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和哌嗪:九年级语文试卷(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6:14
 欢迎光临一休图书馆     http://px8838.360doc.com





九年级语文试卷(四)

2006.10.13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4分)

    1、下列各项中均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在后面的横线上改正。(4分)

A、格尽职守  面面相觑  怒不可遏  无与伦比           ________

B、持之以恒  断章起义  孜孜不倦  不二法门           ________

C、黎明百姓  重蹈覆辙  油然而生  一代天骄           ________

D、走投无路  恃才放狂  相辅相成  强聒不舍           ________

    2、根据下面一段话给加点字注音。(3分)

    远离了故乡的游子回来时已鬓毛衰白,他捧起一抔黄土,老泪纵横。这份桑梓离别意,又有几多人能识之悟之?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在下面句子中适当的地方分别加上书名号、引号。(3分)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

生活的不二法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C.陕西姑娘刘波在女子50米步枪奥运选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了第一名。

D.最近,向阳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主题文化活动。

    5、文学常识填空:(3分)

    ①“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文章一卧龙。”此联中“两司马”指的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和司马相如,“一卧龙”指的是军事家、政治家________。

    ②武侠人物小李飞刀人称“小李探花”,从中可见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中的_________。

    6、古诗词默写:(6分)

①天下英雄谁敌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⑤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春》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范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揭示自己和征人思念家乡,但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目的而无法回家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要求,扩展语句。(4分)

    从“微风”“杨柳”“月亮”“期盼”“泪水”“微笑”六个词语中选用三个词语,任选下列一种情境,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符合特定情境的话。不少于40字。

    情境一:(分别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二:(重逢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语段存在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2分)

    ①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②那是一颗大树的根,③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动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9、楚天故塞,云梦今泽。请以湖北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为参考对象,拟一副对联。(参考对象:黄梅戏、黄鹤楼、三峡、赤壁、古隆中、武昌鱼、武当山)(2分)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5分)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 (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①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____________     作品名称:《___________》  

    ②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10分+11分+15分=36分))

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三顾臣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__________后值倾覆__________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伤先帝之明  故为之文以志           B、不求闻达于诸侯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故五月渡泸   则两狼之并驱如故

    13、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刘备__________和诸葛亮__________两件事。(2分)

    14、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他的领导下,红军终于走出了困境。引用本段中的一句话形容毛泽东当时的处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在历史上,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的楷模”还真不少,请再列举一个并略举他的事例。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论文阅读:                  习惯于失去(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摘自《做人与处世》2005年第12期)

    16、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2分)                                                                               

                                                                               

    17、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4分)

①问题:                                                                               

②你的看法:                                                                                

                                                                               

    19、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记叙文阅读:               在爱的站台上送别(邓康延)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

    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一张10元钱争来扯去。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识几天。”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于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题有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象:血管。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期冀。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孤寂。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奔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20、“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你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吗?你还能举出“缺憾成美”的一个例子吗?(3分)

                                                                                                                                                                                                                                                             

                                                                                                                                                                                                                                                                  21、文中把站台比成细腻多情的少女、粗犷豪放的汉子,读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把站台比喻成什么?请写出你的创意。(3分)

                                                                                                                                                                                                                                                             

    22、古人笔下的送别诗很多,除了文中出现的之外,你还读过哪些?请再写出两句。(2分)

                                                                                                                                                                                                                                                                                                                                                                                                                      23、作者将笔墨集中于站台,有哪些原因呢?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作答。(3分)

                                                                                                    

                                                                                                                                                                                                                                                                   

    24、文中描绘了一些不能忘记的送别场景,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场景吧,请回忆并描绘出其中的一个细节(不少于30字)。(4分)

                                                                                                   

                                                                                                       

    三、作文题:(50分)

    25、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感悟作文。

    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棵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父亲说:“这两棵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为什么白杨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父亲见我回答不上来,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诗一般的语言,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字迹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