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菜图片:大时代下的社会脉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6:35

大时代下的社会脉动

——人民论坛杂志2010十大“策划”回顾

《 人民论坛 》(2011-02-01)

    这些重大问题当中,哪些最受读者、网友及专家关注?我们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约请90位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热心读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投票;二,在人民论坛网、腾讯网上进行网络调查,2356位网友参与;三,按照2010年策划转载率及影响力进行排名。三部分调查结果分别按照20%、50%、30%进行加权计算,按得票率高低评选出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度十大策划。

    “2010,我与人民论坛”优秀征文   

    我心中的政论丰碑

    文/宋远发

    政论寻常见,摄心第一难。我第一次接触《人民论坛》,就为刊名的大气所吸引;第一次拜阅《人民论坛》,就为刊中的美文所折服。人民论坛,顾名思义,乃为民而论。期期刊物、个个栏目,堪称藏龙卧虎,长篇大作与精悍短文、专家权威与百姓声音俱收其间,兼顾高端品位与大众需求。善立人所未立之言,敢发人所未发之论,勇开人所未开之境。读后令人心胸醒豁,其政论妙语连珠,其气势夺人心魄,其观点独树一帜,其分析入木三分,其策划匠心独运,堪称政论刊物中的骄子、启人心智的媒介、增智长识的平台。

    他不仅善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源流,更善于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推手,给人以哲学的思辨、授人以启智的钥匙,只为真实立直标,不让虚伪留曲影。集政论、文学于一体,融现实、历史于一炉,立论则别开一境,笔势则奔放恣肆,气势跌宕、妙趣横生,令人不忍释卷。拿起时,他如同一位传道解惑之师,与你交流心语;放下时,刊中之韵、文中哲理,如琼浆玉液,令人回味无穷。

    (读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财政局)

    与人民论坛19年的不解之缘

    文/熊传东

    回想起来,我已与《人民论坛》一起成长了19年。记得那是初二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父亲所在机关的阅览室里,期刊架上的《人民论坛》第一个跃入我的眼帘,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当时为了赶时间上学,没来得及细看,便灵机一动,来了个顺手牵羊,悄悄地将那期《人民论坛》放进了书包,带到学校待晚自习课后,我就迫不急待地阅读起来,一直到教室熄灯,接着转战到寝室,又到寝室熄灯,花了几个小时阅读,一个字一个字地将那期《人民论坛》读了个遍。自从有了那次阅读《人民论坛》的冲动后,我便与《人民论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时偶尔喜欢写点儿东西,有时候,虽然没有被《人民论坛》采用,然而,不时还接到《人民论坛》编辑的电话,编辑提出的写作意见和建议,如一股暖流温暖着我的创作激情。《人民论坛》(网)编辑、记者及工作人员的敬业、专业、精业作风,以及心装读者和作者的大爱之心,无不让人感动。这不断地鼓励着我坚持不懈地写作,激励着我用心编辑好每一篇作者的来稿。

    (读者单位:《决策与信息》杂志社)  

    ——更多热心读者文章详见人民论坛网

    人民论坛2010年度十大“策划”

    1、    维稳:异化与代价     2010年9月       (下)                  

    2、    中国的政治优势         2010年11月      (下)               

    3、    领导干部2010新观念调查    2010年12月      (下)          

    4、    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2010年7月       (上)            

    5、    谁会成为下一个富裕群体   2010年3月       (下)           

    6、    中国战略知识分子          2010年9月       (上)           

    7、    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    2010年5月       (上)           

    8、    解密援藏干部              2010年6月       (上)             

    9、    当官也高危                2010年4月       (下)        

    10、  “弱势”心态蔓延           2010年12月      (上) 

    1维稳,还有哪些新思维

    策划反响: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9月(下)推出“维稳:异化与代价”专题策划,引起巨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人民网、新浪网、《联合早报》等国内外5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引用或评论。在百度搜索“人民论坛 维稳”,相关页面达1600000余篇。新浪网以《中国式维稳被指存误区:部分官员存以暴抗暴思维》为题对整个策划进行转载,参与评论的网友达万余人。在一些社区论坛,网友的关注度也非常高。在中华网论坛、凤凰网论坛等,网友跟帖分别达7000条以上。

    策划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批示及关注,地方党政干部反响热烈,党政干部通过信件、电邮、电话等不同形式向人民论坛编辑部反馈各类意见、建议达1100多次。

    价值意义:策划不回避敏感问题,通过翔实的调查与数据分析,建设性地探讨维稳问题,为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有效的思维路径和对策建议,推动了地方维稳实践的创新发展。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表示,看了本期专题文章后,树立科学的稳定观,确立维稳新思维,使“刚性稳定”转变成“韧性稳定”已经成为当地干部新共识。

    延伸思考:“维稳:异化与代价”专题策划已推出半年,不少媒体持续跟进,提出了诸如“去除GDP思维才能真‘维稳’”、“维稳的前提是‘维护宪法的尊严’”等新观点。然而,综观社会各界的评论与反响,有一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那就是一些地方仍把维护稳定当成“敏感”问题,不愿谈、不多谈,因此常常造成“小事变大”的后果。追根究底,目前走出维稳的怪圈,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以前维稳的思维惯性,树立“维稳新思维”,为此,人民论坛记者回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看他们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

    专家回访

    “维稳”需要“去敏感化”

    嘉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

    维权是维稳的基础

    人民论坛记者:在各级政府维稳过程中,需要扭转哪些旧思维,树立哪些新思维?

    汪玉凯:要调整我们的政策,从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解决中国社会长期积累的问题。我们要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就要真正关注弱势群体,让大多数人都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要给老百姓以希望。

    在国外,群众利益表达被看做是正常的利益表达,是老百姓的自由,而不是所谓的群体性事件,更没有所谓的“维稳”概念了。我们是把群体性事件妖魔化了,很多老百姓的利益表达其实是正常的,不应用维稳概念压倒民众的利益诉求。我认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概念比“维稳”概念更好。 

    政府要维稳,民众要维权,表面上二者有冲突,其实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维稳需要在保障老百姓个体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否则维稳就没有基础。老百姓是社会的权利主体,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为主体服务的,只有维护老百姓的权利,执政才有合法性基础。在维护个体权益的前提下谈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维稳以及保障社会秩序是为了打击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不是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因此,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是维权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建设和谐社会缺一不可。

    现在老百姓对个别地方政府缺乏信心,原因在于政府在自身改革上严重失衡,对社会、老百姓的改得很快,对政府自己的几乎是寸步难行,比如说官员财产公开制,多年都改不动;公车消费、公款消费,大家都认为有问题,但公车改革的结果也不理想。再说房子,许多官员不是一套、两套房子,而是有好多套房子,所以老百姓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摆在马路边的腐败”。国家能不能在某些领导职位上实行官邸制?要通过加快自身改革的力度,给民众以信心。

    于建嵘:在社会转型期,本来应是民众大量“正常”表达意愿的群体行为,却由于地方政府的“刻意作为”而变成了“非法行为”。政府本来可以处于十分“超脱”的地位,但由于处理矛盾的技巧问题和体制性压力的影响,而陷入管治困境。后果就是政府要直面这些“非法事件”,没有任何缓冲和回旋的余地,更不能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在矛盾调解和纠纷化解中的作用。

    当下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敏感化”

    人民论坛记者:跳出“维稳”困局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汪玉凯:首先要调整维稳的整体思路,不要认为社会成员的利益表达就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

    其次,维稳的政策本身有可能存在疏漏,以政策调整来整合社会利益格局,实现利益表达,这样才能化解社会矛盾冲突。

    另外,除了利益表达路径以外,通过制度建设均衡城乡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格局,不能用二元政策,征地、拆迁等方面的政策也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以此来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

    于建嵘:现在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敏感”事情、“敏感”人物、“敏感”话题和“敏感”时期,甚至把一些国计民生的问题,都搞成了所谓的“敏感”问题。大家均采取回避态度,不敢正视和讨论。事实上,这只是政府的过度反应,也是严重的不自信表现。我认为,当下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敏感化”。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维稳和维权的困境呢?我仍然坚持认为,出路有三条:

    首先,健全法治。在现代社会,解决经济利益纠纷的最佳途径是法律。要健全法治,需要让地方司法体系脱离地方党政的控制,在地方上建立司法独立。同时,要完善法律体系。

    第二,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警力,应追究滥用警力者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执政观念。政府必须尊重民众的权利,政府领导必须树立政府为全民公器的观念,正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不奢求迅速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不动用公权力压服民众,相信群众有能力自行协商解决。滥用警力只有带来恶性循环,使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风险都增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必须改革,要用制度树立和保障正确的执政观念。改革政治制度,不是要照搬西方,而是要真正落实我国公民依照宪法和现行法律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他们应该能够切切实实地民主选举自己的人民代表,他们应该能够切切实实地用选票督促他们选出的人民代表为他们的利益说话,站在他们的立场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让民众能够充分有效地在体制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最可靠的政治保障。

    (采访:人民论坛记者 杜凤娇)

    维稳对策参考

    拓宽老百姓表达诉求渠道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老百姓表达诉求的渠道必须拓宽,而且尽量回到法制轨道上去,加强司法救济的力度。地方上可以认真解决访民的问题,解决不了也应该给予一个满意的答复,指出哪些诉求是合理的,哪些诉求是不合理的。不过,可能地方上目前有一个难处在于,上任领导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新任领导还不好解决。

    必须有外部力量监督权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普通人特别是基层老百姓,要真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然首选是法制渠道,但也要从社会的维度来看,比如城市里的业主维权一定是一个集体活动,才能有所进展,因为社会太弱小,完全被市场和权力压得没有空间。

    中国社会往往用维稳来压制利益表达,但权力是没法自己监督自己的,必须有一个外部的力量,这个力量只能是社会。社会、权力和市场应该是均衡的关系。

    2政治优势,是个伪命题吗

    亮点及价值 :人民论坛2010年11月(下)《中国的政治优势——政治体制改革该搞清楚的一个大问题》策划,呈现了三大亮点:一是“中国的政治优势究竟在哪里”调查报告,深入分析了不同群体对政治优势的不同感受及公众最认同的政治优势,调查结果发人深思;二是约请多位权威专家就如何辩证看待政治优势、中国政治优势面临的当前挑战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三是就政治体制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应该说,2010年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论战相当激烈,但在这种讨论的背后却缺乏对核心问题,即中国的政治优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政治优势”专题使读者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厘清了人们的认识,引领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 

    策划反响:“中国的政治优势”策划专题推出后,引发舆论热议,绝大部分读者表示人民论坛杂志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撰文,分析到位,推出及时,提高了人们思想认识;但也有个别网友对调查结果、主要专家文章的观点表示了不同看法,甚至有网友极端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政治优势,所谓的政治优势是个伪命题。

    正因为存在争议,厘清中国的政治优势非常有必要。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200多家媒体在相关显要位置转载、评论专题相关文章。策划专题也引起有关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及批示。学术界进行了积极的回应,特别是一些学术类网站,如“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门制作专题对“中国的政治优势”进行讨论。

    质疑与回应

    质疑一:有网友表示,“守住政治优势”是个“伪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陈红太回应:这里可能包含有一些对这个问题看法的不同视角。比如说从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否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说,3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应该能够作出正面积极的回答。国家和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如果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现代化建设之间,没有相互的适应性和推动促进关系,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经济社会自由化、法制化建设等方面的快速推进,如果仅仅从经济社会领域的制度变迁来解读,很难得出必然性的答复。因为满足这些经济社会制度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那怎么没有取得像中国这样让世界震惊的成就。所以,中国正在运作的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能够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能说是个伪命题。

    但如果我们撇开经济社会与政治相互关联性的视角,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成就,仅从单纯的形式民主或宪政民主等西方政治建设的经验甚至教条出发,或者从是否解决了权力过分集中、党政分开,是否比较好地限制和杜绝腐败,使权力运作真正实现了法制化、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等等问题出发,当然又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质疑二:有网友认为,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是搞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与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树华回应:不能否认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话题越来越热。在热议“中国奇迹”的背后,一些西方研究者喜欢多讲“中国模式的经济成就”,不谈或者有意回避“经济成就”背后的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国际上一些汉学家,不遗余力地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等领域寻找中国成功的历史密码,视而不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以西方政治模式和政治价值框架观察和解释当代中国问题,不仅很难全面理解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同时也不可能找到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在追求民主、自由的同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种种理论或认识误区,比如:将民主口号化、将民主概念过于片面化、意识形态化。(来源:2011年1月,《红旗文稿》)

    质疑三:有网友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比较优势,要民主就要学西方,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回应:我国的政治制度,内在地包含着所有基本价值。在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词有点过于“意识形态化”。这样的氛围,给各种奇谈怪论提供了市场,比如“只要经济发展,民主与否无关紧要”;比如“选举民主不适合中国国情”;又如把民主说成是西方的“普世价值”等等。这种思维定式,如果任其形成,会极大地制约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应当承认,各国人民在为政治权利而斗争的过程中,对民主、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存在基本的共识,这些不能放弃,但是我们也要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塞进去的内容剔除出来,构建我们自己的制度框架。我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在地包含着上述所有基本价值,我们应该按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逻辑来梳理它,让它良好地运行起来。

    (来源:2011年12月,《中国改革》)

    3  2010新观念,干部有何新认识

    亮点和反响:2010年12月(下)《2010年领导干部新观念调查》专题策划,通过大型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和述评文章的形式,用数据说话、用事例分析,形象而深刻地阐释了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的十大新观念。

    2008年底,人民论坛杂志社进行了“当前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的十个新观念”大型社会调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时隔两年之后,顺应时代变化的2010新观念推出后,同样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300多家国内外媒体对调查内容进行了转载、报道或评论。

    有评论称:“对这次专题调查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会过分。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以至积贫积弱屡受欺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文化的落后。”

    官员体会

    领导干部该敬畏什么

    我认为,应该树立的十大新观念,说到百姓及官员心坎里了。作为领导干部,十大观念落实到实践中体现为要常怀敬畏之心。

    一要敬畏权力。权力在手,就意味着责任在身。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权力本质的正确理解,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一种责任,而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本;是一副重担,而不是安逸享乐的温床。 

    二要敬畏群众。敬畏群众,就是要接受群众监督。互联网络虽然不乏偏颇,有时甚至有过激之处,但往往也代表着最真实、最直接的民意,作为官员,敬畏群众必须接受群众监督,学会坦然面对网络时代。 

    三要敬畏工作。有的干部把工作当成事业,作为理想去追求,坚定理想信念,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学习理念,终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有的干部把工作当成职业,说不上十分热爱,也不是随意应付,按部就班,当一天的干部就做一天的事;有的干部把工作当成副业,在其位不谋其事,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之外。对待工作的三种态度,直接体现了领导素养的高低。作为领导,既然选择了当干部,就要敬畏这一职业。——湖北省天门市组织部长祝尊乾

    4“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突破口亮点及价值:何谓“中等收入陷阱”,在人民论坛杂志进行大型专题策划前,可以说,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或清晰认识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7月(上)期策划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之所以值得探讨,因为这是一个潜在的国家发展阶段的陷阱。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顺利绕过“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五年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而对照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大特征,应当承认我们面对的挑战和风险非常严峻,虽然2010年GDP增长10.3%,但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的还相当严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打破这一魔咒,做好战略部署,深关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福祉。

    反响及延伸:“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选题策划以设问的形式将这样一个新颖且严峻的问题抛在大众面前,强烈地吸引了读者目光。策划主打文章之一胡鞍钢教授所写“‘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一文更是被新华网、腾讯网等200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据悉,该策划也引起了温家宝总理及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的关注和重视。韩国《朝鲜日报》等境外媒体对专题文章进行了转载或评论。不少读者反映,策划专题刊发后,不仅让他们认识和了解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相对专业的术语,而且引发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2010年,“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不少新闻媒体标题的关键词,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系列研讨活动逐渐增多,如何破除“中等收入陷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高层领导和知名专家参与讨论。如2010年12月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论坛聚焦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战略选择等。 

    新观点

    “十二五”规划充分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十二五”规划,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我们的挑战是应对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所讨论的一些问题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充分体现。比如说如何在中等收入过程中,在要素价格迅速上升的趋势面前,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社会分化的情况下,怎么遏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针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而提出的。在中等收入过程中,还有一个政治民主陷阱,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泰国红衫军运动。 因此可以这么讲,“十二五”规划虽然没有提“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但应对的方略却体现在不同的篇中,章中,节中。 

    中国是属于非常典型的挑战——应对模式,有了重要的挑战,她就会作出回应,而且在不同的政策过程中,先推出先实验,再完善再改进,这样摸着石头过河。——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鞍钢(来源:2011年1月18日,在人民论坛杂志2011年年会上胡鞍钢教授再度回应“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中国同世界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多是小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单一,经过最初的经济起飞期后,由于缺乏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在技术、人力资本的提升上向发达国家看齐。可是,又由于这种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他们的发展中断了,经济停滞明显。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优势在于腹地够大,可以实现经济的多样性。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程度,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区可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状态,这样就给了一个缓冲的空间。 

    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要破除“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制度的差异性去思考,而且尽管解决方案很多,但要有一个先后次序,找到一个突破口。至于这个突破口,我个人认为是打破城乡分割、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扭曲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

    (来源:2011年1月,“中国下一站:机遇与选择”学术研讨会)

    美国内部的制度因素使其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镀金时代”与“摩登时代”的美国,其资本积累的速度与劳工市场的结构与今天的中国颇有一点相似之处。首先是快速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是移民劳工。美国内部的制度因素 恐怕是这个国家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为重要的原因。其中最重要并且能够为中国当今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意义的包括这样的几个因素:有法律制约的自由企业、在国家统一基础上的地区竞争、移民社区的本土化、以劳工权利和工资上涨来带动国内市场发展。如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摆脱了旧大陆的各种桎梏,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平民们以创办企业的机会。又如大批的移民工人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归化为美国人,在本地安家立业,而不是总在客居他乡,是美国工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学者:龚小夏(来源:2010年8月,中国周刊)

    5收入分配改革“剑”怎么“亮”

    亮点:人民论坛2010年3月(下)《谁会成下个富裕群体》策划专题作为《中国新富家族》策划的姊妹篇,以先富群体如何致富、后富机制如何打造等全新的视角,切入公众最为关注的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问题,深刻地启发人们思考当今贫富差距拉大背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该策划体现了诸多亮点:首先通过“谁是下一个富裕群体”大型问卷调查,对富裕的标准是什么、先富群体的致富途径、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短板等问题进行了公众意见收集,调查结果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其次在“中国新富家族”专题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先富群体产生的规律和成长轨迹;再次,对收入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途径约请郑功成、迟福林等多位知名专家撰文,社会反响强烈。

    价值和探讨:收入分配问题,在2010年两会前夕成为舆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此背景下,《谁会成下个富裕群体》专题策划通过大型社会调查等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读者反映,这是对时政热点的积极回应,充分体现了人民论坛作为“两会”上会刊物和党刊的特色。2010年,该专题策划扩充而成的《你会进入下一个富裕阶层吗》图书由时代华语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策划推出后,一系列相关探讨持续推进,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探讨、有关收入分配突破口的研讨、有关缩小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讨论等等,一波接一波。舆论认为,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有望成为收入分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对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再亮剑,网络舆论讨论相当热烈。

    6未来十年,中国的战略短板

    策划反响: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9月(上)特别策划《中国战略知识分子》专题在选题组织、实施与推出前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专家学者及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起强烈共鸣。专题文章推出后,被新华社、中央广播电台等国内外100多家媒体予以转载或评论。专题刊发当天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讨论。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社区等一些国内知名论坛开辟战略知识分子讨论专区,近9000多位网友纷纷对该话题发帖或撰文评论建言。截至2011月1月20日,以“战略知识分子”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相关网页达15200000篇。

    价值意义:大部分反馈意见及网友留言认为“战略知识分子”这一问题的提出,切中了当前社会的期待与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今中国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创新,这是各界共同的期待。“战略知识分子”这一重大问题的提出,意义不在于这么一个新颖的概念,而是在于彰显当代知识分子境界、站位与奉献精神的重要性,这才是选题策划的价值所在。

    延伸思考:未来十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十年,也是我党“2000—2020战略机遇期”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既要关心决定中国比较优势的战略长板,更要关注可能重创中华复兴大业的战略短板。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副教授王善平认为,就当前情势而论,中国有五大战略短板。一是生态环境短板;二是国际集体安全短板;三是社会保障短板;四是新闻舆论短板;五是学术和教育短板。同时还指出,中国发展应有轻重缓急,既与时俱进地提升战略长板,也应适时顺势地补足战略短板,如此才能变短板为跳板,实现综合国力大飞跃。

    7官员与网络互动之新趋势

    策划反响: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5月上期“特别策划”专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等300余家媒体予以转载和跟踪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特别关注专题,腾讯网推出热点评论专题。官员“网络恐惧”相关调查结果不断被各大媒体纷纷引用、转载,引发持续关注,使“网络恐惧”成为2010年度官场热词。很多地方党政部门予以关注,尤其是引起一些宣传部门和组织部门官员的强烈反响和共鸣。2010年11月12日,新京报等媒体以“‘县官’最怕网络监督”为题大量引用“网络恐惧”有关调查结果与观点,再度引发对官员“网络恐惧”的热议。

    价值意义:信息时代到来,如何应对网络挑战成为一项重大课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揭示了互联网络背后舆论与民意变迁的轨迹,提出了官员应对互联网的对策与建议。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起到了推进作用,让更多官员意识到网络民意并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是走向善治的一个契机。

    专家回访

    那些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

    文/王占阳

    对战略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应该转向对于当前实际战略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现在有关战略问题的讨论不算少,但能切中要害、拿出有效对策的研究成果仍感严重不足。战略问题有相当大的难度,不拿出大智慧和下大功夫不可能正确解决。战略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至今仍然有些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一是民主与民生关系问题。这是当前国内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民主能不能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深入能否解决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有人主张先民主后民生,有人主张先民生后民主,有人主张民主与民生相结合。这些不同主张的实施都会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那么,这些主张究竟各自有什么论据和论证,这些论据和论证究竟能不能站住脚?这就不能不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大问题了。所以,现在已是清晰地提出民主与民生关系问题的时候了,也是应该着力展开这种深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战略研究的时候了。

    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迫切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而不再是限于原则性的理论阐释和政治宣示。

    三是文明演进与外交战略问题。这也是当前国际战略问题中最根本、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问题。中国不是中小型国家,而是超大型国家。这就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我国不能像中小型国家那样跟在大国后面搭便车,而是必须直面国际社会中最根本、最有决定意义的战略问题。而在今天,这个问题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资源、环境、市场问题。这些重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更是文明问题。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大型国家,中美战略合作无疑是极端重要的,是决定世界和中美两国命运的,但它又是只有通过从过度消费的传统现代文明到适度消费的新型现代文明的历史进步才能实现的。这就是从文明的高度思考和解决国际战略问题。总之,战略研究要抓紧、要深入、要解放思想、要有突破性和前瞻性、要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教授)

    观点参考

    网络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是好事

    刘旭涛(国家行政学院领导干部测评研究中心副主任):2011年,网络对官员至少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网络的监督作用还会持续加大。因为网络技术在不断进步,公民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而网络给公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和渠道。二是政府和官员会更加慎重对待网络媒体的监督,从而做事会更加谨慎,处理公务的时候更加有约束性。三是从媒体的角度来讲,应该有效引导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因为网络上的信息有真假,隐蔽性比较大,这就需要网络媒体的自律和规范。但总的来说,网络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是好事。

    互动谨防“高层热基层冷”

    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的官员开始与网民在虚拟世界交流,高层次的官民网络互动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官民网络互动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添加了一抹新绿,但同时要谨防“高层热基层冷”现象。从现阶段官民网络互动发展的态势看,“基层冷”的出现有它生存的土壤,其中既有制度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还有网络自身“双刃剑”的作用。基层地方政府目前并没有有效应对网络的一套科学办法。地方政府网络公关能力弱、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没有切实建立。

    官员声音

    周一波(原陕西榆林市委书记):有网络和没网络的时代是大不一样了,网络传播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以往不能想象的。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学会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作用,促进政府行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与网络间的理想状态是建立起和谐的、精彩互动的关系。

    8一个群体创造出的时代精神财富

    策划反响 :人民论坛6月(上)《解密援藏干部》一经推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300家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进行转载或评论。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西藏网等近60家媒体首页显著位置转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出专题策划,数千名网友跟帖讨论。与以往一遇到干部群体宣传,网友大量情绪化跟帖的情况相反,援藏干部的讨论跟帖,基本上都是对援藏干部付出的感慨和崇敬,甚少出现质疑的言词。有网友指出,知道援藏干部辛苦,但不知如此辛苦,只知道2008年的“3·14”事件,但不知道这些大的事件背后我们的干部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家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是一群无名的英雄。

    价值意义:援藏干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媒体鲜有对这一群体深入系统的报道,公众对于这一群体也是知之甚少,甚至对这一群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人民论坛杂志通过深入西藏采访报道,通过深度关注第五批援藏干部这一群体,不仅向公众展示这一鲜为人知群体的形象与贡献,更通过援藏干部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西藏的今天是怎么来的,引出对西藏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专题中,援藏干部、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具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同时,70余万字的资料搜集以及10336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为全面了解援藏干部及西藏工作提供了充实的资料及见解。

    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浮躁盛行,不少人追名逐利,信仰缺失。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的精神财富,值得挖掘、弘扬。

    记者回访

    援藏干部回归后的四个追问

    2010年7月,第五批援藏干部(2007年7月-2010年7月)带着各自的成就业绩、酸甜苦辣,告别了西藏。离开西藏之后,他们的身体情况如何?援藏干部回归内地的工作生活如何?西藏的锤炼到底带给了他们怎样的改变?这些都是公众十分关切的问题。人民论坛记者在新年伊始,回访了部分援藏干部,聊聊他们回归后的“新生活”。

    追问之一:三年援藏之后,身体怎么样了

    在人民论坛《解密援藏干部》问卷调查中,问及受访者“援藏干部面临的最大的考验”,40.4%的受访者认为最大考验是“身体上的考验”。从内地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援藏干部身体承受的考验,不少人都能感同身受。然而,援藏三年回归内地,从缺氧到了富氧也是一段危险的旅程。回归后,援藏干部的身体怎么样了,这是不少公众心中的关切。

    援藏干部回归之后,通常有2-3个月的休假用来调整身体,但记者电话采访时,发现不少援藏干部都提前结束了休假投入了新的工作岗位,一些甚至没有休假就直接开始了工作。与一些援藏干部的采访也很奇特,不是在开会途中接受的采访,就是在工作会议中间抽空接受的,回归后的生活,似乎很少人再为身体担忧,都以工作为重。采访的10多位援藏干部,都给出了身体“还不错”的评价。

    有干部表示,从高原回来后,因为处于富氧状态,接连昏睡了好几天,“好像要把在西藏睡不着的觉都给补回来。”好长一段时间,大脑思考迟钝,走路像踩在棉花糖上一样,在路上遇到一些三年没见的朋友,愣是没把别人的名字给记起来。援藏干部吴光政告诉记者,“从西藏回来少了一个胆(胆囊切除),多了‘高血压’、‘高血糖’,多了个‘心脏返流’,这些都是援藏兄弟们中很平常的事。” 

    回来后,身体状况出现最多的,还是心脏问题。“刚回来的时候心脏承受不了,都能听见不规律的跳动声,睡觉的时候不能平躺着,觉得压迫心脏,有时候还觉得窒息和恶心,不敢乱跑乱动,但适应了一段时间已经好多了”。援藏干部王贵都回到内地都来不及休整,就直接服从组织安排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一开始还兼着康马县的县委书记。“回到内地后非常忙碌,但在西藏吃过苦,就什么都不觉得苦了。”原先在西藏瘦了30多斤的他,现在都没胖回来,“正好减肥了”。

    追问之二:回来后,提拔了吗

    援藏干部不是为了镀金而去援藏,但回来后是否得到提拔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问及这个话题时,不少干部表示,经历了援藏之后,对这些不是特别在意了,能好好的干工作就知足了。在随机采访的13位援藏干部中,11位受访干部表示,对现有的工作安排“满意”,另2位的工作还没有具体确定。一些援藏干部表示,回来之后,组织上高度重视,安排检查身体,领导看望嘘寒问暖,了解思想动态,让他们备感温暖。

    在这些援藏干部看来,来到西藏所获得的财富,远比提拔及权力带来的满足更为重要。援藏干部于林勇说,“紫外线让我们的皮肤变黑了,白云却让我们的心灵更洁净了。援藏改变了我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王贵说,在艰苦环境下,对权力和名利的追求看的更平淡了,只要有好的身体,有家人的陪伴就是幸福,想想那些长眠于西藏没能回来的在藏干部和援藏干部,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最重要;援藏干部文秋良说,作为70后生于和平时代的人,特别痴迷于信仰这个词,而援藏的经历让信仰这个词更为具化,而这个词在这样一个浮躁时代备显珍贵……

    追问之三:西藏是一个怎样的记忆

    援藏干部吴光政2010年7月23日早晨离开拉萨于当晚返回家乡,可他一直工作到7月21日,总想在离开拉萨之前多一点付出,少一点遗憾。“援藏的最后一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平时总是想多工作一点、多奉献一点、多留下一点。越是快要离开,越是十分舍不得。”

    王贵还记得,当时离开西藏,前来送行的当地干部和群众,自发排成两条长龙,手捧哈达,现场哭成了一片。在缺氧的艰苦环境,面临着生与死、血与火考验都不曾流过泪的七尺男儿们都哭成了泪人,“太舍不得了,心情很复杂,这里有着太多的记忆和感动”。

    有援藏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只要看到或听到“西藏”二字,便立即会高度关注。有援藏的战友给打来电话说,快看电视,里面正在播西藏某地的情况呢。于是大家都会赶忙丢下手头的活计,专心看节目去了。“大家不仅关注西藏,而且都成了西藏的义务宣传员了,回来后不断地纠正身边朋友和同事对西藏的种种误解,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

    追问之四:西藏的经历带给了工作、生活怎样的改变

    在经历过与“内地大不同”的西藏工作方式之后,回到内地,又给他们开展工作带来了哪些宝贵财富。所有受访的援藏干部都表示,“不枉来藏一趟”。

    援藏干部祝尊乾告诉记者,西藏回来之后,原先在省里工作的他又到了基层进行锻炼。“到了基层才知道,西藏的经历给了我多大的帮助。”到了基层,不仅要处理全局的事物,更要处理很多具体的如各方面组织协调的问题。“我每天大脑都是处于高度紧张的运转状态,但我的心态却非常平和。”回想起去西藏之间,朋友都说他变化大,“脾气变好了很多”,以前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就有些急躁的他,现在再大的事情放在面前都很冷静。

    他把“援藏为了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三问,换成了“当官为了什么、目前为官做了什么、今后卸任留下什么”,并以此时时警醒、鞭策和督促自己。“现在很多官员抱怨官难当,其实多问问这些,那么‘官’自然就不会觉得难当。”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经历了援藏之后,援藏干部对权力的理解更为深入,有援藏干部告诉记者,“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要把权力当成服务群众的工具,把“权杖”变成扶持百姓的“拐杖”。在援藏期间,援藏干部们在工作中,都尽量做到有事注意多沟通、多请示、多汇报、多协调,搞好民族团结,而这好的经验也带回了内地。祝尊乾告诉记者,“只要有问题,我就用民主的方法协商解决,还愁问题解决不了吗?”

    以苦为乐

    在西藏,我经常提议大家吃点家乡饭,做点炸酱面和饺子之类的。有的同志会做饭,也有的根本就没下过厨房,而且一开始我们对高原的气候还不太适应和了解。做炸酱面的时候,我们先把酱啊卤啊做好,然后就用不加盖的锅来煮面条,结果都成“面鱼儿”了,饺子从锅里捞出来以后,也成了片儿汤。后来才知道应该用高压锅来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几个傻老爷儿们以苦为乐,也算是长点见识。

    (援藏干部 刘振明)

    9当官何时不高危

    亮点及反响:2010年4月(下)《当官也高危》大型策划专题,通过调查得出官场前十位的高风险岗位。专家分析:诱惑巨大,权力集中、制约监督乏力,制度执行不到位,是导致这些领导岗位成为“高风险岗位”的三个最重要因素。

    “当官高危”已经成为2010年度热词。人民网、新华网等近百家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转载及评论。在天涯社区、搜狐社区等国内知名论坛,就此话题的讨论跟帖7000多条。当官也高危,看似伪命题,实则不然。大量的评论在打出大大的“?”后,表示了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新华网评论“近两年,‘贪官落马’ 式的报道频频出现在纸媒和网络中,官员背后的监督力量也在逐年增强,反腐倡廉、舆论监督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全方位的官员监督机制,让贪污腐败逐渐‘无处藏身’,至此,演变成了‘当官也是高风险职业’的舆论局面”。

    观点参考:“权利时代”的进程快慢与权力结构的改进完善程度成正比。在广大群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和复苏的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加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领导制度的核心,就是改革权力结构,就是在权力问题上正本清源,把“权力之虎”关进“权利之笼”。——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  李永忠

    在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时候,我们是既打老虎又拍苍蝇,不仅查级别高的、权力大的干部的腐败,也查基层,查那些掌握具体权力的,查那些不是县官但是现管的那些干部他们的一些腐败案件,这样就不让任何层面的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有一丝的侥幸心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10何时才能不弱势

    策划反响:2010年第12月(上)推出了专题策划《“弱势”心态蔓延》,至2010年底,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新华每日电讯》等近300家媒体转载,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引发一大批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共鸣。“弱势心态”话题讨论在各大社区、论坛得到不少读者、网友的热情关注,仅在天涯社区相关贴子的点击率就超过2万5千多人次,“弱势”缘何成了普遍心态调查报告及相关文章,在新浪、搜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热点文章排行榜均名列前茅。

    亮点及认识:有网友指出,人民论坛紧紧把握住了当今社会的重大社会思潮,以“弱势心态”为小切口切入,探寻社会发展的深刻规律及运行状态,有效引领了公众舆论。不少媒体继续跟进提出了“警惕干部由‘弱势心态’滑向‘落后状态’”、“国民不‘弱势’,国家才能更强大”、“深化权力结构改革遏制弱势心态”等等新观点。化解“弱势心态”除了促进体制机制的健全之外,社会主体更需要自立、自尊、自强。只要心怀梦想,纵使道路曲折,也能满怀希望。中国社科院教授党国英指出,但愿再过一个“五年规划期”,人民论坛做同样的调查会有令人高兴的结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