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加枫华国际高中:张大春 : 蘋果的名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1:51:49

张大春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angdachunblog


个人资料 张大春

【藏天下錄】────蘋果的名字

(2011-02-08 11:29:05) 标签:

文化

 

         漢字的「蘋果」有兩種寫法,一作「蘋」,一作「苹」。這兩個字原本跟「apple」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就像「apple」跟伊甸園裡被亞當和夏娃誤食的禁果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一樣。「蘋」,今天的名稱是「田字草」,四瓣四方色澤青翠的葉片,可稱之為「端莊」的一種美,春秋時代是採收來薦獻鬼神、款待王公的高級料理。「苹」,也是中國古有的一種植物,《詩經?小雅?鹿鳴》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的句子,據說這裡的「苹」所指的,是一種後來稱作「藾蕭」或「藾蒿」的野菜,葉色清白,莖像一根根的白楊木筷子,既輕又脆,長到發出香味的時候,就可以吃了。

         兩種與「蘋果」全無干係的植物卻成了這水果的名稱了,這是怎麼回事?到底是誰、又到底為了甚麼緣故而為「蘋果」如此命名的?

         我記得有人考證《紅樓夢》裡的果子酒,說到第九十三回,賈芹上水月庵去胡鬧,所買的酒「有可能」是蘋果酒。考證者還說:西元一世紀左右,中國已有蘋果的栽培。漢代稱為「柰」,之後又有「林檎」、「海棠」、「西府海棠」一類的稱呼。主要分布在大西北地區,然後傳向各地大量種植。

         但是從左思的〈蜀都賦〉所謂:「朱櫻春熟,素柰夏成」看來,「柰」是大熱天結實的水果。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上則特別指出:涼州(在中國的西北地區)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這反而顯示一般的「柰」還真是夏日的水果。「柰」和「林檎」的形狀似卵或球,個頭兒也都比蘋果小得多。至於宋朝極有名的筆記著作──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記錄當天市面上的水果:「時果則御桃、李子、金杏、林檎之類。」可證「林檎」上市已經是春末了,也就不會是蘋果。

         那麼「蘋婆」這個名稱怎樣?明朝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描述三種美好的水果,分別是:「上苑之蘋婆,西涼之蒲匋(葡萄),吳下之楊梅。」「蘋婆」這個名稱會讓人聯想到雞皮鶴髮的老太太吧?怎麼會是堅翠多汁、豐潤豔麗的蘋果呢?謝肇淛所指稱的的確是蘋果,但是「蘋婆」這兩個字卻另有來歷──它是梵語「bimba」的音譯,意思原本是指相思樹,由於果色鮮紅,這個印度巴利語的字也就常常被借來作為「赤紅色」的喻稱。我們只能猜測:當時除了皇帝的植物園,外間還沒人種植這種果樹,一般人也就無以名之;謝肇淛嚐到那稀罕的果實,感覺滋味冠絕天下,可是向他介紹此果的人只能借一個佛經上用來形容「赤紅」的語彙來向他介紹這種水果。誤會可就大了。

         直到我偶然間讀到吳耕民所寫的《果樹栽培學》,才知道:有一位美國傳教士在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左右,從加州引進了一批樹苗,在山東煙台新亭山東側的坡地上栽植,中國人才漸漸熟知這種水果。到了一九九○年代,煙台所產的蘋果竟然佔全中國總量的五分之一。而吳氏則在書中非常篤定地說:「此為我國栽培外國蘋果之倡始。」

         如果吳氏說得沒錯,那麼明朝皇帝御苑裡的那種水果又是甚麼呢?如果中國自有本土生產的蘋果,又是甚麼模樣、又該如何命名呢?蘋果這個名字困擾我太久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命名問題,卻找不到適當的答案。使我不得不想起《聖經?箴言書》第二十五章十一節的銘言:「一句簡單的話,若說得適當,有如銀網中放上金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