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曲博物馆:年货“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18:06
年货“记忆”
 新华社记者詹婷婷 王 健

  

  过春节办年货,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春节办年货有不同记忆。

  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办年货需粮票、布票等,到如今团购年货、网购年货,买年货的情形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生活变迁。

  “凭票购物”

  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置办年货的情景,合肥市民张富珍印象深刻。“过年能吃到平常难得吃到的丰盛饭菜,这是让全家老老小小特别高兴的事情。”张富珍说,“其实那时候的年货现在都看不上眼,置办年货只要三四十元,但这是当时许多普通家庭一年中的最大开销。”

  张富珍打开家里的抽屉,给记者展示了几张她保存了多年的粮票和油票,说,由于当时物质匮乏,各家各户平时省着用,攒起来过年多办些年货。

  “记得那时候过年办年货的地点就那么几个地方,买肉在食品公司,买鸡蛋在禽蛋公司……”家住芜湖市裕溪口后街的刘玉兰说。

  年过五旬的刘玉兰告诉记者,她当时一年中最盼望的是过年,年货是过好年的关键。

  临近过年,“我们姐妹那时候经常被父母派去排队买年货。”刘玉兰回忆有一年为家里买肉的情景:当年14岁的刘玉兰揣着家里好不容易省下的三斤半肉票和钱到供应点买肉,终于轮到她的时候,一摸兜,发现肉票不见了,当时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了”。

  “售货员说没有肉票不能卖肉给我。我哭着沿路回去找遍,看谁都像是捡到我肉票的人,在路上来回找了三四遍都没有找到。”刘玉兰说,“回家后,发现原来是自己马虎忘带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当时置办的年货中绝大部分是吃的,年夜饭是我们家一年当中吃得最好的一顿饭。”刘玉兰告诉记者,那时候家里经济比较拮据,大人过年舍不得给自己添新衣服,但想方设法给孩子添新衣。

  “那个年代的生活现在看起来很艰苦,但是过年吃上比平时丰盛的年夜饭,穿上新衣服,心里特别高兴。”刘玉兰说。

  家用电器进入年货“清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资日益丰富,各种生活必需品基本上能较方便地购买

  “过年的时候家里每个人基本上都会添置新衣服,给孩子买点好吃的糖果、点心,也会为走亲访友备上些烟酒、茶叶和水果。”刘玉兰说,“那时候,基本上花500元就能过个好年。”

  到了九十年代,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取代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走入普通人家庭。

  “我那时候结婚不久,家里比较困难,没啥大件儿,就想着买台大彩电过年时充充场面。”姚天贵说,“那年春节,不少邻居跑到我家来看春节联欢晚会,我和我爱人当时忙前忙后添茶水递花生瓜子,表面上看着我俩挺累的,其实心里甭提多得意啦!”

  年货新内涵

  “女儿很喜欢网购,大学放寒假回家没啥事,我们老李家今年的年货交给她采购。”北京市民李穆成告诉记者,以往过年要和老伴在商场、市场上演“肉搏战”,费时费力,花钱还不少。现在,女儿在网上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不用出门,天南海北的各种土特产、衣物、家电等,能以比市场便宜不少的价格,送到家门口。

  现在,民众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想吃啥,不一定等到过年,想穿啥,平时就能买,家里各种电器生活用品也都齐全。”李穆成说。

  在合肥市一家外企工作的李子凡今年的年货清单上,笔记本电脑和钢琴这两项引人注目。“电脑是买给爸妈的,老人家过年时候可以用来娱乐放松,钢琴是买给女儿的,这是她梦寐以求的。”

  “如今不比以往,现在买年货就是图过节那氛围。”

  26岁的芜湖市民文涛,大年初一和父母踏上了海南5日游之旅。“这就是送给爸妈和我自己的‘年货’,”文涛说,“芜湖寒冷,带家人去海南玩玩应该是有趣的过年经历。”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仲林说,不同年代人对年货记忆和年货内涵理解的不同,源于其所处时代的不同和社会的发展。

  “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刘仲林说,“置办年货,蕴含着中国人辞旧迎新的心愿。”

  (新华社合肥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