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之歌 土豆: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中国走向大外交(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6:02:01

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中国走向大外交(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8日08: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正在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新华社发
1月27日,来宾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中国大连夏季达沃斯招待会上交流。新华社发
图为中国外交部新的新闻发布厅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访问美国全球瞩目。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专家纵谈——

  中国走向“大外交”(时事聚焦)

   刘学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吴洪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长

  沈骥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李群英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问:“韬光养晦”是长久以来中国外交方针的最大特点。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中国的外交方针也随时调整。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外交方针有怎样的特点?

  刘学成:冷战结束以来,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外交方针。这个方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就要求中国外交不搞强权霸权,不搞集团政治,摈弃“零和”的冷战思维,致力于多边合作和互利共赢。外国媒体把中国政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利所坚持的鲜明立场和采取的果断行动歪曲为“傲慢”、“反应过度”和“咄咄逼人”。这是对中国外交的荒唐歪曲。因此,“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是“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方针,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

  沈骥如:“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的。过去我们说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点要推倒重来的意思,有点说过了。现在我们说,要与各国共同努力,“使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胡锦涛主席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胡锦涛在讲话中还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域外交”,即针对全球化引发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与功能领域,如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不断增进中国话语权。这些新主张、新措施、新策略都是在新形势下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运用和充实、发展。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问: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容忽视。要与周边成为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您认为中国该注意什么?

  沈骥如:中国与印度、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都有领土争议,特别是日本,不但把历史上明明属于中国的钓鱼岛等据为己有,而且散布各种“中国威胁论”,企图利用日美安保条约来遏制中国。个别东盟国家希望把美国请回南海来“防范中国”帮助其占有中国的南沙岛屿。因此,中国要与周边国家互相成为对方的地缘战略依托,还需要双方做出艰巨的努力。中国睦邻、善邻、富邻的政策表明了中国的诚意和耐心。如果周边国家还要担心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会侵犯他们的利益而宁愿把老列强拉回来,那么吃亏的将还是这类国家自己。

  李群英:最近,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周边国家的重视程度在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和矛盾不断出现,几乎同时中国跟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关系进入了不良局面,中印关系也没什么大的突破,就连俄罗斯的外交重点从去年开始也转向了西方,这就为美国插手中国周边事务创造了条件。中国必须重视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美国这样的大国插手其中的事务。

  兼顾三“维”平衡

  问:在世界范围内,大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您认为,要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应该注意什么?

  吴洪英: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与美、欧、日、俄等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密切,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分歧摩擦也日益复杂激烈。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磨合。随着中国“初长成人”,一方面,西方大国要求中国承担“G2”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在世界决策体系中有时又被当作“小伙计”,甚至对中国核心利益时有冒犯。中国与其他大国应用发展眼光看待彼此,设法相互适应,寻找新的共处之道,扩大共同利益,实现共同进步。

  刘学成:发达的大国继续保持着他们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而新兴大国正以不可阻挡的气势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现行的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三维力量格局,发达的既成大国,正在崛起的大国,还有正在形成的地区集团。所以,中国的成功外交的运作要兼顾这三个维的平衡。中国既要发展和保持与发达的既成大国的稳定的和建设性的关系,又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还要认识到地区集团对前两个大国关系的互动。

  中国外交 醒狮崛起

  杨子岩

  2009年,一本《中国不高兴》让很多人痴迷。细细分析,中国为什么不高兴?是谁让中国不高兴?中国不高兴又透露出什么信号?翻阅之后你就会发现,中国不高兴是因为中国不满足于中西不平等的关系。当然,这透露出的一个信号,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崛起需要实力,而我们有这个实力!

  年均增速8%,GDP从2002年10万亿元到2008年30万亿元。在西方国家深陷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神七上天,“歼-20”试飞,中国海军编队在亚丁湾护航,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典上,新亮相的国产武器装备,是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实力。

  在国际舞台上,从朝核问题、伊核问题、G20全球金融峰会到全球气候变化大会,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

  有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撰文:“从‘站起来了’到‘中国主张’,从占世界经济的微弱份额到‘坐三望二’(现已经第二),还有在83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331所孔子学院,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加速攀升,如果‘中国表情’不自豪,就不算真性情的表达,有悖人之本性。”总结得十分到位。

  美国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家汉斯·J·摩根索有句名言:“外交力量是总体国力的表现。”中国外交的背后,就是不断提升的国力。

  中国为什么受到世界的重视?因为不断提升的实力。“弱国无外交”,贫弱无地位。1840年,当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借鸦片战争之机闯入之际,我们哪有机会跟西方谈论平等关系?有的只是仰人鼻息。一块“东亚病夫”牌匾的影子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有人把当时的中国称为“睡狮”,这背后,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叹息。

  如今,我们跟世界、跟西方是另外一种关系:我们不再仰人鼻息,而是慢慢站起,开始跟西方平视。

  严肃外交的生动趣事

  邢立腾

  把控时机行“方便”

  灵活的外交沟通是严肃的外交战线上一副调味剂。2006年中日关系处于僵持状态,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与时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共同出席一个国际会议。期间,李肇星起身去洗手间,麻生太郎立即跟了出来,并未让其助手跟随。就这样,两国外交部长在没有任何打扰的情况下畅谈了20多分钟。后来,麻生太郎没有透露谈话细节,但却用了这样的措辞:“我和李肇星在双方都在‘方便’的地方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和讨论。”

  ——据2007年9月5日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座内容整理

  各国大使加印中国名

  有段时间,每届安理会主席几乎都会在任期之内向其他理事国代表赠送礼物。印尼大使送过座位牌,美国大使送过巧克力……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于1996年5月起担任安理会主席。在该月的最后一天,秦大使给每位大使赠送了一枚印章,上面用篆体刻上了各人的中文译名。秦大使详细介绍了印章的由来和篆体的发展历史,强调印章在中国最早称为“玺”,是权力的象征。秦大使最后“一本正经”地说:“今后,如果诸位要写信给我,别忘了盖上你们的印章!”此番幽默的言语引得各国大使开怀大笑。

  ——摘自陈伟雄《亲历安理会》,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名字不同芬芳尚存

  周南是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人,在当年的谈判中,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的他,与英方代表团团长伊文思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曲折而复杂的斡旋交锋,其机智幽默的外交语言令人折服。有一次,周南在香港总商会发表演讲,有人当场发问:“港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有些抵触,将来的驻港部队能否换个名字?”周南莞尔一笑,随即用英语吟诵了一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道白作答,中文大意是:“名字本身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玫瑰的花朵,换一个别的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芬芳。”周南的机敏和幽默博得了与会者的一片喝彩。

  ——摘自吕迎春2010年6月《中国外交官的幽默》,原载《莫愁·天下男人》2009年第12期

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中国走向大外交(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中国走向大外交(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中国走向大外交--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军事网站 中国走向“大外交” 党报称中国走向“大外交”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胡锦涛访美全球瞩目 专家纵谈:中国走向"大外交" 胡锦涛访美全球瞩目 专家纵谈:中国走向"大外交" 走向东南亚:中国在缅甸陷入外交迷局 没有成熟完整规划(图) 胡锦涛访美全球瞩目 专家纵谈:中国走向"大外交" //中国外交 醒狮崛起 我们有这个实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韩国称汉字并非中国文字系谬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韩国称汉字并非中国文字系谬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韩国称汉字并非中国文字系谬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债给中国出了三大难题 人民日报载文称美国在对华经贸合作中受益巨大 中国实现“大国大外交”几个条件 中国实现“大国大外交”几个条件 赵启正批评有的大国公共外交气势汹汹 称中国不同 希拉里尖刻语言批评中国人权 专家称外交失礼 希拉里尖刻语言批评中国人权 专家称外交失礼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访问美国全球瞩目。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专家纵谈—— 中国走向“大外交”(时事聚焦) “大外交 新理念”——赵启正纵论世界和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