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五日游计划:四川龙江国学书院-梅丹理(Denis Mair):老子所谈“负阴而抱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04:21

梅丹理(Denis Mair):老子所谈“负阴而抱阳”
     (老莲农按:2010年11月7日,与哑石及梅丹理(Denis Mair)聚于宽巷子。哑石系老友,梅为新结识之美国著名汉学家、诗人、翻译家。三人谈及老庄易及禅学,梅丹理先生对此素有研究,相谈甚欢。此后,与梅先生通信,收到有关文章。特此转载。) 

       《周易》是周朝初年的作品(有一部分内容可以追溯到商朝甚至更远),而老子《道德经》的成书年代要等到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相隔至少500年,但两本书的关系是千丝万联的。(*1)《道德经》第42章谈到生命的阴阳两面,可以帮我们对《周易》中那种浑朴的阴阳观获得深一层的了解。老子在这章里关于“负阴报阳”的说法,正是为我们打开《周易》生命观的一把钥匙。老子还有很多发挥《周易》的精辟见解,因此我喜欢把《道德经》称为《易经》的“第十一翼”。

  《道德经》第42章是这样写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为孤寡不榖,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讲的是〈系辞传〉里那种‘阴阳摩荡’的过程,从‘太极’生出两仪,再生出四相,一层一层地递进,产生八卦(还有64别卦)所代表的宇宙现象。负阴抱阳是生命体的基本形态:内部要抱稳一股纯阳的灵性,同时要承担物质躯体的包袱,才可活在这个世界上,才可成为(生)物。我们也许会问:阴和阳为什么是负和抱的关系?这不只是因为阴、阳可作为物质与精神的象征。阴之所以常常被划归为物质,是因为它有凝聚的特色。《易经》很多地方都反映到这点,比方说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那种结冰过程是一种凝结,而〈像传〉解释为“阴始凝也”。还有〈文言传〉对这一爻的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阴是凝结的,而阳是扩散的。阴善于处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而阳是不定在的。如果把阴与阳孤立起来,阴的凝结只能是没有生机的自闭状态,而阳的扩散会成为一股与生命世界无关的空洞能量。最好的状态是让阳从阴的内部发生作用,像面粉里的酵母发成面包那样,若能这样,阳会把阴带活,同时阴会作为一种媒介,让阳的运行有实质的表现。

  如果把精神性的阳假设为一道灵光,要怎么让它投身于这个躯体呢?它在无形界自来自去,不是很逍遥吗?如果要它降格投入物质体,对它来说好像是一种‘自损’,但正因为它愿意自损,才可能参与到更丰富的生命形态。到最后它会发现,当初人们以为‘有损于己’的事情,其实是有‘益’的,而那些一味地要求‘益处’的家伙,会被自己的贪婪带入死胡同。连古代的王者都懂得这个道理,自称为‘寡人’、‘不榖’,他们希望自己能做到那种看来有损而最后有益的事。

  问题是,阳的扩散特性也许还没有找到特定的方向。如果要它放下身段跟阴进入最优的互动,是要周旋一番。这个周旋过程要通过一种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桥梁,那就是“气”。有了气的中介,精神与物质可以通消息,可以互相调适,最后可以达到同振共波的效应。但气不是说来就来的奴仆:需要一个适合它的环境,要引导它,所以要准备“冲”的条件。冲是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只有处在这样的状态下的气,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调适作用。

  古代道家对“冲”有特别的了解。“冲”是虚的同意词。列子是一位古代道家,他写的书叫做《列子》,而这本书作为道教的经典,也叫做《冲虚真经》。‘冲’不是顽强的空,而是让一些微妙的事情发生的空。‘冲’对任何东西的生成不会形成阻碍,因此按道家的奇怪逻辑,它也扮演生成者的脚色。让气在这种‘冲’的状态中运作,就可以达到阴阳的‘和’。这个‘和’不是单纯的和谐,而是道家喜欢谈的‘太和’(或者叫太初)。太和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富有原创力的混沌局面。就个体生命来说,‘太和’可以理解为‘性灵’。

  《易经》的〈乾卦彖传〉里也提到太和: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这里的‘太和’是指个体生命的太和。(假想中的)宇宙当初也是从太和生成的,而宇宙的生成并没有一次性完成。原来的生成是大凝聚与大创意(物质与精神)的互动结果,而现在每一种‘品物’的生成,一样要在新的处境下演出凝聚与扩散的永恒主题。按照这样的宇宙观,物质与精神不是二元论的两种绝对质素,而是两种作用,在道体的每一个层次都以新的形态、新的规律性出现。这有一点像宋儒朱熹在《太极图说》的注解里说的:“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 ,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被认为仅仅属物质的东西,或许将来有一天,会被导入心力作用的范围。而我们认为纯属精神的东西,难说它什么时候会退化成物质作用的累坠。

  有的注解说负阴而抱阳的‘负’是背离的意思,等于说阴是小人之道,我们要撇开它。这是废话!第42章谈的明明是阴和阳共存共进的道理。并且,要把‘负’当作承担来解,才合乎下面谈‘损’的内容。第42章里的‘负’字,很像第70章里‘被’字的意思:“…圣人被褐怀玉”。

  抱阳负阴在《易经》的体系里可以说是内阳外阴。《易经》有好几个以内阳外阴来象征健全活力的卦,比方说 复,表示活力的萌发,还有 泰,表示稳定安详的局面。

  让精神的作用降格一下,接受物质的负担并带活物质,乍看好像是一种自损,但是要这样作才能活到最充分的程度。内在的精神力量充沛,足以跟别人交感,但外表不要表现得太刚硬。(切忌让物欲充塞内心,以免‘抱阴’的局面。)用外部的柔性与人打交道并承受逆境,而不要把自己的阳刚强加于人。这就是抱阳负阴;这样才能真正让你的心活起来!“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自我警惕之词。(希望它不是咒语!)老子认为这是各种铭言中最有分量的铭言,所以他愿意把它奉为‘教父’,我也愿意以此为教父。

 

(此文系作者参加“老子与道学”国际论坛之文章) 

*1.至于〈易传〉与《道德经》的关系,其思想脉络的共同处更多。这点,可以参考陈鼓应的《易传道家考》。

 

 

 

 

老子所谈的“负阴而抱阳”

梅丹理(Denis Mair)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009年09月18日 星期五 10:20

























大到十亿光年的尺度,小到微微米的尺度,都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气”是什么?它是空,还是有?看起来都是一片黑暗,但黑暗只是人的眼睛的一种感官而已。人受的约束太多了。   领悟“万物负阴而抱阳”````````         读到一篇《杂识》,龙友善观自然草木星云天象,经常会有所感触,此文中寥寥数语便让我也颇多感悟。

        龙友说“观身边的草木,入夜则叶闭合,天将亮时则叶舒展,可知植物也法于阴阳!”由此我联想到近段我们的太极拳操练。

        每次练太极,我都让大家和我一起在单位的湖边面南背北进行习练。大家问我为何,我打趣地说:“咱们前面是湖水,后面是山川(其实后面是开发的叠加别墅项目),咱们做北朝南,背山面水,风水多好啊!”“哈哈,像古代的皇帝!”嬉笑中大家便一起高兴地练将起来。

 

        其实之所以让大家面南背北,还有一个原因,但是是不能够很生活化、口语化去沟通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那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曾经有很长时间对这句话并不了解,自从学习中医,品读《黄帝内经》之后,我才领悟这句话的意思。

 

        中医说,人体腹为阴、背为阳,五脏六腑中,脏为阴、腑为阳。而遍布全身的人体十二经络中,所有“连络腑”的阳经都分布在背部,所有的“连络脏”的阴经则分布在胸腹部,当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体会本能地低头弯腰蹲下用手臂环抱全身,这时候所有的六腑阳经在外,保护着所有的五脏阴经。

        太阳是万物生命之源,世间所有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太阳的能量(姑且称之为阳气)得以生存,那么我们这些生物又应该以何种姿态来最自然最搞笑地迎合并吸收太阳能量呢?

        老子的这句话就是解答。

        “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就是背负,“抱”当然是环抱了,这姿势一联想,不就是太极桩的站桩姿势了?“负阴”就是背对着阴,“抱阳”就是面对着阳,人体背部的阳对着自然界的阴,人体腹部的阴对着自然界的阳,联想起来,人体不正像带着两极的小电池接通的大自然的能量源吗?

        “冲气以为和”,这句的重点在“和”字,合二为一称为“合”,和而不同才为“和”,在阴阳两极的相对而相冲之下,方能达到“和”的境界,人体的正负极接通了大自然能量的负正极——哈哈,通电了,也充电了!

        古人深谙其中奥妙,皇帝们自然都是面南背北而坐,吸收天地之精华,自称为天子。

        对于北半球的我们来说,“负阴而抱阳”自然是面向南而背向北了,相反,如果你在澳大利亚练太极,就要面北背南喽。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又联想,如果草木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的话,草木的叶子花朵,到底哪面是阴哪面是阳呢?大多数的叶子都是向阳的那面颜色深,背阴的浅,而花朵则是向阳的那面娇嫩,而背阳的那面稍厚实,一些对外界刺激敏感的植物,正常状态下自然舒展,一受刺激便立即闭合,正如前面引用龙友的观察所得“观身边的草木,入夜则叶闭合,天将亮时则叶舒展,可知植物也法于阴阳!””由此也可知,植物也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了。

 

        从大自然传递的信息中体会出些许个道理的时候,也像是在吸收另外一种能量,醍醐灌顶的力量一下子濡养头脑全身,让四肢筋骨间都平添了许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