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好点的私立幼儿园:陈理:国人的误会,银行的机会--博客巴菲特:陈理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2:19

国人的误会,银行的机会

2010-12-10 9:03:

 

最近银行利空多多,其中大家担心利率市场化,息差降到2%以下,银行股一跌再跌。

我们内部做了一个上市银行息差的敏感性测试,我看后吓一跳,如果息差降到2%,银行的净利润降幅惊人,现在银行股的价格只是略为低估,没有严重低估。这个结论和我的直觉判断差异很大,促使我做了进一步研究。

我第一个反应是查找国外银行的息差水平的数据。因为我记得《股市真规则》里提到过美国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的平均水平是3-4%。这和国人所谓国际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的平均水平是2%差距甚大。

据工行一份内部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上半年,按《银行家》(TheBanker2010年全球大银行一级资本排序,排名靠前的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控股、富国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这9家国际大型银行净息差平均水平为2.88%其中,美国银行业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分别为2.85%3.06%3.15%4.33%,同期国内5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为2.34%低于国际银行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

另外据09年一份报告统计,美国主要银行2000年以来的息差区间位于2%-5%之间;日本的整体息差水平较低,大体位于1%-2%之间,这和日本特有的流动性陷阱过度银行化的特殊国情关系甚大;香港的息差基本上在2%-3%之间(2003-20071.9-2.3%);东欧N息差在3.5%-7%之间,西欧在1.5%-3%之间。

从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看,“短期来看,存款利率的放开势必会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从而引起净息差的降低;但是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必然带来银行业息差的下降。这是因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会主动的进行创新和业务模式的转变,提高贷款收益水平。有时,贷款收益率的提高甚至能超过存款成本率的上升,此时的息差水平将不降反升。”

因此,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未必导致净息差降到2%以下。至少部分能力较强、应对得当的优秀银行有机会向国际同行看齐,净息差达到2.0-3.0%ROA达到1.0-1.4%。加上非利息收入比重的提升,银行的“钱途”依然看好。

未来支持息差稳定或上升的因素有:1、和欧美资本过剩的情况不同,中国依然资本短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严重;2、加息周期银根收紧提升银行的议价能力;3、中国银行业进入壁垒高,竞争激烈程度低于西方国家;4、除日本、韩国和欧盟区,息差走势和GDP相关性较高,如果未来5-10年,中国的GDP保持8%左右的增长,息差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中国银行业未来5年达到美国银行业那么高的息差水平也不现实,主要有三大制约因素,一是中国的监管规定银行的人民币贷存比不高于75%,外币贷存比不能超过85%,而美国银行业的平均贷存比达到100%,而我国银行仅为70%;二是中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银行业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远低于美国;三是中国的央企、国企实力雄厚,占主导地位,银行的议价能力差,只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但会导致信用风险上升。此外,加息周期央行不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制约息差的上升。

总之,有时常识也可能错误。国内银行息差高于国际同行已成常识,从数据看来是一场误会。从投资的角度看,出现群体性错误,意味着市场走极端,市场走极端,意味着买进或卖出的机会降临。

当然,银行的确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房产泡沫、平台贷款、利率市场化、贷款拨备覆盖率提升到2.5%、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不对称加息等等,但市场已经提前反应,而且趋于过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