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哪里好玩一日游:给明年春晚支招 招谁都别招主持人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3:29:35

1276207544407280420.jpg (70.29 KB)
2011-2-6 21:20

兔年春晚,尽管编导们很想创新,很想做好,并且打出了草根牌和互动牌,但似乎观众还是不太买账,认为是三年以来最平淡的一届春晚。我给出的评语是“此处不略去的三个字”:闹、浅、俗。

       央视“春晚”一年又一年,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其中,央视编导和演职员们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令人敬佩。但二十几年下来,我个人的感觉是:除了舞台效果、服装道具、技术手段、屏幕视觉有所变化外,其主持风格、节目内容、整体结构这些晚会的精髓部分,却越来越令人失望,有点儿“黔驴技穷”的感觉。看来,明年的春晚,对编导们来说,压力不小。作为春晚的忠实观众,我个人倒有几点想法,不妨给编导们“支支招儿”——

       聚合一台经典行不行?

       近几年春晚的歌舞类节目,大多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深,原因之一是绝大部分系新创。歌曲与小品不同,观众欣赏小品有个求新心理,这也是语言类作品的规律,重复是大忌。但歌曲就不同了,观众欣赏的,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旋律和意境,而那些绕梁三日、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不是临时应酬就能产生的,而是成千上万的作品当中才有可能产生一首。那么若将观众喜爱的经典作品聚合成一台“春晚”,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过年赏春晚,观众是来图乐呵、图开心的,不是来看作品大赛的,新创作品太多了,反而费力不讨好。年年都说春晚难办,众口难调,其实就是没能真正触到观众喜欢经典这根神经罢了。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年年就是那么几首曲目,为何经久不衰?就是因为经典。八四年的春晚,为何令人难忘?也是经典居多。

       调整一下结构行不行?

       历届春晚,尽管编导们刻意编排,但是给人们的感觉仍旧是乱糟糟的,就象是一盘“大杂烩”。观众欣赏节目,口味不同,兴趣各异,一般难有耐性一动不动地坐上四、五个小时等待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假若将节目分类集中一下,到了哪个时段,感兴趣的观众群定会静心观赏,岂不更好?喜欢的东西记住了,不喜欢的可以不去看,大家各取所需,各满其足,人人高兴,个个说好,春晚也就没算白折腾一回。

       不用一次主持行不行?

       春晚采取主持人形式,的确曾经给人耳目一新、热闹祥和的印象。但回顾一下近几届春晚,似乎越来越有点儿画蛇添足了,串联词内容老套,主持人故作姿态,词不达意,废话连篇,不但不添彩,反而倒胃口。如今电视制作手段很先进,再说电视节目讲究的是视觉艺术,字幕花样无穷,完全可以取代主持人的,从而使整台晚会连续贯通,一气呵成,增强观赏性。

       更换一个场景行不行?

       我们的春晚,年年一个演播大厅,年年一个录制场景,人为的气氛,人为的掌声,人为的喝彩,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假。当然,咱中国人过年讲究大团圆,这是特色,应该保持,无可非议。但时代在进步,我们过年的习俗也应有所弃旧图新,多添加点儿新鲜玩意儿,也是一种时尚。老祖宗有诗在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晚的开拓者黄一鹤,1985年将春晚的舞台搬到了工人体育馆,没想到不成功遭到了强烈批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以后,历届春晚的导演班子便固守一号演播大厅,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是年复一年,旧瓶装新酒,导致我们视觉审美疲劳。

       春晚做到今天这个份儿上,遭骂也属正常,众口难调嘛。不过话说回来,春晚既然已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大餐,就该开放一些,多听听观众的意见,别几个人坐在屋子里憋,这也掖着,那也藏着,搞得神乎其神。几亿人出点子,大餐才更有味道。假若编导们还是一味儿地继续我行我素、孤芳自赏、一厢情愿地做下去,春晚早晚会有“山穷水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