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亲兵 文明5:常用佛学名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21:54

【贤劫千佛】

现在的住中劫,名叫贤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始自拘留孙佛,终至楼至佛,是名贤劫千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其中之第四尊佛。

【一大劫】

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三○·二八五下):‘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

【中劫】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见一中劫条。

【一小劫】

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那由他】

数目字,相等于今天的亿数。

【俱胝】

或拘致,此云百亿。

【阿僧祇】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由旬】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二十八天】

谓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十八天,与无色界之四天。

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十八天即:

初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

五不还天(净居天,也属于四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摩醯首罗天为色界最高处。

无色界之四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四宏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断。

【普贤菩萨十大愿】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十善业】

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不贪、不嗔、不痴。

【净业三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学无学】

有学和无学。修正道以断烦恼,叫做有学;悟真理而断烦恼,再无可修学,叫做无学。小乘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最后之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则以菩萨之十地为有学,至高无上的佛果为无学。

【三无漏学】

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转八识得四智】

转阿赖耶识得大圆镜智;转末那识得平等性智;转意识得妙观察智;转五识得成所作智。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天台四教】

指天台宗之判教。天台宗之教相判释,有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类: (一)佛说法之内容(化法),分为藏、通、别、圆等四教。(二)佛说法之形式(化仪),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

【五重玄义】

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

【立题】

单三:人、法、喻;复三:人法、人喻、法语;具足一。

【大乘八宗】

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

【四谛】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五根五力】

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尔。此五随名,卽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此二广辩,如余处说。

【七菩提分】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八圣道分】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功德水】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们有八种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三十三天】

梵语忉利天,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佛地经论五曰:‘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

【天龙八部】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

【六根】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三细】

三细:一、无明业相,业者动作之义,不达于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动作者。二、能见相,既有由动作,有能见之相。三、境界相,有能见之相,则必有所见之相。

【六粗】

又作六粗、六粗相。众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系由根本无明而生出三种细微之相(称为三细),复缘三细中现相之境界而生起六种粗显之相,称为六粗。即:(一)智相,谓不能了知现识所现之境界乃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为俱生起之法执。(二)相续相,谓依智相之分别,于爱境生乐觉,于不爱境生苦觉等,种种迷妄相续不断。为分别起之法执。(三)执取相,谓不能了知苦乐等境为虚妄不实,常缘念其境界,住持苦乐,于心起着。为俱生起之烦恼。(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颠倒,于所执相上更立名字,计度分别。为分别起之烦恼。(五)起业相,谓着相计名,遂发动身口,而造种种善恶诸业。(六)业系苦相,谓系于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不得自在。

   六粗之中,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业缘,第六相为苦果。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三转法轮】

(名数)佛于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有示劝证之三转:一、示转,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灭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谛之四相。二、劝转,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劝谛之修行。三、作证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为证也。

【四摄】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

【五盖】

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疑盖。何名为盖。能覆行人。名之为盖。盖掩其心。令不明了。是名为盖。

【五欲】

财色名食睡。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八相成道】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十法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十行位】

  三藏法数云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 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 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 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 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 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 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 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异,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 谓前圆融得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十住位】

  三藏法数云十住者: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 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 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十地位】

  三藏法数云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 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 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 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用生,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 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照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 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 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 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 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 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 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十回向】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即:(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二)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三)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四)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八)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十)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十回向摄于十三住中之解行住,五位中之资粮位,正当于地前三贤中之后十位,六种性中之道种性。

【一弹指】

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

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年念(320兆),念念成形,形皆有识。

【般舟三昧】

又名佛立三昧,意谓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能见十方诸佛,立于其前。修的时候,不坐不卧,从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九十日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五类佛教】

宗教的、学术的、邪教的、作秀的、传统的佛教。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边疆四大活佛】

达赖(西藏)、班禅(青海)、章嘉(内蒙)、哲布尊丹巴(外蒙)。

【天台七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菩萨乘、通教菩萨乘、别教菩萨乘。

辟支佛:缘觉(佛在世)、独觉(无佛在世)。

【三净肉】

一眼不见杀谓自眼不见是生物。是人不为我故杀。是名不见杀。二耳不闻杀谓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不为我故杀。是名不闻杀。三不疑杀谓知此处有屠家。有自死者。亦知此人不为我故杀。是名不疑杀。如上三种。名为净肉。有病许食。

【人死去处】

头顶最后凉-往生佛国;眼睛最后凉-天道;心脏最后凉-人道;腹部最后凉-恶鬼道;膝盖最后凉-畜牲道;脚心最后凉-地狱道。

【转轮圣王】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四种恩】

第一种是母恩,第二是父恩,第三是如来恩,第四是说法师恩,讲经说法的法师。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五戒】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十善】

所谓十善者:

  一、不杀生 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意,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意,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 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 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 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意,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 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 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 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 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 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优波尼沙陀】

资中,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亦名优波尼杀昙。

【祁利失、叉王】

“祁利失王”,在《金光明经》里面,有翻作大力天,也有翻作火神,这一类的。

祁利失是本来没有福德的,因为多贪财物,反而失财,是故不得致富。祁利叉乃是有仁德的,凡所希望,都可以遂心满愿。

【阿那吒】

“阿那吒王”,我们中国人称为那吒,这是属于天神跟鬼神之间,介于天神跟鬼神之间,大概是四王天管辖。

【毗卢遮那】

为音译,义译为1.「光明遍照」。2.指太阳。

【卢舍那】

贤首梵网疏云:梵本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

【释迦牟尼】

佛名,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人天,其数无量,约于公元前五四三年入灭,世寿八十岁。

【阿弥陀佛】

译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三福田】

 [出优婆塞戒经] 一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二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三贫穷福田谓若见贫穷困苦之人。当起慈愍之心。以已所有资生等物而给施之。虽不求报。则亦自然获福。是名贫穷福田。

【三细六粗】

三细即:(一)无明业相,略称业相。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二)能见相,又称见相。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三)境界相,又称现相、境相。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

六粗即:(一)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二)相续相,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三)执取相,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四) 计名字相,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五)起业相,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六)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歌罗逻】

(杂名)初宿胎内之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之上曰:我初生时揽父母身,分以为已有,名歌罗逻。歌罗逻时,名曰无明。参照羯逻蓝条。

【十二部经】

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为十二部经名藏。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祇夜真说偈不重说。受记经如释迦如来为弥勒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是授记。伽陀是重颂偈不直说也。优陀那是无问自说经也。尼陀那是说因缘经。阿波陀那譬喻经也。伊帝目多伽是界经。亦名本事经。阇陀伽是本生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时所有受身是也。毗佛略是。广经。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阿浮陀达摩者。名未曾经也。如佛初生十方各行七步。弥猿奉蜜[竺-二+品]白项犹听法。如是等本名未曾有经也。优波提舍是论义经也。如佛世尊所说诸经分别广说辩者相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