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初武与李陵翻译:李连生事件揭露历时4年 学术打假这是信号还是“特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4:25
李连生事件揭露历时4年 学术打假这是信号还是“特例”
2011年02月12日 08:53:29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赵国品/CFP供图
随着科技部通告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获得的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又唤起了舆论的回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该事件6位具名举报者4年举报路的思考。
“刚开始没料到举报会这样难。”昨日,6名举报人中最年长者、83岁的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陈永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仍有许多感慨。“幸好最终有了撤奖的决定。”陈永江说,“这是以儆效尤。”
“我们几个人10号早上收到了撤奖的消息,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电话中,陈永江的声音透着欣慰。
发现报奖材料窃取他人成果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觉得很奇怪——— 报奖者是当时的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然而45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所报奖专业的研究。
于是,心存怀疑的杨绍侃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结果材料让他很惊讶:报奖内容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个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5名教授。他们发现,李连生的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比如,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校领导曾说“放他一条生路”
“我们一开始是希望弄虚作假的行为得到惩罚,年轻的教师和学生能从中得到教育,但没有想到举报学术造假会那么难。”陈永江在电话中感慨。
据了解,6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进行口头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
随后,校领导约见6名教授。陈永江曾给媒体放过一段录音:“这涉及到不光是西安交大的脸面,也是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也就是说,写个检讨,也可以放他一条生路。”
参与举报几名教授备受压力
由于6名教授坚持举报,2009年5月,西安交大成立专门调查小组。然而直到2010年3月《焦点访谈》记者采访前几天,学校才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结论:该项目的申报材料部分内容不实,存在占用他人成果进行拼凑及包装的严重问题。
当年3月21日,即《焦点访谈》有关节目播出后次日,西安交大宣布李连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决定“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据悉,在这3年中,参与举报的几名教授备受压力。“好像是我们要跟学校过不去。”陈永江说。
评估体系“指标化”催生腐败
首先,“官本位”、“行政化”的科研体制是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据了解,近年来科研和教育经费总量急剧增长,但这些经费中的大部分集中在主管部门和官员的手中,又缺乏必要的督管。而相对于研究队伍的迅速膨胀,增加的经费依然是“僧多粥少”,造成了恶性竞争。
华南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还指出,评估体系的“指标化”也折射着同样的问题,“现在很多评估指标都跟拿到多少钱和哪些类型的项目结合起来。如果申请到科研经费和项目,不但有经济收益,而且提高单位地位和名声。所以很多单位把钱拿来公关,你申请到项目后,给你配套,给你荣誉。”
在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中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在6位老教授坚持举报的过程,校领导还曾告诉陈永江等人,西安交大地处内地,2007年科研成果排名16来之不易,希望他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惩处评判机构反成“保护伞”
其次,在一些高校内,本该视学术腐败为仇敌的高校学术调查评判机构--学术委员会,却成了学术腐败者的“保护伞”。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高校,要么学术规范(或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委员会尚未建立,要么就形同虚设。“有时候被举报者就是学术委员会委员,怎么可能保持公正?”广东商学院一位教授说。
“腐败—举报—包庇—劝阻(或报复),而这个链条的两头常常是相连的,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介入,这个封闭的系统便牢不可破。”媒体评论员张显峰指出,这种来自权力的袒护,比任何道德评判和指标评价都具有力量。
曝光后没有得到应有惩罚
再次,学术不端曝光后没有得到应有惩罚,其负面作用甚至超过学术不端本身。
在接受电话采访时,陈永江也表示,学校去年3月撤销李连生的教授职务时,处分文件也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内传达,其他相关人等也没有得到处理,这并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同时,他希望陕西省能学习科技部,撤销李连生造假获得的奖项;教育部也应追回他在担任“长江学者”时相关的获利。“这样才能对年轻学生起到正面的示范。”
3年多的举报最终把造假者“拉下马”,成为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不少学者认为“李连生事件可能只是一个特例”。
这一事件当中的诸多戏剧性因素,如造假导致巨额亏损却被说成效益巨大;校方施压阻止举报、电视曝光次日即被解除职务等等,整个历程背后,展现了中国学术圈的复杂生态。
中国的学术腐败,说起来人人喊打,但丑闻却接二连三,究竟有没有一条可以真正管用,能够治本的呢?
消除社会腐败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曾提交提案,建议在普遍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基础上,设定一个期限。这个期限以前,除非有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学术腐败问题,一般不予追究。“让大家从以前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关键是今后要从严”。
此外,他还认为“从根本上讲,只有整个社会廉洁了,消除了腐败问题,高校的学术腐败才能彻底杜绝。”
建立追责制度
不少学者建议,尽管李连生事件是一个“积极信号”,但惩处还应更严厉。除了解聘职务,收回奖项、奖励证书、追回奖金之外,李连生被指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拿造假的项目去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否涉嫌诈骗、是否引入刑罚也应有所考虑。一名举报者也表示“还应该追究纵容他报奖的人的责任。不能像捉小偷一样,把东西还回来就完了。”
保证学术独立
更多的有识之士指出打击学术腐败重在制度建设。
葛剑雄建议,首先要给科研和学校必要的自主权,保证正常的科研和教学不受到外界的干预。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对科研和教育的发展目标要实事求是,不能指望大跃进,更不要将科研和教学人员的职称、待遇、地位简单地与项目、经费、成果挂上钩。“还要建立保证学术独立的机制,如学术委员会等都不应听命于领导或行政部门。”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搜索更多李连生 学术腐败 的新闻
法官称启动司法程序“学术打假”尚不现实
如何铲除“学术造假”毒瘤
2011年02月11日 09:59:34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谭浩俊
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2月10日《北京日报》)
众所周知,近年来,有关学术造假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特别是某些著名学府和著名教授也步入到学术造假行列,使学术造假逐渐由个案变成一种风气,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
很多人把学术造假行为归结为造假者的品行不端,有关方面也表示,不能因为少数人的造假行为,就对学术的整体环境产生怀疑。但是,面对造假现象日益严重、造假手段越来越恶劣、造假者的身份越来越“显赫”,以及有关方面对待学术造假问题的纵容,可以确定,学术造假问题的发生,决不仅仅是造假者的品行不端那么简单。
以李连生造假事件为例,这位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其申报的科研项目,虽然存在严重的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学术不端问题,但是,却能够通过层层评审,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难道仅仅是李连生的个人行为不端吗?为什么没有一个环节发现李连生造假、作弊、侵占他人成果的行为呢?所有参与评审的专家,有没有对李连生申报的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审和分析呢?而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对李连生的造假行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等到一年多以后西安交大才对李连生做出处理呢?有关方面则在几年以后才撤销李连生获得的奖项呢?
李连生的造假行为,6名老教授已经列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西安交大和有关方面只需要核对一下就能做重新认定,根本不需要把时间拖得这么长。拖了这么长时间,是否与有关方面和李连生所在学校为了保全“面子”、保住“成果”、保住“荣誉”、保住科研经费有关呢?
很显然,李连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与李的个人品行有关,更与整个学术体制和机制有关,与学术风气有关。据有关媒体报道,在863计划中,领衔的竟然七成都是带“长”的“学官”。虽然带“长”的不一定都没有领导科研的能力,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科研人员一旦染上了“官气”,就没有几个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科研了,更不用说领衔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了。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那些带“长”的领衔者,很容易出现学术造假问题。
正因为如此,对目前出现的学术造假现象,决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造假者的品德不端,而应当更多地从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寻找原因。首先,要改变将科研成果单纯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局面,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的挂钩标准;第二,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不单纯以科研人员的多少、成果的多少来衡量,而要看为国家、社会创造的财富来评价;第三,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尤其要提高科研成果的公开性,在每一级评审中,都进行公示;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对发现的造假、抄袭、欺诈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造假的问题。
搜索更多造假 李连生 的新闻
国家科技进步奖造假案续:当事人被西安交大解聘
2011年02月11日 10:07:09  来源: 西安晚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李连生(资料照片)图片来源:西部网
对学术造假说"NO"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
对学术造假坚决说“NO”,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余晓洁)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记者10日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确认,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这一举措捍卫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严肃性。
通告称,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8年初,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杨绍侃等对能动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等2007年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进行实名举报。
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随着调查的深入,李连生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被发现在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1 各方反应
西安交大
欢迎科技部决定 李连生已调离
国家科技部的一份通告,再次将造假教授李连生推进公众视野。西安交通大学昨天对科技部相关决定表示欢迎。李连生已于去年调离西安交大。
西安交大在发给本报的说明中介绍,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撤销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西安交大于2010年3月主动向科技部提出撤销该奖项的申请后,科技部经过严格程序认真做出的正确决定,对此学校表示欢迎。学校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的传统,并将以此为契机,把自2010年以来开展的“师德学风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2007年12月,在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公示期间,西安交大陈永江等教授实名举报李连生在申报“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
接到举报后,西安交大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西安交大2008年3月致函教育部,建议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009年4月免去李连生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2009年12月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2010年3月取消其教授职务,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并向科技部提出撤销其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申请。
西安交大表示,作为一所具有严谨治学传统的百年老校,对于建设优良学风的要求是严肃的和一贯的,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抄袭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一旦出现,严厉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李连生已于2010年调离西安交大。据知情人透露,其目前已离开西安,在江苏某地工作。 (记者 刘振)
2各方反应
举报教授
感谢严打造假行为
“我们看到这个消息都欢欣鼓舞,感谢科技部对端正学术之风的积极态度!”昨日,得知造假教授李连生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被撤销后,昔日为举报他四处奔波的教授陈永江如是说。
陈永江是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退休教授。几年前,因发现李连生在学术中有造假行为,便和其他五位教授进行举报。2009年,李连生将陈永江、郁永章及杨绍侃三位教授告上法庭,称他们在博客等发表的文章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贬损了自己的名誉,严重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
随着真相的显露,李连生被免除职务、解除聘用合同。这次,科技部又发出通告,宣布“因在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该奖项正是陈永江等举报内容之一。
昨日一早,陈永江等几位教授几乎同时知道了这个消息,陈永江教授将这则消息发到自己的博客中,并称“评论,不日发表”。昨日下午,陈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和其他几位教授交换了意见,这则消息让他们很欣慰,感谢科技部对学术打假的积极态度,认为这是对高校学术系统里败坏学术之风者的一记重拳。不过,陈教授也提到,除此次撤销的奖项外,还有其他荣誉涉及此类问题的,希望有关部门也能予以积极调查处理。同时,陈教授希望,此事能起到警醒作用,让人人都记住学无止境,万不可投机取巧,心存侥幸。(记者 薛雯 实习生 杨雨薇)
搜索更多李连生 造假 的新闻
撤科技奖项续:举报人称责任人仍有奖项和头衔需撤
科技部撤销西安交大造假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大教授饶毅:处理学术不端 莫再坐而论道
治理学术不端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论文引用成学术“潜规则”?
反学术不端 四位院士开出“药方” 图
学术不端被撤国家科技进步奖 打击学术造假现春雷
2011年02月12日 07:15:12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中新社发
李连生的资料照片
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这是中国首次因学术造假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这一举措捍卫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严肃性。在获悉这一消息后,曾连续几年对李连生涉嫌学术造假行为进行实名举报的西安交大6位老教授表示,此举显示了国家对打击学术造假的态度和决心,对于净化学术空气具有积极意义。
打击学术造假动真格
2011年2月,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老教授陈永江:给母校身上毒瘤开刀 以免养痈成患
“这真是新年的一声春雷,非常鼓舞人心,弘扬了正气,对学术造假行为是有力的打击和震慑,对于那些心存侥幸、企图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的人则注入了一剂清醒剂,对他们进行了及时的教育。”几年来,83岁的陈永江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详细记录了他们举报李连生等人学术造假的全部过程。
说起举报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陈永江副教授仍然非常激动:“我们之所以坚持举报,目的在于给母校身上的毒瘤开刀,以免养痈成患、毒害一代代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我想向青年教师、科研人员提出一点建议,要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和教学,靠弄虚作假的做法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学术成果。”
“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经过几年的举报,终于获得了事情的真相,回归到原本。科技部的决定是严肃和认真的,不仅捍卫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严肃性,也对净化学术空气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杨绍侃教授说。
还在外地的郁永章教授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也十分兴奋。他说:“科技部撤销了李连生等人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坚持了正确的原则,国家科技奖就是应该奖励那些真正的科技成果,不能让弄虚作假者蒙混过关。”
西安交大对科技部撤销奖项表示欢迎
记者2月10日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了解到,对于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撤销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西安交大表示欢迎,并称这是学校主动向科技部提出撤销该奖项的申请后,科技部经过严格程序认真作出的正确决定。学校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的传统,并将以此为契机,把自2010年以来开展的“师德学风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搜索更多造假 学术 的新闻
方舟子称交大教授不算重量级 造假或有校长院士
国家科技进步奖造假案续:当事人被西安交大解聘
对学术造假说"NO"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
科技部撤销一项科技进步奖 西安交大解聘造假教授
科技部撤销西安交大造假教授获奖项
功利催生的“论文通胀”该出手治理了
2011年02月11日 14:33:4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焦点观察
我们的科研论文数量已经抵达了世界之巅,但无的放矢、高产低效的论文除了仅仅证明论文数量的多少外,还能证明什么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终于雄踞科研论文世界第一的宝座,原本是件令人欢呼雀跃的喜事,但细心分析一下这个冠军的成色和分量,我们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在20世纪80年代末,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受到广泛重视。这对当时改变我国“文革”以来坐井观天的科研风气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近十几年来,各个科研单位都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其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数量成倍增加,但质量却未能同步提升。
进入21世纪,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开始跻身世界前列,并呈现加速态势。2005年,我国国际论文数量超过德国升至世界第四,到2006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就在论文数量迅速膨胀的同时,越来越来多的问题与尴尬也接踵而至。在200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在科研论文被引用一项上的得分竟然为零,这在排行榜的前60位高校中绝无仅有。中国作为世界上率先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国家之一,到2004年纳米科技研究论文总数居于世界第一位,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至今仍只能生产技术门槛较低的纳米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九时,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第120位,如今数量已为世界第一,仍然排名在百名开外。这说明我国单篇论文的质量明显不如国外,并未因数量的增长而有所改观。
一面是论文的高速增长,一面是内在质量的止步不前,这是为什么?众所周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各行各业尤其是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大学的综合排名,都是与论文数量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唯论文导向的“激励”之下,发表论文成为证明学术实力,获得晋升资格的重要筹码,于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的论文写作你追我赶,为了发表而牟利的论文机构应运而生。经济上的通货膨胀是民生之大患,论文“通货膨胀”则是科研之大患,同样该出手治理了。
论文原来应该是科研的“副产品”,现在却似乎成了科研的最终目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所分析的,论文是发表你的科学发现。论文可以看数量也可以看质量。如果用《让子弹飞》来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枪声后击中很多目标,但也可以看看子弹击中了什么目标。中国现在可能主要看枪响后报捷的喜报用什么材料,就是问发表在什么杂志,而很少人能判断打下的目标到底多重要。
眼下,我们的科研论文数量已经抵达了世界之巅,但无的放矢、高产低效的论文除了仅仅证明论文数量的多少外,还能证明什么?照此看来,世界科研论文排名第一只能算成一种“伪实力”。尹于世(公务员)
搜索更多论文 科研 的新闻
大四学生过年很务实:拜年送简历 宅家写论文
方舟子正式实名举报朱学勤论文抄袭 指责复旦袒护
荒诞案例:"房奴"博士卖论文SCI频上榜
荒诞而真实的案例 “房奴”博士卖论文SCI频上榜
论文反抄袭软件竟遭"反反抄袭" 学术测谎遇尴尬[图]
教授因不满学术期刊“潜规则”拒发论文
科技打假:为何正义总是姗姗来迟
2011年02月11日 15:23:27  来源: 羊城晚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在诸多学术打假行动中,最该履职的科研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总是在一边旁观甚至是从中包庇,正义总是在举报人和舆论的推动下姗姗来迟。甚至,许多学术打假的正义,至今还是遥遥无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科研机构,至今没有形成“学术造假人人喊打”的氛围,权力纵容、包庇造假者仍然大有市场,这是最让人忧心的。
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北京日报》2月10日)
不明就里的人们,还以为这是一件最新发现的学术造假事件,可能还非常高兴地称赞此“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其实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就已经对此项奖的主要领衔者李连生在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联名进行了实名举报;并且,举报者还被造假者李连生等人以名誉侵权告上法庭,并经过两年多的漫长诉讼,才迎来了科技部的一纸撤消获奖文件。明白于此,你就该感慨这种正义太过于姗姗来迟了吧!
通常来说,对于违法行为,人们总是先诉诸行政执法查处,最后在走投无路之时,才可能走向法庭,这不仅在于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且,司法处理时间漫长且成本高昂。并且,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学术问题来说,最好的裁决地方不是法庭,而是由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因为,法官并不精通学术问题,即便是通过法院来处理,最终也要依赖于权威的专家、学者的判断。在这一科技造假事件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具有学术执法功能的相关部门主动查假,居然任由造假者将举报人告上法庭,岂非咄咄怪事!
且看校方是如何处理当初的举报:先是2008年2月26日,分管科研的西安交大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科研处副处长见到举报人,称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直到2009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才正式成立专门调查小组,又到2011年1月,李连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格才被撤消。正是这种迟缓与暧昧,才让造假者敢于上法庭反戈一击举报人;也正是校方的这种迟迟的不作为,才让举报人在法庭上不得不与造假者消耗时间、金钱与精力,进行持久战;还是因为校方和有关部门的纵容,才让2005年造假获得的奖直到2011年才被撤消,让“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一国家级奖项蒙羞。
西方法谚言“迟到的正义非正义”,此言确矣!通过漫长的较量过程得来的正义,不但让造假者尽享了造假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且让举报人心灰意冷,今后可能权衡成本与收益而不再举报,更让围观的公民看到有关部门只是在公民和舆论推动下亦步亦趋地行动,而看不到学术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严厉惩治学术造假的决心,一些蠢蠢欲动者更是由此看到有更多可趁之机。试想,如果不是这6名举报人经过3年多时间漫长的举报,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计量法庭上的白眼,如何能等来这场迟到的正义。
可惜,查处学术造假不是学术机构与政府部门的执法,反而仅仅成为举报人与造假者之间的一场刀与剑的较量,并不止发生在西安交大。在诸多学术打假行动中,最该履职的科研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总是在一边旁观甚至是从中包庇,正义总是在举报人和舆论的推动下姗姗来迟。甚至,许多学术打假的正义,至今还是遥遥无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科研机构,至今没有形成“学术造假人人喊打”的氛围,权力纵容、包庇造假者仍然大有市场,并且不会因为李连生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被撤消而消失,这是最让人忧心的。
搜索更多学术 造假 的新闻
北大教授饶毅:处理学术不端 莫再坐而论道
论文反抄袭软件竟遭"反反抄袭" 学术测谎遇尴尬[图]
教授因不满学术期刊“潜规则”拒发论文
南科大校长称将秉承学术自由精神实现教授治校
教育评论:论文引用成学术“潜规则”?
微博热议学术造假事件 社会监督有利防治学术造假
2011年02月12日 07:46:4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这是我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这个消息在各大网站的博客、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网友们相信,防治学术造假,社会监督是强大的利器。
一直宣称要致力于学术打假的方舟子在微博中说:“西安交大六名教授举报李连生造假的举报信最早就是在其主持的新语丝网站上公布的,最后能有这样一个结果很不错。李连生事件可能只是一个特例,不能因此对目前中国反对学术不端的形势给予过分乐观的估计。中国学术不端的情况还要严重得多,很多也曝光了,但是基本上没有受到处理。虽然有关部门声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但实际上很多‘还是忍了’。官本位的科研体制是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我掌握的可能造假的人中,有大学校长、副校长、两院院士,还有知名大学的著名教授,地位越高,越难处理。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出来举报。”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这个事件表明,科技奖励办公室应当在审核方面加大力度。当初授奖时,假如能对推荐材料进行充分的调查核实,这样的事情或许可以避免。从此前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的检举材料看,核实报奖材料,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只需调阅相关企业的年报即可。近年来,“运作报奖”、“包装报奖”、“公关报奖”,甚嚣尘上。希望学术科研成果评奖部门能完善材料审核程序,改革科研成果评奖体系,同时,调查申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报奖交易、操作问题。
网友黄安年在博客中说,“这个首例事件的公示,我觉得来得晚了点。有了第一次,不希望有第二次,但难保不会有第二、第三次。掺假什么时候也不能允许。我还感觉通告和报道过于简单,我希望科技部对此事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比如,李连生获奖项目是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当时为何没有发现?对于二等奖的评审人是哪些人?当时有没有公示?当时有没有人提出质疑,如果有为什么没有得到重视?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科技部应当采取更主动的方法,启动审核程序。”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博客中说:“当前,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真的成本,是很多人不惜假造的原因。科技界把获取奖励发表文章这样的‘成果’,与金钱、学位、职称、院士、经费、地位等高度挂钩,于是就难免出现各种造假。但是造假是藏不住的,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早晚会集中暴露出来,现在暴露出来的仅是冰山一角,因此,社会公众还是要加强举报和监督。尤其是造假者的同行,更是要勇于把发现的学术造假信息及时地发布到社会上,让造假者无藏身之地。”(记者冯永锋)
搜索更多造假 学术 的新闻
教育评论:对学术造假须“出重拳”
学术不端被撤国家科技进步奖 打击学术造假现春雷
方舟子称交大教授不算重量级 造假或有校长院士
国家科技进步奖造假案续:当事人被西安交大解聘
对学术造假说"NO"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
教育评论:对学术造假须“出重拳”
2011年02月12日 07:42:01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科技部日前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由于关碍“国家奖”和“第一例”,此则新闻迅速上榜,成为对学术造假“出重拳”的明证。
严格地说,类似新闻已是不新。近年学术造假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大学校长级的学术造假,也被揭发了近十起。而真正被施以重拳的,寥寥无几。造假、腐败这种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发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学术科研机构出现,说明我们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是如何地滞后。一位参与举报的西安交大教授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第一是该技术在国内领先,第二是在应用产业化中给企业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个给企业连年带来亏损的所谓科技成果,只要稍稍一查就能查出究竟,此番“亏损业绩”就是举报者的律师无意间在工商部门发现的。于是不禁要问:如此简单清楚的事实,根本不存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前提条件,但为何能一路坦途,直至登上“奖坛”?在这条“坦途”中,究竟有多少相关者?
“坦途”就是“造假环境”。明明是偷梁换柱的“成果”,却在众目睽睽下通过专家鉴定,足见现行科研成果鉴定机制存在着显著弊端。举报李连生的陈永江教授说,他们只是想肃清学校内弄虚作假、抄袭浮夸的学术不端行为,目前也只是打开了“一个盒子”,不少学术造假行为依然在进行着,希望通过这一事件的处理能扼制学术不端行为。如果诚如陈教授所言,今天打开的只是“一个盒子”,那么何时才能打开“所有盒子”?打开“盒子”的手在哪里?方法有哪些?
我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做出重大贡献的邹承鲁先生,多年前以遗言的方式发表了他最后一篇文章——《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他说:“对学术不端行为,一定要严查严办。希望各有关单位,各级领导真正予以重视,认真干几件实事,才能克制当前的腐败之风,还我国科学界一片净土。”但愿科技部今天所出的重拳,是邹承鲁先生心目中“认真干几件实事”的良好开端。并且希望,它既是宏观意义上的开端,也是微观意义上的开端——不止于撤销决定、收回证书、追回奖金,而是继续显示“重拳”的威力。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对黄禹锡的处理:该校将其开除出校,撤销其教授职务,禁止其在5年内重新担任教授等公职,并追究了其刑事责任(判2缓3)。目前我国对学术造假、抄袭、腐败行为的处罚太轻,有些部门甚至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致使抄袭者或造假者所付出的成本加上被发现以后受到惩罚所付出的成本,远低于抄袭或造假所获得的收益。只有加大惩罚的力度,当收益小于成本时,这种恶劣的风气才能有效得到遏制。
诚如中科院院士、微电子专家吴德馨所言:“如果没有好的学术风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都是空谈。”好的学术风气不但关系到科技进步,还关系到社会道德的重塑。因此,从制度建设上对学术造假“出重拳”,才是釜底抽薪的必由之路。(刘巽达)
搜索更多造假 学术 的新闻
学术不端被撤国家科技进步奖 打击学术造假现春雷
方舟子称交大教授不算重量级 造假或有校长院士
国家科技进步奖造假案续:当事人被西安交大解聘
对学术造假说"NO"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
科技部撤销一项科技进步奖 西安交大解聘造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