出制种专家赴美国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专家在美工作期间,由美方支付工资,直到美国科技人员熟练掌握该技术为止……消息传到湖南省农科院,尤其是袁隆平,当得到农业部外事局叫他带队赴美国传授技术的通知时,他竟高兴得一夜合不上眼,打心眼里深深地感激中国种子公司赐予了他这次到世界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去一展身手的机会,而根本就没想到美国人首先要找的对象本来就是他。

二、                

1980年5月9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袁隆平作为首席专家,携湖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一吾和慈利县良种场场长杜慎余一行3人组成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乘飞机到达洛杉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和美国专家数人已打着牌子在机场迎候。当3人走下飞机舷梯,向撑着牌子的威尔其一行微笑着走去时,威尔其连忙满面笑容热情地迎了过来。他与第一个向他伸过手来的首席专家袁隆平只是礼貌性地轻轻握了一下,就放过去了,而却紧紧地握住第二位接上来的陈一吾副研究员的手,又是拥抱,又是贴脸,口里一叠连声地欢呼着:

“您好,尊敬的袁先生!我是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真诚地欢迎您的到来,能够结识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并在美国接待您,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显然,威尔其认错人了。3个中国人不由得一齐掩口而笑。威尔其见客人笑得蹊跷,他马上就会过意来,连声道歉说:“对不起,你们哪一位是袁先生?”

陈一吾连忙推过袁隆平用英语介绍说:“威尔其先生,这位才是首席专家袁隆平先生。我们都是他的助手。”

“噢,尊敬的袁先生,我认错人了。请您原谅!请让我再次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您将是我们公司和所有美国人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我衷心地祝愿您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得愉快!”威尔其说着再次握住了袁隆平的手,并紧紧地拥抱、贴脸。

“谢谢您的热情迎接,威尔其先生。您认错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连许多中国人都会把我认错,更别说美国人了。我是一名水稻专家,长年在田间试验,所以浑身上下都染上了不少中国农民的色调。”袁隆平说着,又风趣地朝两名中国同伴一摊手接着说,“他们都知道,我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刚果布’,也就是‘非洲黑人’的意思。您说这多有趣?”

 三、                 

9月初,袁隆平按爱妻的亲切嘱托“平平安安地回来”了,但是,他临行前曾向妻子许下的将成为万元户的诺言,却只成了一个不吹自破的泡影。原来当时有规定,出国人员在国外所得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因而,他们回到北京,向农业部有关司局一汇完报,有关办事官员就要他们上缴在美国挣的工钱。

袁隆平有点不好意思似的对妻子邓哲说:“嘿嘿,真对不起。我原以为美国工资可归个人所有,谁料农业部规定得全部上缴,只能每天领2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

“能成千元户也不错呀,我们家还从来没见过一次进两千多块钱呢!”邓哲安慰丈夫说。“我只要能增加两间小平房,有三四千块钱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就心满意足了。”

邓哲这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由袁隆平代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登台领奖。除奖章和发明证书由袁隆平带回湖南保管外,还有一共10万元奖金。袁隆平本人足足分得这项特等奖金5000元整。

“哎呀!五千块钱呀!啧啧,这么高的奖金,真吓死人了!”当袁隆平喜不自禁地自北京归来,从兜里掏出一大叠钞票交到妻子手里时,邓哲惊喜得连钱都不知该怎么拿法了。

(摘自《炎黄春秋》2001年第1期   汪志霞  聂冷 文)

1.文章记录了袁隆平哪三件事,请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6分)

 

 

2.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有人说,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谈特谈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重视态度,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8分)

 

 

例文2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飓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柳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络,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扑味扑麻在泥里跋涉,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百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1、简要概括苏东坡治水的表现。

答案: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才能。

2、第一段写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案:第一段写了徐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具体环境,丰富的物产和自然风光,为下文写苏东坡苦心治水和创作大量作品埋下了伏笔。

3、本文在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答案:文章在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运用了侧面描写。(1)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反衬苏东坡突出的治水才能;(2)劝回纷纷逃难的富有之家,说明苏东坡有一定的影响力;(3)禁卫军欣然相助,说明苏东坡富有感召力;(4)皇帝颁旨嘉许,表明苏东坡治水卓有成效。

4、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至少列举出三点。

答案:(1)平实,如“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在劝说之中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官话压人;(2)准确,准确的时间推移和数字的运用;(3)概括,对治水的过程只用“同时在······洪水才开始撤退”几句概括写出,没有仔细的描绘;(4)大量使用数字,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5、结合你对苏东坡有关知识的了解,探讨一下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及认识。

答案:苏东坡的表现突出的思想根源是:关心人民疾苦,为国家分忧解难。对于这种根源的认识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但要表达出一种正确的认识,可以联系苏东坡的政治主张、乌台诗案、流放海南以及作品“赤壁”系列等分析。

练习1:

翟志刚的青少年时代

■张寒冰 王辛娜

1966年11月21日,翟志刚出生在龙江县龙江第四小学附近的一栋土屋里。那一年,父亲翟向朝53岁,母亲翟贾氏41岁。翟志刚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在他之前,这个贫困的家庭已有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翟志刚的大姐翟朋素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克山师范学院,随后,她回到龙江教书。大姐的户口本从农村转成了城镇,每个月能给家里拿回30多块钱。“母亲从此下了决心,要让所有孩子都读上书。”显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翟志刚家里6个子女最终全部考上了高中。而翟志刚在中考时,成绩并不如意,“本来奔着省重点龙江一中去的,最终却只考上了普高龙江二中”。大哥翟志强认为,这可能跟老弟那时候不太爱学习有关。

性格是内向的,但翟志刚仍然具有所有男孩子的天性———贪玩儿,只不过这不是他的“特性”。跟一般的孩子一样,他放学回家,在完成最基本的作业后,就满脑子都是怎么出去玩了。这直接导致翟志刚在小学和初中时的成绩并不突出。

翟志刚当时的化学老师,现任龙江二中副校长的徐东升说,翟志刚在高一、高二时的成绩也很一般。“不过他劳动特别好”。徐东升告诉记者,那时候的翟志刚已经有1.70米了,在同学中算比较高的,人有点黑,又比较结实,“加上他爱劳动,又会劳动,就被选为了劳动委员”。“劳动委员”翟同学在班级尽心尽责,总是在大扫除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可没人知道,他在家时还要照顾父母———当时他的哥哥姐姐都已经成家,据说翟志刚独自照顾父母长达4年,他的哥姐至今仍被他的孝心感动着。

翟志刚当时的教导主任、现任龙江二中校长武侠认为,高中的前两年,翟志刚被“没考上省重点”和家境贫困的双重压力压着,由此性格更加内向。翟志刚的爆发是在高三那年。高考前,空军部队到龙江县来招生。这个机会,对于家境贫寒的翟志刚来说,就像遥远处的一线光。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第一轮下来,他竟然出现在齐市3名复检学生之列。翟志刚的同学李海东告诉记者,毕业前,每个同学都相互在毕业纪念册上留念,翟志刚也一样给每个同学写了一句话,还签了名。“他签得还挺好看的”,李海东笑着说:“那是他在得知自己招飞第一轮通过后,现练的,而且,只练了他名字那三个字”。

据武侠校长说,原本默默无闻的孩子竟然“有可能成为飞行员”,这在龙江二中这个普通高中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学校决定为他补习文化课。“1985年5月末他通过了招飞的初试,在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文化课成绩就达标了。”当年,翟志刚成为龙江二中唯一一个被录取的飞行员。为了给他送行,学校还给翟志刚的班级拍了一张集体照。

在翟志刚之后,一直到今年,龙江二中又有9名学生考上了飞行员。武侠说,学校在每学期开始大约一周时间,会有一个校史讲座。“翟志刚是很重要的榜样,我们要让同学们知道,即便在二流中学,也能出一流人才,他们都很有希望。” 9月18日是龙江二中举行校运动会的日子,记者17日到那里时,同学们正在画跑道。武侠告诉记者,他们准备在开运动会的时候加进去翟志刚的故事,“让同学们受受教育”。

(选自2008年09月21日《新晚报》 ,编者有改动)

1.阅读全文,简述翟志刚的性格特点。4分。

 

 

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结尾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5分

 

 

3.翟志刚是“神七”飞船的指令长,是出仓行走的中国第一人,是民族英雄。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6分

 

 

练习2: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①  在英国,10磅纸币的一面印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另一面印着一位英国护士,南丁格尔。在全世界,南丁格尔奖章是授予护理人员的最高荣誉,为了纪念她,国际护理委员会还把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②  1820年,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在佛罗伦萨出生,家族世代富有,在德贝郡和汉普郡各有一处大房子。在汉普郡,南丁格尔家近邻时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的帕默斯顿。她认识很多政治家和作家,她是一个从少女时代,就认识很多政坛文坛名流的女人,这是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一直鼓励他们的女儿们多思考,她的父亲主张自由博爱。南丁格尔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天资聪颖,从博学的父亲那里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同时,父亲还教她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父母给了她和男人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她期望有机会像男人那样到外面闯荡,这就是她和父母冲突的地方,因为给了她过多教育的父亲,不希望她那么做,她和姐姐不同,更不同于其他的表姐妹,她们看起来都那么快乐,那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南丁格尔却不快乐。

③  她回忆说:“整个上午我们就坐在休息室的桌旁,看看报,读读书,每个人高声读自己手头的书报,隔五分钟相互聊两句;下午出去骑骑马,由于白天的无所事事,到了晚上女人们开始感到一种身体里积聚的无处宣泄的能量。每到夜晚躺在床上,都会觉得自己快要疯了。”

④  南丁格尔一生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理查德•蒙克顿•米尔恩斯,他是一个有教养、精于世故的男人,是一个慈善家。很多方面和南丁格尔志趣相投。南丁格尔的父母把他看作是理想的女婿人选。他曾三次向南丁格尔求婚,南丁格尔没有拒绝,但总往后推。在第三次求婚后,她终于说出来不能嫁给他。南丁格尔说:“我爱你,但我不能和你结婚……在这31年里,我总想到死亡,我愿意嫁给他吗?我主动放弃。这种建立真实而富有的生活的机会,对我却像在选择自杀;当然我现在的生活,也是种自杀。”

⑤  当出身贵族豪门的南丁格尔决定从事护理工作时,曾被家族视为奇耻大辱。32岁那年,以一年500英镑的收入,南丁格尔在德国接受了护理训练,1854年10月21日,南丁格尔携同38名护士前往康斯坦丁堡。她们的使命是前去照料那些从克里米亚穿越黑海、运回斯库台野战医院的伤兵。

⑥  南丁格尔很明白,她自己经验不足,也没有管理过这么多人,更没有上过前线,但她知道自己代表的是英国妇女。假如她失败了,女人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她说:“1854年11月4日,我们乘船于今晨到达康斯坦丁堡,我们还不知道部队医院为我们做了什么安排……”

⑦  这里不异于一个死亡营地。2000名伤病人员躺在走道两旁的垫子上,中间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伤兵们全挤在斯库台营地,那儿没有足够的活水,疾病猖獗,霍乱、痢疾、腹泻、寄生虫、虱子、老鼠。病人没有床,没有被褥。没有任何保持个人卫生的办法。有人死于冻伤、坏血病、肺炎,还有人自杀,一小部分士兵自杀了。人们更不了解微生物和细菌,不知道细菌导致疾病。

⑧  南丁格尔和护士们住的房间里到处是老鼠,正在腐烂的俄国士兵的尸体喂养着这些老鼠们。医院的负责人见到南丁格尔,并不高兴。他们不知道该让她们做什么,觉得她们给医院添了麻烦。面对这些排斥,南丁格尔据理力争,但是,医院就是不让她们工作。她只好等待。很快,成千上万伤兵被送到医院。医生们也对付不了了。

⑨  斯库台挤满了从前线下来的重伤员。他们不光受了枪伤,有的是被剑刺伤的,伤口很快化脓感染。南丁格尔和护士们马上投入工作,给伤兵清洗伤口、扎绷带、盖毛毯。有时为捆扎绷带,要连续数小时跪在那儿工作。

⑩  南丁格尔重视那些军衔很低的伤员和普通士兵的生死。士兵们第一次感到有人关怀他们,他们不再仅仅被看作是炮灰。由于战斗极其残酷,士兵相继死亡。南丁格尔对很多在凄冷孤独之中断气的士兵,怀着深深的同情。她非常希望“不再出现在失意中孤独死去的士兵”,为此她在那些行将死亡的士兵眼前,竭尽全力进行护理、鼓励。看到她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频繁地跑来跑去,士兵们甚至以为医院里有好几个南丁

○11她全力照顾普通士兵。她经常整晚不睡,守候着那些快死去的士兵,她写了几千封慰问信,给那些死难士兵的父母,告诉那些妈妈们说,您的儿子死了,但走得很安详、平静。

○12英国首相玛格利特• 撒切尔夫人说:“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1、传记开头对传主家庭和爱情进行详细叙述的目的是什么?(5分)

 

 

2、分类概括⑦⑧两个自然段描写的营地环境的特点。(4分)

 

3、英国首相的话是对传主的充分肯定,请你结合传记分析传主为什么是“最伟大的人”。(6分)   

实用文本之传记阅读解题技巧

练习3:

寂静的独语

——纪念肖邦逝世l50周年

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乐声悠扬飘来,听上去似乎是作曲家一不小心,让人窥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寂沉思。当然,音乐没有具体明确的语义,谁也说不清楚肖邦的自言自语究竟说了什么,但肖邦音乐所独具的表达口吻,几乎一开始就会在听者的音乐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迹。

肖邦所钟情的表达媒介只有一个——独奏钢琴。一个人独自坐在钢琴键盘前,从手下流出的音符自然具备私密性,与上百人合奏交响曲的千军万马之势迥然相异。虽然肖邦远非首创钢琴独奏的第一人,但在他的手下,钢琴在历史中第一次被转型——成了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佳手段。

交响曲、歌剧这类“宏大叙事”的代表性体裁因而在肖邦的创作视野中全然消失,就连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这些在传统中占据钢琴作品中心地位的大型曲体,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也一律被置于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暗示性标题和绝没有具体景物描绘意图的“小型”作品。这样做不仅需要艺术上的眼力,而且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因为在肖邦时代,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重要乐家终其一生固守这种“私人叙述”的写作思路。舒曼在早年似乎是肖邦音乐上的同道,但人到中年后,终于没能摆脱德奥根深蒂固的交响乐传统的强大吸引力,拼命在言不由衷的交响语言旋涡中挣扎。至于李斯特,虽然也热衷于钢琴音乐的潜能挖掘和性格拓展,然而更多是为了博取外表的辉煌与廉价的掌声,因而与肖邦独语的趣味恰恰形成对比。

肖邦因此踽踽独行。他身为著名钢琴家,但却完全不像其他炫技大师,不仅在成名之后拒绝旅行演出,甚至很少举行公开音乐会。另一方面,他又违反常规,作品的体裁类型看上去更像是炫技大师为自已实际演出而写出的一些应景小品。据说,肖邦年轻时在华沙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曾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后生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在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建上一展宏图,但日后的事实令他失望。肖邦似乎很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已的天赋,他注定属于一个孤寂的抒情世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凯旋。

奇怪的是,他真的非常喜欢歌剧,旅居巴黎时晚问经常去观赏歌剧。众所周知,他最欣赏的同代作曲家是以优美旋律著称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利尼。然而,意大利歌剧中的华美咏叹和醉人的旋律转至他的笔下,却没了舞台上的灼热气息,变成了清冷而细腻的内心婉唱,如泣如诉、丝丝入扣。再如肖邦对巴赫音乐的独特吸收。肖邦终身崇敬这位日耳曼先辈无与伦比的深刻逻辑与清晰思维,虽则巴赫的神性音乐世界与他自己飘逸的音乐风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肖邦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复调穿插与线条出没,恰是巴赫对位精神的肖邦变种,正源自肖邦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自幼便如庖丁解牛般的纯熟运指体验。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象世界,它与现实世界相平行,但与现实世界又绝不相同。肖邦只是肖邦,在音乐的丛林中,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

1.肖邦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2.“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联系全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4分)

 

 

3.文中第三段写舒曼和李斯特,第五段写贝利尼和巴赫,两段同样是写“其他音乐家”,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4分)

 

 

4.你如何评价肖邦的成就?(6分)

 

 

练习4:

性情白岩松

吴虹飞

在工作上极为苛刻的白岩松,却时常被一些细微寻常的小事感动不已。有一张照片:农民工回家的路上,一个母亲咬着方便面,俯身递给怀中的孩子。这张照片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白岩松8岁时父亲去世,一直到1978年才平反。“母亲没有再嫁,和我们相依为命。家里是很穷的,在东北那个地方,冬天到了,家里头全都结了霜。我到井边打水,得先提一些热水过去,先把冻住的浇化了,才能从井里提水。”

白岩松的班主任,北京广播学院的曹璐老师提起这个学生就赞不绝口:“岩松这拨孩子挺不容易的,而岩松特别懂事,有责任感。”

“虽然他犀利,咄咄逼人,逻辑感强,但我觉得他的性格里实际上充满了一种纯真和热烈的东西,感情很充沛。别人认为习以为常的,他却经常被这些点滴打动。有一次我们做了一期残疾人的节目,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一把把我抱在怀里,‘啪嗒啪嗒’地掉眼泪,我就看着他哭。有一次,我还听说他在家里和妻子听交响乐,两个人居然听到抱头痛哭。”

“一方面他像一个孩童一样热烈天真,另一面,他又很世故圆滑,在体制里一步一步地争取话语权。有一次我不小心摔断了腿,而我当时已离开了《东方时空》,那医药费谁出呢?他就出面帮我和领导斡旋,斗智斗勇,硬是把医药费用给解决了。我住院,他拿着他的CD机跑到医院来看我,让我听他买的唱片。”广播学院的雷溶老师说。

他的一名同事略带促狭地笑着说,白岩松不知为何,无法在工作中和女性坦然相处,只能和男性或者是比较中性的女性合作。“他从来没有过绯闻。”“他其实在人群中匆匆忙忙,只有在自己掌握的环境中,才会自如。我觉得他是自信的,而内心深处有着不为人知的羞怯和敏感。”

白岩松说,“在大学我基本上没和女生打过交道。我球打得很好,是那个时期的‘球星’。在大学一个男生如果体育很好,那他是很容易自信的。”

“他很自信,但他并不放大这样的自信。他内心柔软,他轻易不透露这样的柔软。其实这个人骨子里比较骄傲,他对他看得上的人都特别好。”王立军说。

“我只希望我在乎的人对我点点头。”白岩松说。

白岩松可以说是典型的“68-40”一代,60年代末出生,受教育于80年代,而今40岁左右,正当壮年。

1985年上大学,那时流行尼采、叔本华、朦胧诗。“听说顾城要朗诵诗歌,我们大老远地跑去沙滩一带寻找,去复兴门的书屋附近听中青报的记者沙龙,把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麦天枢等人的文章,绞下来贴在本子里。大小伙子大半夜地写诗歌,热泪盈眶。毕业的时候又在89年春夏之交的变动中离开。那时我们只考虑国家,很少考虑自己。我们愿意寻找意义,赋予意义,这是我们的成长。”

作为一名文青,他喜欢贾樟柯,食指。他觉得自己和贾樟柯有些像。他们来自小县城,他们有着许多冰冷而温暖的回忆。他们几乎内敛,却又对时代,热切地表达自己的声音。

他们曾是集体主义的一代人,带着浓重的理想主义和反叛性,而他们在和世界发生关系时,力图更加友善、宽容、积极并且有效。

(《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8月3日, 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1.概括文中令白岩松流泪的小事,并分析其流泪的原因。(5分)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刻画主人公?请从文中举例说明。(4分)

 

 

3.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人物生平,但本文却不完全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本文这样写是否妥当,说说你的看法。(6分)

 

 

练习5:

舞者之歌    伊莎朵拉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自然发展的生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师随待在侧,一举一动都被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的确是肆无忌惮、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天主教信仰,转为一个十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在。有次在学校圣诞晚会上,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 “孩子们,你们看!圣诞老公公带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站起来很严肃地说: “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一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她说: “只有相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我说: “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或大声为我们朗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次校庆上,6岁的我当众朗读了威廉•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儿坐在地板上,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出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她这是我开设的舞蹈学校。她十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我的学校,我10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一位著名的老师学芭蕾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 “因为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五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第三堂课

时我就走了,再也溲有回去。他称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梦想。我所梦想的是一种与之有天壤之别的舞蹈。我当时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就能登堂入室。

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我决定离开旧金山到外地寻求发展。我就去找当时正在旧全山巡回演出的剧团经理,要求在他面前跳舞。考核在一个空荡的黑色大舞台上开始,母亲为我伴奏。我一身白色装束,随着孟德尔颂的《无言歌》翩翩起舞。音乐接近尾声,经理沉默了半晌后转身对母亲说: “这种东西不适合剧场,我看你还是带你的小女儿回家吧!”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到了芝加哥,所有的行囊只有一个小皮箱、一些姐姐留下来的珠宝首饰和25块钱。我带着我的白色舞服四处奔走,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剧场经理,一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舞蹈,但是他们的回答全是一模一样: “很可爱,不过并不适合剧场。”

几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只好流落街头。失望再次笼罩了我,有一天我试着向神殿大楼屋顶花园的经理求职。他叼着根巨大的雪茄,高高在上地看着我跳舞,瞧着我伴着孟德尔颂《春之歌》的旋律飘过来又舞过去。

“噢,你的确漂亮,”他说, “也很优雅。如果你愿意抛掉现在这种舞蹈方式,改跳另一种更具活力的,我就雇佣你。”

想到母亲在家里饿得快要昏倒,靠着最后一颗西红柿维生的情景,第二天,我带着褶边裙去见屋顶花园经理,经理十分周到地预付了我当周的50块薪水。

我以艺名在这个屋顶花园迅速走红,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厌恶至极。因此当这个星期结束,经理要跟我续聘,并承诺让我巡回演出时,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我们虽然因此而脱离了饥饿,但我也受够了这种以违反自己理想的舞蹈讨好观众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节选自《舞者之歌》第一、二、三章)

注:邓肯,曾在舞蹈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1. 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     

 

2. 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5分)

 

3.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练习6: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

地人知道黄霑是在一九八四年,张明敏在那一年的“春晚”身穿浅色中山装,一脸肃然地唱起那首《我的中国心》。那是内地第一次目睹海外的中国歌手,口音不同、唱法不同、形象不同、味道不同,吃惊仿佛天外来客。《我的中国心》给人流落在外的海外华人的整体形象暗示,通过歌声几乎人人都信了:虽然生在异国他乡,但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万里归乡的向往。连阅人无数、历尽沧桑、一贯“老谋深算”的作家王蒙,也差一点在那歌声中落了泪。那时候香港离内地无比遥远,那时候中国人想像远方的中国人,全都是一副身在异国翘首盼望,只等着国门一开,就一头扑进祖国母亲怀抱的形象。歌的词作者是黄霑,曲作者是王福龄,因不断重复反复烙印,内地人开始对黄霑这俩字儿有了印象。

这其实不是内地人接触黄霑作品的开始。内地人接触黄霑,从邓丽君《忘记他》就开始了;然后是叶丽仪《上海滩》之“浪奔,浪流”。但这都没有留下印象,留下印象却在《我的中国心》红遍中华大地之时;然后在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中再添一点印象,当时郭靖、黄蓉缠缠绵绵羡煞天下情侣。之后,对黄霑这作词人的印象一年年在加深:

一九八六年,在张国荣的《当年情》中,在小马哥狄龙张国荣生死与共英雄本色的兄弟深情中;

一九八七年,还是张国荣,《倩女幽魂》展开了书生美女人鬼两隔,人间冥界两茫茫的意境;

一九八九年,叶倩文的《焚心似火》,巩俐纵身扑向熊熊大火的那一霎,深情一回眸之间,又响起了黄霑的歌词《秦俑》;

一九九〇年,黄霑自己现身在《沧海一声笑》中放声一啸,粗嘎难听,却令人一震。这时黄的形象,已经不仅是幕后作者,而是一个洒脱纵情放浪江湖的中国民间浪人形象。然后,伴随着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林子祥《男儿当自强》的呼吼,黄霑如吹沙见金般地,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

这时内地人都已经知道,海外的中国人并不像最初想像的那样整天怀思故土,而是有着各种心态、各般生活、各色心情的都市芸芸众生。但在黄霑身上,我却发现隐藏在各类作品的诸端变化和纷杂表象下面的,真是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地道中国情怀。在黄霑这样的香港人身上,那种中国的根,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强大?在身处西洋文化的每日熏染之下,在远离华夏文明中心的海外角落,中国人的自认,中国文化的自觉,为什么反倒愈益地强大,愈益地粗犷和剽悍?

确实,黄霑有一颗中国心。黄霑的全部词曲作品,都表现了中国的情事、中国的格调、中国的人生态度。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他的词曲作品,虽然映入了世俗的光影,虽然染进了粤语的方言,但依然纯然是中国传统文艺的一支余脉。他的歌词里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的遣辞和句法,他的曲纯然是国乐民乐曲风的延续,他甚至保留着中国古人的胸襟。对于九岁就移居香港,几乎在粤语英语和香港的商业文化中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发生这种现象,真的很耐人寻味。

在黄霑最突出的几个代表作中:《上海滩》主题曲“浪奔浪流”,“淘尽了世间事,亦未平复人间争斗”的态度,正是苏东坡在《赤壁怀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态度;《倩女幽魂》“人生梦如路长,梦里依稀有泪光”的凄美和哀婉,宛然古代词境的复现,里面有人生如梦的中国生死观,还有戏梦红尘的文人处世态度;而《黄飞鸿》直接套用了中国的古曲《将军令》,《沧海一声笑》直接取材于广东音乐;而黄霑最深的底蕴,一是痴,一是笑;痴是悲,是凄凉,是中国人对尘世的眷恋;笑是喜,是洒脱,是中国人对人世的放达。

黄霑最独特之处,是将中国传统文人心境,充塞进满满的江湖之气、侠义之气、酒肆之气,从而突出地鼓荡出一份俗、一份野、一份狂、一份真;这种风气在中国书中有,画中有,偏偏在音乐中不常有,尤其在主流的民乐古乐中没有。这是黄霑的特色。《将军令》那么求风雅讲韵味的一支曲,到黄霑这里全是气,全是吼,全是重拍,全是怒吼,强得不能再强;这是黄霑的创造,是中国人音乐世界里没有过的狂暴之声。《沧海一声笑》和《倩女幽魂》插曲《道,道,道》,黄霑老先生开起口来也是一路狂吼如山野村夫,词是“谁胜谁负浪涛淘尽”之类的老词,声音境界上却是一顿乱拳什么都不讲的粗,是文人少有的野狐气,那种狂不是苏东坡辛弃疾等的豪迈能包得住的,自有黄霑的真性情,有他混迹于人间的闹市而不是人生的书桌边所特有的一份大粗大俗大鸣大放。从生活哲学看,那股横蛮的劲儿其实不是文士的旷达,而是野民的拼劲儿,于放浪鼓噪中自有人生的不讲理的一分热。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黄霑走了。之前,罗文走了,张国荣走了,梅艳芳走了。那一个在内地人心目中香港最辉煌的时代,绝代人物渐渐离去,只余下一座空空的舞台。

一个时代过去了。

……

黄霑是第一个尖锐指出周杰伦红不了多久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批评TWINS不会唱歌不该出唱片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抨击现今歌迷只会看歌不会听的人,是最有名的一个认为中国的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的人。黄霑说,中国人必须唱中国歌,周杰伦唱的HIP-HOP是外国文化,我们再怎么学,再怎么好,也不过像中央电视台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黄霑还说,我喜欢一个小胖子,臧天朔的《朋友》,写出了中国人的义气,很打动我。这类的言论这类的事,这么强烈地让黄霑感怀,正说明了一个中国背景的无情逝去。

——选自《读书》,有删节

1.作者说,“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统观全文,你认为黄霑是一个怎样的音乐人?(4分)

 

2.题目“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3.黄霑对周杰伦、TWINS等歌坛新人的预言似乎都与事实相悖,他认为“中国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对此,你如何评价?    (6分)

 

 

练习7:

丁  磊     (有修改)

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而且此后每年都在中国十大富豪之列,被人称为“中国最抢眼的钻石王老五”。

不少人认为,丁磊的成功还是包含着幸运的成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当然不会想到,当年微波通信专业里那个毫不起眼的丁磊,有一天会成为成都电子科技大的骄傲。

其实,仔细审视丁磊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丁磊的成功有着必然性。丁磊从小就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少时的丁磊曾组装过一台六管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在那时,这已经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收音机了。而他也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向往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30万册的电子专业藏书,丁磊从江南宁波来到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在学习微波通信专业的同时,他又选修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之后,丁磊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不安于国企一成不变的他,坚决辞职,南下广州。丁磊身上的果敢与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把握,让他具备了创业者的基本潜质。

在网易成立之初的1997年前后,中文网站还很少,服务费用也很昂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上网都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而丁磊之所以取名网易,“网”是指互联网公司;“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是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穷尽一切变化,另一个寓意则是期盼未来人们上网会变得非常容易轻松。

个人创业之路,是一条充满着艰辛、挑战的道路。而丁磊在刚刚创业的时候,虽然坐在老板的位置上,却一无存款,二无汽车,与职工合租房子。他经常是客户一个电话,不管自己在天涯海角哪个地方,都会买最早的飞机票飞过去,与客户谈生意。当有人愿出9位数的价钱购买他所拥有的公司并给他保留一定股份时,却被他断然拒绝。他相信网易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9年来,他领导的网易创造了互联网的数个第一:第一家中文全文检索、第一个大容量免费个人主页基地、第一个免费邮箱、第一个免费电子贺卡站、第一个网上虚拟社区、第一个网上拍卖平台……。

网易走过的历程和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随着网络经济的潮起潮落起伏。可不同的是,丁磊凭着敏感的网络经济意识,稳健、务实的作风,一次次把网易力挽狂澜于既倒。网易已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邮箱、虚拟社区等服务,丁磊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在开发基于web的电子邮箱系统时,丁磊一边考虑技术上的问题,一边想着域名。因为他认定,免费电子邮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朗朗上口并且容易记忆的域名才行一天凌晨两点,丁磊从梦中醒来,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数字表示域名?”。于是,www.163.com、www.126.com、www.188.com等一批短数字域名诞生了。多年来,163免费邮箱一直坚持超大、速度、安全三大特点,现在已经拥有了9000万用户,成为中国使用量最大的免费邮箱。

2000年,网易继新浪之后登陆纳斯达克,18个月时间融得1.15亿美元巨资。丁磊直言自己当时“作为公司的领导很困惑,不知道那么多钱怎么用。”可是,2000年末,网络经济泡沫迅速破灭,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这场寒流。网易也不例外。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当时网易员工也没有信心,不知道公司该往哪里走。父亲的一句话让丁磊如梦初醒: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你还年轻,有点失败的经验未必是坏事。

2001年,丁磊率先发现短信的商机,带领网易走上盈利增长之路,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轨迹。丁磊发现,一毛钱一条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他开始非常积极地与移动合作。2002年是中国短信“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尖叫着大把花钱。2002年8月之后,网易变成了暴利企业,网易股价连续暴涨。同年12月,网易推出第一款网络游戏,随后将其成功运作为网易的战略重心,成为网易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虽然身价过亿,这位阳光富豪却有着阳光般的生活情趣。丁磊擅长弹奏古筝,喜欢钓鱼,闲下来的时候也做几道拿手的上海菜犒劳自己。他爱看电影《阿甘正传》。丁磊认为,成长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跌倒,但是跌倒后千万不要放弃,只要自己认定这条路是对的,就要坚持走下去。这一点与电影中的阿甘不谋而合。他对年轻人的忠告是: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1、文中的第三段写到:“其实,仔细审视丁磊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丁磊的成功有着必然性。” 丁磊的成功有什么必然性?(4分)

 

 

2、丁磊为什么把他的互联网公司取名为“网易”?一个企业的名称往往体现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结合网易的发展历程说说它有没有体现“网易”精神?(5分)

 

 

3、文中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当然不会想到,当年微波通信专业里那个毫不起眼的丁磊,有一天会成为成都电子科技大的骄傲”;现在也有学者提出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赫赫的成功者当初都是毫不起眼的中等生。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练习8:我的梦想

我有很多很多的梦想,人们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也许是不能。但我要去尝试,不管我在哪里都能鱼与熊掌兼得。

我的梦想是去中国的南海度假。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去过那儿,非常优美,但是那时候我没有钱但有充足的时间。现在我有钱却没有时间,这就是生活。

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在上海销售汽车。这样我就能拥有很多不同的汽车,而且可以了解每辆车的性能。我把车当成大玩具,也是好玩的工具。我知道NBA有些球员有很多很多车,甚至收藏车。现在我还没有钱买那么多车。如果有一天我有钱了我会这么做吗?不会,因为我不想开收藏车。我感兴趣的不是那些古董车,我喜欢非常新潮的车。配有所有先进技术的车。这样我可以学到许多新事物,而在我卖车时,就可以免费学习。也许在中国从未拥有过车是我如此挂念车的原因。当我去印第安那玻利斯参加世界杯赛时,有一天球队去购物。每个人都去看衣服皮鞋之类的。我却去了家奔驰车经销店。当时我口袋里的钱不超过20美金。在我第一个NBA赛季后的夏天,我在国家队比赛时划伤了我的眼睛,他们只好剃光了我的眉毛,我看着伤疤想到:“嘿,这好像奔驰的标志啊。”假如我真成为一个汽车销售员,我会告诉我的客户这些都是二手车,因为我才是第一个开过它们的人。

我的梦想是美国人能够真正认识中国和中国人。在我NBA第一年回来后,上海市任命我为官方大使。当然,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或上海不是我的首要任务,却是我乐意做的。

我的梦想是中国人能够了解篮球。现在他们不在乎你怎么打球,只在乎输赢。如果你赢了,他们说你打得好;如果球员们为了对抗或者为了追球奔跑而摔倒,他们会笑而不是欢呼;或者如果一个个头小的后卫防守大个球员,他们会嘲笑他而不是佩服他的勇气。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也不是所有没投入的球都是坏球,但观众不理解这点。我认为这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比赛。中国观众应该多看看全场48分钟的比赛,而不仅仅是最后几秒。

我的梦想是中国篮球能够树立自己的风格。如果你观察韩国人的打球方式,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运球后投三分球,即使是他们的大个子,而且使用全场紧逼战术。你会发现这不是从NBA或者任何其它地方学来的。韩国发挥了适合自己球员的风格,中国也应该做相同的事情。

我的梦想是中国的运动员能被当作个人来对待。运动固然是为了国家,我不反对这一点。但是运动员也应该被允许从中受益。他应该能够自己决定去哪里打球以及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球员。如果一个球员想穿和队伍中其他球员不一样的鞋,他应该可以这样做。即使耐克赞助了国家队,我在2003年亚洲锦标赛上穿的还是锐步鞋。巴特尔与队伍里另外一名球员跟阿迪达斯有合同,但是他们在国家队的时候还是得穿耐克鞋。我希望成为第一个不这样做的队员,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我后面的队员们。如果我不这样做,制鞋公司就不愿去跟球员签约,他们只想跟球队签约。我不需要这些钱,但我身后的其他球员也许需要。我在中国将可口可乐告上法庭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签了一个合同付钱给中国队,但他们在产品的包装上使用了我的照片。可我已经和百事公司签了合同。这对中国的运动员来说是件新鲜事,但我明白不管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都会为我后面的球员开启或关闭大门。我只要求可口可乐赔偿一块钱,大约相当于12美分,因为我不需要他们的钱。我上了法庭,这样某条法律就会被通过,也许可以用来阻止可口可乐,或者其他公司再这么干。

我的梦想是赢得一次NBA总决赛冠军,这可能和赢得2008年奥运金牌的梦想一样大。我不知道我离哪个梦更近一点。如果我在NBA再打10年或10年以上的球,那我的事业会是很成功。有许多球员曾经做到过。但作为一个中国职业球员,我的意义会更大。也许如果我赢得了一个总冠军或最有价值运动员的头衔,NBA球队会因此更愿意签下或者选中中国球员。

这些梦对一个来到NBA后就没什么时间做白日梦的人来说,好像太多了点。但我现在是在两个国家用两种语言做梦。

在美国,人们会说“你不能又想留着蛋糕又想吃掉它”,我们中国人也有相同的,我们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也许是不能。但我要去尝试:不管我在哪里都能鱼与熊掌兼得。

1解释“鱼”和“熊掌”在文本中的意思,并找出两个“鱼和熊掌兼得”的例子。

答:所谓“鱼”指现实的基本要求,“熊掌”指理想中的更高追求。对于姚明,更具体地说,爱中国的是基本的需求,爱美国是更高的追求;他爱生养自己的中国,也爱给他实现篮球梦想的美国。因此希望美国能更更多的接受中国,而中国能更文明更重人本更有风格,进而更被世界接受,这就成了他意欲摆脱被两个国度牵扯自己的梦想。(此题考点是对概念的理解,这本应该是必考部分的,所以,严格说,如此命题是不没有扣住选考部分的考点的)

2请举两例,说明传记中是如何表现姚明的爱车情结的。

答: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来表现姚明的爱车清洁的。如口袋里不足20美金,却跑到奔驰车的经销店去;又如看到自己的伤疤,就想到奔驰车的标志。

3 你是如何看待姚明“梦想”背后的人生价值观的?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加以阐述。

答:第7段,姚明说“我的梦想是中国的运动员能够被当作人来看待”,然后讲到为国家争光为个人得利的问题,这就表明了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不矛盾的人生价值观念。在这个话题中说自己与制鞋公司签约和把可口可乐告上法庭的事,表现了他那种往往从其他球员乃至整个中国球队的利益着想的精神,反映出他在权衡利害关系时一定程度的舍己利人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