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嘉通电脑 百脑汇:成都开锁业为何这么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8:32

成都开锁业为何这么乱?

2010-10-25 05:41:08   来源: 成都全搜索   编辑: 李立

    

 

    

    47岁的成都“开锁大王”刘至祥最近捅了马蜂窝,近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了成都开锁行业的混乱现况。据刘至祥介绍,许多成都小偷都可以从开锁培训机构那里,轻而易举地学到了开锁技术,甚至没有任何备案管理措施。在笔者印象中,有业内人士站出来实名曝光开锁业内幕,十分罕见。

    其实,开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新鲜但也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而面对这一问题,人们往往也将罪魁祸首归结于社会道德沦丧、政府执法不力等等。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都过于片面。就像成都交通拥堵,你不能仅仅责怪驾驶员、政府任何一方。改变开锁行业现状,几乎是一个系统的治理工程。

    先说现象:乱象丛生的开锁业

    开锁培训已成小偷的黄埔军校?

    在百度或谷歌上输入相关关键词,我们轻易就能发现,各地所抓获的小偷里,有些就是从广州、成都、浙江等地的培训机构学到技术的。笔者再通过检索,发现成都开锁培训机构的信息非常多,且招生简章里基本上未注明资质审核等事项,更不用说执行了。有些机构甚至能提供培训打开银行ATM机的业务。今年初,金牛区公安局就披露了一起小偷联合开锁匠入室盗窃的案例,据嫌疑人交代,他们利用技术开锁一共作案八起,这样的案例在新闻里非常多,读者可点击此自行搜索。哈尔滨公安局透露的数字表明,在该市入室盗窃案中,有三成都是利用“技术开锁”进入的。而成都市的数字,有关部门并未披露。

    正规机构也不规范

    在媒体对成都锁王刘至祥的报道中,笔者也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刘至祥先生在采访中一直强调“歪培训机构给小偷开了方便之门”,导致到他的正规机构学习开锁的人越来越少,并对此进行谴责,但文中刘先生也不小心透露,他也曾遇到过小偷来学开锁技术的情况,“有一个男的来学开锁,学了3天后,把停在楼下的一辆电瓶车偷走了。”既然是正规机构,但为何也难以杜绝这样的现象呢?笔者无疑质疑刘先生的勇气和诚信,只是想以此说明:整治开锁业,光靠打击一些“黑培训”是不够的。

    政府其实一直在打击

    谁都能轻易想到,治理开锁业乱象,要加大政府监管。为此,政府也进行了一些行动。

    2008年,成都市工商局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整治开锁经营行业经营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清理整治开锁行业经营行为的专项行动。当时的整顿对象,主要是针对开锁工具,以及非法开锁公司。据媒体报道,当时各种各样神奇的开锁工具,在荷花池等地就能轻易买到,你开一家五金或小家电维修铺子,甚至还有人主动送货上门。这种现状到了今年得到了好转,比如你通过小区物管或12580、114所联系的开锁公司,一般就是在公安局备过案的,但是,这里的备案只是备案,并不等于审核监管。

    再说原因:行业混乱,人人有责

    法规模糊:成都仅一家企业不是“黑户”

    开锁行业在法律基本上处于盲区,也不是公安部所认定的特种行业(印刷业都是,开锁业却不是)。是应该特许经营、还是政府包揽、还是完全市场竞争,各地做法不一。实际上,在开锁市场上,这三种情况都有。

    笔者通过成都市工商局企业信息资料库查询发现:经营范围中明确注明了开锁一项的,仅有一家企业。据笔者了解,通过成都114等权威公众信息查询平台能查到的企业,也就是这一家。但显然,成都从事开锁业务的企业还有很多很多。笔者进一步查询发现,成都有些开锁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注明的是“锁具维修”、“修锁”等相对模糊的字眼,其中不乏一些市民认可度较高的企业。笔者十分困惑:那些经营范围为“修锁”、“锁具维修”的企业,是否有权从事开锁这项业务,开锁和修锁是不是一回事?针对二者的管理有何不同,我们希望有关部门给出一个权威的解释。

    行业自治:有心无力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政府的严格监管,就能杜绝开锁业乱象,彻底取缔“歪摊摊”,但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道理很简单,政府再神通,也没法监控到流动性极强的小摊小贩。国外对此的常见做法是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自律,正规开锁商家的利益,但可惜的是,我国这方面的立法、社会机制还远远落后。

    据媒体报道:广州市个别有信誉的锁匠早就开始主动谋求规范管理。被誉为“锁王”的广州市利好锁具服务有限公司经理王永强就曾多次与当地民政等部门联系,希望能纳入其管理,并能成立行业协会,可是遗憾的是,连连碰壁。

    不过从去年开始,江苏等地已经开始对此进行改革,但并未普及开来。

    市民缺乏安全意识:劣币驱逐良币

    即使政府有了一系列制度,行业有了自发的监管,但只要市民不主动查核开锁人员信息,就会给犯罪者可趁之机,一切制度就等于摆设。

    笔者调查发现,成都不少开锁公司的服务态度和速度是值得称许的,但唯一缺乏的是安全保障,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也很少有这方面的意识。其一,公司开锁人员很少主动出示自己的从业资格证明,而消费者也并未主动要求查看。第二,开锁人员也懒得告诉任何安全保障方面的事宜,更不用提签订合同或协议书。多数消费者图方便也就懒得过问了,大不了事后换把锁。

    除此之外,公众对于“歪摊摊”的需求也是很实在的,按正规公司的要求,消费者必须提供房屋产权证等一系列证明物件,但有些住户出于隐私考虑,或证件遗失,因此宁愿选择“歪摊摊”,方便又实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

    解决之道:政府包揽开锁业务不靠谱

    上文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成都经营范围注册为开锁的仅一家企业。是政府考虑到安全问题,设置了行业准入问题吗?如果这样,为何政府不能直接包揽开锁业务,并免费向市民提供。实际上,很多网友就是这样建议的。

    成都也有官方的开锁服务,就是打119。但119的服务除了免费外别无任何优点,首先,它只能翻墙,这就势必吓着邻居。其次,119要根据当时警力配置来安排时间。有时甚至需要你等上一整天,因为119的服务不是按你的需求提供的,而是按它自己的资源配置提供的,这就相当于计划经济的国营食堂里,你要吃碗阳春面,但服务员却告诉你国家的面粉指标用完了。国内有些城市设立了开锁与110的联动机制,有开锁需求业务先打110,由警方来安排合法注册的开锁公司,价格也是市场化的,但这里面又存在权力寻租的问题:你怎么能避免110值班领导安排亲戚的企业。

    总之,由政府来提供开锁业务是不靠谱的,成都在08年也提出了要将所有民间开锁收归并统一管理,幸好没有实施。不过,这并不等于政府没有监管职责,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应该在监管做到哪一步?既不伤害服务质量和市场公平,又能保障安全,这就十分考验政府的水准了。

    结语:

    简而言之,开锁业的问题在于,它并非通过完全市场化竞争,抑或完全收归政府就能彻底解决。它需要政府进行恰当的、不过界的监管,也需要有行业充分的自律,还需要市民自觉、自发的安全意识。三者缺一不可。说到底,我们城市中的多数问题,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