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书出版社:医生救治被撞老人费用无着落 将其放郊外致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46:42

医生救治被撞老人费用无着落 将其放郊外致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4日17:55  半岛网-城市信报 吴喜莲的寻人启事

  谁也不知道吴喜莲在临死前到底想过什么。她神志不清,重伤在身,没有亲属陪伴在身旁,死时也无人知晓。

  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实是,2010年6月20日,这个遭遇了车祸的老太太被救护车送进了菏泽郓城县人民医院,可短短8天后,她又被县人民医院的车拉了出来,放在了郊区的路边。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实是,无论是救助她的人还是参与将她放在郊区路边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人——王平。

  王平,这个曾经的十四大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护士、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从此因为吴喜莲的死官司缠身,被提起公诉,面临审判。

  在采访王平一事的过程中,记者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公义与私德的概念也始终在记者的脑中交织盘旋。

  王平究竟是否过失致吴雪莲死亡,她当时的动机记者无从判断,事情的结局究竟如何记者也不得而知。但记者想要抛开事件本身,谈一个事件以外的话题。

  我们经历了彭宇案,我们每个人或许也都经历过好心办坏事的尴尬,这些事从个人上讲,有考虑不周、行为失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群体上讲,有体制、价值观等问题的左右。但说到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体制问题的完善不是一己之力可操控,具体到医患关系并非一个人的努力所能解决,但个人因素我们每个人都可把握,私德的修养只在方寸之间。

  接下来就是,当我们在遇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之后,我们该选择什么?冷眼旁观自然不可取,将所有问题全都推给体制似乎也不妥当。当“体制的原因”、“完善体制”等诸多说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之际,它们其实成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说辞,而在这说辞之下,乃是私德的日渐萎缩。

  社会公义固然要日渐完善,但个人私德我们都做好了吗?如果重视私德的人越来越少,社会公义恐怕也无济于事!

  事件过程 好心救人,最后“过失致人死亡”

  2010年6月,菏泽郓城发生了一件颇为离奇的案件。一位名为吴喜莲的老妇死在路边,后经调查得知,路边老妇系郓城县人民医院车辆所放,而参与将老妇置于路边的人正是王平。王平,原系郓城县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和吴喜莲素不相识。如果深究下去,照她平素的逻辑,一开始她只是在做一件理所应当的好事。遗憾的是,这次善举最后演变成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

  车祸后,救护车把她送进县医院

  2010年6月28日,如果没有王平,吴喜莲恐怕还会一直趴在急诊室的门外。

  2010年6月20日,郓城县人民医院120拉来了一位病人,后经死者家属证实,此人正是吴喜莲,现年67岁。当时的吴喜莲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在郓城丁里长附近被发现,入院后住进了急诊1号病房。然而到了6月28日,吴喜莲已经趴在了急诊室的门外。至于遭遇车祸,身患重伤的吴喜莲何以趴在急诊室门口记者不得而知。院方有工作人员称系老人主动要求搀扶在外,而吴喜莲家属则存在质疑。

  “6月28日她正在医院,听说了这一情况后立刻赶了过去。”据王平的爱人称,王平虽退居二线,但依然热心工作,当日正在医院,得知这一情况后还是平素的作风,立刻就赶到现场。“她也没有问清病人的来历就开始忙活起来。买来两个凉席铺在地上,先清洗了一遍身子,又喂奶、梳头,还给她换上衣服。这些事她经常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工作人员也证实了王平爱人的说法,“王院长是好人,当时路过的没有一个人管,她上去就干了半天,老人拉尿了些东西,刺鼻的味,大热天的她一点也没嫌乎。”

  在做完基本处理后,王平开始询问起老人的家庭住址。“老太太神志不清,口齿也不清,嘴里呜呜噜噜说不清楚,听着像是于楼。”据王平家属称,王平当时得知老人家住本县李集乡于楼村后,遂向院办建议派车为其寻家。事实上,老人家并不在于楼村,而是在鄄城县彭楼镇刘楼村。地点的错判使事件朝着出乎意料的方向发展。

  深夜,她被放在野外

  记者了解到,当时负责运送吴喜莲回家的共四人。除王平外,还包括两名医院保卫科工作人员和一名司机。他们一行到达于楼村经过走访后发现,吴喜莲所述家庭住址并不准确,一个难题摆在大家面前,老人该送到哪里?

  据王平家属转述王平的话称,当时大家都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而王平还一直以为医院并没有接收这个病人,这个病人是社会上的困难人,“她看到老人的时候,老人也没在病房,她一直忙活,也没有细问。”据此王平认为:“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了!该做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再把病人拉回去放在原地?于心不忍。跟以前一样现签字批示免费治疗,事后自己还账,可是我已经不是领导了,也没有人肯听我的了,我说了不算了!再继续帮病人找家,院里就批示了用一天的车,当时已经快深夜了。我于是想把她放在敬老院门口,给她留下了牛奶,那么等第二天敬老院的人看见了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来对她进行救治。”

  当晚九点左右,吴喜莲被放在郓城县程屯镇一铁路旁,次日身亡。

  被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公诉

  2011年2月11日,记者来到菏泽郓城,通过联系王平家属记者得知,相关部门已经对其提起了公诉,罪名乃是过失致人死亡。根据警方的尸检结果,吴喜莲的死因为:“因交通事故,致其盆骨骨折,结肠出血坏死,致创伤性休克死亡。”王平家属据此认为,尸检结果证明吴喜莲的死乃是源于车祸后的不及时治疗,和王平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对于这个罪名,他们不愿接受。

  死者家属 人是她放在郊外的,人死了她得承担责任

  在对死者家属进行走访后,记者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不管她(王平)之前做过什么,人是她放在郊外的,人死了,她就得承担这个责任。”这道理简单、通俗,但又显得无懈可击。

  指责:医院和她得承担责任

  吴喜莲家住鄄城县彭楼镇刘楼村,记者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这个村子,2月13日,菏泽天降小雪,吴喜莲家的气氛显得异常冰冷。

  在堂屋,吴喜莲的遗像被摆在正中,焚着清香,她的长子刘全景坐在椅子上,大儿媳和二儿媳仔细核实记者的证件。

  一开始的气氛显得有点紧张,每当记者提到王平的为人之时,他们情绪就显得特别激动。“不要再说了,她人多好我们不管,她再怎么照顾老人我们不管,问题在于她怎么会把老人扔在野外?把一个人照顾得再好最后又害死了,有什么意义?”这是刘全景提出的第一个疑问。而对这个疑问,他也做不出猜测,“她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医院知道,我们只看这个结果,我母亲死了!”

  第二个疑问是笔糊涂账,吴喜莲入住医院里的这八天,医院到底照顾过没有,王平到底知道不知道,“她一直在照顾我母亲,她一定早就知道我母亲在医院了,医院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可他们的措施到位不到位?我母亲最后怎么趴在急诊室门口了?”所有这些,由于院方领导不在,记者一直没能核实。

  最后就是吴喜莲的去世,据刘全景称,自己母亲当晚在路边呻吟了一夜,“我亲耳听到铁道的工人说的”,据此,他认为自己母亲的死亡和其被放置在野外存在因果关系,“她当时就快不行了,医院还这么做,医院不批准,王平能开着车带着人干出这种事?”

  要求:按法律公正判决

  吴喜莲死后一个半月,刘全景接到了热心人的电话,此时他才得知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

  在这之前,他张贴了大量的寻人启事,寻人启事印有吴喜莲的照片以及体貌特征,还有自己的联系电话。在确认身份已经将近半年后的今天,吴喜莲的尸体依然没有火化,而是被放在医院太平间,“这件事情没有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就不能进行。”

  插曲:之前来了个“假记者”

  那么刘全景想要一个怎样的处理方式呢?他说这个方式就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处理,要公平公正”,“我们不想要多少钱,就是谁有责任谁来负,谁的责任谁都不能逃避。”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和吴喜莲家人的芥蒂渐渐消除,气氛最后变得自然,刘全景说了这样一句话:“王平是个好人,我知道,当地的人跟我说过,是代表是劳模,可她确实有责任。”直到最后,记者才得知为何吴喜莲家属一开始对记者存在敌意,“之前来了个假记者,我们不得不防。”

  这个所谓的假记者,刘全景家人认为系县医院所派,目的在于“摸清我们的底”。之所以确认对方是假记者,刘全景称对方并没有亮出证件,“而且到最后和我们发生争吵,甚至说了粗话。”“他一直在替医院说话,问我们多少钱可以了事。”当然,这些都是他们的猜测。

  除了“假记者”曾经来过外,刘全景称医院方面也曾有人登门造访,来意无非是如何了结此事。在经历过所有问题后,他们在静静地等待法院的审判。

  王平其人 在郓城街头,她的品行获得普遍赞誉

  王平本人记者没有亲见,这对记者而言实在是一件憾事。王平的家属称,王平现在压力很大,并不想见外人,记者再三要求而未果。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做了一辈子好事的她,已至晚年,竟然官司缠身。但是记者通过王平的亲友、郓城街头的走访等一系列调查,粗略地了解了王平这个人。在了解王平的过程中,记者力求摆脱吴喜莲之死这件事,从一种人性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去看王平:这些年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王平适应吗?又是怎样的一种背景造就了王平这个人物?

  她曾获得大量荣誉

  谈王平,先谈她的荣誉。有人说,在郓城,想找到一个所获荣誉堪与王平比肩的人,基本不可能,此言不虚。

  记者从王平的亲友口中得知,王平本人获得过八个全国级荣誉称号和五个省级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实在太长,记者权举一两例:十四大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护士、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山东省劳模、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等等。

  一个人获得一两个荣誉并不难,难的是众多荣誉加诸于身。王平何以获得这么多荣誉?各种原因实在太多,但其亲友的一个问句或许可做一个小解:“王平连续二十多年春节值班,没有和家人团聚,这是硬硬的事实,不是编出来的。大家想学王平,这一点谁学得来?”

  她的品行获得普遍赞誉

  虽然有众多荣誉集于一身,但记者反而更在乎老百姓对于王平的评价。在赴郓城走访之前,记者始终不相信王平能做到在一个小县城近乎人人知道,且品行获得普遍赞誉。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记者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问卷调查,但以记者之所闻,凡是和记者谈王平的,上来就是一句话——“人不孬,是个好人。”早在记者进入郓城之时,打车之际,就曾询问过一名司机,“王平认识吗?”司机称听说过,“经常帮助别人,这人不错。”

  2月12日,记者在郓城县医院门前的一个服装摊点询问老板娘,老板娘的回答如下:“认识,那可是个大好人。街上的疯子、傻子什么的,有了伤她都管,给他们衣服、钱,买吃的买喝的,这个人,认识的没有不说她好的。”之后,无论记者去小商店充值、去宾馆住宿、去饭摊吃饭,记者对王平的询问都获得肯定的回答,大家都说,“王平是个好人。”

  她是一个“六可之人”

  抛开吴喜莲事件不谈,仅就家庭而言,王平的助人行为并没有获得普遍的支持。以知情人的话说:“公私之间,界限模糊,过多倾注于公,自然会影响到私。”王平的爱人坦言,因为王平的这些行为,夫妻俩自结婚至今,没少拌过嘴,感情甚至出现过危机。“可她始终不改,她就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从言谈之间,记者能感到王平丈夫的那份无奈。

  和王平关系密切的人这样评价王平:“她是一个‘六可之人’,哪六可?事业上,可敬、可佩、不可学,她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敬佩,但是这人固执、认理、不收礼不送礼,不好学;家庭上,可悲、可怜、可笑,她自己的孩子忙不过来照顾,和爱人因为自己拦的一些事发生争执,你说她是个好妻子,是个好女儿么?”这六可的评价让记者记忆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个“可笑”,想来令人五味杂陈。

  工资虽高,债台高筑

  王平今年56岁,十几岁就参加了工作,王平的家人向记者透露,王平的工资现在有四千多元,这在菏泽郓城当地,已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她的工资月月没有剩余,还欠别人的钱,你想想,她哪来的这么多钱去救人啊,还不都在她工资里往外扣啊。”王平的爱人如是说。王平的一位长辈也告诉记者:“不要以为她月工资四千就怎么样了,她没啥别的收入,这四千还不够她救几个人的呢。她现在的外债多得很。”

  据王平爱人称,在其家不远处有一小卖铺,王平经常前去赊购食品,“给病人买个奶,买个面包什么的,她常干,可佘的钱自己根本还不清,有时都是我去还。”记者在采访结束后曾经前去核实,老板答复如下:“她是有赊东西,但她还得很及时,开工资就还,人是个好人,做的好事我都知道,我一点也不介意。”

  在了解了王平的诸多事迹之后,记者一度曾被告知可以见王平,但王平的家人随后表示王平不想见记者。“她现在压力很大,脑子的弯还没扭过来,还是不要见了吧。”王平的亲属表示,案件到了最后的审理阶段,大家都希望可以顺利处理,不希望造成各方的不愉快,记者的采访请求因此也被王平家人考虑再三。采访掌握的其他一些细节,也被要求不要刊登。文/图 记者 田野

  ◎争论 老人之死,到底是谁的过失?

  吴喜莲死后,其家属一个多月后确认了身份,矛盾随之而来,各方的争论甚至发展到了网络。

  2010年9月,死者的亲属朋友以《县人民医院将病人抛弃野外致死》为题在天涯论坛发帖 ,帖中称:“吴喜莲被120医护人员送到郓城县医院治疗,在医院治疗了8天,由于家属不知道,没有人交费,医院方面就在6月28日晚上将病人拉出医院。”死者家属据此认为:“将伤者拉出去扔了是导致吴喜莲死亡的直接原因,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道义,更触犯了法律。”

  而王平的亲友则以《山东省郓城县人民医院车祸之死,到底是谁的过失造成的?》为题进行回应,“王平等一行四人虽然存在未将病人妥善安置致其死亡的过失行为”,但“急诊室拒绝治疗的过失,与王平四人的过失相比谁的过失更大?哪个过失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必然原因?”

  相较于双方的争论,院方似乎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死者家属的帖子称:医院“不仅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而且说没有病历,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不知道……”。王平亲友的帖子也陈述了医院类似的态度:“县医院得知出事之后竟然说‘此事与县医院毫无关系,完全属于个人行为’。”

  ◎医院“知道此人,不知此事”

  2月12日,记者来到郓城县人民医院,但记者并没有见到相关负责人。在该院行政楼,记者首先见到了院办的工作人员,在察看了记者的相关证件后,院办工作人员表示,院长不在 ,当天休息。记者询问能否提供院长电话,对方表示没有院领导的联系方式。记者接着询问起王平,对方表示认识,但当记者询问起吴喜莲之死事件时,对方则表示自己并不清楚。

  在行政楼三楼,记者的询问均得到类似的回复。对于王平,工作人员都认识,但一谈及相关事件,大家又都称没听说过。

  ◎网友以后见死救还是不救?

  事件的处理乃是一个硬性的结果,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事多少还会带来一些软影响,一个网友的评论多多少少能反映出此事给人们带来的困惑。

  网友“anthhoney”称:现在我们县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话说街上又有一位老人被车撞了,躺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苦苦的哀求,希望能得到帮助,无人问津!许久终于有人忍不住向老人说了一句话,老人顿时不再求救。那人说:老人家,不要白费力气了,王平都这样了,还有谁敢做好事,还有谁会救你?他甚至发出这样一个疑问:“顺便讨论一下,当今社会好人还能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