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牡丹:社交网络:小失恋触发大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4:45

插图:杨震

  一举问鼎四项美国电影金球奖的《社交网络》,讲述的是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创办人的故事。这个典型的“技术男”,不善交际,不苟言笑,一头闷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尽管成就了一番堪称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依然挣脱不了世事的牵绊和内心的孤独。他的人生经历,对于在新兴媒体一线奋战的“技术男”们而言,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

  失恋也英雄

  开场,黑幕,画外音,一对男女,正聊得热乎。男的说中国具有天才智商的人比美国任何一类人群都要多,女的接话表示质疑,索要证据。男的说了句中国人多,就生硬地“按下不表”,迅速转向了自己,说他在学术水平测试中拿了高分,又说想去唱歌但又五音不全,又打算参加赛艇队,还要发明25美元的电脑……

  这个名叫马克·扎克伯格的家伙思维始终在高度跳跃。或许是因为受到了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思维方式的感染,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句歌词——“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个说法是,Facebook将全球6亿人粘在了一起。6亿的数量让人够惊讶的了,还来个“粘”字,令人浮想联翩。事实是,这个网站以新兴媒体的姿态,和其模仿者、山寨者一道,直接闯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这个时代的社交理念、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判断。

  问题在于,这么一个伟大创造的起因,导火索竟然是失恋。马克是个天才,他的思想喷薄而出,不曾停歇,闪念之间,天马行空。这样的人不食烟火气,美好的爱情尽管崇尚浪漫、甜蜜,但总而言之还是要根植于大地上,要有真切的呼吸,要有呢喃的耳语,要有火辣的眼神……这些马克玩不转,他处于悬浮状态,不接地气,自然难讨女孩子的倾心。

  失恋让这位天才感到抑郁,这是正常的,不过天才如何排解抑郁值得特别关注。马克采用的方式是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了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这个网站就是Facebook的前身。

  所以说,某项发明创造横空出世,并不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那么齐整作用的结果,往往就来自于偶然,一闪念间的事,甚至如马克一样,只是发泄内心郁闷的副产品。人家失恋,或者借酒浇愁,或者长歌当哭,或者了却生命。马克不是,他歪打正着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体验,帮助人们建立了“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这就涉及到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话题。人才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骂出来的。新媒体,自然需要仰仗于技术的革新,但更需要创意的迸发。而创意更多地依赖于天才大脑的超常规运转,需要艺术思维的参与。尽管马克是个典型的“技术男”兼“宅男”,但他的创造有艺术思维的发酵。他捣鼓技术有一套,但从“技术男”跨越到改变世界的能者,就不完全只是技术的功劳了。

  新媒体从业人员不应该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这是马克带来的启示。马克的身份不是电脑公司抱着一台计算机只知道加班加点的编程员,也不是一个中规中矩听话懂事的学生,而是一个与尘世拉开了一定距离的“闷棍”。更为关键的是,他失恋了,处在情绪爆发的当口。这是一个致命的节点,在电脑键盘拍拍打打之间,创意如水般流淌,汪洋恣肆,如潮奔涌。电影以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阵势快速剪接,让马克酣畅淋漓地诠释了“失恋也英雄”的豪言壮语。         情感大于技术

  新兴媒体形态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便捷和惊喜,速度快了,距离近了,交流顺了。车载电视,延伸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触角,让公众多了接受信息的渠道,使得车上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手机短信,消除了手机通话时可能出现的障碍,可传输动态,可传递快乐,灵活如轻骑兵,可储存,造就了语言的狂欢,盘活了文学的生气;微博,轻便,精致,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即时性传播,互动效果比单纯的博客高出一筹……

  人总是在寻找捷径,一旦找到了,就沉溺其间,形成惰性,眼睛只盯着“好”,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必定存在的“坏”。

  新兴媒体捎来欣欣气象的同时,还有句歌词在等着——“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大众传播学者施拉姆说过:“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但如何运用电视是对人类智慧的更大考验。”同理,Facebook的创立是马克了不起的成就,但如何经营好、发展好这个网站,是对马克智慧的更大考验。

  《社交网络》展现的主要就是这个考验的过程。

  马克的经历,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创业容易守业难”。

  来自偶然的Facebook,发展迅猛,势不可当,四处攻城略地。

  这个社会膜拜成功,而成功的重要元素就是广阔的人脉资源。成功了,就意味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亦然。当出现一个网站专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定能招来拥趸。Facebook风靡全球,关键在于它把脉了现实,击中了现实人们的需要。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马克的创造让人们疯狂,加入Facebook的网友与日俱增,他们期望在这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寻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但马克自身的人际关系却是一团糟。         他涉嫌盗取别人的创意,他和团队之间貌合神离,最终干脆“貌”也“离”了,一同创业的同学在法庭上短兵相接,对簿公堂。

  Facebook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但它自身却是脆弱不堪。

  电影没有一味地吹捧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是怎样的天翻地覆,这不是编导的“菜”,他们很冷静,保持着思维的敏锐度,对社会人事有独到的发现。

  一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一些基本的操守流逝了,纵然技术再先进、媒体再新兴,发展的后劲疲软无力,甚至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就马克而言,他需要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需要处理好创业元老之间的利益纠葛,需要借助于团队的整体力量,需要有一个阳光、开放、成熟的职场心态……

  但马克只是个纯粹的“技术男”,他通过技术上的大刀阔斧解决了亿万人的社交障碍,但自己却孤苦伶仃。电影的结尾处,他独坐在电脑屏幕前,把前女友添加为好友,不断地刷新,期待得到回复,但始终没有动静。

  转了那么大的一个弯,他还是回到了原点。社交网站再新潮,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马克越来越狂,他掌控着世界领先的技术,但技术终究是冰冷的,再人性化的技术设计也抵不过人与人面见时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

  所以说,技术至上不可取,完全沉浸在技术发明里的“技术男”更需要来自他人的回应与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