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情书写给男孩子:一则"谣言"引发数万人连夜逃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6:17
2月10日凌晨,因为“谣传”江苏响水县生态化工园区发生爆炸事件,导致方圆十多公里内上万名群众惊慌出逃,引发多起车祸,已有4人死亡、多人受伤。
官方将此次事件解释为“或然性很大”,但梳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就知道,引发这样一次大逃亡的各项条件早就形成了,差的或许只是一则“谣言”。
所以当问到“如果再来一次,怎么办”时,村民们大多回答——“还会跑”。

车间冒热气 引发万人大逃亡

一道热气引发的逃亡
一人看到车间冒热气,告诉朋友快跑
2月9日晚10时许,刘某给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新建绿利来化工厂送土过程中,发现厂区一车间冒热气,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即打电话告诉其正在打牌的朋友桑某,称绿利来厂区有氯气泄漏,告知快跑。桑某等在场的二十余人,即通知各自亲友转移避难。这则谣言的传播链条无形中就此形成。在传播过程中,“氯气泄漏”也变成了“化工厂要爆炸”。
口口相传,人人逃命
“从9日晚11点多,不少村民就在传,说化工园区的大和集团发生氯气泄漏,闻到就会死。”离园区较近的陈家港镇王商村王女士说,村里不少人已开始拖家带口往外跑,她也闻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怪味。“10日凌晨3点左右,我正在睡觉,听到路上动静很大,起来发现满路都是逃难的人。”位于园区西边十多公里的老社乡新社村张师傅说。很多人边跑边打电话,却打不出去。“连110都打不通,全部是网络占线的提示。”。
恐慌甚至蔓延到距响水县城150公里的盐城市区。一些村民告诉记者,有一些盐城市民接到响水亲戚的电话后立即出逃,响水这边甚至有人开车逃往300公里之外的省会南京。
',1)">

逃亡的背后充满“理由”

清晨6时,事态逐渐平息
理由一:化工厂密集,存在泄漏和爆炸的可能
走在陈家港工业园区,化工厂和旁边村庄的距离不足100米,车身上标有“危”、“爆”、“毒”的大卡车及油罐车不时的进进出出,不时的微风吹过,就会有刺鼻的味道飘过来,或酸或臭,引来记者一阵咳嗽。 陈家港生态化工园区成立于2002年6月,占地10.5平方公里园区内现有48家生产企业,涉及医药、染料等多家化工企业,其中最大的就是大和、联化等企业,而此次传言泄露的就是大和化工厂。记者走访中发现,陈家港镇王商村五组400多口人居住在离化工园区最近的地段,这里与化工园区仅相隔一条马路。据村民介绍,这里距最近的两家化工厂只有两三百米远。
“空气中常能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不少人家门前菜地里年年都能收获的大白菜如今一种下去就死。”一位马姓村民告诉记者,自园区内的工厂陆续建起后,这种恐慌就一直在心头挥之不去。“园区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整天让人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
理由二:前车之鉴,泄漏和爆炸发生过
2007年11月27日上午10时11分,位于园区内的联化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2010年11月23日上午,园区内的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发生氯气泄漏,导致下风向的江苏之江化工有限公司30多名员工中毒。
理由三:空气中有异味,成为事实依据
即便事件已经平息,谣言已经澄清,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氯气泄露是真的,“大家确确实实闻到了刺鼻味道”。这刺鼻的味道,也许并不能说明氯气泄漏,因为这里日常就弥漫着刺鼻味道。但是这日常就有的味道,在人们惊恐时当然会被作为发生事故的依据。
理由四:当地政府擅长于捂盖子,公信力低
提到响水,人们自然会想到臭名昭著的“响水经验”。2007年,陈家港化工园区曾发生过一起真实版的、伤亡惨重的爆炸事件,但那起事件在当时被当地有关部门“协调”掉了,“有效抑制了谣言传播的空间”。响水县委宣传部写于2007年年底的经验汇报材料总结道:当地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引导”21家媒体的69名记者做采访报道,如:“每日统计来响(水)媒体记者情况,及时向事故处理指挥部报告,并提请指挥部控制事故现场,任何记者未经同意不允许进入采访拍照。同时,要求公安部门每日检查县城和陈家港大小宾馆、旅舍,发现记者入住立即报告。”材料还详细介绍了他们有区别对待媒体的经验,“重要媒体重点对待,一般媒体一般对待。”如,对于某中央媒体的采访,他们“24小时陪同,先后4次成功劝阻了他们的私自采访活动”,最终使他们放弃采访计划。如此擅长于捂盖子的当地政府,能成为恐慌中群众的“定心丸”吗?

谁为惨剧买单

在意外中丧生的人的遗物
“谣言”制造者,有多大罪过?
如前所述,当地居民已经是惊弓之鸟,看到企业在“排放气体”,认为那是泄漏,实属合理判断。 然而,他们被追究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罪名。从罪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项“故意犯罪”,而不是过失犯罪,只有当事人恶意制造谣言,造成严重结果,才构成犯罪。而事实是,在个时常发生化学泄漏的地方,看到“气体排放”,很正常地认为是化学泄漏,并非故意制造谣言,不应构成犯罪。
更耐人深思的是,尽管当地政府坚决否认有泄漏事故,但很多村民还是向记者表示,当时他们“明明都闻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难道要追究所有这些村民制造“谣言”的责任吗?这种“集体癔症”,是拜谁所赐?为何当地政府对长期存在的污染、泄漏问题视若无睹,却把板子打到不可能随身携带仪器的村民身上?
政府防止突发事件的预案在那里?
2月9日晚上11时,不少村民就在传化工园“又”发生氯气泄漏(为什么说“又”?),已经开始引发大逃亡,而且当地却连110的报警都打不通。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当地政府才通过手机短信、网站等手段向社会辟谣。也就是说在长达六七个小时里,当地都没能及时应对“谣言”。既然,当地选择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既然,之前已经发生过多次泄漏事故,那么,政府就应该有必要的预案,“谣言”飞了六七个小时,上万村民逃难,四人死亡,这是谁的责任?
“我们宁愿经济落后一点,也不要这样危险的化工企业呆在身边”
虽然当地政府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因为前几次事故的阴影等因素,化工园区村民们对“安居乐业”的心里期盼,仍有差距。“我们的意思就是全部搬走,现在我们宁愿经济落后一点,也不要这样危险的化工企业呆在我们身边。天天和炸弹睡,你能不怕吗? ” 村民姜明反问。 王大爷一样担忧地说:“经济利益是带来了,谁也不能忽视,但这次是谣言,那么下次咋办?万一是真的呢? ”
GDP的发展,能换回那冤死的4条人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