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远似近全文阅读:一代怪才金圣叹的狷狂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04:53
         中国历史上堪称“才子”者灿若星辰,不胜枚举。不过,魏晋后,狂放、潇洒、敢万事随心的“才子”便越来越少,好在明末清初出了个金圣叹——他可谓将才情和狂放都演绎到了极致。
  从小捧着《水浒传》不放手
  金圣叹一生对“才子”二字痴迷。幼时便自诩为才子,其后著书立说念念不忘以才子自赞自得。他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并称为“六才子书”,加以校点、品评;又搜集百余篇文章,编了一本《才子必读书》,甚至要求读者也必为才子。
  金圣叹原名金采,后改名人瑞,号圣叹,是江南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境内)人氏。但凡才子下凡,出生时总有异相出现,金圣叹也有一层神秘的光环。据说金圣叹出生于1608年农历二月初三,正是民间传说的文昌君(中国古代主管考试、保佑读书撰文之神)生日。自然,聪慧过人的他便有了“文昌君下凡”的美誉。
  儿时的金圣叹有着一般孩童所不具备的敏感心灵。小小年纪便已懂得联系自身,对书中人物感同身受。年仅7岁的他读到杜甫《送远》中的诗句“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便不由得难过了10天。他还曾伫立在一口深井边,手持瓦片,欲将瓦片扔入井中。但转念想到,一旦将瓦片扔入,它便永远不可能出井。犹豫了良久,遂在井边大哭。
  10岁时,已读书甚多的金圣叹被父母送入乡塾学习。与所有孩童一样,启蒙时,他读的是《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但他从小便对这些教育心存疑惑。他曾与乡塾中的伙伴悄悄议论,大人们彻夜吟诵,仿佛乐在其中,但他们究竟读到了什么?
  金圣叹幼年多病,入塾第二年,便常常因为小病而告假休息。他不爱玩耍,一心读书,家人也不加制止。当时,他天天捧在手中的,是当时的通俗读物《水浒传》、《西厢记》等。读到《水浒传》中顾大嫂借口“临终病危”,有几句紧要的话想要向亲友嘱咐,年幼的金圣叹在书批中写道:“眷属凋零。骤读此言,不觉泪下。”而读《西厢记》张生对莺莺心情惴惴不安的揣摩,年少的他竟三四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完全把自己带入了张生的角色中。
  12岁时,金圣叹开始日夜手抄《水浒传》,兼做评点注释,据其自称,只花费了区区5个月,全部评点完成。
  视科举考试为儿戏
       
金圣叹少负才学,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科举考试当做儿戏,尽情讽刺。
  年轻时,他参加乡试,考题是“西子来矣”,题意是要考生对西施出使吴国的史实给予评论。其他人都在苦思冥想,金圣叹大笔一挥就开始答道:“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当时的主考官也很有幽默感,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于是,金圣叹名落孙山。
  还有一个最有名的故事,是他参加岁试(明代生员每年必须参加的考试)时,考官以“如此则动心否”为题要考生作文。他在文末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之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曰动动动……动动动。”一连39个“动”字,直接把试卷填满!如此以功名为游戏,将圣人夫子当成调笑对象,实在令人大跌眼镜。也正是因为这篇怪诞的文章,他被黜革了功名。
  后来,金圣叹改了名字,又去参加考试,考了第一名。但他打心里看不起科举考试,一生并未出仕。
  明朝覆亡之后,身边的朋友或自尽殉明,或反清被杀,社会剧变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冲击,让他一度立志归隐山林,以著书立说作为主要消遣。
  但就是写作,金圣叹也特立独行。他一生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对《西厢记》、《水浒传》等并非经世大道的古代戏曲、小说的评点。他的观点皆发前人所未发,出人意表,别开生面。譬如在《水浒传》第一回里,金圣叹就批道:“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乱自下生出;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这句“乱自上作”,在那个时代,无异于石破天惊。
  不过,金圣叹着实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他的行为充满了矛盾之处。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顺治读过他的书后赞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金圣叹听说后,“感而泪下”、“北向叩首敬赋”,写下了肉麻之极的自捧诗句:“何人窗下无佳作,几个曾经御笔评。”祈望得到
帝王赏识、飞黄腾达之意,溢于言表。
  金圣叹与朋友的相交,也着实不靠谱。在众多朋友中,他与王斫山交情最好。有一天,王斫山交给金圣叹一笔巨款,对他说:“你用这些钱作本钱赚取利息吧。日后本钱仍归我,利息则归你。”金圣叹口中答应,但不出几个月就将钱挥霍光了,他还对王斫山说:“钱放在你家,不过让你有了守财奴之称,我已经帮你把它们都花掉了。”重友情的王斫山对此也只能一笑置之。
  死后留下无数传说
  1660年,任维初担任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县令,他为官暴虐,监守自盗,引起民怨沸腾。1661年,吴县的书生们终于按捺不住了,百余人冲入文庙放声痛哭,之后闹到官府,要求罢免任维初,跟随而至者达千人之多。但是,当时主管苏州的朱国治与任维初私交甚好,便称诸生目无法纪、聚众闹事,下令逮捕。这就是清初江南三大案之一的“哭庙案”(另两案是“奏销案”和“通海案”)。
  在这场糊涂案中,常常笑骂权贵的金圣叹也被作为主犯抓捕。审讯时,金圣叹口呼“先帝”(顺治),审判者便抓住这句话不放,勃然大怒地斥责道:“皇上(康熙)刚刚即位,你为什么高呼先帝?分明是想着法儿诅咒当今皇上!”从而坐实了他的罪名,被判斩首。
  古时斩首,皆待秋后。但那一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未等立秋,所有案犯都被处决。这一天,共有121人分5处行刑,凌迟者28人,斩首者89人,绞刑者4人。金圣叹等被问斩时,士卒围成一圈,不许亲人和旁观者接近。违者用枪柄、刀背乱砍。辰时(上午7点),犯人由监狱押出,双手反绑于后,背后插旗,口中塞有栗木,以免他们胡言乱语。只听炮声一起,人头皆落。
  这之后,关于金圣叹的许多故事便四处流传。据说,他请狱卒带信给家人,狱卒为讨好官员,先打了小报告。官员怀疑信里有辱骂官府的语言,就自己打开信看,结果发现上面写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官员看了哭笑不得。
  还有故事说,金圣叹被杀头时,向行刑的刽子手要求先杀自己。刽子手说:“你一个要死的人,我凭什么听你的话?”金圣叹说:“我身上有两张银票,如果你肯先杀我,银票就归你。”刽子手相信了他的话,在行刑时第一个杀了他。等人头落地后,刽子手果然找到了两张纸条,大喜过望地打开一看,一张写着“好”,一张写着“疼”。
  金圣叹临终前还留下了一副流传千古的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据传来历是这样的:当时,金圣叹的儿子眼睁睁看着父亲即将丧命于大刀之下,不由得泪如泉涌,泣不成声。金圣叹虽然极为心疼,却依然镇定,反而为了安慰孩子,故意要给他们出对联。他随口说出上联“莲子心中苦”,“莲”与“怜”同音,意思是看到儿子悲切恸哭的样子深感可怜。孩子在生离死别之际,自然回答不上来,金圣叹于是自己对出“梨儿腹内酸”的下联。“梨”与“离”同音,一句下联,把生离死别的酸楚溢于言表。
  传说临刑前,金圣叹泰然自若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就这样,金圣叹匆匆结束了53岁的短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