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嘉业涂料有限公司: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31:34

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

转载

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我要说的是“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理由如下:

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比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富裕的多,我们能说西方社会是社会主义吗?西方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吗?显然,中国的主流意识是不会认同的。

二客观上讲,中国要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的理想是不切合实际的,试想,如果中国人民富余得都能买起高级轿车以及豪华别墅等奢侈品,那么,我们的地球能承受的起吗?现在我们可怜的地球已经快喘不过气了,再这样毫无节制地发展经济,人类只能自取灭亡。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不需要我再去危言耸听了。所以,过度地追求富裕是死路一条,社会主义不应该是死路一条。

三富裕不等于幸福。西方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富裕了,但是他们走过富裕之路却并不是幸福之路。《美》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的文章中叙述到“假如你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线图,你会发现所绘制的曲线多呈向上的走势。可以说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实际’收入水平、人均寿命、住房面积、小汽车的人均拥有量、每年拨打的电话次数、每年旅行的次数、所获得的最高学位、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当我们转至人们的内心,幸福指数在近50年来没有任何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欧美人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只有幸福除外。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但人们却没有觉的更幸福。社会进步中的这一悖论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幸福.’ 或 ‘主观幸福感’这个课题。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兰研究发现,在1950年,约60%的美国人说自己是幸福的,此后这个比例除偶尔起伏之外几乎没有大变动,同时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的比例却由1950年的7.5%降至今天的6%,而且还在继续下降。最突出的变化是抑郁症患者增多,此外还有数百万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却感受不到生命应有的快乐与满足。” “金钱和物质与幸福感仅略微相关—— 几乎所有有关幸福的研究都支持这一基本结论”.

所以,过度地追求富裕,与人们的幸福感的获得是没有关系,甚至是成反比关系的,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所以,富裕不是社会主义。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去更多地去关心和加强人民幸福的建设,更多地去满足人民对幸福的需求。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穷人和富人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穷人和富人是完全可以实现和谐幸福的。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纯粹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对于人民幸福来讲,是一条死胡同。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毫不犹豫地,旗帜鲜明地,走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的幸福为核心的,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渴求就是人们对目前还无法实现的事情的期待。仔细体会一下不难理解,在我们生活里,在报刊文章,在电影电视里,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幸福的故事,无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状态下才最终获得幸福的,也就是说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是因为在有渴求的情况下,在渴求被满足的时候获得的。人们的渴求既有物质财富上的渴求(比如渴求一个玩具,一辆轿车,100万美元等),也有精神上的渴求(比如渴求公平、正义、爱情、表扬、感恩等)。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幸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什么是人民的幸福,即:人民的幸福就是人民的渴求(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在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人民的渴求就是人民对目前还无法实现的事情的期待。人民的渴求既有物质财富上的渴求(比如人民渴求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渴求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渴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等),也有精神上的渴求(比如人民对好的精神产品的渴求,对文体活动的渴求,对感恩的渴求,对祖国荣誉的渴求,对民主的渴求,对公平、正义的渴求等)。人民获得的某个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民的幸福感也是会逐渐消失的,所以,人民如果想过上幸福的生活,想继续拥有幸福,就必须不断地满足人民更多的渴求。

渴求既包括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们在关注幸福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往往是人民对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具体表现在过度地强调、关心GDP的发展思路上),经常忽视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发展思路。

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了小康生活水平的人民,对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的数量是屈指可数的,比如对电脑的渴求,对空调的渴求,对摩托车的渴求,对住房方面的渴求,对汽车方面的渴求等等,同时满足人民对物质财富的渴求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时间的耗费也越来越长。所以在物质财富方面人民能得到的幸福不但数量要少,而且成本也越来越高,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高,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对地球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大。相反,人民在精神方面的幸福资源不但数量大,取之不竭,而且成本相对也很小,如果我们能科学地加以研究,大力加强党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和领导,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广大人民就能够在精神方面,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幸福,从而能过上健康向上,充满歌声笑语,充满阳光,欣欣向荣的和谐的幸福生活。

须要澄清的是,在金钱物质方面,贫穷不是幸福,不是越贫穷越好,但贫穷是个有利条件,容易使人得到幸福,比如卖火柴的小姑娘,给她一盒火柴,一块面包,就能让她得到两个幸福;富人呢,好比比尔盖茨,给他一百亿美元,他也不会得到一个幸福。危机,危机,危险中有机会。贫穷也是同样道理,人在穷的时候比在富的时候有更多的致福机会。在人民困难的时候,政府应帮人民一把,给他个拐杖,帮他们站直身子,尽快走上幸福之路。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剥夺了穷人追求幸福的机会。富又怎么啦,如果人民没有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找不到了,到那时,即使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有钱,中国比美国更强大,又有何用?
须要谨防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到了像后苏联那样,国有资产被贪官私有化了

须要谨防的是,中国的民主发展,像我们的台湾一样,领导阶级尽是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须要谨防的是,中国的的老百姓,中国的最广大的人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甚至被牺牲了。

要把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成为人民幸福的支柱产业。
精神文化建设就是除了传统的经济建设(姑且称之为物质经济建设)以外的非物质产品的经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旅游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娱乐文化建设,慈善文化建设,教育文化建设等等。
精神文化建设是世界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地球本身拥有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任由经济高速发展,最终只能加速地球资源的枯竭,只能加速人类的生存危机。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严重地造成了地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可采能源的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以及温室效应愈演愈烈等等的恶果,因此,为了地球的未来,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减缓物质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力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把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发展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扶持精神文化建设,限制高消费产业的发展。比如政府应大力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汽车在城区内行驶,鼓励人们乘坐地铁和公交车,奖励和方便人们出行骑自行车。
从人民幸福的角度来看,人民幸福的获得更多的来源于精神文化方面,所以,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建设,对于人民幸福具有事半功倍,功十倍的效果。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幸福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