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盒粉碎机:一件木质漆盒的保护修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37:31

一件木质漆盒的保护修复

2010年12月02日 11:13.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作者:张芳    来源:《文博》2010.4张芳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此件木质漆盒图案古朴精美,针对此件器物表面污垢、断裂、缺失等病害状况,保护修复主要包括表面清洗、粘接、补缺、打底、作色、上光、抛光等手段,使漆盒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具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关键词:漆盒、性能、清洗、黏结、补缺

引言

中国漆器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

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漆器以其轻便、耐用、华贵等特性,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如:食器、酒器、乐器、家具、舟车、建筑以及兵器……正是由于他在生活中的广泛普及,才有楚汉漆文化的辉煌。以至南北朝时期,由于瓷器的兴起,作为食器的漆器部分被物美价廉的瓷器所取代,不过家具、建筑等仍是漆器的世袭领地,所以宋、元、明、清朝等,依然是漆艺的盛世。宋代广为流行的“一色漆器”自不必说,明清的生活漆器更是相当普及,大到床、轿、舟、车,小到杯、盘、盅、碟,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无不与漆有缘。

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清末民初时期的漆盒,作为当时上层社会使用的食盒,无论从形制、工艺、图案都极为考究。正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漆盒的盒盖与盒身契合处有很多小的磕碰痕迹,另有裂缝、缺损等病变,急需利学有效的修复,使其稳定而长久地保存下去。

一、漆盒概述

1、漆盒的工艺和艺术风格研究

此件木质漆盒形状为圆形,四周为荷叶边,直径约46厘米,总厚度约13厘米,其中盒盖厚度约8厘米,底托厚度约5厘米。胎骨为承传千年的传统木胎,漆盒外装饰工艺采用生漆为底,配之描金工艺,漆内直接采用生漆髹饰,漆盒上着明清特有的珊瑚红色、松黄色,这种金银薄髹的技法是用漆调和金银,制成含金蕴银的漆彩,先用金银箔制成金银泥,调漆后呈淡黄或白色,再与其他颜料组合,创造性地调出了珊瑚红、松黄、松绿、橘黄、苹果绿等漆色,打破了传统漆器只有红黑两色的限制。此漆盒底部有8个类似山字形流线造型足部,边沿描金勾勒。漆盒顶盖和四周的图案为抽象忍冬卷草纹,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富丽华美的风格。漆盒底座四周图案为描金回纹.寓意吉利深长。

2、保存状况

漆盒表面污垢相对较单一,主要是积尘和油垢附着表面,黏结部位有胶体残留现象,但是由于盒身四周不是规则圆形,而是由16片荷叶边首尾衔接,所以在凹陷部位积尘严重,突起部位也存在大小不一的磕碰,少量油垢主要存在于漆盒表弥漫和四周花纹图案附近。

盒盖外侧表面覆盖灰尘、油垢、多处有刮擦痕迹,盒盖内侧有大量灰尘,拐角有细小蛛网,盒盖内外边沿多处漆层有磨损、磕碰,个别边角木胎有少许剥落。漆盒底座表面覆盖灰尘、少量油垢,足部与盒底空隙内灰尘积累较多,底座内外边沿多处漆层有磨损,个别边角木胎也有少许剥落,底座内侧有一条长约12厘米左右的裂缝,从底部蔓延到口沿。漆盒底部8足损坏较严重,其保存状况是:一个完全缺失,两个缺损二分之一,三个缺损四分之一,一个在二分之一处断裂,仅有一个保存较完整。(见图1、表1)

二、保护修复思路

中国漆器工艺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门类齐全工艺成熟,明清时期的漆器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生漆得精制也有了进展。此件漆盒在继承中国漆器传统修复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使漆器的修复更具科学性,同时保留漆器的艺术美感。具体的修复技术路线是:通过表面清洗、翻模修补、粘接补全、作色抛光,由于天然生漆漆膜坚硬富有光泽、耐磨、密封眭好、绝缘陛好、防辐射、耐油耐溶剂、耐水抗潮、耐热、耐化学介质腐蚀,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所以不必做表面封护处理。

表面清洗点到为止,保持漆盒古香古色的韵味,个别细小裂缝及微小变形尽量不动。漆器用木,贵在体轻质坚,耐打磨不起绒,木性稳定以防弯翘、变形、开裂,考虑到需要补缺的部位是漆盒的足部而非盒身,足部需要承受整个漆盒的质量还要耐磨损,但足部又与漆盒盒身盒盖相对独立,考虑到这点,翻模补缺材料选用环氧树脂而非木质。制作加工工具也是机械工具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手段、现代的修复理念最小干预材质,最大程度的体现文物的艺术、历史和科学性,最有效延长文物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最终要做到修复后的文物既能体现器物的完整性,又能尽量恢复其固有的外观风格。

三、修复过程

1、建立文物修复档案

(1)对此件漆盒进行编号,填写文物修复卡片,包括其无来源、年代、材质、文物特征、保存状况等,为漆盒的修复提供详细的文字资料。

(2)对漆盒进行多角度的照相记录,反应文物修复处理前的状况。

(3)绘制详细的文物保存现状图示、病害图标。(见图2)

2、清诜

(1)表层灰尘的清洗

该器物90%以上覆盖灰尘,用去离子浸湿棉花在表面仔细擦拭,清洗后将器物放于阴凉通风处使其自然干燥。

(2)表面油垢的清洗

漆盒表面基本都有油渍、油垢,用丙酮清洗。

(3)局部已黏结部位的清洗

对于已用粘结剂黏结的部位,用沾有丙酮的棉花覆盖在该部位使粘结剂软化,再用手术刀剔除。

3、黏结

木质漆盒的黏结通常使用环氧树脂类粘结剂。目前,国内的环氧树脂类粘结剂品种较多,用于木质漆盒黏结时要注意,粘结剂应具有无色透明、弹性好、黏结强度高、抗老化性能好等特陛。

使用环氧树脂粘结剂可逆性差,可在黏结断面处涂刷10%PARALOID B72丙酮溶液作为隔离层,通过溶解隔离层,使不可逆胶“转化”为可逆胶。另外,环氧树脂修补的部位必要时可以用加热的手术刀剔除,确保文物修复的可逆性。

(1)双组份环氧树脂粘结剂

(2)液态环氧树脂粘结剂

主要适用于裂隙、裂缝的灌注黏结。

(3) 502胶

主要适用于小片较薄、较脆的黏结。

4、补缺

(1)翻模

由于漆盒足部保存完整的只有一个,所以以唯一完整的为基础进行翻模。首先将滑石粉涂抹在足部表面,并在蜡片一侧也涂满滑石粉;接着在酒精灯上或者红外灯下烘烤蜡片达到适当的柔软度,把涂有滑石粉一面的蜡片覆盖包裹足部,趁热按压蜡片使其完全贴合。将调和好的补缺材料缓慢灌入模具中,边灌边轻晃蜡片模具,使气体排出,以免成型后内部或表面形成大量气泡。最后将倒入补缺材料的蜡片模具放置在平稳处,待其固化。

(2)选取补缺材料

此次漆盒的补缺材料是环氧树脂+矿物颜料+填料,填料选择的是滑石粉。

(3)补缺

将翻好的一块模用胶带纸固定在桌子上,把调好颜色的环氧树脂填入模具内。待环氧树脂完全固化后,取下模具,用手术刀、牙钻或者自制工具修整形状,黏接在漆盒底部足缺失部位,用夹子或者胶带纸固定使其不发生移位,待粘结剂完全固化后。补缺完成。(见图3)

5、打底

打底在漆器修复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打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修复后的最终效果。对器物打底主要是对器物黏结细缝、补缺部位进行填补、打磨处理,使黏结表面与器物原表面凹凸—致,光滑平整。

6、作色

此次作色使用的是丙烯酸颜料,采用手工描绘与机械喷涂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使补全部位具有可辨识性,此次修复只是进行了基础颜色的作色处理,并未在其表面描金。

7、上光

为了使补缺补位的色泽与漆盒原有色泽相匹配,对作好色的部位进行上光处理,用毛刷将调制好的清漆均匀涂刷在器物作色部位,放置阴凉干燥处使其自然干燥。

8、抛光

利用柔性抛光工具对整个漆盒的表面进行修饰加工,使漆盒产生自然的镜面光泽。

9、修复资料的整理汇编、完成修复报告

所有的修复步骤完成后,对修复后的器物照相、绘图、填写修复卡片、完成修复报告(图4,5,6)。

四、总结

漆器是我国传统的手工工艺,其外表美观,轻巧牢固,耐腐蚀,防水浸,工艺精湛,集工艺与实用为一体,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统的漆器修复方法因老艺人谢世,工艺基本失传,该漆盒的修复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原则上修旧似旧,细小裂缝以及微小的变形维持原状基本不动,碰磕之处,复原如初。残缺部分用环氧树脂与其它材料加颜料合成进行补缺。在材料合成过程中,雕刻加工雏形,等补缺处完全干却后用微型电动牙钻配合手工雕刻进一步深加工。其纹饰、图案、色彩均以旧器为范本加工复原,不能有点滴臆造,完工后再用合成漆做色,最后做旧,一件完整的明末清初旧漆盒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样的修复符合现代文物科学修复的可辨识性、安全耐久性、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此次修复,可以解决陕西历史博物馆漆盒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大限度的体现陕西历史博物馆漆盒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给参观的游客以更直接的感官认识,再现历史风貌。

参考资料:

1、王性炎:《中国漆史话》,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甘景镐:《生漆的化学》,科学出版社,1984。

3、许静:《中国传统云纹设计的初步探讨》,艺海,2008.2。

4、赵桂芳:《漆器和漆器保护概说》,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3。

5、陈振裕:《中国历代漆器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江汉考古,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