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老师拍过多少片: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35:07
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九华山人101

孙子在《形篇》中提出“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对此,很多人认为战前必操可胜之权,然后才敢于一战,还有人认为这与《始计篇》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是一个意思。历代注孙子也大多是这种观点。比如,唐代的杜牧在注释此句时,认为“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故能百战百胜。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宋代的梅尧臣注为“可胜而战,战则胜矣;未见可胜,胜可得乎?”宋代张预则引用《尉镣子》加以注述,尉镣子曰:“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此之谓也。

我看,以上看法似未合于战道,是对孙子这句名言的误解。在战争中,胜负往往出人意料之外。战前,敌我双方都自料操必胜之权,必敢于一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战前自以为必胜的一方,常常吃了败仗。胜负诸条件,既有作战计划之优劣,作战实力之强弱,士气之盛衰,又有作战过程中,双方指挥员在对抗过程中心智与胆略的较量。作战计划之优劣在某种情况下是相对的,因为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很少有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不加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作战实力的强弱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相对的,因为实力再强大,如果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不出来,比如被分割、失去指挥、相互影响和牵制等,在关键点上能够发挥的实力就很有限了;士气之盛衰对作战胜负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士气旺盛的反面就是骄怠,骄兵必败,如楚将之“灭此朝食”而卒溃师。

对于此点,林彪在1934年5月4日曾论述道:“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充分具备着,但胜利的取得还要靠着在战争中各级在各种情况中有正确的决心和动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统一作战指挥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在战斗的经过中,上级的决心能为下级了解,下级的机断才能合乎上级的企图,各部之间才能有很好的协同动作,在战斗中,虽通信联络不好,亦不致发生动作上的决心上的不一致。”林彪在1947年4月讲道:“ 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二是力量的使用。前者属于物质性的,后者属于精神性的,即是战术问题。”林彪在1947年9月讲道:“虽然在战斗过程中遇见种种困难,表面看来好似没有胜利的可能的样子,这时就应想到敌人的伤亡,敌人的混乱,敌人的恐慌,而坚决地打下去,对敌人的增援虽然应当顾虑和作适当的对付办法,但主要的是不要太顾虑,如果仗打到一半遇到困难的时侯,就轻易撤下来,那就损伤了士气,同时失掉了胜利机会,如果继续坚持打下去,即令打不下也至多是多一点伤亡,但绝大多数的场合是能够取得胜利的。战役指挥员的顽强性,就表现在这种时侯。”林彪在1947年10月又论述道:“胜利把握有了七分,应该说基本上是有利了,如果再加上我们死打硬拼的勇敢和战术指挥相结合,一定可以克服那三分冒险,而争取达到十分胜利。”

总之,林彪的思想就是,胜利在战前经过筹算有个大概的把握,大约也就是不到七成的把握,从来或很少有百分之百的胜算,或是包打赢的仗。凡是作战,必有风险,指挥员的智慧与胆略,可以在交战中扩大七成的把握,消除三分风险,反之,如果拙于临机决胜或是耐心、韧性不够,不但要失去原有的七成把握,反而将原来的三分风险放大到十分,输的一干二净。

西方历史上也有个先胜后败的著名战例,即马伦哥战役。马伦哥之战,拿破仑指挥的法军约二万六千人,梅拉斯指挥的奥地利军约为三万余人。战役初期,奥军锐不可挡,直扑法军阵地,在很短的时间内,于上午十时完全攻占了马伦哥,法军左右两翼都已陷人困境,人员损失惨重,弹药消耗将尽,士气已经大大低落。最后,在奥军不断增强的压力下,法军被迫全线后退。到了下午二时,法军的失败看来将成定局,因为它的预备队早已用完,还可用来进行射击的火炮,总共只剩下五门。此时,奥军统帅梅拉斯认为大局已定,欣喜若狂,立即派出一名信使,前往维也纳报捷,报告奥军在马伦哥平原大获全胜,曾经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已被彻底击败,缴获的战利品和捉到的俘虏很多,目前尚未计数。同时,他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察赫,自己离开战场,返回亚历山大里亚。这时,不管是法军部队还是指挥机关,确实陷在一片混乱之中。人们惶惶不安,形势极其严重。但身在前线的拿破仑认为,战斗井没有最后结束,还有最后获胜的一线希望。由于抱着这种信念,他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下去,任何人不得继续后退。到了下午五时,正当法军接近崩溃的时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法军援军赶到了战场,并带来了13门火炮。拿破仑在发起反攻之前,集中18门火炮向奥军进行猛烈射击,而此时的奥军由于认为胜利已经稳拿到手了,正在现地休息和用饭。在法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之下,奥军的队形顿时大乱。拿破仑收集残兵,奋力发起反击,奥军很快陷入了混乱,由于失去指挥,最终导致了全线的溃退。

总之,我们只能认为,第一,胜败可以预测,即“胜可知而不可为”,“多算胜,少算不胜”;第二,胜算比较大则可以开战,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第三,胜利要在作战过程中争取,谁也不能包打赢,即“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战争之道,与做算术题不一样,一定的公式必然得出一定的结论,战争犹如周易阴阳变化之道一样,其为道也屡迁,周流六虚,变动无常,谁如果一定要以固定、肯定、必然的眼光去看待战争,以固定、肯定、必然的思维去把握战争,他只能当赵括了。如蔺相如言,“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