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菜炒肉的做法:没有中国的中国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01:41

没有中国的中国热

● 黄浩威(2011-02-06)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1月25日,著名的台湾文化研究学者陈光兴到伦敦演讲,讲题是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1960年的一个讲座“以亚洲作为方法”。陈光兴提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沟口雄三对当时汉学家的警惕:千万不要做“没有中国的中国学”。虽然沟口的矛头主要指向那些将中国妖魔化或唯美化的日本汉学家,但将这样一个反思视角放诸新加坡,仍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当新加坡媒体不断充斥着“中国崛起”、“中国即将成为本世纪取代美国的超级强国”、“汉语将是全世界的优势语言”、“将来的世界是华人的世界”等话语时,以华人占大多数人口的新加坡是否应该认为自己搭上了中国经济的顺风车而沾沾自喜?我们对现代中国的想象是否仅仅停留在其经济实力层面上?如果是,到底哪些原因造成?除了经济价值的利害关系以外,我们是否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思新加坡的中国热?

  首先,上述看似肯定中国、以中国为中心的媒体话语背后,实际上跳脱不了殖民冷战的思想结构。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殖民历史背景、建国独立运动以及反共意识形态,使不少新加坡人对中国建构了一个极为负面的刻板想象:经济落后、政治专制、文化保守。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欧美国家与中国和前苏联的冷战格局,更加强了这种既定观念。这种影响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到了今天,当人们与中国人交往或评价中国,总受制于冷战的狭隘视角,新加坡更不在话下。于是,当中国经济发展起来,到中国旅游的新加坡人突然见识到其大城市的繁荣兴盛,也感受到其现代化的惊人程度——我们因此惊喜地喟叹:他们终于赶上世界了。

  然而,这个世界到底指什么世界?也许,更准确说,所谓的“世界”也就是西方的发达国家。有过殖民历史,常因殖民者留下的制度和遗产而感到自豪,却从未对殖民历史和政治进行过批判性而深刻反思的新加坡,难免不假思索地把西方作为评估自己或他国的绝对标准,而这是绝大部分亚非拉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现在,当长期以经济务实主义为信仰的新加坡面对强大的中国时,看到的是一个以西方经济发展为标准的中国,而不是有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的中国。这种肤浅的认识,当然会促使新加坡巩固两国的外交关系,从中换取经济利益,但却无法去除国人进入中国较落后地区时所产生的歧视,也无法让他们了解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所面对的挑战,更无法明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相辅相成的政治与历史背景。设施完善的城邦格局,给新加坡人生活带来不少方便,却也培养了我们的优越感。只要他国的社会或文化现象超乎经验或想象的,都一律不符合(西方的)发展标准。

  要如何超越这种狭隘的思想局限呢?也许,以去帝国主义和反思殖民主义为目标的陈光兴所提出的一个视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亦即以“亚洲作为方法”:透过亚洲视野的想象,亚洲不同的国家可以相互参考彼此的社会,反思自身的现代性经验。新加坡在认识中国的时候,是否能抛开以西方经济模式为标准的视野?中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历史关系是什么?亚洲不同社会的历史、文明、宗教和殖民经验是否能提供另一些参考价值?否则,在殖民冷战思维的宰制下,我们将永远不自觉地向着与亚洲有着不同现代性经验的西方国家,而新加坡对中国的政经和文化的热烈关注和投入,也将是一种没有中国的中国热。

  (作者为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中国与亚洲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