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宫廷剧:县委书记“高危”是病态是矫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0:31

县委书记“高危”是病态是矫情?

2011-02-13 22:31:24

浏览 341 次 | 评论 0 条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县委书记活动中,很多县委书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以前当县长的时候是‘没时间睡觉’;现在当了县委书记是‘睡不着觉’”。“权力”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发展的压力、社会稳定的压力、抵制腐败的压力……因此,有人慨叹,县委书记也是一种“高危职业”( 据2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

正如笔者所料,县委书记们的这种感慨在网络公开以后,便引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声讨热潮,除了一些时评人士大肆质疑县委书记“高危”的可能性,并对县委书记手中权力大加评判以外,网民们也普遍认为县委书记“高危”是一种扯淡、糊弄人民大众的行为,较为理性一点的,则把其称之为“病态的矫情”。

按照常规的思维,说井下采煤是高危职业,估计没有人会提出反对;说消防人员也是高危职业,估计也不会引发什么样的质疑。但设若说县委书记也成了“高危职业”,这的确是让人感觉有点新鲜和意外的。古语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中国的历史上, 说书唱戏讽刺、鞭挞最多的就是县官。而在老百姓的眼里,县委书记作为全县的“一把手”,不仅位高权重、威风凛凛,更是高高在上,风光无限。再加之媒体频频曝光的县委书记贪腐事件,“高危”的说法就更加难以使人信服了。

然而,设若按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的说法,县委书记们的这些苦衷究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还是“上压下顶”之间的一种真情告白,恐怕就是一般人所难以能够说得清楚的事情了。因此,应该怎样来解读县委书记的“高危”性,这才是公民们理性并且深刻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抓住敏感词汇不放地进行批驳,甚至想一棒子打死。

设若按照“权力即是责任”、“权力集中,责任也就高度集中”的原则来看问题的话,其实县委书记“睡不着觉”和“高危”的感受还是可信的。在我国干部队伍中,有2800多个县(市、区)委书记,尽管他们不到全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总数的1%,但却处于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因而,如何才能既要上级满意、又要群众满意,也就成为了“睡不着觉”和“高危”源头和苦恼。

县委书记把自己放在“高危”的位置上,充分说明这些县委书记还是真正用了心的。一个真正的好官,是会始终谨慎运行自己手中的权力、廉洁公正面对执政路上的诱惑,干净老实表里如一地做人、做事的。试想一下,设若县委书记整日里摆出一副“县太爷”身价,威风凛凛地高高在上,他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心吗?会对当地老百姓的事用心吗?——只有真正用了心,才会感觉有压力,才会觉得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危职业”。难道不是这样吗?

为什么一系列的腐败事件会频频发生在县官身上?道理非常简单,权力使然。特别是在这个“潜规则”盛行、“礼”仪大行其道和想不腐败都不容易的年代里,稍不留神就断送了饭碗、甚至导致身败名裂的事情还少吗?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真要做到一生的清正廉洁,难道不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和“高危”的职业感来作支撑吗?

在前几年前几十年,公民权利意识普遍还未觉醒,党政干部的公务行为一直沿用的是原来的那套老模式,不管效果是否快、好,是否能使群众满意,群众一般都能接受。但现在,公民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各种体制改革在各大党政机关方兴未艾;而网络这面“明镜”更常常照进政府机关种种幽暗弊端的深处,县委书记焉能不谨小慎微、处处小心!——官员群体之所以在世人面前表现得过于强势,大多是私化了用来维护公共利益和确保公平正义的权力,甚至成为了他们谋取非法利益的“工具”。而当他们具有了“高危”职业感以后,他们才会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想着人民大众,才会逐步演变成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普通人,官场也才会逐渐摒弃所谓的“潜规则”而成为公平竞争、靠能力吃饭的职场!

所以,县委书记具有“高危感” 并非就是什么坏事情,既不必妖魔化官场的这种主观感受,也不必听见这种声音就口水相加地将其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公民监督意识、民主权利意识在逐步加强压力下必然会出会出现的心理结果。它不仅有助于县委书记们更加谦虚谨慎、廉洁自律,心中时刻牢记勤政为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上;而且也会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党委和政府的工作!

县委书记成为“高危职业”,这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信号。只有这样,县委书记们才会将压力转变为动力、面对困难不退缩,才能创造出更加骄人的成绩、造福一方百姓!——政府工作的展开也需要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请正确的解读县委书记的“高危”性!

(李吉明2011年2月13日于河南新乡邮箱:liming730210@163.com)

 

0上一篇 << 贺国强的“四慎戒律”能否从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