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蒂奇转会去了哪:费尔教育_自然教案_人教版第十二册全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9:05

1 课:光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 、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 )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3 )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 )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 )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 )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4 )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 )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 、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 )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

5 )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 )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 )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 、提问:

1 )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 )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布置作业: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2 课:光的反射和折射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不同颜色物体反光不同的实验和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惟理能力   (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白色纸屏,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周围贴一半自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缝),电筒,烧杯,水。

2 、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折射

3 、学生准备铅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1 )谈话:还有哪些物体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2 )实验:试一试,各种学习用品,哪个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3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

4 )讲述: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情况不同。像镜子这样表面非常平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体的反光还有其他的不同。

2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1 )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是否相同。方法是:将白色的纸屏立在向阳的桌上,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阳光,使光反射到纸屏上。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 )学生分组实验。

3 )汇报实验结果。

4 )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6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 、指导学生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1 )讲述:我们再来研究白色的物体和黑色的物体反光有什么不同。方法是: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再换用黑纸做实验,能不能把书照亮?

2 )学生分组实验。

3 )汇报实验结果。

4 )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6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 )提问:

①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

②有的卧室墙壁粉刷成淡蓝色,你们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内光线柔和)

4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1 )谈话: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2 )观察: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3 )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4 )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间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方法是:

①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让电筒光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②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5 )分组实验。

6 )汇报实验结果。

7 )讨论: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万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光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8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折射。

9 )讲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10 )讨论: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11 )讲解: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提问:

1 )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2 )什么物体能反光?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3 )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4 )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布置作业

用手电筒、小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研究: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同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 课:平      

二、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动手能力   (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3 、通过制作简易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 、分组观察材料

2 、分组制作材料中的图放大、复印

3 、挂图或投影片

4 、学生准备:平面镜、   简易潜望镜制叶块平面镜、胶水、潜望镜及其原土硬纸板、剪子、图纸(将课本硬纸板示意图。小刀。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l 、提问:

1 )什么叫光的反射?

2 )什么叫光的折射?

3 )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镜子不是亮的?镜子还有什么作用?(在镜子里能看到物体的像。)

2 、谈话:关于镜子,你有什么问题?                      l

3 、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镜子及镜子里的像。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

讲述:我们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 )板书课题。

2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 )讨论:为什么在平面镜里会看到物体的像?

2 )讲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镜面,镜面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镜子里有物体的像。

3 )讨论:在漆黑的夜里照镜子,能看到镜子里有像吗?怎样才能看到?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讲述: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把各种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这些物体的像有什么相同点?

2 )学生分组观察。

3 )汇报观察结果。

4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5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4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用途

1 )谈话:平面镜用途很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学生的发言,有的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平面镜,例如汽车的反光镜虽然也能成像,但它属于凸面镜。)

2 )出示潜望镜图。

3 )谈话:

①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

②潜望镜有什么用?

③为什么利用潜望镜可以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4 )讲解:在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 45 °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 、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

1 )谈话:你们想自己制作一架简易潜望镜吗?

2 )讲解制作的步骤:

①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图纸周围的轮廓线剪下。

②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下面的 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③沿图纸的虚线折叠,在纸边涂胶水,粘牢。

④插入平面镜。

⑤通过观察,检验效果。

3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 )汇报制作结果。

5 )教师评价学生在制作活动中的表现。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2 、提问:

1 )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

2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3 )潜望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 、实验:试一试,怎样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布置作业

1 、把自制的潜望镜放在窗台上,人蹲在窗台下,观察窗外的景物。

2 、观察还有哪些物体能像平面镜一样映出物体的像?它们与平面镜有什么共同点?

4 课:凸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和制作能力   (制作土照相机)

3 、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

2 、挂图或投影片——凸透镜的应用(重点是照相机和幻灯机)

3 、学生准备:纸盒、剪刀。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 )放大镜由哪儿部分构成?

2 )放大镜除了有放大作用,还有什么作用?(聚光作用,即将平行光会聚一点。)

3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

1 )讲述:像放大镜的镜片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2 )板书课题:凸透镜。

2 、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1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看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有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 )学生分组实验。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在纸上看到了什么?(窗外物体的像)

②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彩色的,比实际的物体小……)

4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5 )教师小结: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

6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 、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讲述:下面,我们要用蜡烛、凸透镜、纸屏做个实验。试一试,怎样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蜡烛、凸透镜、纸屏怎样排列,才能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②蜡烛的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与蜡烛相比,是大还是小呢?(希望实验结果有比蜡烛大的像,也有比蜡烛小的像。)

4 )讲述: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有大小不同。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大像,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小像?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5 )学生分组实验。

6 )汇报实验结果。(先让学生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发现条理化,并板书下来。)

7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指导学生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4 、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 )谈话:凸透镜除用作放大镜外,还有什么用途?哪些器材上安有凸透镜?它们有什么作用?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照相机的构造示意图。

3 )讨论:

①照相机的哪个部分装有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

②照相时,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纸屏?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

③在底片上形成的像应该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在照相机取景器中看到的是正立的像,这是经过平面镜的再次反射形成的。)

④照相时,怎样使物体或人的像大一些?为什么?

4 )讨论:放映幻灯时,怎样安装幻灯片,放映出的图像才是正的?为什么?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凸透镜的作用及用途。

2 、提问:

1 )凸透镜有几种作用?

2 )凸透镜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

3 )老花镜片是凸透镜,应用的是凸透镜的哪个作用?

4 )放电影时,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再大一些,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土照相机,做照相游戏。(制作方法参考课文内容。)

5 课:眼睛的科学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近视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眼病理”的模拟实验。)

3 、向学生进行关于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才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      蜡烛及烛台、凸透镜 2 块,凸度大小不同,及支架、纸屏、火柴。

2 、挂图或投影片      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1 )凸透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2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2 、谈话:

1 )凸透镜成像的作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还与我们的眼睛有密切的关系。你猜有什么关系?

2 )关于眼睛你有什么问题?

3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板书课题),重点是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

1 )认识眼球的构造

①谈话:要知道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首先要了解眼睛的构造。你认为眼睛由哪几部分构成了它们各有什么用?其中哪部分最重要?

②讲解:眼睛外部是眼硷(眼皮),眼险边长有睫毛,眼硷内是眼球。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眼脸、睫毛都是保护眼球的。下面我们重点观察眼球的构造。(出示眼球构造图。)

③观察:眼球是什么形状的?从图上看,眼球由哪些部分构成了晶状体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④讲解:

眼球是球形的。眼球的外部是眼球壁,眼球壁有好儿层,内层是视网膜。视网膜由很多感光细胞组成,像照相底片一样,既能感知光的强弱,又能感知光的色彩。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连。眼球的前部有一个小孔,叫瞳孔,外界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球。

⑤观察:两个同学相互观察对方眼睛的瞳孔。

⑥讲解:瞳孔后面是晶状体,晶状体是透明的,外形很像凸透镜,通过肌肉与眼球壁相连。

⑦讨论:

外界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会怎样?(成像)成像在什么地方?(视网膜)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眼睛的构造像什么?(照相机)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⑧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眼睛很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外界物体能在眼球内形成像。人有了这架 " 照相机 " ,才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

2 )认识视觉与光的关系

①讲述: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系。

②讨论:

在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见周围的物体吗?怎样才能看见?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解释,可以进一步启发: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能成像吗?眼球内能成像吗?)

由此可以知道,眼睛所以能看见各种物体,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③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眼睛才能看见各种物体。

3 )综合视觉形成的原因

①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

②讲述:

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一是在眼球内有能成像的构造,二是必须有光。(出示视觉成因示意图。)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2 、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的原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

1 )讲述:健康的眼睛才能看清周围的物体。如果眼睛受了伤或有了病,特别是晶状体、视网膜、视砷经有了病,人就看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周围的物体。例如少年儿童的多发病      近视,就是由于晶状体有了病。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

2 )实验:

①讲述:每个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先用凸度较大的透镜实验。让蜡烛通过这块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讨论:在这个实验中,哪儿个部分相当于眼睛?它们分别相当于眼睛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相当于眼睛看的物体?

④讲述:使物体离  " 眼晴 " 远一些   (将蜡烛向外移),观察  " 视网膜 " 上的像有什么变化?

⑤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变得模糊)

⑥讲述: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观察 " 视网膜 " 上的像怎样?

⑦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又变得清晰)

3 )讨论:

①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②在以上模拟实验中,凸透镜表示什么?透镜凸度的变化表示什么?(晶状体凸度的变化)

③由此可以惟想,人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或问:由此可以推想,为什么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4 )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睫状肌)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6 课:彩        

     

目的要求

    l 、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喷雾器等。

2 、挂图或投影片:彩虹、七色光名称图。

学生准备:厚纸板、白纸、细线、针、颜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谈话:

1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彩虹。

2 )这是什么?(彩虹)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3 )彩虹多在什么时候发生?

4 )关于彩虹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 )讲述:为了弄清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三棱形的透镜,叫做三棱镜。拿起三棱镜,让阳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看到什么现象?

2 )学生分组实验。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叭在白墙或屋顶上照出不同颜色的光。有的学生可能说出现了彩虹。)

    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③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4 )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种色光的名称。

     5 )学生指图复述七种色光名称。

     6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7 )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后能使七种色光散开成一条彩带。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2 、指导学生认识彩虹的形成

     1 )讲述:也许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空中没有三棱镜,阳光怎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到院子里,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喷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2 )学生分组实验。(在院子里、向阳处进行)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有彩虹)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4 )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6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 )学生复述彩虹的成因。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彩虹的成因。

2 、提问:

1 )太阳光是一种单色的光吗?它由哪几种色光构成了

2 )使用什么仪器能使太阳光分散成七色光?

3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4 )在瀑布前面(课文第 22 页彩图)和喷水池上面常看到彩虹。这里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5 )彩虹一般不会在空中出现很长时间,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作业

    1 、制作:照课文第 22 页的插图,在圆形白纸板上涂色,制成七色板。(也可以先在白纸上涂色,再贴在厚纸板上,剪成圆形。)在纸板中间扎 2 个孔,穿线,打结。

    2 、实验:手握双线两端,先使纸板旋砖,然后向两旁拉押,使七色板快速旋转。观察有什么现象?

    3 、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7 课:矿      产(一)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能源矿产的种类,认识几种金属矿产,了解它们的用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某些矿石的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

    1 、岩石及矿物标本——花岗岩、无烟煤、烟煤、石油、赤铁矿、黄铜矿,以及当地常见的金属矿物标本。

    2 、挂图或投影片: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 如果有标本,此图不必准备)、煤和石油的用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 出示花岗岩。 ) 提问 :

1 )这是什么岩石?

2 )花岗岩有什么特征 ? 它是由几种矿物构成的 ?

   2 、讲解 : 矿物的种类很多,做铅笔心的石墨、做粉笔用的石膏、制炸药用的硫磺……都是矿物。矿物大多埋藏在地下,也有的露在地表。通常人们把聚集在一起的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叫做矿产。 ( 板书课题 ) 这节课的目的是学习一些关于矿产的知识。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

     1 )能源矿产的种类和性质

     ①讲解 : 矿产的种类很多,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矿产,需要将矿产进行分类。矿产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按形态  ( 固体、液体、气体 ) 分类,可以按颜色特征分类,也可以按用途分类。在自然课里,我们根据矿产的用途,给大家介绍两类矿产。

     ②谈话 : 有些矿产可以做燃料,供给人们热能。你们知道有哪些矿产吗?

     ③讲解 : 煤、石油、天然气都可以做燃料,供给人们热能、取暖、做饭、发电等,人们把这类矿产叫做燃料矿产或能源矿产。(板书:能源矿产)

     ④讲述: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无烟煤、烟煤和石油,

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⑤学生观察。

     ⑥汇报观察结果。

     ⑦讲解:无烟煤是深黑色的,表面光泽强。很硬,燃烧时无烟,火力很强,多为家用。

     烟煤是漆黑色的,表面光泽较弱,比无烟煤软,燃烧时有黄烟,火力也很强,多用作取暖、锅炉、发电、蒸汽机车的燃料。

     石油是深褐色或青褐色(根据标本实际颜色描述)的油状液体,有明显的特有的气味,遇火能猛烈燃烧。

     天然气是蕴藏在地下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遇火能猛烈燃烧。有的家庭用的管道燃气就是天然气。

      2 )能源矿产的用途

       ①谈话:煤、石油、天然气不仅是燃料,还有多种用途。你知道它们还有什么用途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煤和石油的用途。

       ③观察:煤有什么用途?石油有什么用途?

       ④讲解:

     把煤提炼后,可以得到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煤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能猛烈燃烧。用煤气做燃料,温度高,火力猛,污染少。目前,家庭和工厂用的管道燃气有的就是煤气。煤气还是多种化工原料,用它来合成橡胶、化肥等工业品。

     煤焦油是一种黑褐色的很臭的油,但用途很多,可以用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杀虫剂、糖精、染料、药品、炸药等多种工业品。

     焦炭是灰黑色的、有小孔的固体,与煤相比杂质少,具冶炼钢铁不可缺少的燃料。

     由于煤有这么多的用途,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石油一般不直接用作燃料,首先要送到炼油厂去提炼。经过提炼,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沥青等多种产品。

     石油气加压后可以成为液化石油气,装在金属罐内,作为家庭和工厂用的燃料。石油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它来合成塑料、化肥、人造纤维等多种工业品。

     汽油、煤油、柴油是汽车、拖拉机、内燃机车、飞机、轮船、坦克的燃料。

     由于石油有这么多用途,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

      ①讨论:

     你以前知道煤、石油有这么多用途吗?

     当你知道了它们有这么多用途时,有什么想法?

    2 ,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矿产

     1 )讲解:有些矿产可以提炼出金属,例如从铁矿石里能提炼出铁,从铜矿石里能提炼出铜,从钨矿石里能提炼出钨……人们把这类矿产叫做金属矿产。

     2 )讲述:下面,我们来认识几种金属矿石,观察它们在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3 )学生观察。

     4 )汇报观察结果。

     5 )讲解:

     (根据教学实际观察的对象讲解,以下内容是举例,说明如何讲。)

     铁矿石有多种,我们观察的是赤铁矿石。赤铁矿石是赤红色,表面光泽较暗;多呈块状,表面有鱼子状或豆状颗粒;比较硬,用小刀一般刻不动。

     铜矿石也有多种,我们观察的是黄铜矿石。黄铜矿石是暗黄色的,表面有深色斑点,有金属光泽;多呈块状;不太硬,用小刀能刻动。

6 )谈话

    ①你还知道哪些金属矿产?

    ②咱们这个地方有什么金属矿产?

    ③金属矿产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7 )讲解:金属矿产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提炼金属。将金属矿石放进高温炉中冶炼,除去杂质,就可以得到金属。金属是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材料。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矿产的知识。

2 、提问:

1 )你认识了哪儿类矿产?

2 )什么叫能源矿产?常见的能源矿产是什么?

3 )什么叫金属矿产?举例说明。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煤、石油的形成、开采的书籍。

8 课:矿      产(二)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矿产的形成及开采方法。

2 、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煤化石及有关资料,推想煤的形成过程。

3 、通过讲述我国芋富的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建国后矿业的发展、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贡献,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解矿产的用途   (第 7 课)和矿产不能再生,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 、标本:煤层中的植物化石。

   2 、挂图或投影片:煤的形成、煤矿的露天开采、煤的地下开采、石油开采(井架、海上平台等)、古代炼油、古代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煮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类矿产?

2 )什么是能源矿产?什么是金属矿产?

3 )矿产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

2 、谈话:关于矿产,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矿产的形成和开采。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矿产的形成

     1 )了解矿产的一般成因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矿产大多分布在地下,各种矿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的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例如铁矿、铜矿等;有的是在岩石风化、沉积等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例如煤、石油等。

     2 )了解煤的形成

      ①讲述:下面,我们重点认识煤是怎样形成的。据观察,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大多夹在砂岩、页岩等岩层中;煤层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

     (出示标本或挂图:煤层中的植物化石。)

      ②观察:这是什么化石?

      ③讨论: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煤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

     (出示煤形成过程示意图。)

     这是一幅煤形成过程示意图,参考这幅图,推想煤是怎样形成的?

      ④讲解:煤是古代的植物变成的。二三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在湖泊和海边有大量的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砂覆盖起来,时间久了,泥砂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经过亿万年,就变成了煤。覆盖在植物上面的泥砂则变成了砂岩和页岩。

     煤层大多埋在很深的地下;但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地层有升有降,使得有些煤层埋得较浅,甚至暴露在地表。

      ⑤学生复述煤的形成过程。

    2 、指导学生认识矿产的开采

    1 )露天开采

      ①讲解:矿产开采有不同的方法,埋藏得比较浅的,可以露天开采。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露天铁矿。

      ③讲解:这是露天铁矿开采的情景。首先用掘土机挖开覆盖在矿层表面的土石,然后用钻在矿层上盯眼,装炸药,靠炸药的爆炸力把矿层炸开,成为一块块的矿石,便装车运往冶炼厂了。

     2 )地下开采

      ①讲解:埋藏得比较深的矿产,需要开凿矿井,在地下开采。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煤的地下开采。

      ③讲解:这是在地下开采煤的情景。首先在地面开凿一口竖直的或斜的矿井,直至煤层,有的矿井深几十米,有的矿井深达几百米;在井口的井架上安装能提升重物的卷扬机,卷扬机下面连着像电梯一样的”罐笼”。人乘罐笼下到井底,开凿通向周围煤层的”巷道”,在巷道地面铺设铁轨,直到煤层;用爆破的方法或用来煤机将煤开采下来,用车将煤运到井口下,再利用罐笼提升到地面。

     现代采煤也有利用水力的方法。用高压水枪把煤层破碎成煤块,然后用高压水泵把煤、水一同抽到地面,再设法把煤、水分离。

      3 )钻井开采

      ①讲解:石油、天然气虽然也埋在地下,却是另外一种开采方法。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石油的开采。

     ③讲解:在经勘探确认有石油的地方,首先用钻机向地下打井,直到油层;然后在井中安上管子,依靠地下的巨大压力使石油十天然气喷出地面。如果地下压力不够,就用机器把石油抽上来。采上来的石油可以装油罐车运走,也可以通过地下管道运送到炼油厂。天然气则大多通过管道运送到工厂或居民住户。

    3 、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

     1 )讲述: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世界上已知的一百多种矿产在我国都己找到,其中钨、锡、铁、铜、锰、煤、石油等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2 )谈话:联系你们在社会课学习的知识,说说我国什么地方有大的钨矿、锡矿、铜矿、铁矿和石油矿。

    4 、了解我国的矿业历史和发展

     1 )讲解:我国开采、利用矿产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干多年前,就知道利用煤作燃料冶炼铜铁。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古代炼铁。(或看课本中插图)

     3 )讲解:我国还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石油”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著作;两干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凿井取天然气作燃料煮盐。

     4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古代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煮盐。

     5 )讲解:木世纪 50 年代以后,我国在勘探、开采、利用矿产方面发展迅速,特别是石油方面。我国以前一直是个缺少石油的国家,石油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的理论指导下,相继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便我国由一个缺少石油的国家变成了能出口石油的国家。

    5 、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的教育

     1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矿产用途很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又不可再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 )讲解: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利用矿产资源,决不能乱采乱用。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矿产资源保护法,对破坏矿产资源者要绳之以法。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矿产的形成和开采方面的知识。

    2 、提问:

     1 )矿产的开采有几种方法?

     2 )为什么说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

布置作业

搜集当地的矿产,制作一个矿产标木盒。

* 9 课:动            

目的要求                                 

    l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条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古生物的外形特征)、想像力(根据古生物化石图想像古生物的形象)郴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对动物进化历程的分析。综合出一些基本的进化规律)。

    3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自然界中的生物从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      古代海洋动物、甲胄鱼、总鳍鱼类、坚头类、蜥蜴、各种恐龙、始祖鸟、鸭嘴兽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 )什么是化石?

2 )化石有什么作用?(根据化石可以知道什么)

   2 、讲述:人们通过对各个年代地层中动物化石的研究,发现古代的许多动物和现代动物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1 )讲述:

①六亿年前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上到处是海洋,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动物,只在海洋里有一些低等的动物。(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古代海洋动物)图中是大约六亿年前的海洋动物。

②观察:你知道这些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③讲解:这些动物的身体构造都比较简单,大多有坚硬的外壳。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三叶虫   (在   《地层》一课曾看过三叶虫的化石),此外还有古杯海绵……

2 )五亿年前

   ①讲述:到了大约五亿年前,地球上仍然到处是海洋,由低等的海洋生物演变出一种比较高级的生物。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甲胄鱼。

    ③观察:这是什么动物?它的样子像什么?(鱼)它与现代的鱼有什么不同?

     ④讲解:五亿年前,海洋里出现了最早的鱼类,叫做甲胄鱼。甲胄鱼外形与现代鱼相似,有头、躯干、尾;它与现代鱼明显不同是头部和躯干部包着硬的骨板,像古代战士的盔甲一样,所以称作甲胄鱼。甲胄鱼是鱼的祖先,早已绝灭。

   3 )三亿年前

     ①讲述:到了三亿年前,由于地壳的剧烈变动,许多地方的海水逐渐退去,形成沼泽。在干旱季节,沼泽地区水很少,甚至干涸,水中的鱼无法生存。此时,有些特殊的鱼类开始爬上陆地生活。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总鳍鱼。

      ③观察:总鳍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④讲解:

      总鳍鱼外形仍是鱼形,但胸鳍和腹鳍宽大有力,依靠这两对鳍可以支持身体在地上缓缓移动。总鳍鱼是从鱼类发展到两栖类的中间类型的动物。

      后来又演变出一种适于陆上生括的动物:坚头类。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坚头类。

      ②观察:

     坚头类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坚头类哪些地方像鱼,哪些地方不像鱼?

      ③讲解:坚头类是古老的两栖动物。它的外形还有些像鱼,有似鱼的尾鳍,体表有鳞片;与鱼的不同是没有偶鳍,而有四肢,这是两栖动物的特征。

     4 )二亿年前

      ①讲述:到了二亿年前,地球上陆地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很多地方变得干燥。这时,从古老的两栖动物中产生了一种更能适应陆地和干燥环境的动物:蜥蜴。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蜥蜴。

      ③观察:蜥蜴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④讲解:蜥蜴是从两栖动物发展到爬行动物的过渡性的动物。

     5 )一亿多年前

      ①讲述:到了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地形气候稳定,植物繁茂。此时,爬行动物发展很快,其中的一支恐龙成为当时地球上称霸的动物。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恐龙。

      ③观察:图中有几种恐龙?它们的外形各有什么特征?

      ④讲解:恐龙的种类很多。有的身体比较小,有的身体很高大(体长达二三十米,体重达四五十吨);有的是食草性的,有的是凶猛的食肉性的。我国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恐龙的化石。

     6 )七干万年前

      ①讲述:七千万年前,地壳剧烈变动,气候变冷,植物大量死亡,动物的食物减少。体形巨大、食量也大的恐龙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绝灭,有些爬行动物逐渐演变成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鸟类。最早的鸟类叫始祖鸟。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始祖鸟。

      ③观察:

     始祖鸟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它的哪些地方像现代的鸟?哪些地方像爬行动物?

     ④讲解:

     始祖鸟是鸟的祖先。它身体覆盖羽毛,前肢像翼,足有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些特征像现代的鸟。它口中有牙,前肢有爪,这些特征仍像爬行动物。因此,始祖鸟是从爬行动物到鸟的中间类型的动物。

     在这个时期,还有些爬行动物演变成了哺乳动物,其中鸭嘴兽就是个证据。

      ⑤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鸭嘴兽。

      ⑥观察:鸭嘴兽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⑦讲解:鸭嘴兽是现存而又古老的哺乳动物。它的嘴扁平,像

鸭子,所以叫鸭嘴兽。鸭嘴兽体表长毛,用乳汁哺育后代,这些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但它不是胎生,而是卵生,这是爬行动物的特征。由此可以证明哺乳动物是由爬行动物演变而来的。

     地球上有了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动物之后,又经过了几千万年的发展变化,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种类繁多的动物。

    2 、指导学生分忻综合动物进化的情况

     1 )讨论:

      ①现在的动物是地球上原来就有的吗?

      ②在动物的历史上,先有什么动物,后有什么动物?把各类动物的名称,按照发展顺序填在课文第 33 页的表格中。

      ③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动物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例如在身体构造、生存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④促进动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讲解:

     自然界的动物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不断发展变化来的。动物的这种发展变化叫做进化。(板书课题)

     动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渐演化出适应各种环境的动物。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动物进化的知识。

2 、提问:

1 )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是本来就有的吗?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2 )说一说   ”动物进化”的含义。

3 )现在的动物将来还会变化吗?还会出现新的动物吗?为什么?

4 )地球上的各种植物是本来就有的吗?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生物进化的书籍。

10 课:动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野生动物是怎样被驯化为家畜家禽的。

   2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比较野生动物与驯化后的家畜、家禽有什么不同)和推理能力   (从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推想野马、原鸡、野鸭的驯化过程)。

    3 、通过野生动物被驯化为家禽家畜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动物界是变化的,人不仅能利用自然还能改造自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野猪的驯化、野马的驯化、原鸡与家鸡、野鸭与家鸭、人工饲养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l 、提问:

    1 )自然界的动物是从哪里来的?(进化的结果)

    2 )动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的变化)

   2 、谈话:动物的种类很多,按它们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类是人工饲养的。想一想,人工饲养的有哪些动物?

     3 、讲解:

     在自然界中生活的动物统称野生动物,人工饲养的动物可以称作家养动物。

     家养的动物也有不同。有的只是经过短期的饲养,它们的形态、习性与野生的同种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例如人工饲养的鲤鱼、青蛙等。有的多年来世世代代由人工饲养,在自然界里找不到与它们形态、习性完全相同的野生动物,例如猪、羊、马、牛、狗、家兔、鸡、鸭、鹅等 ; 其中猪、羊、马、牛、狗等哺乳类叫做家畜,鸡、鸭、鹅等鸟类叫做家禽。

     家畜、家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野兽驯化为家畜

     1 )讲述:

     我们先来了解家畜是从哪里来的,例如饲养得很普遍的猪是从哪里来的。

     家里养的猪确切说叫做家猪(出示家猪图)。自然界里原本没有家猪,只有野猪   (出示野猪图)。

     2 )观察:家猪与野猪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3 )谈话:野猪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性情怎样?

     4 )讲述:

     远古时代,人类靠采集和打猎生活,野猪就是当时猎捕的野兽之一。起初,由于盯猎的工具很落后,多是木棒、石块等,捉到的野猪很少,人们经常饿肚子。后来,随着打猎工具的进步,有了长矛、弓箭等武器,捉到的野猪越来越多,一时吃不完,就把活着的小野猪养在用木头或石块围成的圈里   (出示原始人饲养野猪图),供给它们食物,让它们继续活着,留作以后缺少食物时再吃。另外,还可以让它们长大后繁殖小野猪,不必再冒着危险到森林里去捕捉。就这样,野猪被人们一代代地饲养起来。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野猪不能到处乱跑,只能在圈里活动 ; 人供给它们充足的食物,不需要它们自已去捕食。时间久了,它们的性情和形态都有所变化,例如变得比较肥了,不像以前那么凶猛了。另外,人们发现生下来的小野猪,在形态和性情方面与它们的双亲关系很大,因此,人们根据需要,总是选择那些性情比较温驯、体肥肉多的野猪繁殖后代。

    这样,经过人工饲养和世世代代的挑选。饲养的野猪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它们凶猛的性情被驯服了 ; 另外,它们身体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牙齿变短了,腰变长了,臀变圆了,腿变粗了。总之,与它们的祖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由体瘦肉少、性情凶猛的野猪,变成了体肥肉多、性情温驯的家猪。

     5 )提问:

     ①现在你知道家猪是由什么动物变来的?

     ②野猪为什么能变成家猪?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工饲养和人的选择。)

     6 )讲解:像上面所讲的那样,按照人的需要,经过多年的驯养和选择,将野猪培育成家猪的过程,叫做驯化。所以,我们可以说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

     7 )讨论:

     ①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那么马呢?(出示野马驯化图。)

     ②野马与家马有什么不同?

     ③根据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推想家马是怎样驯化来的?

     ④根据家猪与家马的由来,你有什么进一步想法?(启发学生推想所有家畜的由来。)

     8 )教师小结:家畜的祖先都是野兽,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驯化而来的。

   2 、指导学生认识野鸟驯化为家禽

1 )讨论

  ①我们己经知道家畜是由野兽驯化来的。那么家禽可能是怎么来的?

  ②常见的家禽有什么?你认为它们可能是由什么鸟驯化来的。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原鸡与家鸡、野鸭与家鸭。

3 )观察:

   ①家鸡与原鸡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②家鸭与野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 )讨论:

    ①家鸡与原鸡的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家鸭与野鸭的形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说明什么?(原鸡可能是家鸡的祖先,野鸭可能是家鸭的祖先。)

    ②家鸡与原鸡的不同、家鸭与野鸭的不同,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启发学生推想原鸡、野鸭在人工饲养、人工选择中的变化过程。)

   5 )教师小结:

     家鸡、家鸭确实分别是由原鸡、野鸭驯化而来的,其他的家禽也都是由野鸟驯化来的。在人工驯化过程中,它们只能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又有充足的食物,不可能也不需要到处飞翔,一代代总是这样,时间久了,它们的飞翔能力就差了,飞翔也没有祖先那么发达了。另外,在人工驯化过程中,人们总是选择那些肉多、下蛋多的原鸡或野鸭繁殖后代,一代代总是这样,时间久了,原鸡与野鸭的体形、性情都发生了变化,与它们的祖先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成为驯服的家鸡与家鸭。

    3 、指导学生认识驯化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我国在驯化野生动物方面的成果

   1 )讨论:

     ①人工驯化野生动物有什么好处?

     ②除了常见的家禽、家畜外,你知道现在人们还驯养哪些动物?

   2 )讲解:

     野生动物能为我们提供肉、皮、毛、药材等多种物品,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只靠狞猎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需要,还会带来破坏大自然的结果。因此,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的方法是一种既有经济价值又能保护大自然的好方法。

     现在,人们正在努力研究:哪些经济价值大的野生动物可以饲养,怎样饲养等。例如,人们每年需要大量的鹿茸、踌香等药材,还需要大量的貉皮做皮大衣。过去,多是靠杀鹿取茸,杀麝取香,捕杀野貉取皮毛。现在,我国人工饲养鹿、麝、貉已经成功,可以不必杀鹿取茸、杀麝取香、杀野貉取皮毛了。

     总之,人工驯养野生动物是既能保护大自然又有很大经济价值的活动,今后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动物的驯化的知识。

2 、提问:

1 )家禽、家畜分别是由什么动物驯化来的?

2 )野生动物变为家禽、家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

3 )现在开始驯养的一些野生动物,过很多年之后,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4 )通过学习《动物的进化》和《动物的驯化》这两课你知道了什么?(动物界是变化的吗?促进动物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布置作业

查阅、询间稻、麦、玉米等农作物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吗 ? 它们是怎么来的 ?( 这些农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的培育而成的。)

11 课:生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像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船与鱼、锯与丝茅草、飞机与鸟、薄壳建筑与蛋壳、筒形叶桥与植物的卷叶、多镜头摄影机与昆虫复眼、雷达与蝙蝠、机器人、变色龙、壁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讲述:我们知道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的许多本领令人惊叹羡慕。例如,鱼能在水中自由游泳,鸟能在天空自由翱翔,绿叶靠阳光、水、空气就能制造食物……在生物的启示   (板书课题)下,人们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新工具。

    2 、谈话:你们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兴趣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花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哪些东西,以及怎样发明的。

     学习新课

    1 、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 )了解几件学生比较熟悉的发明创造

     ①谈话: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吗?它们分别是在哪种生物启示下发明的?

     ②讲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

     ③阅读:课本第 37 页。

     ④谈话:

     课文介绍了几种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分别是什么?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船与鱼。)

     船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鱼)

     为什么说船是在色的启示下发明的?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锯与丝茅草。)

     锯是谁发明的?他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丝茅草叶)

     说一说鲁班发明锯的过程。

     请你推测一下,鲁班在被丝茅草叶划破手时有什么想法?他怎么会想到要发明锯呢?(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飞机与鸟。)

     飞机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鸟)

     为什么说飞机是在鸟的启示下发明的,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讨论:船、锯、飞机的发明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②教师小结:通过船、锯、飞机的发明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当人看到某种生物的特殊本领时,常常会联想到人在生产或生活中的需要,然后就模仿这种生物的形态、构造、功能,设计制造出所需要的东西。

     2 )了解近代人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

      ①讲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在生物的启示下,有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薄壳建筑和蛋壳,筒形叶桥和植物的卷叶,多镜头摄影机和昆虫的复眼,雷达与蝙蝠,机器人。

      ③讨论:

     图中是些什么新技术?它们有什么用?

     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④讲解:

     鸟的蛋壳很薄,但能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这与它的卵形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结构,既坚固又节省材料。

     有些植物的叶子很薄很大、很长,但能挺拔地伸展在空中。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植物叶子的边缘常是卷曲的,甚至卷成筒形,依靠这种形状,增加了叶的强度,使叶能挺拔生长。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发明了筒形叶桥,既坚固又节省材料。

     蝙蝠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蝙蝠能在空中、树林中、山洞里自由飞翔,捕食飞虫。是不是蝙蝠的视力特别好呢?据观察蝙蝠的视力特别差,不是靠眼来识别方位和周围物体的,而是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定位、识别物体的。它在飞行中,从嘴、鼻发出人听不见的声波      超声波,超声波能向着一个固定的

方向快速传播,遇到障碍就会返回,被蝙蝠的耳朵接受。

根据声波返回的时间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蝙蝠就能判断前面有什么物体及有多远,是食物,捕捉;是障碍,躲开。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雷达。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方位的设备。雷达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四部分组成。发射机通过天线向空中定向发射电波,电波如果在空中遇到障碍:飞机、导

弹、云层等,就会反射回来,被天线接收,经接收机的放大、加工,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显示出障碍物的种类、方位、距离。雷达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军事、天气预报等方面。

       昆虫的每只眼睛由很多小眼构成,叫做复眼。它们   花看周围的物体时,在眼里可以同时形成很多的像。人们仿照昆虫眼睛的构造,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和多镜头摄像机,一次可以拍成很多张像。这在摄影、摄像以及其他方面有很大用途。

       机器人是仿照人的器官及其作用的机器。机器人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一是操纵部分,人根据需要,输入各种指令;二是电脑,将输入的指令加工、处理、输出,指挥机械部分工作;三是机械部分,通常包括动力、传动、工作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有的机器人具有人的外形,有的机器人看上去只相当于人的某一个部分,例如机械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做很多工作,比人做得更快、更精确、更好。

      3 )讨论: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4 )讲解:

      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①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②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③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④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2 、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一些小发明的设想

     1 )讲述: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怎样在生物的启示下提出一些发明的设想。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变色龙、壁虎。

     3 )观察: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的身体构造或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

     4 )分组讨论:根据变色龙或壁虎的特点,提出一件小发明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奇特。

     5 )汇报讨论结果。                               

     6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提出的设想。同时告诉学生,能够根拥生物原型提出一些发明设想很重要,但发明设想还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实验才能成功。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知道人们是怎样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的。

     提问:说一说人们在生物的肩示下完成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12 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   “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9 )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1 )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3 )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   (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5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6 )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8 )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会逐渐发生的?

    3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1 )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3 )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4 )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提问:

1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2 )什么是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3 )一天 24 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了多少周?

5 )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13 课:月        

目的要求

    l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及月相的成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会做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月球方位变化和月相变化推想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

    3 、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   (瓦数大的)、皮球。

   2 、挂图或投影片:一个月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月球的公砖、月相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l 、提问:

     1 )地球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 )地球自转一周用多少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用多少时间?

    3 )伴随地球自转发生什么现象?伴随地球公转发生什么现象?

     4 )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想地球运动状况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情况。)

    2 、谈话:

     1 )在中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过月球。月球除了像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的现象以外,还有什么现象?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一个月内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

      2 )说一说,在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月球的样子有什么变化?

      3 )关于月球的方位变化和月球的圆缺变化,你有什么问题?

     3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月球的运动和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运动

     1 )讲述:我们首先来研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另一种是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的变化,我们分别来研究。

     2 )讨论:

      ①根据你过去的观察说一说,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傍晚 6 时、 7 时、 8 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的变化的?(自东向西移动)每天都是这样吗?你认为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   (初二、初四、初八……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变化的?(自西向东移动)这说明什么?(月球在自西向东运动)这种变化会不会是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不会)为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③农历初二、初八、十五的傍晚,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农历十六、二十二、二十八的早晨,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移动的“路线”(轨迹)是什么样的?(弧形)

      ④上半月,我们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下半月,我们仍然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这说明什么?(说明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⑤农历初二月球在什么方向?农历十五月球在什么方向?每个月都是这样吗?这说明什么?(这也说明月球在绕地球运动,只有这样,上述现象才能循环出现。)

      ⑥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了什么?

     3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月球的公转。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月球总在围绕地球转动,月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5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2 、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成因

     1 )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球的圆缺变化。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板书:“月相”)。

     2 )讨论:

      ①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初二是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有半边明亮,十五是圆月,二十二是左半边明亮,二十八是向右弯的月牙儿。)每个月都是这样的吗?从月圆到再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多少时间?(农历一个月)

       ②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在变化?

       ③月球会发光吗?为什么我们看到月球是亮的?(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月球都能被照亮吗?哪部分是亮的?(板画说明,只有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才是亮的,才能反射光刀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是怎么回事?)

       ④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的什么变化发生的?伴随月球的方位变化而发生,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逐渐向东移动,月相不断变化。)这两种变化在时间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变化部是循环的,周期都是农历的一个月。)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

      3 )讲述:以上,我们对月相的成因做了一些推测,认为可能与月球的公转有关系。为了证明这些推测对不对,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方法是:用教室里这盏灯当作太阳,你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灯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

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4 )学生分组实验。

      5 )汇报实验结果。

      6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7 )讲解: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有月相变化。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9 )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相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

    2 、提问:

     1 )月球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2 )伴随月球的运动我们看到什么现象?

     3 )月相的成因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如果月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会看到有月相变化吗?如果月球不是绕地球转动,我们会看到有月相变化吗?

布置作业:

     思考:据研究,月球也有自转运动,可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总是同一面,看不到月球的背面,这是怎么回事?

14 课:日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   (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

    3 、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   (瓦数大的)、皮球。

    2 、挂图或投影片: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过程、月食、日食成因示意图、月食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l 、提问:

     1 )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 )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3 )地球、月球、太阳三个天体是怎样相互运动的?

    2 、谈话:

     1 )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2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偏食图)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3 )你见过日食或月食吗?说说当时的情景。

    3 、出示日全食过程图,讲解日全食过程,使学生知道日全食要经过   “偏食、全食、偏食、复圆”这样一个过程。

    4 、谈话: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

    5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1) 讲述 : 我们先来研究日食的成因。

    (2) 谈话 :

     ①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回事 ?

     ②日食成因有两种可能 : 一种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另一种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 ?

     ③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 ?

    (3) 讲述 : 下面,我们来集中研究一下,到底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耍弄清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日食的现象来分析。

    (4) 讨论 :

    (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偏食。 )

     ①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 ?( 弧形的 ) 这说明什么 ?( 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问“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从而启发学生想到挡光的天体是球形的。 )

    (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全食。 )

     ②在日食过程申,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什么 ? 为什么 ?( 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间 " 这说明挡住太阳光的那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 ?) 哪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这样大 ?( 从地球上看,只有月球与太阳大小差不多。 )

    (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全食过程。 )

     ③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 ?( 总是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 ) 这说明什么 ?

( 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问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 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 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 ?( 学生只知地球、月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其他行星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但看起来很小,不会挡住太阳。 )

     ④综合以上的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你是怎样想的?

     5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与日食现象有关系的几个因素都与月球有关系,因此可以推想日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下。

     6 )学生分组实验:

      ①用这盏圆形的电灯当作太阳,用皮球当作月球,以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甲同学看着太阳,另外一个同学举着“月球”围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能看到“月球”的影子吗?

      ②让“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在甲同学眼睛上,请甲同学说说还能看到“太阳”吗?当“月球”影子离开他的眼睛时,是否重新看到了“太阳”

      ③再做一次,让月球的影子自西向东慢慢掠过甲同学的眼睛,请甲同学说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太阳”有什么变化?(会看到“太阳”由圆、缺、黑、缺、圆)

     (这个实验适合分步进行,分步汇报。在小组内,几个同学轮流充当甲,每人都体验一次。如果没有圆形的灯,第①步骤可以省略,也可以改用其他方法,例如在黑板上贴一个面的太阳,自己拿着皮球在眼前自右向左慢慢移动,观察“太阳”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7 )讨论: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食成因示意图。)

     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成因示意图,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8 )讲解:月球围绕地球砖,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星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9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10 )提问:

       ①日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②地球上所有的人同时都能看到日食吗?(不能)哪个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③日食为什么总是从太阳的西部开始?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太阳又复明了?

       ④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2 、指导学生认识月食的成因

     1 )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食的成因。

     2 )谈话:你看过月食吗?说说月食时的情景。

     3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月全食。

     4 )讲述:月食耍经过   “偏食、全食、偏食、复圆”这样一个过程,图中是月全食的情景。

     5 )讨论:请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是怎么形成的?

     6 )让学生画出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7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月食成因示意图。

     8 )讲解: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9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10 )提问:

       ①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当月球走到什么位置时开始发生月食?(走进地球的影子时。)

       ③月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照到月球上的光?

       ④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3 、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日食和月食的探索

     讲解:

     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巩固应用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提问:

  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练习:分别画出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体的相互位置图。

     布置作业

     在墙上贴一个面的太阳,手里拿一个圆形纸片当作月球,做日食实验。研究:当“月球”离眼远近不同时,看到的日食现象是否有什么不同?

15 课:太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 ; 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3 、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的构成,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照片,流星,彗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1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2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4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2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1 )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已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   :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2 )提问:

       ①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②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2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 )认识九大行星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

       ③观察:

     (学生观察课木中的插图,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指导。)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约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儿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①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约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具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 2 个卫星,土星有 10 个卫星,木星有 13 个卫星。

     2 )认识彗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哈雷碧星。

      ②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③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④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例如有一颗名叫哈雷的彗星,绕太阳一周要 76 年,上次看到它是 1986 年,下次再看到它要到 2062 年。在太阳周围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其他彗星。

     3 )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流星。

     ②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③讲解: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除了大行星、小行星、鸳星、卫星外,还有很多比较小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摩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

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瞬息便消失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从天上落下来的石头。(有的陨石主要成分是铁镍金属,称为铁陨石)

       4 )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①提问:

      现在你知道在太阳周围有哪些天体?

      这些天体以什么为中心?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转动?哪些天体围绕行星转动?

      ②讲解: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由于这个天体系统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人们便把它叫做太阳系。

      ③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④提问:

      什么是太阳系?

      太阳系以什么为中心?

      在太阳系中有几类星?(恒星、行星、彗星、卫星)从它们的相互运动关系看,哪类星在中心?哪类星在第二层?哪类星在第三层?

    3 、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九大行星的一些情况

      1 )讲述:以前,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了解得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特别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拍摄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照片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部分行星的照片),观测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情况。

     2 )阅读:课本第 52 页中关于九大行星的数据表。

(为了帮助学生看懂,教师需对“表头”做简要说明,并说明表中的时间都是以地球上的时间为标准的。)

     3 )讨论:从这些观测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这些观测数据,你能推想出什么事情?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像,广泛联想,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再参考课文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太阳系及九大行星有更多了解,并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怎样使用数据分析问题。)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关于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的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2 、提问:

1 )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2 )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太阳系和宇宙的一些书籍。

16 课:无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的构成。

    2 、通过讲述宇宙的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通过讲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猎犬座星系、银河系、仙女座星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1 )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构成的?

2 )什么叫恒星、行星、卫星?

2 、谈话:关于宇宙中的天体,你还知道什么事?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宇宙的构成。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人对宇宙的探索

1 )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为此一直在努力地进行探索。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是怎样探索宇宙秘密的。

2 )阅读:课文第 53 54 页。

3 )谈话:

   ①最初,人们怎样观察?(凭肉眼进行观察)经过观察,人们认为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②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看法,一直沿续了很长时间。什么时候人们才有了新的认识?是谁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宇宙是怎样构成的?他画的宇宙图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能提出这种观点?(哥白尼不仅依靠观察,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③讲述: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人对宇宙认识的一次飞跃。哥白尼的学说与当时传统的看法不一致,特别是与当时的宗教观点不一致,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攻击和宗教统治者的压制,以至后来宣传哥白尼学说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被宗教法庭活活烧死。

    ④谈话: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是正确的,但在当时仍处于“科学假说”阶段。是谁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伽利略)他是怎样证明的?(用望远镜观察星空,了解了许多天体的情况。)

    ⑤讲述:恤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 4 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

     ⑥谈话:在伽利略之后,人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呢?是谁发现的?这些发现有什么意义?

     ⑦讲述:德国科学家开普勒,在前人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例如他发现行星都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转动的,此外他还发现了行星公转的速度等方面的一些规律。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开普勒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球引力的原理,进一步提出了行星所以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是受到   “万有引力”的作用。开普勒与牛顿的发现,使人认识到天体运动是有规律的,根据他们的理论,人们不仅能正确地认识宇宙的构成,还能推测出当时观察不到的、但确实存在的天体,例如冥王星,就是先推测出它的存在而后才观察到的。

     ⑧谈话:现在,人们利用什么方法探索宇宙的秘密呢?什么是人造卫星?什么是宇宙飞船?什么是航天飞机?它们有什么用?现在人们已经登上过地球以外的哪个天体?

     ⑨讲述:

     现代的天文望远镜口径可达几米,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星光,因此能看到很多很多的星星。射电望远镜是通过向宇宙空间发射电波。靠电波反射来探测宇宙中天体的存在、距离、大小等情况的天文观测仪器。

     人造卫星是利用火箭发射、围绕地球转动的飞行器,在人造卫星上安装各种观测仪器,既可以观测地球上的情况,又可以观测宇宙空间的情况。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近些年来,已成功地发射了很多颗卫星,并且能使它们自动返回地球。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是以火箭作动力的载人宇宙飞行器,人们乘坐

它可以飞往更远的宇宙空间去观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将来还会登上其他星球。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人们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

     4 )讨论:

      ①根据以上情况,请你总结一下,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由错误到正确,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由现象到规律。)

      ②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一是人们前仆后继、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2 、指导学生认识宇宙的构成

      1 )讲述: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宇宙的情况。

      2 )阅读:课本第 55 56 页。

      3 )谈话:

       ①要了解宇宙的情况,我们还是从近到远来说吧 ! 首先明确我们的位置,我们在宇宙的什么星球上?(地球)地球在什么地方?(在太阳系,金星与火星之间。)

       ②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不是宇宙中唯一能发光发热的恒星?还有哪些天体是恒星?为什么看上去它们那么小、那么暗呢?其中最近的一颗恒星叫比邻星,离我们有多远?( 4 · 22 光年)什么是光年? l 光年有多远?

      ③宇宙空间的群星,除少数几颗行星外,绝大多数都是恒星,有的比太阳还要大,温度还要高,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看上去才是星星点点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织女星,体积约为太阳的 33 倍,实际亮度约为太阳的 50 倍,但是它距离地球有 26 · 4 光年(我们现在看到的织女星光还是它 26 · 4 年以前发出的,经过这么长时间才传到地球),在地球上看就很小了。再如牛郎星,实际亮度约为太阳的 8 倍,它离我们也很远,约有 16 3 光年,所以看起来也很小。

     ④恒星离我们越远,看起来越小,到一定距离肉眼就无法分辨了。例如,我们熟悉的银河,肉眼看起来是一条白色的光带,通过天文望远镜看,这条白色的光带是什么样的?(由许许多名恒星组成的)这个恒星集团中,大约有多少颗恒星?人们把这个恒星集团叫什么?(银河系)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从侧面看,像体育运动用的铁饼或一副镲,从上面看,像水中的游涡。)银河系有多大?(直径 10 万光年)我们的太阳与银河系是什么关系?太阳在银河系的什么位置?银河系为什么是漩涡状结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银河系是一个巨大的、众多的恒星集团,太阳是这个恒星集团中的一员,因此我们也在银河系。从银河系的漩涡状结构可以知道,银河系中的所有恒星   (包括我们的太阳),都在围绕银河系的中心高速地运动着。

     ⑤银河系是不是整个的宇宙?为什么?(在银河系外面还有很多庞大的恒星集团。)人们把银河系以外的恒星集团叫什么?(河外星系)你知道哪个河外星系?从照片上看,仙女座星系和猎犬座星系分别是什么样的?根据仙女座星系和猎犬座星系的照片,你能推测出什么?(这些河外星系由很多很多恒星构成,这些恒星都在围绕星系的中心运动着。)现在人们已经发现了多少河外星系?( 10 亿个)

     ⑥银河系和我们所观测到的所有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什么?(总星系)总星系是不是整个宇宙?(一般认为还不是)

     ⑦现在,人们用射电望远镜已经能观测到多大范围的宇宙空间的情况?( 100 亿光年)找没找到宇宙的边缘?(没有)

     4 )讨论:

     ①现在,请你说说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②你能根据现成图吗?

     5 )分组画图:

     6 )汇报绘画,学生说明画的内容,再从大到小、从远到近地说一说宇宙中人们已知的情况,画一幅宇宙的构造图。

果。(可以展示画得好的图)

    3 、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宇宙观

     1 )讲述: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 )讨论:

      ①通过以上学习,谈谈你对“宇宙”这个词的理解。

     ②宇宙中的天体有什么共同点?(都在运动着,而且都在做圆周运动。)说一说各种天体分别是围绕什么运动的?

      ③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能找到宇宙的边吗?(此问题可不做结论)

     3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探测到的宇宙空间会越来越大,发现的天体会越来越多,同时了解的宇宙的秘密也会越来越多。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