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新华税务代办公司:黑龙江省巴彦县驻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5:11:20
黑龙江省巴彦县驻军  

  (一)、清朝时期

   旗营(又称武营) 清代中叶呼兰河流域以东无经常性驻军。为了保护参苗,每年8月冰消雪化后派齐齐哈尔、黑龙江城和墨尔根等处兵丁前来"践更巡徵",一俟江河封冻即撤回防地。后由于防禁未严,加之田土日辟,民事日繁,治安日益复杂,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呼兰城守尉治理呼兰一带(包括巴彦、绥化等地)。清政府由齐齐哈尔移拨满洲、达斡尔、索伦、汉军及从伯都讷捕珠队移的瓜尔察兵(注:瓜系依彻满洲),自副总管下计官兵520名驻防呼兰。其后兵员屡有增减,到咸丰末年(1861年)少陵河流域及蒙古尔山以东一带田土日辟,民户增多,于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理事同知厅治巴彦苏苏,同时增设副兵200名及笔帖式2员巡弋四境,但因幅员辽阔,官兵少,稽查难周,颇有鞭长莫及之势,故于同治八年(1869年),议准设呼兰厅旗营驻防(旗营衙署在今县医院路西)。驻军来源系从墨尔根(今嫩江县)城拨来之索伦佐领,骁骑校各1员,防御4员,并新添设骁骑校3员,笔帖式2员,领催16员,甲兵200名(100名由呼兰副哨甲兵200改为100),其余由齐齐哈尔、墨尔根、巴尔虎、索伦佐领内挑选补充。并由甲兵、领催内挑委笔帖式2员,七品顶戴委官4员,计有官兵227名,另有副甲100名,分别编为正黄、镶黄两旗,由佐领加协领衔1人,防御加佐领衔4人统帅,驻军兼办巴彦苏苏武营事务,其职责为"稽查盗匪,兼卫地方"。巴彦苏苏武营委协领为额哲通额,到任不久即因捕获邻省窜匪有功赏戴花翎。

  巴彦苏苏武营辖区木兰、通河以及绥化、庆安一带,因地域辽阔,管理不便,经委协领额哲通额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奏准,将巴彦苏苏旗营兵弁227名中,抽出113名分驻北团林子(今绥化县),仍归巴彦苏苏委协领统管。

  光绪五年(1879年)裁呼兰城守尉改设副都统,所辖军队分为两翼八旗十六佐领。丰绅托布奏请将巴彦苏苏武营现有官兵全行移驻北团林子,旧有官兵共为277员,并将陈编正黄、镶黄两旗改为左右翼正黄、镶黄、正自、正红四旗,归委协领统率,在北路巡查捕盗。巴彦苏苏武营另添设协领1员、佐领4员、骁骑校4员,无品级笔帖式2员,领催16员,甲兵184名,内添设委笔帖式4名,委官4员,均不开底缺,仍食原饷,并将旧有副甲100名改为正兵,合共311员,编为上述四旗,归协领管束,在南路稽查捕盗。合北团林子四旗为八旗,南北两路均归呼兰副都统节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巴彦苏苏驻防镶白、镶红两旗。十一月经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请,巴彦苏苏协领移驻东兴镇,时苏境仅有协领1员,佐领、骁骑校各6员,无品级笔帖式4员,委笔帖式6员,领催24名,甲兵72名。

  练军始于光绪六年(1880年),初名海防营,黑龙江将军定安抽调各城在役额兵及西丹(即不在军籍的八旗壮丁)编为马队两营1 000名,常年训练,步队18营9 000名,轮班操练。光绪八年(1882年)将军文绪加以调整,增加呼兰地方马队,同年六月改名练军。从奉天、天津调来教习和炮械进行训练,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墨尔根和布特哈等城共有练军74小队步兵,16中队骑兵,4中队炮兵,计4 400余人。时巴彦苏苏驻有练军马队50名,委参防校1员,步队100名,委营总1员,正副札兰(即骁骑校)各2员。北团林子驻马队1OO名,委参防校各3员,步队100名,正副扎兰各2员。北团林子步队,巴彦苏苏委营总管带,均节制于呼兰城委统领;巴彦苏苏、北团林子马队,均归呼兰马队委营总节制管带。步队按装备分为洋枪队、抬枪队,青龙阵(以刀矛等兵器为主)。

  镇边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以卫边防,锁边军本由海防练军归并,同时也兼招汉民,全省计有马队6营,步队1O营,步队每营兵丹500名,马队每营兵丹250名。当时驻巴彦步队1营,双庙子马队1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兵入侵,步队溃败,镇边军遂裁撤。

  制军 即旧时之八旗兵,光绪二十六(1900年)十二月设。是时帝俄军队入侵,清朝军队不能抵抗而又盗匪横生,黑龙江将军萨保惧怕帝俄势力,不敢募兵,故假制军之名,旗汉杂收,凑成步队2 000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增马队250名。以1O兵为1棚,10棚为1哨,5哨为1营,分驻各地巡防缉盗。当时巴彦、双庙子各驻1营。此军初由呼兰副都统节制,后归黑龙江将军统辖,旋即改为巡警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闰八月十二日(公历10月5日)帝俄军队千余人入侵巴彦苏苏城。次日,俄军武官吉明戒夫率兵200名留驻巴彦城内,余皆退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日俄战争暴发后帝俄军队撤出。

  巡警军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署将军达桂,署副都统程德全以"地方不靖,外交困难"为由,请改"制军为巡警军"。巡警军分中、左、右三军,中军为马队,左军右军为步队。中军4营,马步各2营;左、右各3营,每营5哨。巴彦驻马队两哨,步队1哨,西集厂驻马队1哨,赵湖窝堡(即兴隆镇)驻步队1哨,滴达嘴子(即老巴彦港)驻步队1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巡防队。

  游击马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署将军程德全议设绥(绥化)、海(海伦)、巴(巴彦)、兰(呼兰)游击马队两营,系由乡团游勇编成。一营驻呼兰城南双口面,韩增店屯,一营驻绥化。光绪三十三年双口面马队移驻巴彦州,而移绥化之队驻双口面。每营有管带1员,帮带2员统管,下辖哨官4、哨长5、十长20,正兵180名。

  巡防队右军有马队3营,每营3哨,每哨40人,步队1营,每营3哨,每哨80人,共有官佐兵夫858员。巴彦州于宜统元年驻有马队3哨,滴达嘴子驻马队1哨,炮手会驻马队1营。

  客军境内客军有武卫左军,为原提督宋庆所统之毅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改为武卫左军。宋庆死后,由提督马玉琨代之,驻卫京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共有马队2营,每营250人,步队7营,每营500人,炮队1营400人,由帮办、副都统比源率领北戌呼兰一带,在赵湖窝堡(兴隆镇)驻步队1营,计官兵500人。

  奉军后路马队5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到防,统领为副将吴俊升,每营5哨,每哨40人,赵湖窝堡驻马队1营,计200人。

  宣统元年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对黑龙江军队进行整饬改编,将巡防营原三路增编为五路,仍以巴彦、汤原、大通(今通河县)、木兰等地为右路防地。统领驻巴彦州,原系马队2营、步队1营,改编为马队3营,步队1营。

  (二)、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改原清代巡防队为黑龙江军,原右路军为黑龙江省第五路军,将弁仍旧。民国3年又改为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洲。该师第一旅驻巴彦县城(司令部设在现县医院路西),旅长为原右路统领巴英额,辖区有巴彦、木兰、通河等地。在县城、西集厂、赵湖窝堡、滴达嘴子(老巴彦港)分屯军队。民国5年奉系连长王喜庆统独立连马队50人驻兴隆镇南大营。民国6年(1917年)后,随着时局的动荡,黑龙江发生了以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洲与省长兼督军毕桂芳相互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趁时局混乱之机,奉系军阀插手黑龙江,时有黑龙江陆军步兵第二旅(旅长王南屏)和韩光第旅驻防巴彦。民国8年(1919年)王瘸子连骑兵马队50人驻兴隆镇南大营。民国10年,驻军司令石得山部刘晓露一个营驻兴隆镇南大营。民国13年(1924年)省防军第二旅二十四团(团长杨安平)驻兴隆镇,团部及一营驻南大营,二、三营驻北大营。

  民国9年(1920年)由于警团单弱,遇匪救应不及,拟从各属调警察以三或四县合编联防,名为游击队,全省划7个游击区。巴彦、木兰、通河、汤原县为第六游击区。由于游击防区范围太广,抽警编队警力:长薄,又议以县为单位,警团混合编成游击队,邻县互应,各县联防。经过几次整顿,游击队先后编成5l营,本县属绥兰道辖,驻游击队4营,官佐60人,兵夫889人,共949人。

   民国13年(1924年)5月吴俊升任黑龙江督军期间,将游击队按陆军编制改为省防军,共7路,本县为第1路,驻骑兵第4营4个连,官佐12人,兵夫195人,第5营4个连,官佐16人,兵夫195名。民国14年(1925年)1月将省防军又改为保卫团,一年后又改为骑兵游击队,绥兰道尹常荫槐兼任绥兰道游击队统领。本县编为骑兵5队共800人。民国16年(1927年)2月,吴俊升通令改游击队为警备队,本县驻骑兵第六、第七两营,官兵414人。

  (三)、伪满时期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军及伪国军先后占据本县。伪大同元年(1932年)9月23日,日本关东军一个小队(约30人)在队长岩间的率领下侵入本县,驻城内东大营。伪大同2年(1933年)冬,伪满国军第十八旅二十四团(隶属于伪第四军管区)约400人分驻巴彦、兴隆两镇。伪康德2年(1935年)日本关东军十五联队第九中队和五十联队一部侵入本县,分驻在巴彦、洼兴、龙泉等地。伪康德6年(1939年)日本关东军两个连驻进兴隆镇火车站。伪康德10年(1943年)日本关东军三七二部队之小林部队驻扎兴隆镇铁路东南场子(现巴木通林业局)。

   伪满时期,除日本侵略军和伪满国军外,抗日武装在本县多有建立,并给日伪统治者以很大打击。1932年4月以北平大学生张甲洲组织的巴彦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200余人(多时达2 000人)活动在洼兴一带。1941年7月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由铁力经庆安进入本县,分两个小分队,一队由朴吉松(鲜族)、于天放等率领,活动在天增、山后、兴隆一带,一队由张瑞麟等率领,活动在东部沿山区。另有徐泽民率20多人的抗联小分队,从肇源经呼兰县白奎堡进入本县,活动在西集、康庄一带。

   (四)、解放后驻军

  1945年8月26日,苏联红军进驻巴彦,约一个连百余人,后又进驻一部分,驻防在原发电厂院内和新民校(即现巴彦一中),1946年撤离。同年,哈北军分区司令部移驻巴彦县,下属四、五、六3个团,后改成东北民主联军师部,司令部设在现公安局北侧消防队位址。同时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也进入本县剿匪,不久开赴前线。1947年7月县城驻有独立二团,1948年开赴前线。县城及各区有县大队和区中队,负责地方治安和巩固政权工作。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本县于12月从翻身农民中动员2 000余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团。团部及一营驻扎原德兴源杂货铺(现煤建公司路西),双发成烧锅(今种子公司)和义和栈油房(今制油厂)各驻一营,经训练3个月,于1951年2月开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斗。1960年后本县只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巴彦中队,任务是看守监狱。行政组织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巴彦县人民武装部负责征兵及组建、训练民兵等项工作。

  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直属8798部队对本县进行了军事测绘,翌年完成任务后撤防回籍。1966年将武装警察中队由公安局领导改归县人民武装部领导,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巴彦县中队,1974年又划归公安局领导,仍恢复武装警察部队番号。1967年2月,黑龙江省军区某部医疗队来本县"支左"。1978年7月,沈阳部队某师在洼兴地区搞野营拉练,8月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