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图腾:周慧来:中国软实力建设须改变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57:02
在上月广受关注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的同时,一部由中国政府精心制作的国家形象片也在美国展播。与孔子学院、孔子塑像一道,国家形象片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着力打造软实力的重大举措。然而,正如许多观察人士所评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可谓是事倍功半。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政府对外交往的思维与国内治理思维同出一辙,是一种没有跟上世界主流文明节拍的观念使然。 

中国国家形象片的两个目的

  近几年,随着硬实力的崛起及其在世界产生的巨大效应,中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来推广、塑造国家形象。从注入巨额资金打造官方媒体航母,到蓬勃发展的孔子学院,再到各种各样的外交文化建设,中国政府可谓颇费苦心。

  胡锦涛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是在中美关系和中国与世界关系都很微妙的节点上展开的。在硬实力引发美国和国际主流社会忧虑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制作和推出志在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降低美国和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焦虑。鉴于过去一年来中美紧张关系,两国政府领导人和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要以美苏冷战为前车之鉴。对世界来说,中国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战略是问题的关键;对中国来说,国际社会的中国认知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宣传片强调中国发展成就是在现有国际体制框架下取得的,中国政府希望借助形象片的传播表达走和平发展战略道路不动摇的决心。

  第二个目的就是中国政府希望借此宣扬中国文化,增强中国软实力。用过去中国国内社会治理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的理念来对照,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硬实力增长的同时,软实力也要争取做到与时俱进。

  初衷值得肯定,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落伍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国家形象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强大的政府权力几乎遮蔽了一切。在美轮美奂的画面中,真实的中国人民个体面貌和生活状况被屏蔽了。这种传播对不信任政府的国际主流社会来说,是很难得到认同的。在这个形象片中,国际社会或许可以看到中国国家在过去几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高大的国家形象回避不了社会萎缩、民生艰难这个残酷的现实。

  经过几百年以个体自由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和以个体平等为导向的民主政治发育,人类文明已经发展为以尊重和维护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权利为主流。国家的软实力建设也必然要遵循这个人类主流文明的要求。

先进文明是软实力的核心  在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的世界舞台上,软实力的出现是国际政治文明重大进步的体现。而如果从一个长时段的大历史观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国际政治文明的进展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总体进步的基础之上的。 当今世界的主权国家体系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产生的现代国际关系伊始,整个国际政治舞台展开的是类似于丛林法则的赤裸裸实力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理论在19世纪风靡世界,体现了其时国家间竞争的残酷。在这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竞争中,硬实力成为每一个世界大国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在二战结束后,伴随着主权国家体系形成和确认的同时,人类社会以尊重个人权利和发展为核心的宪政文明也日渐成熟。在这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宏观背景下,国家之间竞争的内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某种意义上,美苏冷战以硬实力开始,以软实力结束。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后,在硬实力竞争依然至关重要的前提下,软实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硬实力以强调国家拥有的权力为内核,软权力则以强调个体的人权为内核。一个软实力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在尊重和维护人权方面为世界典范的国家。

  要做到尊重和维护人权,不能靠政府的恩赐和领导人的个人承诺,而需要扎实的制度建设。因此,软实力的核心应该是先进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这种价值观和制度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须与人类主流文明持一种基本相同的方向。概而言之,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有本国文化特色基础上的先进文明。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而生活方式和习惯与文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国家竞争中,文化没有所谓先进落后之分,但文明具有优劣之比。文明的优劣就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内核。

  当今世界主流文明的精髓就是控制和约束政府权力,大力保障和发展个人权利。在中国崛起不断显现也不断引起世界焦虑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改变政府主导一切的软实力建设思路。对世界来说,每一个中国公民权利能得到切实维护之际,就是中国真正崛起为一个令国际社会尊敬的大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