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人民医院官网:赵汉雄:物种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9:57

 

物种是怎样形成的

赵汉雄

 

众所周知,达尔文视物种形成为进化论的中心问题。但从《物起起源》发表150年来并未解决。原因在达尔文将物种形成问题和实质进化问题捆绑在一起,要求一揽子解决,徒使问题复杂化。现已有确切实例可证:物种起源与性状起源并不同步。下面摘抄《生物化学教程》(沈仁权等,1993)有关内容:

C4植物的起源是,植物在高温干旱环境下突变出一种独特的酶,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碳氧化酶(简称PEP羧化酶)能在C3循环之外固定CO2,并将之输送到维管束鞘细胞,再由鞘细胞的叶绿体传给叶肉细胞叶绿体,加入C3循环…。适应这种新变化,维管束鞘细胞贮满大型叶绿体(C3植物维管束鞘细胞无此现象),用显微镜可观察到很特征的“花环结构”,此与C3植物相区分的性状。追查C4植物的分类学分布:单子叶植物的禾本科(约占C4植物总数的75%)其次为莎草科;双子叶植物中C4类型植物较少,分布于藜科、大戟科、苋科和菊科等十几个科;甚至在同一属中,热带种是C4植物,温带种是C3植物。

性状起源可以突破以物种系谱的建制,充分说明把物种形成和性状起形成放在一起解决是不可能的。达尔文学说的这一漏洞也被分支系统学(亨尼希,1950)抓住,倡言以性状发育程序建立分类学,这场争论远未竟时。鄙意物种起源与性状起源应分离和分别解决。本文只讨论物种形成问题。

 

物种形成的要点是在生殖隔离的形成。欲寻生殖隔离应从生殖过程中求。生殖过程是始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受精→合子形成”为止。这几步早在染色体遗传学中已很清楚了。究竟哪一处可以落实生殖隔离呢?在减数分裂前期,可看到联会现象(即无序散布的染色体们会寻找同源者进行配对),联会失败,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从而不生后代。有例可证:马、驴杂交生骡,马(2n=64)与驴(2n=62)不同种,种间杂种骡(n=63)为何能活下来?检查杂交后的过程,只有“受精→合子”两步。当骡生殖时就要从减数分裂开始,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是不配对的,联会失败,不产生正常配子,骡就不能生育,生殖隔离就实现了。所以将生殖隔离的环节定位在联会上是正确的。本例还有一条启示::不被联会的染色体是被视为非本物种的染色体。那末,思考从原种变出新物种,就只要考虑本是可以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怎么会变成不可配对的“异源”染色体?

 

染色体遗传学发现过“倒位现象”(即一条染色体发生断裂,断片又倒转接上),倒位染色体能以“倒位环”形式与同源染色体联会,所以倒位染色体能遗传下去。但如倒位染色体再发生倒位,那倒位环必定更难形成,直到再不能形成倒位环与对方联会(估算只要积累3次倒位即成),这条染色体就变出体制外了。

从原种变出新种无非就是由原种的染色体组异化为新种染色体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里记载过在果蝇实验室曾出现的一个果蝇倒位品系,它与野生型性状完全相同,但与野生型杂交不育,显然有了生殖隔离。杜布赞斯基没有报导倒位果蝇的培育过程。今用染色体结构性畸变推导之:【本文用英文字母标染色体:大写表原种染色体;小写表异化染色体。下同】

果蝇4对染色体(AABBCCDD)中有一条A染色体被异化为a,此时染色体组为(AaBBCCDD)。 AaBBCCDD减数分裂时,a将不与A联会,(其余3对是联会的)。A、a只能由它们随机占位参与减数分裂。A、a在分裂面同侧,分裂后得到(3-Aa)和(3-0)型配子,全属无效配子;A、a分在分裂面两侧,则分裂后得到(3-A)和(3-a)型配子,属有效配子。所以a有机会遗传、扩散(虽然a开始时仅有1条)。只是AaBBCCDD的生殖率比AABBCCDD的生殖率降低50%。如从后代Aa×Aa中产生aa纯合子,在纯合子里a与a能正常联会(不出现倒位环),所以纯合子的生殖率又恢复为100%,aa BBCCDD纯合群壮大后,又可异化出B染色体(记作b),照上述过程可得aabbCCDD纯合群;接下是从aabbCCDD中异化C得到c,照上述途径可得aabbccDD群;;最后从aabbccddDD中异化D,就得到aabbccdd。此生物的染色体组为abcd,与原染色体组ABCD全不联会,不就是生殖隔离了吗?只要染色体断裂、倒位时不破坏原有的性状基因(因为DNA上仅10%是基因编码),那样,既与野生型外表性状帖式无二(因为异化染色体仅改变结构,其上的基因仍与正常染色体相同),又与野生型有“完全生殖隔离”的倒位果蝇是可以生成的。

 

迄今为止,在自然界发生的新种形成,且已被科学确切追究过的实例仅有1例,为C.L.赫斯金斯(1931)报导的大米草新种(Spartina tonnsencli,2n=126),它由欧洲本地大米草(S.stricta,2n=56)与美洲大米草(S.alterniflom,2n=70)自然杂文;杂合子本不育,但单倍体值株(n=63)生长时经自然发生的染色体加倍,克服了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的困难,从而得到能独立遺传的新物种。此例虽为孤证,但学理清楚,可重复实验,影响极大。已普查了显花植物2723属15193种,多倍体物种数有7596种(高达50%!),足以令人信服:在显花植物中多倍体新种形成是真实发生过的。

本例值得奉达尔文为圭臬的进化学家细细品味,物种形在自然界必是无数次发生过,大米草新种仅算一个随机样本,你可以说它不典型,但此例与达尔文说的“不定变异—自然选择—性状分歧—变种亚种—新种”成种过程丝毫不搭界。即便不典型,总还是成种实例;典型的成种“实例”总该与之有某种实质性共同处。我以为实质性共同处是①成种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变异;②生殖隔离的物质机制在联会中。

讨论物种形成问题,杜布赞斯基是不可不提的前辈。杜布赞斯基1927年赴美,一直在摩尔根果蝇实验室工作,亲见倒位染色体和果蝇倒位品系,为何这位智者没有提出染色体变异成种?杜氏初期是研究倒位染色体的选择优势,还设计“生态龛”将倒位果蝇与正常果蝇同时接受自然条件的选择,倒位果蝇并无选择优势,结论只能停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态现象。杜布赞斯基转向穆勒的突变实验,一则突变基因可遗传;二来突变不定向性可与达尔文“不定变异”接轨,于是全盘继承了自然选择说,创建了新达尔文主义(综合学说)。综合论的物种形成理念完全秉承达尔文(仅对“隔离”有突出强调),在此分析其一个实例:

暗柳柳莺,此鸟分布广,可分5个亚种:①新疆亚种(P.t.viridanus)分布在新疆西部、北部,国外延伸到中亚部份地区,西伯利亚西部直到欧洲北部;②拉达亚种(P.t.luloui),分布在克米尔地区,其北端与新疆亚种衔接,两者相遇杂交;③指名亚种(P.t.trochiloides),分布在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云南西部和四川南部,其西端与拉达亚种衔接杂交;④甘肃亚种(P.t.obscuratus)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四川西部,在四川与指名亚种杂交;⑤东北亚种(P.t.plumbeitarsis),分布在东北,内蒙和西伯利亚东部,其南端与甘肃亚种间未发现有衔接区,其西部与新疆亚种在萨彦岭一带相遇则不相交,已形成生殖隔离。

综合论的一位创立者迈尔,曾这样评论:“当一个现存物种被分隔成两个种群,他们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加到不能繁殖的程度,新的物种就诞生了。这是迷惑了达尔文的一个生物学难题的答案”。真不知是迈尔看到暗绿柳莺后得此概念,还是暗绿柳莺 “实践”了综合论的成种理念?事实与理念符合得这么好,也是奇迹。不过此与迈尔的物种定义“一群相互能够繁殖后代的个体,而它们与这个群以外的个体不能繁殖后代”不相当。支持物种形成的生殖隔离与一切其它物种都隔离,两个亚种的生殖隔离能否达到此标准?举例明之:AABBccdd和aabbCCDD肯定有生殖隔离(因为abCD与对应的ABcd都不联会),但两者都可与原种AABBCCDD交配(生殖率降低75%)。这类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是不少的,本设例(2n=8)就有10对,读者不妨自演。怎样验证生殖隔离已达到与一切物种都隔离的程度?就在与原种有生殖隔离。因为原种与一切物种有生殖隔离是“久经考验”了的,与原种生殖隔离也就秉赋了与一切物种生殖隔离。当然,我用自创的假设为论据肯定说服不了主流派,好在暗绿柳莺还在,,对它作一番染色体“体检”便可决疑。

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提出间断平衡学说:这个学说的要点是生物进化不是达尔文式的一味渐变(图1b),而是渐变与骤变交替出现的过程(图1a和图3)。间断平衡论的古生物证据主要来自泥盆纪三叶虫裂肋虫属(Devonian trilobite, Phacops rana)的演化过程(在500万年历史中泥盆纪三叶虫主要直系的变化非常小)。这类立足于系统的实测的证据要否定它不易,要解释它极难。最大难度是规律性和偶然性犬牙交错地混杂:①图上“横线”和“斜上线”规律性地交替重复,可是“横线”又长短不一,找不准规律;②“斜上线”的斜率基本相同(呈平行状),但何处再出分支难以预测。围绕这份新料争论至今不绝。笔者愿提供一点陋见:

 

 

 首先判定本资料揭示的是物种形成样式,其中“斜上线”(渐变)是为“横线”(骤变)作准备。准备什么?准备异化染色体。染色体倒位和异化是随机的独立事件,各条染色体都可独立进行。因而在原种AABBCCDD中异化1条染色体时期,可以同时出现aaBBCCDD、AAbbCCDD、AABBccDD、AABBCCdd(合称Ⅰ染色体族)。异化一条染色体需要几千个世代,但杂交获得1条他群已异化的染色体一个世代可以试验几百次。    

物种内不同染色体族的杂交可以加快异化染色体的集中,但并不保证必形成新种。安全地说“斜上线”之间仍是种内不同染色体族的关系,那末为何图1a的众多“斜上线”之间没有出现一处杂交?这是本假设的难点,(间断平衡论认为横线后已经形成新种,当然不再杂交)

为解开我的难点,重新审读图1a图2:其实从“横线”上引的“斜上线”有两支(呈U形),一支与原群保持一致的渐变进化;一支是偏离原群很远后再开始渐变进化。这种现象与分支系统学的姐妹种现象很类似。既然两个学派都涉及此类现象,那决非偶然事实。可先举例明之:aaBBCCDD和AAbbccdd两个体,分别看两者都与原种没有完全生殖隔离(前者属Ⅰ染色体族,后者属Ⅲ染色体族),它们不是新种。可是这两类个体间已有完全生殖隔离!本文前述:这类亚种间生殖隔离,在2n=8的设例中共有10对,当然不可能在1个自然群内都齐备,但姐妹种可以在自然群中可以随机存在。当物种形成进入杂交期,这类已存的“钉子户”就会显现出来,形成互不相交的两个亚种,继续的物种形成之路就从姐妹种的基础上展开,直到与原种有完全生殖隔离。

 

最后一个问题:我评别人没有得出真正的新种,那我能否从图1a里鉴定真正的新种?这里提一个试解方案:我认为“横线”是通过杂交集中异化染色体的途径,这条途径最少积累1条,最多积累n条(n是物种单倍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条数,要出现这样结果,应发生多次杂交,且恰好避开与姐妹种相遇。这样的机遇是存在的。在此不便赘述)依据此思路,可在图1a中选出最长的横线,用最短的横线度量它,求得原种的(可能)染色体数。检查某条 “斜上线”的形成过程里,它累积的短横线已达到或接近此数,应可判定为与原种完全生殖隔离的新种。这当然要求实测的直系分支图足够详尽和精确,从图1a看,此图实有2个种系(下部的左,右两系长横线不相等),计算原种染色体数宜分开。

 

本文总结:

⑴一部自然史物种形成是千百万亿次发生;一部进化论却提不出符合实际的物种形成的理论,这是旧进化论的弊病。

⑵物种形成与实进化是由不同的遗传物质主政,应予分别讨论。

⑶本文认为物种形成是以异化染色体为主因;讨论了形成新种的途径和判定新种的方法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