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怎么死的:“玉”可分 不可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05:45
 编辑来函,说是商讨写若干“台北故宫”的事,我很难为,非说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就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在我来京的十年里,也是没有去过的。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都没有我所认识的人,一时苦恼,这是难作无米之炊的。于是我去请教我的好友,北大考古系的L君,想从他那里找寻些猛料。在海峡的那一边,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到底收藏了哪些国宝,从未示人。谈讨中,我回想了起来,我是认识一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H教授,一个研究玉器的专家。

    那是在前年的年末吧,我接到L君的电话,说北大考古系某个玉器研究班来了个台湾的玉器专家,这个玉器专家经常出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带来了不少珍藏品的照片,其中很多是珍贵的良渚玉资料。L君知我喜欢玉,尤其是良渚玉,便邀我带上摄像机,去拍摄H教授讲课的过程。H教授是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听口音像是江浙人,大约是49年去的台湾吧,乡音未改。由于事出匆忙,摄像的事并未与H教授商量,他当场拒绝了我的摄像要求,但允许我旁听他关于良渚玉的讲座。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走向讲台,向H教授致歉,顺便想靠近一点,仔细看看他手中所拿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良渚玉的照片。那是一个制作精美的玉琮,H教授把照片递给我,笑着说:“你总有一天会看到实物的。”我手捧着照片,很是激动,轻声说了一句:“我是很难去台湾的。”H教授大笑,说道:“这些宝贝叫‘国宝’,不叫‘台宝’,总有一天你能看得到”。

    我一直不确定能见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良渚玉会是什么时候,总有的这一天会是什么时候,但我相信,总会有这一天的。中国人都喜欢玉,我更是如此。《说文解字》释玉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孔子更是将君子比作玉,说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非我族类,是难以理解的。中国古人尝把玉一分为二,作为信符,作为沟通、交流或是离别时的信物,皆是出自对玉的喜爱和崇敬,只要玉没有碎,总有相逢的那一天,这就是一种信念。以玉为喻,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国宝,又何尝不是半块分走的玉符呢,当年为了躲避战火,被蒋介石搬到台湾,却没有成为蒋家的私产,平心而论,说蒋介石“掠夺珍宝”是不成立的。兄弟相仇,一方拿走了家里的宝贝,在偏厅里另起炉灶,敬得却是一个祖宗,你说他“抢劫”,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何况,他还把这些宝贝供得好好的,没有谋私,更没有卖给外国人。总有一天,历尽劫波,相逢一笑之后,这个家还是要团圆的,而这些宝贝也终究会供在一个“神龛”里。

    末了,还有一个爱玉的人不得不说,那便是被称为“玉痴”的那志良,九一八事变后,他是北平故宫博物院南迁的负责人之一,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那志良也是国宝迁往台湾的见证人。1998年,那志良过世的时候,拉着他儿子的手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把这些宝贝带回北京去。“玉痴”的遗憾,又何尝不是这段历史见证人的共同遗憾呢?但只要坚守玉分情牵的信仰,“玉合”的那一天,是并不遥远的。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有故宫却少了国宝,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有国宝却没有故宫,这不完美。玉在中国,是完美的象征,同是爱玉之人,吾深信,只要玉未碎,就会有相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