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可秀现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碉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16:0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碉楼

 

这个冬天,什么电影最火?那绝对是姜文的《让子弹飞》!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不断出现碉楼的身影,“竹林掩映,碉楼耸立”,“我家碉楼固若金汤”,“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等等。电影的外景地在哪里——广东开平。 电影《让子弹飞》中演绎的一百年前土匪横行、军阀混战的北洋传奇,与开平碉楼的时代背景和梦幻色彩几乎如出一辙!


走过百年的历史沧桑,如今碉楼何去何从?地理网的10多位用户,这几年里在不同的时节前往开平拍摄碉楼,他们的镜头记录的碉楼是怎么样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碉楼,在此奉献给《地理E周刊》读者!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一个时代留在大地上的象征

       

离开灰霾统治的城市,来到潭江之水冲积而成的平原,面对宁静的村庄,我就像一个刚刚越狱的囚犯,心中充满感激。开平的田野似曾相识,空气里漂浮着一股久违的味道。在这个飘满雨水的春天,那些早已远去的记忆再次回来,它们与童年有关,与家园有关。


当那些高大坚固的怪物从村落间升起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刹那间变得光怪陆离,时间和空间模糊了界限,我进入了一个没有巫师和火龙的魔幻王国。是谁把中世纪的城堡搬到了岭南乡野,并为它们添加了多立克列柱和哥特尖卷拱,还将巴洛克时期的绚丽桂冠戴在它们头上,再配以精巧的科林斯毛莨叶和柔美的爱奥尼克卷涡。窗裙、窗楣和山花都独具匠心,非但如此,在它们身上还能看到中式传统的灰塑和飞檐。这些建筑野心勃勃,尽华贵之能事,恨不得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及古老中国的所有修饰都穿戴一身,虽饱经沧桑,却依旧富丽堂皇。


碉楼,开平的每一个村庄几乎都有这种强壮的看守,它们千姿百态,亦中亦西。在来开平之前,你很难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五邑农村与古希腊神庙或罗马教堂联系在一起。大哲人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分布在325国道两侧的1800多座碉楼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一部中西乐器合奏的田园交响诗。我在开平的阡陌中游走,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些散落乡间的音符。


微风吹动绿色的竹林,一个个金黄色的杨桃满枝低垂,我绕过村口的榕树,穿越民居,在抵达碉楼之前,一条大黄狗目露凶光,发出低沉的呻吟。纯朴的村民面带微笑把狗赶开,迷惑地打量着我这个外来人口。谁是闯入者?对于这片开垦了数百年的古老土地。我,还是碉楼。试着想象,一幅中国水墨画中出现了一座欧洲古堡和一个带着相机的游客。这为碉楼提供了一种后现代的注角,到开平“看楼”是一趟“另类”的旅行。

开平,北扼鹤山之冲,西接恩平之咽,东南有新会为藩篱,西南以台山为屏障,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催促这里的水稻一年两熟,一百多年前,随季风一起来的还有大英帝国的炮舰。鸦片战争之后,成千上万的开平人远度重洋赴北美打工,五邑之地成了著名的侨乡。挣钱回家买地建房娶妻生子,然而“时局分更,匪风大炽”,在土匪的眼里,华侨便是“肥肉”。于是,“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民国《开平县志》)当美国人准备建造帝国大厦的时候,在那里打工的华工却带着血汗钱返回家乡,让防匪防洪的欧洲古堡在南粤大地上复兴。1921至1926年6年间,开平诞生了608座碉楼。


碉楼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混泥土外墙厚实坚固,大门是沉重的钢板,窗户小并装有铁栅,俨然一副防卫保守的姿态;然而,它上部的装饰却又融会中西,精巧细致,有的已是不畏繁琐、画蛇添足,一种张扬外向的性格显露无遗。夜晚来临,贪婪的眼睛在黑暗中觑觎,愤怒的猎枪挂在墙上,这些开过洋荤的楼主们一方面想保卫的财产和女人,一方面又忍不住在白天向乡亲们炫耀财富。开平碉楼,华丽的西方盛装下面,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情节,它是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留在大地上的象征。

在自力村,在蚬冈镇,我离碉楼只有几米,我隔历史已近百年。比起对陈年往事的凭吊,我更喜欢仅将碉楼放在今天做一次审美的观照:仰望瑞石楼,不应为逝去的繁华而惋惜,碉楼之王的皇袍虽已退色,但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其更显深沉与庄重;方氏灯楼,这个戴着拜占庭头盔的哨兵,它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召唤起了对辽远海的一次想象,灯楼变成了灯塔,而我是一艘小船;最让人震撼的是宝树楼,见到它,夜里必定梦见飞鸟,因为它们一振翅就可翱翔天空,从高处俯瞰这座东欧风格的杰作,而不必费尽周折让镜头避开被电线切割的天空和贴着瓷砖的民房。


如果说碉楼建造之时,相对身旁传统乡土民居多少有点突兀的话,那么它们与如今正在珠三角蔓延的厂房则是格格不入。开平周围的都市,除旧立新,几年一大变,向着现代化高歌猛进,而现代的欧洲却在不遗余力地在保守着过去的传统。在一个玻璃幕墙和马赛克征服了几乎所有城市的时代,碉楼,这些历史十字路口的座标仍然倔强地矗立在田野之间,与伟大的时间对抗。然而,这个时候,我们并未走远;这个时候,我们还在路上。。
 

开平碉楼:落寞时分的耳语

 

广东省开平市是著名的侨乡,也是建筑之乡、碉楼之乡。现存最早的开平碉楼建于16世纪,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最多时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在开平,由于村民移居海外,一些村子已经荒废,成为无人村。


下文为地理网用户晓峰在游历了开平碉楼后,在地理论坛发帖“一图一说式”的旅行随感。编者将图说稍作敲打,已然是一篇文笔细腻的诗词。在此与《地理E周刊》的读者分享。


一个梦,做了一百年,两百年。当往事已成烟云,梦也消沉下去。于是,青砖渐渐变得斑驳,墙头长出了小树。人们从墙根走过,许多年了,已经没有感觉,只有走在草丛间那“唰唰”的脚步声,和着田里的几声蛙鸣。


有一天,一阵风吹过,梦睁开睡眼,朦胧中看着花花绿绿的世界,才知道自己已然睡得太久。夕照里,颓墙边,似乎还听得到梦,在那落寞时分的耳语……


           有一种久远,

           无需诉说。


           人已远,梦已残。

           细雨随风去,

           斜阳照青砖。

           人走后,

           最是愁。

           昔日繁华地,

           如今梦依稀。
 曾是小康人家,

           如今冷冷清清。

           没有了生活,

           没有了香火。


           藤生蔓长。

           犹记小楼昨夜,

           一帘幽梦。


           多少欢喜多少愁,

           此地惟余日升楼。

           落寞时,

           人去后。


           风停云卷夏日炎,

           树下一梦亦神仙。

           挥去市井嚣喧,

           到得此地悠然。

           云卷云舒为哪般,

           人去楼空独怅然。

           别后冷暖侬自晓,

           从此不知日月长。


           人去楼空,

           郁郁葱葱。

           高高在上斜不倒,

           孤独百年仍依依。


           蕉叶滴翠,

           墙脚苔绿。

           扉紧闭,

           竹斜欹。

           夕照透竹叶,

           斑驳光陆离。

           树塔相守两茫茫,

           咫尺犹如万重山。

           留得暮色霞一抹,

           斯人不归意阑珊。


           费尽移山心力,

           建成碉楼雄奇。

           不知何时人复来,

           朝朝暮暮门已开。


           当时繁华归何处?

           斜阳里,

           且听荷边私语。

           愿随白云去,

           从此常伴君。


开平立园—自力村碉楼

    

立园,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北义乡,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为11014.99平方米,是国家4A级景区。它是塘口镇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回来兴建的,历时十年,民国25年(1936年)初步建成的。


立园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将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流,也是中国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

立园的布局,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三个区用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巧妙地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三个区连成一体,使人感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幽雅,独具匠心,令人有巧夺天工之感。


从正门进内,沿运河回廊西行约100米,便进入别墅区。别墅区有别墅六幢,古式碉楼一幢,其中以“泮立”、“泮文”两幢别墅最为华丽壮观,其楼顶按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盖绿色琉璃瓦,巧妙地架空,成了实用的隔热层。


室内地面和楼梯皆铺彩色意大利石,而今六十多年,仍然光彩照人,此乃能工巧匠登峰造极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室内墙壁装饰着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浮雕和大型涂金木雕;彩坭浮雕是“刘备三顾草庐”,涂金木雕为“六国大封相”,塑造人物逼真,栩栩如生,且雕刻精湛,构图别出心裁。


各层墙边都装置西式壁炉;所有窗户装上防蚊窗纱;天花下悬吊着古式灯饰;每层摆设着工艺精致的酸枝家具,显得古朴幽雅贵重,古色古香。用水和卫生间的设施,如抽水机、浴盆、坐厕、水箱等均是从国外购置的。门口重门深锁,使人倍感神秘──当时的家庭防盗设施,由此可见一斑。

当年,谢维立先生在国外的生意不太好,便怀疑是立园的风水有问题。于是,请了个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先生说,水,财之意也。立园里有条运河,本身就是一个风水宝地。但,门口有一座山,名曰“虎山”的挡着,这只绿毛大老虎正好就把财运给挡住了,只要把老虎镇压住就财源滚滚了。可是拿什么对付老虎呢?狮子乃是百兽之王,于是,风水先生建议谢先生建两只石狮子来镇压这只老虎。建石狮子的那年正是娶进二夫人那年,可狮子建好不久,二夫人就去世了。于是,谢先生再一次把风水先生请来了。


风水先生一看那俩狮子就笑说:“你谢家那么有钱,建这么大的园林,怎么建石狮子就那么小气啦?现在好啦,镇不住老虎不说,还把它惹恼了,这回得你亲自出马了。”这回,谢先生专门从德国进口钢材做了两根高达十多米的钢柱,分别立在门口两侧,名为打虎鞭。那钢柱之上,还专门附加铸着园主名字的圈饰,立意是谢维立本人亲自“手执钢鞭将虎打”。说来也巧,打虎鞭立好后,谢先生的生意马上就好了。至于信不信,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提名地之一。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与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2001年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广东最美的乡村”示范点和“广东省最佳旅游景”。


开平碉楼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立园距离自力村碉楼群只有四点多公里,一路上到处可见仍在住人的碉楼,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一部活生生的开平历史画卷。


               

 


 
开平碉楼.hd_img_list {padding:0px 0;text-align:left;margin-left:-14px;float:left;_margin:0}.hd_img_list li {display:block;float:left;display:inline;text-align:center;width:70px;height:70px;margin:0 0px 6px 9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