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风被车撞的视频是:雪月下的虚静美——评冰心《往事二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7:44

           雪月下的虚静美——评冰心《往事二之三》

 


如梦境般的虚幻却又不失真实的美丽,在流溢着超逸与洒脱之间却也嵌入了凝重与庄严;一种捉摸不透的飘渺凄迷,点缀着隽永的温馨……这便是《往事二之三》给我的感觉。

初读《往事二之三》,觉得它既像散文又像诗。说她像散文,是因为她是由作者闲散的笔调勾勒出来的,文字间流露出少女那无拘无束的娇气;说它像诗,是从它的语言上感觉出来的。“有如水的愁客,有如丝的乡梦”,“凄意已足,语音已微”……

《往事二之三》写的是月夜下幽静的树林之美,作者便是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要知道女孩子是最容易被寂静所感动的,特别是这样空静的山林,又怎能不让思深善怀的女子为之奉献情怀呢?又怎能不让水晶般的襟怀为之坦荡呢?

也许作者笔下的月下青山,非一个“静”字能全其美,但也却是“静”给了作者以思想、灵感,让一颗忧郁的心找到了欣慰,找到了归宿。大自然的神韵,在作者的文辞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把一切的感知都融入了这诗情画意之中。文中的一词一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作者对自然的那份爱惜与赞美。静谧中的那份柔媚,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最初的美,我们是多么地不情愿打破这沉寂,只想静静地享受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正如作者所说的:在那里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语。

温馨是一道风景,你若以一种闲逸散淡的心情漫步其中时,便也成了一道温馨的风景。

作者轻盈的写作手法,为读者营造了一幅似梦一样朦胧的水墨画:一片浓黑的松林,莹白的天空,还有无边的雪地,另外静冷月光下的窗旁,斜倚着的看月的女孩。这样的情境,能不为之动情却也难了。

“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兰色的了”,“这光,这不可思议,蓝中泛白,双重反射的光,这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柔和的光。它使一切——面貌、声音,甚至思想——都柔和起来,它在树梢悬挂的冰柱上闪烁,在圈的雪堆锃亮。”“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的衾”……天籁如仙境般的摸样,仿佛自己置身于这懵懂的美感之中。作者的身影就犹如山林中的一缕轻风,徘徊于澄澈柔和的月色,溶化于清澈透明的轻烟,仰望天上的那一轮勾月,如同凝视着一张静柔的俏脸,把纤纤的细手伸入大自然的腰怀,给予亲密的拥抱。

四个“今夜的林中”,写出了雪月下女孩子心灵深处的那份稚美。那是追求宁静与和谐的至善美,也是追求细腻柔情的至真美,那里有作者对大自然的怜爱和赞美。感情的交错塑造了一个清纯的女孩子的心,她在给自己的梦幻涂上色彩,涂上温馨。温馨是一种默契,一个默默的凝眸,就足以表达那份无言的柔美。作者几百字短暂的‘林中月下’,给人的却是一万字也写不完的无限遐想,重重的赞美把冷清的山林装饰得更自然、更有生命,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数梦想和渴望。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本来是这月下境界的凄楚之美,要是隐约之中再增添几分生气,那便是理想情境中的天地境界了。高树之间,清辉透射,流光四溢,微风起处,碎影摇曳。可我们的作者她却不想那样,或许她只是惯看了那份袅袅的清馨,或者又只是想更好地去贴切自然,她是不忍心把自己置身于其中,而是用心去漫步、去体会,而且也是那样的小心翼翼,也许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

下来,作者似乎略显忧郁,却也没有扫淡作者那份飘然的情趣。无数的联想、感悟侵袭而来,却不像是病中女子的感慨。“岂但为我?牵及众生,大哉生命!”“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谁会想到这竟是一个病中女子的豪情,此时此刻,不正是作者的彻悟、作者的心声吗?

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虽不多,可每一句都有着作者精心的构思,融入了作者最真挚的语言,就犹如你读懂了作者的心,看到了纯真、圣洁。

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作者对月下青山的细腻描写,表面上是写景,可字行间却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心中的情感;后部分则是作者对无限之生发出的内心的感慨。

散文是抒发情感的,好的散文不仅需要好的景物、好的思想,更需要一个好的境界。《往事二之三》是一篇好的散文,也正是因为如此。作者以清丽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的林中月色,表达了作者对“无限之生”的讴歌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