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い再会 矢沢优歩:古动物你知道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4:43

同学们多数都知道侏罗纪是恐龙的世界,那么,你知道恐龙以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比恐龙还早的动物是什么?恐龙的本家都有那些?
 
一、         恐龙以前的世界
地球的历史及生命的演化
38亿年前,海洋里有了最原始的生命。自从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生机盎然,美丽多彩。古生物学家根据地质演化及生物进化的特点,将地球的历史划分为冥古宙、隐生宙和显生宙*。
 冥古宙 (距今46亿~38亿年)是地球的天文演化阶段。当时的地球就像现在的月球一样,经历了无数次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格外频繁,最终形成原始的地壳的大气层。
 隐生宙 (距今38亿~5亿7000万年)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那时,只有菌藻类等低级生物,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身体结构,所以叫做隐生宙。
太古代的生物以原始生物为主,主要是低级等的细菌和蓝类。
元古代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如一些高级的藻类,在末期出现了一些多细胞的动物。
显生宙(距今5亿7000万年~现在)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这个时期的化石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所以叫显生宙。
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大量繁殖的时期,它包括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也是恐龙的时代,它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哺乳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出现。它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
*关于地球历史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另一种是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大的时期。
生命大爆发脊椎动物出现
早期的海洋里只有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生命结构简单,在进入寒武纪(距今5亿7000万—5亿1000万年)后,突然出现大量多细胞动物,古生物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生命大爆发”。1984年,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的“澄江动物群”就是“生命大爆发”的结果。“澄江动物群”中有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包括海绵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等,甚至还包括脊椎动物,共有13个门类、120个余属、160余种,绝大多数是首次出现在地球上。
早期出现的鱼类
最早的脊椎动物在寒武纪(距今5亿7000万~5亿1000万年)就已经出现了,它们是一些原始的水生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它们的口腔部位没有上下颌的分化,还不是真正的鱼。进入志留纪(距今4亿3900万年~4亿850万年),脊椎动物有了能自由开合的上下颌,如棘鱼,它们适应性更强。
最早登陆的植物
早期的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陆地上一片沉寂。到志留纪(距今4亿3900万年~4亿850万年)时,地球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陆地面积增大,气候逐渐变得干燥。随着环境的改变,植物发生一些变化,逐渐能在湿润的土地上生长,已有少量植物开始并开始登陆,工蕨、裸蕨就是植物登陆的先锋。
最早登陆的脊椎动物
泥盆纪(距今4亿859万年~3亿6250亿万年)时,全球海平面总体下降,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地形起伏复杂,气候干燥炎热,工蕨和裸蕨等植物相继在陆地上繁衍,并逐渐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原是的硬骨鱼类分化出一些能呼吸空气的鱼类,它们是总鳍鱼和肺鱼类。由于水域面积的缩小,总鳍鱼为了寻找水源,用偶鳍支撑身体,从快要枯竭的栖息地向附近有水的地方迁移,时间长了,它的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演化为原是的两栖动物—鱼石螈。
巨大蜻蜓的出现和小型森林的形成
石炭纪(距今3亿6250万年~2亿9000万年)时,气候温暖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但蕨类植物绝灭了,而石松类、楔叶类和种子蕨类植物日趋繁盛。生长4在陆地的鳞木、封印木和芦木等巨型植物以及在沼泽地带生长的真蕨、种子蕨,形成了石炭纪小型的原始森林,所以说,石炭纪是地质历史中最重要的成煤期。在森林中出现了巨大的有翅昆虫,如翅膀有30多厘米长的蜻蜓。能在陆地上生活的软体动物也繁衍起来,为两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促使两栖动物进一步繁盛。
最早爬行动物的出现
石炭纪末期,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逐渐加剧,地形变得复杂,全球气候出现分带,有的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冰川。原始的裸子植物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松柏类、苏铁类以及古杏类,它们逐渐取代了蕨类植物而成为森林中的主要成员,两栖动物的一支最终完全摆脱了对环境的依赖,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林蜥开始出现在地球上,林蜥是由蜥螈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生命的的大劫难以及超级大陆的形成
二叠纪末,生命遭遇空前的大劫难,即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这一事件之后,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笔石、三叶虫、四射珊瑚类、海蕾、脚石等全部消失,腕足类衰退,但双壳类和菊石得到发展,爬行动物的家族逐渐兴旺起来。
二叠纪末期,全球的各个大陆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古大陆,学术界称“联合古陆”。
 
二、         早期的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最早出现在泥盆纪晚期。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必须把卵产在水里并在水中孵化,成长过程中要经过一次变态。以青蛙为例,它的幼体,也就是小蝌蚪,拖着一条长尾巴,没有四肢,只能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长大以后尾巴就不见了,还长出了四条腿,用肺呼吸,但它们的肺功能不十分完备,必须依靠有黏液的皮肤帮助呼吸,所以它们不能长期呆在干燥的陆地上,必须生活在水边或潮湿大地方。两栖动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四条腿,也是地球上最早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们靠腿支撑身体和运动。
最早出现的两栖动物
鱼石螈生活在距今约3亿7000万年的泥盆纪晚期,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两栖类。尽管它的身上还保留有一些鱼的特征,但它已是两栖动物,已不是鱼。它的身体约90厘米,四肢爪间长有蹼,尾巴上保留着鱼一样的鳍,已经没了胸鳍和腹鳍,身体表面还有鳞片,头部残留有鳃骨。鱼石螈发现于格陵兰泥盆纪晚期的地层里,是最早期两栖动物的典型代表。它们在石炭纪和二叠纪为繁盛,只有少数延续到三叠纪。
曳螈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的二叠纪,身长可达1.5米, 虽然看上去有点像鳄鱼,但它属于两栖动物。
笠头螈看上去像带着个“大斗笠”。它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的二叠纪。它有细扁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小的时候,它的头还是圆圆的,随着它慢慢长大,头骨逐渐像两侧生长,最后就长出了宽宽的“大斗笠”。它们早在石炭纪晚期就已经出现,经常出现在浅浅的溪流和沼泽地里。一般长约60厘米,最大可达1米左右。它们在二叠纪末灭亡。
蜥螈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的二叠纪,身长约1米。它的的脚趾的骨骼结构、脊椎骨的特征与爬行动物非常像。有人认为它是爬行动物,但它也同时具有两栖动物的一些特征。蜥螈是处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但它不是爬行动物的祖先。

三、         爬行动物的兴衰史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3亿年的石炭纪,它们比两栖动物更高级,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完全生活在陆地上,可以适合较干燥的气候,在中生代十分繁盛,它们在陆地上产卵,卵中有一层防止胚胎受干燥的羊膜,外面有一层石灰质的外壳,可以在陆地上孵化,因而爬行动物的卵又被称为羊膜卵。它们的肺功能完善了许多,不必借助皮肤进行呼吸。皮肤表明长出了厚厚的鳞片,颈椎的数量增加,有了明显的脖子。它们仍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体外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天的时候它们的体温升高,冬天的体温就降低。进入中生代,裸子植物进一步发展,更能适合干燥干旱的气候,在许多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森林。陆地脊椎动物也向着适应干旱的环境进化,两栖动物中出现了蛙和蟾蜍,爬行动物中出现了最初的龟鳖类和恐龙。到了侏罗纪(距今2亿800万~1亿4560万年)和白垩纪(距今1亿4560万~6500万年)爬行动物中成为陆地的征服者尤其是恐龙占据陆地的大部分空间。不过,一些爬行动物后来又返回到水中生活,如蛇颈龙、鱼龙、幻龙等。有些爬行动物向着空中发展,如翼龙。由爬行动物演化出来的鸟类等。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已出现早期哺乳动物,但它们的发展由于恐龙的繁盛而受到限制。爬行动物身上有着厚厚的鳞片,可以保护体内的水分。它们的骨骼强壮,身体庞大。能够四处奔跑觅食,同时也可以躲避敌人的袭击,地球上茂密的森林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它们的卵被厚厚的石灰外壳保护者,不易损坏。这些有利的条件,促使它们迅速繁衍,陆地上由鳄鱼、恐龙、蜥蜴、龟和鳖,水中有蛇颈龙、鱼龙、幻龙、沧龙。天空中有各种各样的翼龙。爬行动物在中生代达到鼎盛。爬行动物曾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根据它们头上的结构,尤其是颞缛孔位置的变化(颞颥孔是爬行动物头部用来容纳用于开闭上下颌和咀嚼肌肉的孔),把它们分成4大类(亚纲),即无孔类、下孔类、调孔类、双孔类。这四类又分为16个目,现生的爬行动物只有四个纲,其它的爬行动物,像恐龙、鱼龙、蛇颈龙等在白垩纪末退出了历史舞台。恐龙已经广为人知,但并非所有名字中带“龙”字的都是恐龙,恐龙是指爬行纲双孔类中蜥臀目和鸟臀目的成员,爬行动物中的其它成员都可以算得是恐龙得本家,因为它们或多或少的和恐龙有一定演化上的关系,都是从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中来的。最原始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中最原始的类型是无孔类,它们头骨上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类、龟鳖类、中龙类。杯龙类是最早的和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它们的头骨高一些,不像两栖动物那样是扁平的,头部顶端仍然保留着只有原始爬行动物头部顶骨中缝中才有的一个小孔—松果孔,在高级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中,顶骨愈合后,松果孔就消失了。杯龙类小的像蜥蜴,小巧玲珑,以昆虫为食,如:林蜥;大的反应迟缓,以植物为食,如锯齿龙。林蜥是最早出现的爬行动物,大约生活于石炭纪,属杯龙类大鼻龙形目。它长约70厘米,头骨后部戳平,上下颌很长,长有许多以捕食昆虫和一些小型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为主。大鼻龙是大鼻龙形目的典型代表。它是生活在二叠纪的一类小型爬行动物,身长只有40厘米,像林蜥一样。它的头骨后部是戳平的,上下颌很长,长有锋利的牙齿,捕食一些小型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甚至吃大一些的昆虫。锯齿龙、缓龙生活在2亿5000万年前的中晚期,它们性情温和,行动迟缓,以植物为食,身体可达2米多,且十分笨拙。阔齿龙是杯龙类中比较特殊的类型,生活在二叠纪。它的身体十分笨重,长约2米,上下颌有点短,牙齿呈钉状,以植物为食。它的头骨有些像两栖动物中的蜥螈类,但它头后面的骨骼具有杯龙类的特征。中龙早在石炭纪就已经出现,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很少爬上岸,特别爱吃水中的鱼。它的身体细长,肩部和腰部骨骼都较小,身后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脚比较宽大。主要用尾巴游泳,它上下颌特别长,嘴里长满锋利的牙齿,很适合捕鱼。●龟鳖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它们经历2亿多年,至今仍生活在地球上,不过它们身体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它们用来保护身体的背甲和腹甲十分坚硬,死后不易腐烂,容易保存下来,形成化石。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在早期的爬行动物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类群—下孔类。它们的早期类型与杯龙非常相象,晚期类型却同哺乳动物接近。它们的骨头数目逐渐减少,特别接近哺乳动物,牙齿逐渐有了分化,有门齿、犬齿之分,不像其他爬行动物长着同形齿。它们头上的颞颥孔长在鳞骨和后眶骨的下部,所以被称为下孔类。下孔类包括★盘龙类和★兽孔类。★盘龙类是最早的下孔类,最早出现在早二叠纪,化石在北美洲较多。人们认为大鼻形类可能是下孔类的祖先,因为早期的盘龙类头骨的结构与大鼻龙形类有点相像。早期的盘龙类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发展为巨大、凶猛的吃肉的类型,典型的代表是异齿龙;另一类是发展为巨大、温顺的吃植物的类型,典型代表为基龙。巨蜥龙生活在早二叠纪,是早期盘龙的典型代表。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是个捕鱼高手。巨蜥龙长约1。5米身体修长,四肢纤细,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样子有点像蜥蜴,但和蜥蜴没有亲缘关系。它的头比杯龙类窄、高且长,嘴里长有锋利的牙齿。岩龙是早期盘龙类中的成员,大小和蜥蜴相仿,身体和四肢十分细长,适合在地上奔跑,生活在丛林里,捕食一些昆虫。基龙与异齿龙同属盘龙类,但它吃植物。它的头骨比例较小,短且扁,其牙齿不像异齿龙的分化明显,而是像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牙齿的形状都相似。它的牙齿不仅长在颌骨上,在口腔上部还长着一丛丛牙齿。同异齿龙一样,它身上也有一个背帆,其脊帆比异齿龙的更加厚重一些。异齿龙是一个凶残的肉食动物,身长可达3米,它的牙齿产生了强烈的分化,前颌骨、上颌骨和下颌骨前端的牙齿大而长,就像匕首一样,沿着牙床生长的牙齿则比前端的牙齿略短。高而窄的头骨很适合附着强劲的颌骨肌肉,能使嘴张得很大,可以有力地咬住猎物。异齿龙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背上生有一个纵向的背帆,在背部中央达到最高,古生物专家认为,这个背脊是用来调节体温的。兽孔类生活在二叠纪中期和三叠纪,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个大陆都有     发现.它们的头部特征比盘龙类要先进一些,是朝着哺乳动物方向发展的爬行类.它们最早起源于溅衰鳄,由溅衰鳄发展为两类,一类是异齿兽类一类是兽齿类,这两类分别演化出不同的类型.异齿兽类是兽孔类的一类,它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主要是巨头兽和二齿兽。巨头兽巨大而笨重,还保留着盘龙类的一些特征. 麝足兽是巨头兽中的典型代表,生活在二叠纪干燥的高地上,性情温柔,以植物为食。巨头兽的身体庞大,体重可能超过500千克。它们当中有一类是专门吃肉的,叫巨鳄兽类;另一类是吃植物的,叫貘头兽。二齿兽是异齿兽中发展的最成功的一类,它们出现于二叠纪中期,到二叠纪晚期已成为当时地球上最常见的动物,其足迹遍布全球,一直生存到三叠纪末期。 水生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先进,它摆脱了对对水环境的依赖。但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它们又回到生活。不过,它们不像鱼类那样用鳃呼吸,而是像其它爬行动物一样用肺呼吸,就像今天大海里的鲸和海豚一样。它们不能长时间地呆在水里,必须不时地把鼻孔露出水面换气。幻龙主要生活在三叠纪的欧洲。它的身体纤细,比蛇颈龙小,还不能完全适应水里生活,它身长、腿短、行动迟缓,常站在水边,伸长脖子捕食水里的鱼,有时也到水里去。贵州龙主要生活在大约2亿1500万年前的三叠纪,其化石最早发现于我国的贵州兴义县,因此而得名。它一般有几十厘米长,它长有一颗小小的三角形的头,头长约为2/5四肢的脚趾间有蹼,可以用来划水。鱼龙是最适合水生生活的爬行动物。它们中最小的不到1米,最大的可达15米。它们有鱼一样的身子,鱼一样的鳍和尾,就像现生的海豚。鱼龙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及北美洲等地,印度也有发现,我国也先后发现了龟山巢湖鱼龙。蛇颈龙生活在侏罗纪至白垩纪的海洋里。它身体又扁又平,最长可达16米,已经完全适应水中的生活。 爬行动物中最为庞大的一类是双孔类,中生代的所有恐龙都属于这一大类爬行动物。它们划分为2大类群:★鳞龙类★初龙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两个颞颥孔。鳞龙类是双孔类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包括喙头类、蜥蜴和蛇,它们都身披鳞甲,在现实的爬行动物中鳞龙类尤其是蛇和蜥蜴,最为繁盛,分布在全球各大洲。蜥蜴是大家再熟悉不过得了。夏日墙上爬着的壁虎;沙地里跑着的变色龙,都属于蜥蜴。蜥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早期,它们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沧龙是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巨型蜥蜴。它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十分短暂,在白垩纪的晚期出现,到白垩纪结束以后就绝灭。它的身体足有10米长,脖子短,鼻子靠近头顶,只要把头顶露出水面就可以呼吸,长有一副吓人的大颚,向内弯曲的长而锋利的牙齿,可以咬碎菊石的壳。它虽已灭绝,但它的远亲巨蜥类还生活在地球上。初龙类在中生代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糟齿类(有古鳄类、假鳄类恩吐龙类和植龙类)鳄鱼、恐龙、翼龙。除了鳄类外,它们都在白垩纪末期绝灭。糟齿类、鳄类、翼龙和恐龙同属于初龙类,所以它们应该算是与恐龙亲缘关系最近的本家。古鳄类是糟齿类中最早和最原始的一种,自晚二叠纪就已经出现。它的头骨部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有腭骨齿和松果孔。它头骨相对较长,尾巴短,四足行走,身体和四肢粗壮,看起来似乎很笨拙。古鳄类的典型代表有引鳄、加斯马吐龙(弯嘴龙)。无齿芙蓉龙产于我国湖南桑植中三叠纪,也是槽齿类的一个成员,外表也像鳄鱼,但头很小,喙较短,有一个像鹦鹉一样的角质喙,上下颌没有牙齿,靠角质喙来取食。背上长着一行长长的背棘,在它活着的时候,这些背棘之间有皮膜相连,通过它来调节体温。假鳄类是糟齿类中最为主要的一类,在三叠纪的时候分布很广,一般认为它们是恐龙的祖先。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它们变化较大,主要是一些肉食者,在三叠纪结束时绝灭。恩吐龙类的头很小,牙齿很弱,以植物为食,为了保护自己,抵御敌人,它们身上披上了坚实的铠甲因此身体较重,只能用四肢着地行走。只不过它的前肢明显短于后肢,推测它是由假鳄类变来的。中鳄类是进入侏罗纪后由原鳄类演化来的。侏罗纪时海平面曾上升,陆地面积缩小,许多中鳄类很好地适应海里的生活,自由自在在海里捕食和嬉戏。如真蜥鳄、狭蜥鳄、地蜥鳄。鳄类  到白垩纪,一些新的成员加入了鳄类的大家庭,一类是西贝鳄类,它们的老家在南美洲,主要代表有西贝鳄和波罗鳄;另一类是真鳄类。它们迅速替代中鳄类,并朝着三个方向发展,分别是鳄、食鱼鳄、钝吻鳄。真鳄类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后来由于全球气候一度变冷,它们所生活的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变小,其活动范围也就缩小了。翼龙类 早在石炭纪,一些昆虫就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而脊椎动物却在三叠纪,才飞入天空。飞向天空的带头兵是喙嘴龙类,在侏罗纪晚期出现了与其相似的翼手龙,在白垩纪出现了体形庞大的无齿翼龙。翼龙是会飞的肉食爬行动物。它们常常在水面上飞翔,一旦发现猎物,就迅速俯冲下来,捕获水中的鱼类。翼龙与现在的飞行哺乳动物—蝙蝠相似,它们的两翼是皮膜,靠扇动皮膜在天上空中飞翔。喙嘴龙是一种出现较早的翼龙。它身体的某些特征,还保留着它祖先初龙类的特点。头部有两个颞颥孔,一个长长的喙,鼻孔长在喙的后部,长长的牙齿斜着向外刺出。整个身体只有约0、5米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个椭圆的尾翼,覆盖着一层皮膜,用来掌握飞翔的方向。前肢的骨骼中空,内部充满空气,用来减轻身体的重量,增加飞行的高度。它的前肢十分强壮,从腕部伸出一节骨头。叫做翼指,它的前肢第四指极度拉长。作为皮膜支撑的主要骨骼,第五指退化,前三指成钩状,休息时可将这三个钩状指作为悬挂在树枝和峭壁上休息的工具。凭借着强壮的胸肌,翼龙类从此进入天空。翼龙手类是侏罗纪晚期从喙嘴龙类演化而出的一种新的翼龙。它甩掉了喙嘴龙的长尾巴,只有一条很短的尾巴,它们的翅膀很宽,但前后很窄,嘴里的牙齿大大退化,颌变成了像鸟一样的喙。这时候鸟类已经登上自然历史舞台,同翼龙一起分享天空。披羽蛇翼龙是世界上最大的翼龙,两翼张开可达15米宽,比两卡车还要大。据古生物学家研究,披羽蛇翼龙可能经常吃一些恐龙的尸体,就像现在的秃鹫一样,喜食腐肉。四、         早期的鸟类始祖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鸟类化石。它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晚侏罗纪的石灰岩中,自从1860年首次发现羽毛化石起,总共发现7块鸟类化石标本。始祖鸟的大小像乌鸦,如果没有在标本上发现羽毛,它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中华龙鸟发现于我国著名的化石宝库—辽宁北票地区。它究竟是龙还是鸟以及它生活的年代仍然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孔子鸟化石也是发现于我国辽宁的北票。它生活在侏罗纪末期。孔子鸟可能和始祖鸟一样,是早期鸟类不同的分支,并不是最早的鸟类。三塔中国鸟发现于我国辽宁朝阳早白垩纪地层中。三塔中国鸟的体形比鸽子略小。口中还长有牙齿,喙部也比较尖锐,股骨较长,爪大而且锋利。三塔中国鸟可能是早期比较凶猛的鸟类,是现代的一些猛禽类的祖先。 五、         早期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它们与爬行动物都有那些区别呢?首先在哺育后代上,哺乳动物大部分是胎生(少数是卵胎生,如针鼹、和鸭嘴兽),要给它的幼子喂食乳汁,而爬行动物大部分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如鱼龙);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爬行动物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多数爬行动物的头骨上仅有一个枕髁,只有一些似哺乳动物才有两个枕髁,哺乳动物全部有两个枕髁;爬行动物的颈椎有颈肋,而哺乳动物没有颈肋,颈肋已经和颈椎愈合在一起;爬行动物一生都在长个子,而哺乳动物到了成年以后,个子就停止生长。摩尔根齿兽 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也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但是早在恐龙出现以前,哺乳动物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哺乳动物是摩尔根齿兽类。这是跟老鼠大小差不多的动物,有着纤细的下颌,牙齿已经高度分化,与强大的恐龙比起来,它们是那样的弱小,白天只能躲起来,以躲避肉食动物的攻击,只有晚上出来觅食。三锥齿兽 进入侏罗纪,哺乳动物的家庭也逐渐热闹起来,古兽类和对齿兽类相继加入,早期哺乳动物根据它们的牙齿齿尖排列方式来划分的。到了侏罗纪,哺乳动物中已经出现了像猫一样大小的种类,它们叫三锥齿兽,这是一种肉食性的哺乳动物,牙齿已经有明显的分化,捕食昆虫,有时也捕一些小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逐渐发展的哺乳动物 到了白垩纪,哺乳动物中的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出现。古生物学家还认为,单孔类哺乳动物的祖先在这时候也已经出现。恐龙的绝灭,哺乳动物的繁盛 在距今6500万年前,所有的恐龙、鱼龙、翼龙等大多数爬行动物遭到到灭顶之灾,突然在地球上消失。爬行动物只剩下了鳄类、龟鳖类、蜥蜴、蛇这几种。直到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才迅速繁盛起来,各种各样的类型迅速出现在地球上。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海洋里也有一些类型。 六、 人类的演化历程根据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从诞生到现在至少经历六百万年的漫长历程。其间经过了撒海尔乍得人、原初人(千喜人)、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猿人)、智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n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它们与猿类的最主要的区别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n         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有明显的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容量,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n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俗称猿人。其化石在发现之初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万年前。n         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元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期解剖结果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