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馨格家居:唐代男女相亲谁最吃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6:16

唐代男女相亲谁最吃香?

   

  

  唐代谈婚论嫁的年龄要比现在小得多。贞观年间的规定是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开元年间,唐玄宗觉得这个年龄还有点大,就结婚年龄再次进行了调整,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青年男女一到这个年龄,就要考虑成家立业的大事了。那么,唐代男女相亲时,究竟谁家的男女最吃香呢?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的想像中,唐朝男女找对象也应该追求根子硬的、腰包鼓的、长得好的、吃得胖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唐代皇帝的女儿根子最硬,但她们也愁嫁是出了名的,这些公主们受胡风影响,生活开放,过于随便,为大多群体所不齿。很多年轻有为的男子,一听说要娶公主,吓得像叨身上蝎子,避而远之。皇帝的女儿是最不吃香的。

  唐代民间相亲时,真正决定男女身价的究竟是什么?《唐才子传》中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给点启示。戎昱是一个帅哥型的才子,湖南的崔中丞想把国色天香的女儿嫁给他,可相亲时这个女孩却对戎昱的姓氏很反感,非让他改姓氏后方才订婚。戎昱听后心想,结个婚还得改姓氏,真丢人,于是写了一首诗答谢:“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従来许杀身。”这桩婚事就此告吹。由此看,长得好、有才学的人,在唐代并不一定吃香,而姓氏似乎决定着青年男女的身价。


  唐代男女相亲时,长相似乎也不起什么决定作用,有些人长得丑,照样可以相到好对象。《明皇杂记》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曾担任过礼部尚书的裴宽,年轻时长得又高又瘦,润州刺史韦诜知道他是名家旧望,非把女儿嫁给他,可相亲这天,韦诜一家在帘内一看裴宽的长相,一人家都吓坏了,认为裴宽长得像“鹳鹊”,韦诜的妻子竟然难过得哭泣起来。可韦诜初衷不改,硬是把女儿嫁给了裴宽。

  唐代男女相亲时,为什么对姓氏这么感兴趣呢?原来唐朝男女找对象仍然坚守门第,讲求门当户对,其中山东士族中的崔、卢、李、郑、王诸姓;南迁过江士族中的王、谢、袁、萧;东南的士族中的朱、张、顾、陆;关中士族中的韦、裴、柳、薛、杨、杜;代北士族中的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这些都是当时共认的名门士族。这些人家的青年男女无论长得再丑,家里再穷,都是唐朝主流社会梦想追求的对象。所以说,这些人家的男女是最吃香的,也是身价最高的。

  唐代很多显官高贵都梦想同这些人家通婚,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魏征、房玄龄等人都想方设法与名门世家通婚。高宗时候的宰相李敬玄“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弃故妻,奏娶太原王庆铣女。”中宗时的宰相李日知:“诸子方总角,皆通婚名族”。玄宗时名相张说“好求山东婚”。名门士族家的子女,成了当时达官贵人争相求亲的抢手货,很多士族家庭为此还通过买卖婚姻从中撸到不少财富。

  肥水不流外人田。唐代的这些名门士族自恃子女有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门风纯正,就建立了一个相互通婚独立王国,把很多当朝高官甚至皇亲国戚都排除在外,就是万不得已与外族结婚,也要趁机捞上一把,这让李唐王朝相当不高兴,唐朝的几代皇帝通过修改《氏族志》等抑制手段,对这些士族进行不同程度在打压,然而收效甚微。

  唐高宗时,右相李义府很想与名门世家通婚,但当时都知道这个人笑里藏刀,是个小人,于是敬而远之。李义府达不到目的,就让唐高宗下了一道禁婚令,禁止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再次对士族门第进行打压。然而,“望族为时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婚。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

  唐高宗的这一招儿,除了在七姓十家制造了一批“剩女”外,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七姓十家捡到了一个大便宜:子女的身价倍高。试想,如果在唐代也开办一个《非诚勿扰》的相亲栏目,报名的有名门士族的男女参加,相信现场绝对会排长队、挤破头,有些人说不定为了找个名门之后会抄家伙抢人,从而使相亲现场出现失控。

  当然,唐朝相亲中的“非诚勿扰”的诚,不是指诚心,也不是指金钱、财富、长相、肥美、黑白,而是指姓氏。姓氏好,才有资格找得好,姓氏不好,再有钱才,吃得再胖,长得再好,皮肤再白,也不一定能相到一个如意的对象,但有些个案也出乎人的预料。《尧山堂外纪》记载的唐朝名将郭元振长得“美丰姿”,中书令张嘉贞想纳其为婚,说:“吾五女各持一丝幔后,子牵之,得者为妇。”郭元振牵一红丝,得第三女,有姿色。郭元振这种牵线相亲的方式可谓一绝,不过,这似乎不是唐代相亲的主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