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有泪之军人风采: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期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26:03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17号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该宣传片从17号开始首播,每小时播放15次,每天300次的频率,一直播放到2月14号,共计播放8400次。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从17号起分时段陆续播放该片。
       此前曾有人质疑该项目操作的可行性,担心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挂钩的政治和道德风险。又或者有人会发问:凭什么这些人能代表我们的形象呢?的确,区区数十人很难勾画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群像。他们不过是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同胞而已,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和尊重的人物,也没准会有你讨厌和不屑的人物。无论你是否接受,你都得承认他们是芸芸国人中的“这一个”。而这恰恰正是我们期待的中国—兼济包容、宽宏多纳的中国。
       在纽约时报广场上播国家形象片是个进步,因为我们毕竟开始学习以一个个可感的“中国人”来彰显国家意志。愿意展示个体形象而非虚化的集体形象不仅符合传播规律,也符合国家的需要。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挂钩是有政治和道德的风险,但这个风险完全可以被一个真实中国的形象所消化。
       在过去,我们这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外形象始终神秘,或者说模糊。历史的原因当然是近世王朝闭关锁国,井蛙天下。现实的原因却是“集体至上”的意识形态滥觞。在狂飙突进的革命年月,个体是被贬抑的。除非形势需要,个人形象总会被集体形象遮蔽,即使有突出的先进模范形象,也是服从集体需要的“塑造”,距真实的个体往往相去甚远。我们所熟悉的“雷锋叔叔”即是其中登峰造极的人物。事实上,国人在诸如“螺丝钉”、“革命砖”的物化隐喻中“被集体”了很多年。
     “集体至上”的核心价值诚如我们所熟知的道德律令: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种统驭理念当然有其积极的时代意义,特别是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盘散沙,急于建立新秩序的新政权强调“集体至上”无疑是不二之选。而在一个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中国,过分强调集体,强调服从等所谓“大局观”则大可商榷。各地频频爆出的拆迁血案,即是这种道德律的乖张异化。有地方政府正是打着“集体至上”的旗号对个体和私权进行公然戕害。最新的例证是上海关于土地使用权期满之后由出让人“无偿收回”的规定,再次引发了民众对70年后房子归属问题的新一轮焦虑。是无偿续期还是有偿续期,一直悬而未决。要知道,民权、民富不彰不仅令国民心有不安,更令同胞难以从内心得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深切认同感与归属感。
      国家形象,说到底是人民的形象。因为个人与国家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所以才有人将国与民的关系类比成鸡和蛋的关系。有点扯,却不无道理,不然“红旗下的蛋”便失却了愤怒的理由。大国吾民之形象,乃应是一个个大写的“人”,而他们应有的制度保障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不仅是一个政治宣示,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