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刺股的故事:美国必须同中国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2:28
 2011年01月20日 发布

观点/专栏/马丁·沃尔夫

2011年01月20日 07:23 AM

美国必须同中国合作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22条] 英文 对照 

规模很重要。单看中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其生活水准与泰国大体相当。只论规模的话,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如果欧盟成员国被当作独立的经济体看待的话)和第二大进口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

中国领导人自然有理由将重心放在维护稳定和实现繁荣上。世界其它地区自然也有理由想知道,中国将如何运用其渐增的实力和责任。

迄今为止,尽管困难重重,但各方对中国的崛起一直适应得非常顺利,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与老牌强国之间在文化、历史和政治体制方面的鸿沟。中国经济证明了自己具有非同寻常的活力,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西方也让自己适应了中国的崛起。这是明智之举。

我们可以进行一下对比,例如,一边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破坏性影响,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一边是过去30年日益开放的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凯恩斯主义对本轮“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挑战的成功应对。再想一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及世界适应中国贸易迅速崛起的非凡能力——目前,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0年前的仅有4%提升至10%。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做出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进展顺利。相反,过去十年,两国在对经济往来的处理上都犯过严重错误。

例如,中国放任出口和经常账户盈余大幅飙升,以此掩盖国内经济的日渐失衡。中国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00年本已很低的46%跌至2008年的仅有35%,而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则从2000年的34%,飙升至2008年的41%和2009年的45%。

中国决定抑制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盈余国家——目前,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与GDP之比已达到逾10%的峰值水平,外汇储备也接近GDP的50%。这些是愚蠢的投资,是愚蠢政策的产物。中国领导人抱怨中国由此造成的(也是不必要的)很容易受到美国财政政策的冲击,委实有些可笑。

与此同时,美国及众多其它西方国家放任国外(部分来自中国)的廉价储蓄供应,刺激了本国家庭债务、消费、住宅建设和金融业杠杆的急剧增加。尽管新兴世界的过剩储蓄并非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肯定起到了推动作用。

幸运的是,为了让世界经济更平衡、更稳定而必须采取的措施中,大多数都极其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国苦苦应对通胀压力及危机期间为应对出口放缓而采取的信贷激增措施的滞后效应,这一点体现得愈发明显。

同样明显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大幅升值既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向更加依赖国内消费。相比于更高的通胀率,名义汇率大幅提升无疑是实现实际升值的更好途径。

不过,在中国努力应对各项挑战,实现快速、广泛共享、并在环境上可持续的增长,世界其它地区学会适应中国渐增的影响力之际,这种再平衡只不过是议程上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及其伙伴必须记住两个最重要的事项。

首先,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如果破裂,会引发灾难性的政治和经济后果。最乐观的结果是,世界将无法保持繁荣,且无力应对人类对世界上有限资源的需求带来的许多共同挑战。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战争。

其次,增强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极其重要。中国可能认为,这些治理结构就算不是外国强加的,也是西方发明的。但它们仍是治理世界的最佳手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满足国民的所有需求,哪怕它强大如美国,或者拥有像中国那样的巨大潜力。

那么,双方都需要解决的经济议程是什么?这一点众所周知:保持开放贸易;实现国际收支调整;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管理全球共同问题;抑制在获取自然资源方面的潜在冲突。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本周访问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之际,两人都将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两国都对对方怀有强烈的猜忌,都不喜欢本国行动自由受到束缚,都觉得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可容忍。但双方也必须清楚,摆在两国面前的是一种长期、紧密的关系。科技发展和经济往来让世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小。中国的发展正在终结西方的绝对霸主地位。东西方必须展开合作,否则必将灭亡。

译者/何黎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为嘉奖他对财经新闻作出的杰出贡献,沃尔夫于2000年荣获大英帝国勋爵位勋章(CBE)。他是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客座研究员,并被授予剑桥大学圣体学院和牛津经济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时也是诺丁汉大学特约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来,他分别担任达沃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经济论坛”的特邀评委成员和国际传媒委员会的成员。2006年7月他荣获诺丁汉大学文学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荣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科学(经济)博士荣誉教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