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环保:胡锦涛访美全球瞩目 专家纵谈:中国走向"大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1:49:43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访问美国全球瞩目。记者采访了4位专家纵谈——

1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正在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 新华社发

1月27日,来宾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中国大连夏季达沃斯招待会上交流。 新华社发
刘学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吴洪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长
沈骥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李群英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问:“韬光养晦”是长久以来中国外交方针的最大特点。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中国的外交方针也随时调整。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外交方针有怎样的特点?
刘学成:冷战结束以来,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外交方针。这个方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就要求中国外交不搞强权霸权,不搞集团政治,摈弃“零和”的冷战思维,致力于多边合作和互利共赢。外国媒体把中国政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利所坚持的鲜明立场和采取的果断行动歪曲为“傲慢”、“反应过度”和“咄咄逼人”。这是对中国外交的荒唐歪曲。因此,“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是“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方针,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
沈骥如:“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的。过去我们说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点要推倒重来的意思,有点说过了。现在我们说,要与各国共同努力,“使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胡锦涛主席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胡锦涛在讲话中还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域外交”,即针对全球化引发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与功能领域,如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不断增进中国话语权。这些新主张、新措施、新策略都是在新形势下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运用和充实、发展。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问: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容忽视。要与周边成为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您认为中国该注意什么?
沈骥如:中国与印度、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都有领土争议,特别是日本,不但把历史上明明属于中国的钓鱼岛等据为己有,而且散布各种“中国威胁论”,企图利用日美安保条约来遏制中国。个别东盟国家希望把美国请回南海来“防范中国”帮助其占有中国的南沙岛屿。因此,中国要与周边国家互相成为对方的地缘战略依托,还需要双方做出艰巨的努力。中国睦邻、善邻、富邻的政策表明了中国的诚意和耐心。如果周边国家还要担心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会侵犯他们的利益而宁愿把老列强拉回来,那么吃亏的将还是这类国家自己。
李群英:最近,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周边国家的重视程度在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和矛盾不断出现,几乎同时中国跟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关系进入了不良局面,中印关系也没什么大的突破,就连俄罗斯的外交重点从去年开始也转向了西方,这就为美国插手中国周边事务创造了条件。中国必须重视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美国这样的大国插手其中的事务。
兼顾三“维”平衡
问:在世界范围内,大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您认为,要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应该注意什么?
吴洪英: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与美、欧、日、俄等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密切,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分歧摩擦也日益复杂激烈。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磨合。随着中国“初长成人”,一方面,西方大国要求中国承担“G2”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在世界决策体系中有时又被当作“小伙计”,甚至对中国核心利益时有冒犯。中国与其他大国应用发展眼光看待彼此,设法相互适应,寻找新的共处之道,扩大共同利益,实现共同进步。
刘学成:发达的大国继续保持着他们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而新兴大国正以不可阻挡的气势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现行的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三维力量格局,发达的既成大国,正在崛起的大国,还有正在形成的地区集团。所以,中国的成功外交的运作要兼顾这三个维的平衡。中国既要发展和保持与发达的既成大国的稳定的和建设性的关系,又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还要认识到地区集团对前两个大国关系的互动。(记者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