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路红专路交叉口:[评论随笔]《赵地流风——还原湮灭在历史中的邯郸影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57:34
 天涯微博|论坛|来吧|博客|游戏|相册|问答|城市|品牌|购物街|分类信息|掌中天涯
天涯聚焦|社会|深度|文学|财经|汽车|女人|时尚|亲子|情感|娱乐|体育|旅游|IT|数码|图片|视频|活动|体验登录 | 注册
帮助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煮酒论史关注此帖

对不起,您选择关注的帖子数量已到达上限,您可以对以关注的帖子进行取消操作,再进行新的帖子关注操作。

已关注的帖子

待处理的帖子

关注此帖

请选择关注类型

关注帖子回复 关注楼主回复

您当前的功能设置

关注帖子功能设置

请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

短信接收通知信息 站内短消息通知信息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请选择接收短信通知信息时间:24小时制

为了避免短信发送对您造成打扰,请设置您方便接收短信的时间,最多可设置三个时间,通知消息将在您指定的时间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您。

如果您选择通过站内消息关注此帖,为了避免过多的关注信息造成对您的打扰,请设置每天通过站内消息接收此帖关注信息的最大量:

  • 限制数量: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只看楼主 高亮楼主 只看某人回复 关注此帖 免费试用百宝箱

只看某人回复

    年终盘点文学盛典 手机看帖 wap.tianya.cn

    『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赵地流风——还原湮灭在历史中的邯郸影像》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表日期:2011-1-20 9:22:00          序
    多年来养成一个顽固不化的习惯或者说毛病。
    凡鞋把自己托运到哪里,总要带回几本叙写当地人文、历史、风物的书籍。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在竖着身子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完,回家之后将自己惬意地平放在床上时,能于文字中厚化先前肤浅的目光。
    脚之不及,以眼代劳,探幽寻微,登堂入奥,更深切地走入这个地方,寻找它袅袅的市井烟火,瞻顾它高邈的远古身姿,聆听它久远的历史吐纳,品咂它悠长的人文韵律。
    就这样,我一路走过了桨声欸乃的绍兴、玉人吹箫的扬州、清明上河的开封、骊山悬月的西安、江海熙宁的镇江……
    就这样,我一路积攒了开本不一、琳琅满目的书籍,它们存放着我步履所至的山河、街巷、清风、夕阳。每看书架,心生疼爱。
      而且,据我所知,有这种习惯的人,远不止在下一个。
      天南地北的很多朋友前来我所蛰居的邯郸时,我都会骄傲无比地将他们带到该带的地方,欣赏完古台名刹之余,朋友的目光总有意无意落定在兜售各种旅游书籍的小摊,我晓得他们在寻找什么。很遗憾,一个有着泱泱数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一个以成语典故之乡名世的邯郸,由于有分量写作者的懈怠,竟然使得能让人相见恨晚,愉快自掏腰包并幸福装进行囊的文化读本少到可怜的地步。
      这让朋友很失望,附带让东道主惭愧无比。
      惭愧多次之后,遂生妄想,决定曝虎冯河,赤膊上阵,自己操刀。尽管这要领受不要脸的嫌疑。
      佛教导我们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由是心宽。
      何况,写作并不等同劳改,出书也与应坐阿鼻地狱的五逆罪(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十重罪(杀生、偷盗、淫邪、妄言、恶口、绮旖、两舌、贪欲、嗔恚、邪见)无一有涉,于是坦然微笑中,抻纸研墨,搦管濡毫,手指头在键盘上放肆起来。这是写作本书的重要缘起。
      更为致命的是,许多顶着文化之名的人士对于邯郸,除了泛泛知道几条诸如邯郸学步、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的成语典故,或者能轻巧说出几个诸如赵武灵王、嬴政、廉颇的人名之外,也公然对这方田畴的前世今生基本上孤陋寡闻到一无所知的地步。
      这很悲哀,也很恐怖。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崔健唱,“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我既不愿意给人提供好为人师的口实,也不乐意让人对我有神经方面的狐疑。搂着被子在床上辗转了几个夜晚,最后还是觉得自己有义务跳将出来。
      孟子不是同样豪气沛胸地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从来就赋予文人的担当使命,而不是袖手侧立,墙头旁观。
      通过个己的搜罗爬剔,发幽掘隐,梳理对比,驰骋思想,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全方位审视古赵历史文化,史料翔实、缅想丰厚、别有洞见的历史文化读本。这是惟一宏愿。
      邯郸一词,蕴义繁复,指向多元。
      做为地理名词的邯郸,它北望京畿 ,南眺河洛,西枕巍巍太行,东襟辽阔平原。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冀南大地。
      做为文化名词的邯郸,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表征它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以荀子、公孙龙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人物云蒸霞蔚,邺下文人集团营造的“建安文学”五彩斑斓。成语遍布,典故丛生,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成语典故之都美誉。
      做为历史名词的邯郸,它曾经做为战国七雄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是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朝时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有汉一代,它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东南部邺城建都,继之先后被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立为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陪都。
      历史如画,一轴邯郸。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这是高适眼中的邯郸。
      “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这是李白笔下的邯郸。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这是王昌龄纸上的邯郸。
      我笔下的邯郸又会是怎样一副景象?是金戈铁马、飞云乱渡的辽远沧桑,还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寂静苍凉?
      都是,也都不是。
      它就铺陈在您即将掀开的篇章里。
      有兴趣,请赏光。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0 09:37:34 
        回溯上游
      
      
       那头,是匍匐在宁谧典籍里古老的赵国。
       这边,是呈现在恬静街景中年轻的邯郸。
       中间,是秦汉的明月,是宋明的浮云,是沧海桑田,是陵谷变迁,是漫长的2000多年。
       它们很近。一条短短的脐带,就将二者的血缘关系紧紧系于一处。
      它们又很远,隔着遥迢的历史时空,前者的视线不可预测,更不可能看见从地平线上迟迟走来的后人;后者的回望,又因长河阻隔、星汉浩淼,而难以确认先辈手上的纹路,脚下的足迹。
      历史以巨大而厚重的矗立姿态自成系统,同时构成了后人的视觉障碍。它就不言不语地守踞在远方,捍卫着自己的孤独,固守着自己的辉煌。
      所以,越过飞沙走石的岁月风口,行走在风雪弥漫的历史来路,回溯上游,千里寻亲,便是任何一座具有怀根意识城市的必然脚步。
      邯郸也不例外。
       一
      远方,的确太远了。
      和其他古老的城市不同,在回溯邯郸的路上,似乎总是悲歌缭绕,喟叹声声。充斥耳际的,是太多抚今思昔的慨叹,太多伤时感世的悲泣。
      汉唐一路走来的中国文人,他们面对倾圮倒颓的赵王城,面对碧瓦碎地的丛台,面对秃树无荫的照眉池,一遍遍揪心地追问:平原地阁在谁家,双塔丛台野菊花。零落故宫无入路,西来涧水绕城斜。
      伤感的文人们,在他们的心中始终矗立着那个战国赵武灵王时期翠华摇摇的国际大都会,那是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
      别这样伤感,还是换一种明快的色泽,走进那时,走进那个车马辐辏、彩帏联岗的邯郸——
      且敞邑者,固灵州之敞宇,而天下之雄国也。 黄水浊河,发源积石,径拂太华,洒为九流,入于元波;其东则有天浪水府,百川是钟,包络坤维,连抟太蒙;其北则有陶林元坛,层冰冱寒;其西则有灵丘平圃,邪接昆仑; 南则有洪川巨渎……
      邯郸才舞,六八骈罗,并奏迭举,体凌浮云,声哀激楚。其珍玩服物,则昆山美玉、元珠、曲环、轻绡、启缯、织纩、绨纨。其器用良马,则六弓四弩,绿沈、黄间、堂嵠、鱼肠、下令、角端、飞兔、奚斯、常鹂、紫燕,丰鬒角颅,龙身鹄颈,月如黄金,兰筋参精,迅蹑飞浮,轶响追声。
      这是一个邯郸人所写的《赵都赋》。作者就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开启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一代清谈之风的刘劭。他在浮想联翩中,找回了邯郸的盛世记忆。
      在这篇如今只留残章的《赵都赋》里,赵国疆土之幅员辽阔,山川之钟灵毓秀,建筑之华丽壮美,物产之富饶华赡,器用之精良、歌舞之繁盛旖旎……一切尽收于他行笔恢宏、气势磅礴、音节亢迈的歌赋之中。
      如果不错,这应该是赵武灵王时期的邯郸了。
      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都城继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中牟(今鹤壁西)迁至邯郸。此后,邯郸作为赵国永久都城,历经赵敬侯、赵成侯、赵肃候、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八世,直到公元前228年被秦国所灭,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赵国的整个盛衰史基乎全部书写在这时。
      那又是怎样一个英主雄踞、才人辈出的时期?
      胆识超群、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百战不殆、所向披靡的廉颇,智勇贯世、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勇于穴斗的赵奢,囊锥自现、积极自荐的毛遂,力挽狂澜、强力制秦的李牧,珠客三千、礼贤下士的平原君赵胜……一时间,这些人物将赵国营造得人才炳焕,云蒸霞蔚。
      而赵国进入最繁盛时期,就是在赵武灵王到赵惠文王的五十余年间。
      面对积贫积弱,面对内困外患,赵武灵王果断胡服骑射,积极推行变法,在英雄气吞山河的经天纬地擘划下,赵国展现给世人一个辉煌而硕大的背影。
       一只截短的衣袖,一袭紧身的短袍,果真能牵动一个王朝的雄起吗?
       是的。这场起于服饰而归于政体的历史性革命,不仅使赵国疆域拓宽,国力大增,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达到“地方两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赵国占据处于外线作战的有利地缘,退可守,进可攻,傲然雄视天下,令秦兵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赵国一跃而为战国之雄,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甚至影响到武灵王死后若干年,在各国无奈献地事秦时,赵尚能屡败秦军,并成为秦一统天下路上遭遇的惟一最有力对手。
       很像在翻老照片时,忽然看见自己今天居住的嘈杂敝败院落,原来在曾祖父生活的年代竟然如此光彩夺目,竟然如此轩敞光鲜!
       二
      但,这还远不是今日邯郸的上游。
      邯郸的兴起与发达,还要久远得多,远远早于刘劭目光所能触及的时代。
      那就再往里走走。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出土的古本《竹书纪年》。
      《史记•殷本记》中有录,“益广沙丘苑台。”唐代的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解释为:“《括地志》云沙丘台在邢州平乡东北二十里。《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关于邯郸之名,民间多依循《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人张晏的注释,“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其意是,邯郸地名源于邯郸山,邯郸东城下有山,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成为邯郸。
      仔细琢磨,将“单”释义为“尽”,还是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1965年山西侯马出土了一批竹简,后来根据竹简编纂的《侯马盟书》(侯马之盟发生在赵简子时代,作者注),为“邯郸”一名找到了更为久远的源头。在其中有多处出现“邯郸”。盟书中的“邯郸”写法是“邯*(左上“甘”下“丹”,右“邑”)。同时,出土的大量赵国刀币上,可见“甘丹”二字。邯郸西有紫山巍矗,其石富含铁而呈紫色,所谓的“丹”,莫非因此得名?而“丹”“单”同音,所以“邯郸”一词又极可能因此而来。
      这些都有待以后更多的出土文物来佐证。
      但已经明确的是,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邯郸”一词,说明最晚到殷纣王时期,“邯郸”作为城邑就已出现,而如果从武王伐纣算起,今日邯郸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史!
      更令人骄傲的是,“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来一直沿用不改,这在中国文化史中更是个特例。
      《史记》记载,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伐卫,败后的卫国向赵鞅进贡500家,赵鞅将此500户安置在邯郸,封给宗族旁支邯郸大夫赵午。一次就可安置500家,已经可见当时邯郸的城市容纳规模。
      而邯郸成为赵氏世袭领地的时间更早。
      据《世族谱》记载:赵氏在赵夙之后分为嫡庶两族:赵夙之孙赵衰(赵衰生赵盾,赵盾生赵朔,赵朔生赵武,赵武生赵成,赵成生赵鞅)为嫡传一族,居晋阳;同为赵夙之孙的赵穿(赵穿生赵旃,赵旃生赵胜,赵胜生赵午)为庶传一族,居邯郸。参照孔颖达《五经正义》所引《世族谱》,再据《国语•鲁语》推断,邯郸成为赵氏世袭领地,最晚应在公元前551年,即孔子出生那年。
      围绕邯郸,赵氏两族内部曾发生持久的争夺战,而且波及晋国全国。
      赵简子修好晋阳新城之后,要将伐卫所获的500户移居到晋阳,邯郸赵午却拒不交还,一怒之下,赵简子捕杀赵午。由此,赵氏二族展开内战,由于中行氏和范氏与赵午的姻亲关系,这场战争迅速蔓延至晋国韩、赵、魏、智、范、中行等诸姓之间。争夺之中,赵氏联合韩、魏、智三家攻灭范、中行氏,从此在晋国形成四卿专政的局面。直到公元前491年,赵简子才最终攻克邯郸,邯郸从此归晋阳赵氏,成为赵简子的封邑,为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正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赵国从此成立。
      赵国的建立,其实远从公元前491年赵简子夺取邯郸就已成定势,司马迁说他,“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尽管后来的晋阳“水不浸者三版”,几乎被智伯大水淹灭,但放在较长的历史中看,那实在是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甚至还可以说是立国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因为晋阳之役三家灭智是赵国成立的先决条件。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0 09:38:54 
        三
      隔着时间的长河往回看,所有的国家盛衰起伏似乎都带有宿命的色彩。
      这很无奈,从赵惠文王开始,继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最终到赵幽缪王,赵氏子孙代乏英物,一茬比一茬平庸与昏庸,在惨绝人寰的长平之战中赵国被坑杀40余万男儿,形同与二战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邯郸保卫战,最终将赵国彻底拖垮。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邯郸,赵王迁降秦,赵国公子嘉逃往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成立流亡政府,公元前222年秦灭代。
      赵国,从此消失在历史苍茫之中。
      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横扫宇内,一统天下。遂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邯郸郡为其一。
      秦汉之际的邯郸城头一直在频繁变换着大王旗帜。
      此时的赵国先后经历了武氏赵国、赵氏赵国、张氏赵国、刘氏赵国、吕氏赵国,最后又回到刘氏赵国。先是武姓赵国,即陈涉起义后派部将武臣攻占赵地后所立之赵国,当时武臣被立为赵王,但武臣很快被杀,张耳、陈余又立战国赵氏后裔赵歇为赵王,是为秦汉之际的赵氏赵国。赵歇在项羽灭秦后被徙封为代王。
      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訇然倒塌,渐为废墟。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立张耳为赵王,重新建立赵国,都城设在襄国(今邢台)。
      公元前198年,继承父亲张耳之封的张敖,因贯高谋反事发,被刘邦罢黜,改封刘邦宠妃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赵王,以邯郸为都邑,并大兴土木,富丽堂皇、名见史册的温明殿即建于此时。
      刘如意被吕后毒死之后,刘友称赵王共十四年。在位后期,从赵国分置出常山国。刘友死,梁王刘恢为赵王,是为赵共王。刘恢自杀后,吕后立其兄之子吕禄为赵王。吕后病死,周勃、陈平发动政变,包括吕禄在内的诸吕势力被剪灭,吕氏赵国废除后,公元前179年赵幽王之子刘遂为赵王。此后,敬肃王刘彭祖、顷王刘昌、怀王刘尊、哀王刘高、共王刘充等先后被封赵王,西汉最后一位赵王刘隐被王莽废除。
      继赵武灵王创造的全盛时代之后,邯郸在这个时期再度得以复兴。此时,邯郸民丰物阜,冠盖如云,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并称全国五大都会。
      到了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公元23年的绿林农民大起义,出现了更始政权。同年9月,刘秀被任命为破虏大将军,北渡黄河,进兵华北平原,在邯郸爆发了刘秀与王朗之战。西汉以来的天下名都邯郸,经此役彻底倾圮、衰退。
      东汉建国之后,刘秀再次恢复赵国,任赵王者又出现了一大批,先后有赵孝王刘良、节王刘旰、顷王刘商、靖王刘宏、惠王刘乾、怀王刘豫、献王刘赦,刘珪被历封赵王。东汉末年,国祚颠簸,群雄并起,军阀势力彼此割据,交相混战,作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邯郸在战火兵燹中渐渐萎缩,已形同小邑。
      邺城(今临漳西南)代之而起。
      公元前213年,曹操从邺城赶走袁绍残余势力,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于邺城(今临漳西南)建都。此时,国度名义上在许(今河南许昌),但全国政治权力中心其实在邺城。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建于此时,而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的文人集团从此开启了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魏晋文学”。
      左思的《魏都赋》记载了邺城其盛:
      “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均田画畴,蕃庐错列。姜芋充茂,桃李荫翳家安其所,而服美自悦。邑屋相望,而隔逾奕世。”
      邺城,从此代邯郸而勃兴,迅速崛起。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立为国都,前后历时364年。
      隋代,因大运河凿通,水路的畅通再次改变中国城市的命运,邯郸作为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的地位大大削弱,变得更加萧索凋零。隋唐时期,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为蕞尔小县。
      而曾盛极一时的邺城,也被战火焚烧为焦土废墟。
      唐朝末年北方游牧族又相继入侵,邯郸一带战争频仍,人民流离失所。944年,辽统治者耶律德光大举南侵,沿太行山东麓大道直掠洺州(今永年),邯郸再次遭受践踏,乃至“千里之间,焚剽殆尽,井邑荒残。”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杜甫著名的《三别》,即是对平定安史叛乱战争中的唐军于邺城兵败后,朝廷在这一带到处征丁,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状的写实。读来令人辛酸。
      邺城衰亡了,大名又代之悄然兴起。
      五代之中,这个早先不起眼的小城渐渐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公元923年,李存勖在大名登基,为后唐庄宗。
      宋朝建立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大名为河北路治所。公元1042年,宋仁宗定大名为陪都,称为北京。
      而此时的邯郸城,“南不过斜街口,北不过观音阁,远不及二里,东西仅有半里许。”邯郸的衰败,引起人口大量外流。据史书记载,在汉魏以后的千余年间,邯郸城的人口,最多时不过三万人,最少时只有数千人之寡。
      金朝时,大名又成为金藩国大齐的都城,1130年刘豫在此称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置十三省,邯郸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延明制,明清时期的邯郸一带政治、经济中心移居广府城。
      从赵国远道而来的邯郸,带着属于它的曾经盛世风华,金辔玉鞍、高头大马地走来,最终卸却盛装,粗衣蓬发、面目含浑地消失在了视线迷朦之中。
      和今天的骄傲无关,和今天的沮丧也无关。
      记忆,一如过眼烟云。
       四
      而回望的视线,却没有收拢。
      因为,远方依然在远方。而且,因着漫长的时光,它正在漫漶,正在锈蚀,正在斑驳。
      所以,我想沿着历史的依稀纹路,小心翼翼地走回那时,做一个时光重历者,做一个文化拾荒人。
      不管那里是朱阙玉栏、笙歌缭绕,还是古井枯木、月泻无声,它们都曾作为历史的真实存在,清晰地呈现在远方向今天走来的路上。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慨吟,那些悲嗟……都需要一一找回。
      那就怀着虔敬,将视线再次投向远方,在那里触摸已然凝冻了的鲜活,在那里擦拭业已浮尘的鲜亮。
      
      

    作者:没事闲逛到你家 回复日期:2011-01-20 11:20:18 
        又见新作!

    作者:edward128 回复日期:2011-01-20 14:14:53 
        邯郸,赵国都城啊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0 19:19:36 
        从一场天涯亡命开始
      
       飘泊,其反向的哲学解释就是回归。
       你走的再远,加长的只是回忆的脚程,而不会漫漶回归的路标。不管走到哪里,回忆都会寻着来时的路准确找回去,哪怕榛芒丛生,哪管崎岖坎坷。就像混迹在教堂地下室一堆森森骷髅中20多年的席勒头骨,能被歌德一下捧起,对视,然后点头说:回家吧,我伟大的朋友。
       这样想着,我对这些亡命天涯的人便一点也不用担心,任他们东奔西跑,随他们荜路蓝缕,因为,始终有一个浪漫的回归在等待。
       这支溃逃队伍的领队是晋公子重耳,创一代霸业的晋文公。但,请注意,不要忽略了其中的一名重要成员,就是赵衰——赵氏大业勃兴的重要肇始人。
      没有赵衰颠沛流离路上的厥功至伟,就没有后来的赵氏一族飞黄腾达,而没有这次起于凄惶,终于开怀的大逃亡,也就没有赵衰的脱颖而出,更不可能有以后的赵国。
      从这个逻辑链条看,这次亡命天涯对赵国都有着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切,就从这里开始。
      
       一
       让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一个人的逃亡史,竟然能构成一个国家的兴衰史。当然,此时我还只是指晋,其实,韩赵魏的兴起,也全与之息息相关。
       月黑逾墙,狼狈万状中灰溜溜走,冠盖如仪,威风八面中雄纠纠返,这样的公子,在春秋战国中不可胜数。但他的去与回,却自成一体,有着更多异于他人的跌宕与精彩。困顿中的旖旎,凯旋里的凶险,感恩时的许诺,功成后的遗忘,都咳唾成珠,散为佳话,缀点在那个古典的时空。
       在他之前,晋的纷争和扰嚷是为他作铺垫,在他之后,晋的式微与瓦解为他作衬托,晋国的大乱与大治、萎靡与勃兴,乃至我一直甚为关注的赵国的缘起,都全然围绕着他。假如他逃窜的路上,安于一隅,迷途忘返,或羁旅天涯,命丧他乡,漫长的战国史一定完全不是今天我们读到的模样。
       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万种的可能里挑拣了其一,在一百万种的不可能里选择了一样,最终使这个偶然,唐唐乎成为亘古的惟一选择。
       天命靡常。
       所谓的靡常,也不过是人难窥天机堂奥,是自我意识中的唐突罢了。
       然而,亡命总带有一种生命面临胁迫的惊慌与狼狈,全然不同于回归时的平静和欣然。卷土重来,衣锦还乡,衣摆间都甩动着一种自负和自矜,嘴角会不自觉地上翘,眉毛可能还要上扬。仓皇辞庙,望风而逃,就远没有这等潇洒了,只有惊魂未定,气喘吁吁,哪儿黑往哪儿跑。
       重耳的亡命之路,是从公元前655年开始的,这一年他43岁。
       原因仍落俗窠,似乎还是红颜祸国,晋献公娶了骊姬。
       问题还是老问题,骊姬不但受宠,而且还会生孩子,那么围绕未来王权之争的剿灭战自然波及到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身上。为此,申生遭陷害自杀,夷吾奔梁,重耳投狄,狄,是他姥姥家——一个受了父母捶打便要拖着鼻涕走去的温暖的家。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望着被砍断的半截衣袖,重耳投向故国的最后一眼回望里,是悲愤,是庆幸,是悒郁,还是仇恨?擦把冰凉的泪,趁夜色正浓,逃命要紧。但他在回头时,还是清晰看到紧紧跟来的几个人,他们是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介子推。
       人可以遭命运玩弄,可以受非人摧残,甚至可以被放逐和追杀,但唯独不能遭受亲切的人的转身和离去。有他们蓬头垢面地默默跟着,这个世界便洁净无比,流亡,也变成了一场形影相随的长途雅集。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0 20:36:47 
        潜力帖!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0 23:49:41 
        谢谢楼上,外力尚不足,更无潜力可言。呵呵。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1 08:09:37 
        二
       在史籍中漫步,我时常瞩意于飘荡在远古的这样一种群体人格——不以穷蹇轻视落魄者,不以偃伏而忽视下僚人。
       他们打量和审视人的标准,是散布世间的德性品评,是洋溢其身的气度,是举手投足间的英姿,还有眉宇间流露的风致,甚至还有他周围的人群。而这种打量一经完成,其所赋予的热情和周洽,将远远击溃面前这个倒霉家伙背负的罪责,以及由彼给己带来的种种灾罹可能。施恩,连祸都不避,还图什么回报?施者欣然,受者坦然,一切显得那么干净,那么纯粹,又那么自然。
       所以,哪怕是离乡背井的亡命天涯之路,重耳也走的充满旖旎和浪漫色泽。
       至狄,狄君将本国最漂亮的姑娘季隗嫁给重耳,将叔隗嫁给赵衰。如果不是惠公夷吾这个同样流亡他乡的弟弟,回去职掌王权后欲置重耳于死命,已在此安居12载的重耳他们恐怕永远要终老此地了。
       但杀手已来,必须赶快逃亡。临走时,重耳对妻子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一个55岁的老头子,要妻子为自己再坚守25年,这是生死诀别时的调侃,也是滞重生命负荷下的黑色幽默。经此一别,岂容再见?一切温婉的故事,都付给清晖明月吧。所以,季隗凄楚地笑了:“离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
       在中国,劝妻改嫁重耳为第一人。虽然开出的是张并不情愿的空头支票,有点像鲁迅先生之与许广平。但我在其中,看到了情感的自觉。情感的大自觉,必然萌生在情感的大痛苦之时,人在感悟、独伤、哀惋、痛楚中成为自觉的人。这也许就是人类深层的情感,为什么往往带有悒郁影子的原因。
       继续跟着重耳走。过卫,卫文公不礼,他们绕城而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狐偃说土是国家之根本,这是上天借农民之手给公子土地。重耳转怒为喜,下车拜谢。
       再走,愈加饥肠辘辘,虚汗披发,介子推端来肉汤,一饮而尽后重耳才知道,介子推大腿少了块肉。我存疑的是,这刀斤两不可能过重的肉,是否在当时有必要割,而此后是否已成为割肉人自矜的资本。无论从那个角度,这片肉都过于昂贵了,而且不近人情。
       凄凄惶惶的再次奔亡路上,是否时时有这样迷离的诗情,打湿流亡者的睫毛?“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但遥远的齐国终于抵达了,这支形同乞丐的队伍喜悦程度,应该只有2000多年后一支到达延安的革命队伍才能真正理解。“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
       玉人香罗帐,锦衣华贵堂,重耳再次乐不思蜀、流连忘返了。“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然而国际国内局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凭借秦穆公强大力量取得王权的夷吾,外不兑现割城诺言失信于秦,内失信于大臣里克的封地,已造成内外交困,同时作为秦人质的公子圉私自脱逃,已激怒秦国。深明大义的齐女,于是一同与赵衰等商量,灌醉重耳,把他抬到车上就扬鞭挥马。重耳醒来后大怒,引戈欲杀舅舅咎犯。
       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 一个因使气撒娇,一个因得意而调侃,一路上充斥着这样的对话,赶路人脚步都会轻松许多。
       三
       而直到此时,漫长的迁徙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稍具战略眼光的人,都应该在此时看出,这是只绩优股。曹共公这个措大却看不出,丢失待客的礼节,爱搭不理也就罢了,他偏偏对重耳的“骈胁”感兴趣。所谓骈肋,就是肋骨相连如同一根。曹共公恶作剧般,跑到洗澡的浴室,指点着裸体的重耳嘻嘻哈哈,大加取笑,从而为5年后晋军大兵压境,并将共公牵狗一样俘虏走,埋下了祸端。“谑浪笑傲,中心是悼。”不知《诗经》兴叹的是否是他。
       看看别人又是怎么对待这只即将凯旋回国的队伍。
       适宋,宋襄公按照齐国的礼数接待。
       之楚,楚成王以適诸侯礼待之。楚王开玩笑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未来的晋文公端的可爱,张口就说打仗,说以后两国要开练时,晋国要退避三舍。
       至秦,秦穆公以国礼待之,且以宗女五人妻重耳。
       一个悖论产生了。弱肉强食、彼此撕咬的春秋战国时代,无人不睁着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觊觎别人,也无人不充满警惕防范来自对手的侵凌。那么一个共同的诉求是,别国的人才尽量为我所用,他们的国君尽量昏庸。但,为什么他们却又时时向弱国伸出援手,甚至不惜举全国之兵收留并保护异国的落难公子?
       只能说,是大国对峙间的一种制衡力量在左右着这一切,还有就是培育亲己的力量,以共同对抗更为强大的对手。所以,夹缝中生存的众多弱小邦国,其生命的存在长度可以让今天的我们吃惊。
       楚成王、秦穆公的脉脉温情里,应该有这些复杂的心理内容。
       秦穆公最终决定,把嫁错了郎的自己闺女,子圉之妻,重耳的侄媳,要重新嫁给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说:“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人伦大节,真的可以不要吗?想必重耳自有他的难言之隐。曾在野史中看到一首诗,可以充分反映重耳的此时的心理:一女如何有二男,况于叔侄分相悬。只因要结秦欢好,不恤人言礼仪僭。
       公元前636年,借着岳丈的粗实后腰,和国内众臣的呼应,62岁的重耳在3000秦兵护卫下,结束了19年的颠沛流离生涯,翠华摇摇地回到了故土,成为了万民咸仰的晋文公。
       《史记》这样委婉地记述,“迎夫人于秦,秦所与文公妻者卒为夫人。”
       那个他让等待25年的狄地的季隗呢,那个死活不愿纰离的齐姜呢,那个更为老迈蜗居蒲城时的老妻呢?司马迁没有交待。我更愿意相信太史公此处有意的删略,有着无尽的浩叹。他在向遥远的晋宫无言表白着他的不齿。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而曾经的妻子们呢,恐怕连支付司马相如稿酬的黄金也没有。她们只晓得自己,曾安顿过一颗疲惫的心,抚慰过一个流浪的人,然后替他拾掇行装,送回门前的路上。
       那些倚门而立的女子,眼望云蒸霞蔚的晋国,偶尔会想象宫阙中的笙歌与欢笑,然后任寂寞的黑夜慢慢吞噬自身,垂垂向老。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1 09:58:29 
        《董狐笔下有狐疑》
      
      
       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写史人更是车载斗量,尤其作为几千年中国历史中从未断档的一个王廷常设职位,如果将做过太史令的人数统计一番,那肯定是个规模庞大的豪华阵容。但,有名者寡,大大有名的就更少,寥若晨星。
       在这为数不多的著名史家中,又可分为两个行列:一种是作品精深,脍炙人口,人因书彰,名垂千古,如司马迁、班固、司马光;另一种是剑走偏锋,不靠作品发言,而靠一个高扬脖颈的凛然动作,一个大胆到不要命的惊人POSE,从而著名,光照人间。
      董狐,就是其间很具代表性的一位。
      一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
       《左传•宣公二年》载: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文中的太史就是董狐,宣子则是赵盾,赵穿是赵盾的族弟。
      事实非常清楚,证据异常确凿,凶手是赵穿,董太史却楞要将屎盆子扣在赵盾头上。整个事件非常明了。但太史董狐却举着一条“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的牵强理由,就梗着发痒的脖子,郑重在史书里写下“赵盾弑其君”,而被歪曲的赵盾,只酸溜溜用《诗经•小雅•小明》中的一句诗,来阐明自己委屈,但没有向董书生打击报复,很有些欲却还就,乖乖就范的意思。
       从此,他那杆铁骨铮铮的笔有了注册商标——董狐笔。千载之下,叫好声不绝如缕。
       孔子都为之感叹:“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
      恶。惜也,越竟乃免。”
      杜甫《写怀二首》称誉他,“胡为有结绳,陷此胶与漆。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
      黄庭坚赞美他,“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文天祥也在《正气歌》里向他高竖大拇指:“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文太师的前半句讲的是董狐之后50多年,发生在齐国的另一件类似公案。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厚颜无耻上门调戏崔杼妻子,被忍无可忍的崔杼干掉。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将太史杀之,勇敢的太史弟弟,毅然走来,接过哥哥手中的笔,仍然写下这五个写,崔杼复杀之,太史家小弟闻听两位哥哥被杀,踏着兄长的血泊再次迤逦而来,还准备这样写,崔杼感其义,乃舍之。
      为了光明磊落地写上一句话,齐国太史哥仨丢了两颗人头,最终一个也没留下名字。颠倒黑白的董先生,不仅毫发未损,而且拥有了光耀古今的大名。这应了一句话:有同样的买卖,没有同样的利润。
       一个小小的疑点产生了。
      史家刚正不阿很好,但前提是秉笔直书,怎么能放着偌大的事实不见,而随意信口雌黄?
      这个道理恐怕董狐比我们懂得更多。
      还有一个人比我们也懂得多,他就是晋之正卿赵盾。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不管是《左传》还是《史记》记载这件事时,都有一句话,“示于朝。”就是说董狐先生在史书里写下“赵盾弑其君”之后,将之拿到朝廷之上,公诸于众。
      依古例,太史记录的当下文字必须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董狐怎么能公然示于朝,有点撒海报的劲头儿?可资解释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被诬者明知事实确凿,大家一眼可看清其中原委曲直,暗示乃至怂恿持笔人故意信口雌黄,以让世人看自己是如何宽容大度,孔子的“惜也”,可以明证;受到鼓励的写史人,如被打了鸡血,兴奋不已,将一个明显的混乱逻辑推理贴出来,以显自己是如何刚正不阿。
      要知道,这种政治舞台上的双簧表演艺术家代有传人,绵延不绝。而配合再默契的表演也有瑕疵,“示于朝”就是一只露出的生硬马蹄。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1 10:27:40 
        哈哈 终于又看到酒兄 在开心中顶起来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1 10:33:44 
        今天有闲,泡茶,跟着酒兄放马在邯郸历史中畅游一番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1 11:05:36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1 10:27:40 
        哈哈 终于又看到酒兄 在开心中顶起来
      -----
      许久不见了,晤之亲切。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1 11:44:22 
        厉害!
      精微浩瀚完整,是研读邯郸历史的好典籍,用现在网络流行语来说---很给力!
      
      哈哈 偷偷收藏,免得酒兄骂我窃书!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1 14:40:50 
        二、
      这是赵盾特有的高明。我思忖。
      仍然回到重耳那次影响深远的天涯亡命路。
      在路上,慷慨大方的狄人将女儿季隗嫁给了重耳,将姐姐叔隗嫁给了赵衰,生子赵盾。胜利凯旋成为晋文公之后的重耳,鉴于患难兄弟赵衰劳苦功高,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衰,生子赵同、赵括、赵婴齐。
      新妇显然很会让贤,“固要迎狄妻”,也是赵衰不忘老妻,赵盾母子归来后,叔隗被尊为“晋之妻”,赵盾被立为嫡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定为庶出,位居赵盾之下。
      公元前622年,赵衰卒,赵盾代任国政,次年正式走上晋国政治舞台。
      赵盾的官场上升路线属于火箭型。这得感谢老爸赵衰的广交人脉,深得人心。赵衰在世时,先后推荐郤谷为元帅,举荐栾枝为下军将,先轸、胥臣为下军佐,推举狐偃任下军统帅,狐毛死后,又荐举先且居。晋文公为此称他,“得广贤至。”
      正是这棵冠大荫广的大树,才为赵盾执掌国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衰死后,晋襄公本来是要任命狐射姑统领中军,先且居的儿子先克建议提拔狐赵后人为卿,阳处父又擅矫君命偷偷改换了赵盾与狐射姑的次序,并为晋襄公进言“使能,国之利也。”可以说,赵盾的飞黄腾达,全靠了死去的老爹。
      赵衰肉体可以衰竭,英名和影响力不衰。
      上任后的赵盾,定章程,修法令,理诉讼,清积弊,起贤能,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污,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一招一式都飒利有致,刚烈威猛。由于其作风果敢,被人称为“夏日之日”。《左传•文公七年》中,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为此下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贾季就是狐射姑。作为赵盾政敌的他对赵盾的评价,话并不见得可靠。
      因为在这个全新的政治舞台上,赵盾不仅驾轻就熟,料理得体,而且温情脉脉地继承了其父荐贤举能的优良传统。
      最有名的例子,是他推荐韩厥担任晋三军司马。河曲之役中,赵盾是元帅,他的车夫由于受赵盾一项私命,无意中闯乱了大军。
      看过大片《角斗士》的人,都会记得罗马军团指挥官拉塞尔在战场上那句经久不衰的喊话——保持阵型!人乱了方寸,动作要走形,行为要出轨,部队乱了阵形,则要吃败仗,被歼灭。所以,司马韩厥果断依军法将其处死。
      你是谁呀?虽然是司马,但你是赵盾的一个门客,自己的官职都是人家给的。被杀的又是谁?虽然是车夫,但那是三军统帅的司机!
       众人为此众说纷纭,猜测结果却很统一:不为荐主和统帅留一点情面的小韩,肯定要掉头。忐忑不安的韩厥被赵盾召来,只见赵盾面向小韩深鞠一躬,说:“我听说,事奉君主的人以义相结,而不是结党营私。举荐人才而不包庇,这就叫做义。请继续努力,年轻人,将来执政晋国的,除了你还有谁呢?”然后,赵盾又专门遍告各家大夫:“可贺我矣,吾选厥也任其事。”
      这就是达人的胸怀,这就是旷者的气度。但,提请注意赵先生这个“遍告”小动作,因为在这微妙的广告中,能看到他沽名钓誉的事实。
      而这桩美妙的典故,隔着时光长河,在西汉又产生了谐频。
      汉尚书令左雄举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后来,朝廷要求举武猛之士任将帅,此时为司隶校尉的左雄又推举冯直做人选,冯直历史上有污点,曾坐贪污,因而周举以此弹劾左雄。左雄说,“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高。”周举回答:“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左雄冷嘲,“进君,适所以自伐也。”周举答:“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厥以军法戮宣子仆,宣子谓诸大夫曰,可贺我矣,吾选厥也任其事。”左雄释然,愉快接受批评。
      隔着岁月沧桑,旷代有契,古今同慨,先进的文化就是这样容易感染人。
      

    作者:青莲之梦 回复日期:2011-01-21 16:06:49 
        顶 酒量兄高产,一日不见竟然书来这么多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1 16:16:39 
        又见青莲老友!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1 16:18:09 
        刚发现《从一场天涯亡命开始》少贴了最后一部分。
      真是笑话,补上:
      
      
       四
       这里面,我一直有意地隐藏着他,但你不要忽略这个显得有些谦卑的身影。
      是的,他是赵衰。
      没有这次颠沛流离的逃窜,不会成就赵衰,没有赵衰的崛起,同样没有赵氏家族的兴盛,还没有以后赵氏势力的异军突起,更没有以后的赵与其他两家分晋。
      其实,远在赵衰跟着大哥重耳亡命天涯之前,“从叔带入晋,五世而至赵夙,赵宗益兴。”(《史记•赵世家》)但这个“兴”还十分有限,没有大的突破。乃至做为赵夙孙子的赵衰,尚不属于国之重臣,所以,他要政治投机,为自己前程博弈,选择潜力股主子。
       电影《无极》里有段台词精彩绝伦,几可传世。大将军问昆仑奴:你为什么愿意跟随我?回答是:跟着你,有肉吃!
      回答得很朴实,因为大哥盛给的肉确实很好吃。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军护送下意气风发凯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摇身一变为晋文公。赵衰同志因出亡有功,且才干出众,自然而然成为气象一新的全新晋国的重要股肱之臣。
      同样是这年,狄人侵周,立王子代为王,周襄王被迫扫地出门,出居郑,同时向诸侯告难。秦穆公听到消息后,立即派兵等在黄河岸边,准备迎接周襄王,高瞻远瞩的赵衰马上向晋文公建议,“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人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令尊王,晋之资也。”(《史记•晋世家》)言听计从的晋文公立刻亲自率兵一路狂奔,抢在秦国前边,襄助周襄王复位。坐回到原先王榻的周襄王,以隆重礼仪接待晋文公,并赐晋以阳樊、温等地。从此,晋国在称霸道路上大踏步迈进。
      如果你熟悉八百多年后文韬武略的魏武帝所秉持的重要一条“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就的王业,你就会在这里为曹操找到远古的老师。
      史书这样总结,“晋文公霸业所成,多赵衰计策。”
      而自此,赵氏家族渐渐勃兴于晋国的政治舞台。一个硕大的赵国,也即将破雾而出,正由远及近向春秋战国慢慢走来。
      亡命者的回归,于是有了更为深邃的寓意,对于邯郸。
      
      

    作者:邙山野人 回复日期:2011-01-21 16:26:28 
        很有气势,支持!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1 17:06:27 
        浩瀚恢宏,千斤顶!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1 17:10:02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1 16:18:09 
      
        刚发现《从一场天涯亡命开始》少贴了最后一部分。
        ----------------------------------------------------------
       哈哈 罚酒罚酒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06:54:00 
        
      作者:邙山野人 回复日期:2011-01-21 16:26:28 
        很有气势,支持!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1 17:06:27 
        浩瀚恢宏,千斤顶!
      ——————————
      过奖。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06:55:26 
        
      作者:邙山野人 回复日期:2011-01-21 16:26:28 
        很有气势,支持!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1 17:06:27 
        浩瀚恢宏,千斤顶!
      ——————————
      过奖。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06:56:29 
        作者:邙山野人 回复日期:2011-01-21 16:26:28 
        很有气势,支持!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1 17:06:27 
        浩瀚恢宏,千斤顶!
      ——————————
      过奖。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06:58:41 
        三
      赵盾还是一个广有爱心、温情脉脉的人。
      《左传•宣公二年》载: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谢谢晋灵公,如果他不混蛋,我们将无从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品啜出一个朴素道理:投人以木瓜,报我以琼瑶。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一命呜呼。围绕立谁为君,以赵盾为强势力量的晋国大卿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出现了暴力格杀。最后,穆嬴抱着晋襄公太子夷皋,用女人绝技“哭于朝”,下朝后又抱着孩子到赵盾家哀哭,终于使晋灵公践祚。
      晋国的这个接班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恶少加流氓,既不行君道,又骄侈淫逸,而且滥杀无辜。他顶喜欢的运动项目,就是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看人们惊慌失措躲避弹丸就开心异常。甚至因为熊掌没炖烂,就把厨师杀掉。
      朝中主政的赵盾忍不住直谏了,晋灵公为此很害怕,也很反感,于是暗中派刺客鉏麑刺杀赵盾。刺客夜半而来,看到灯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的赵盾,想起他忠君爱民的高操,于是感叹,“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自己触槐而死。
       晋灵公又设宴招待赵盾,暗中埋伏甲士,并放出恶犬,打算杀死他,多亏此时做了晋灵公卫士的提弥明,危机关头,倒戈护盾,以自己生命全力护救,赵盾才得以虎口脱险。
      与《史记》对比,豁然明朗,提弥明即先前的灵辄。《左传》最后这样交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没有当初的一饭之施,何来今天的全命相报。但,人往往忽略对困难之中他人的救济,所以又往往绝望于孤立无援时自己的形单影只。
      一根胡萝卜可以换来一捆山参,但前提是,赠人萝卜的当初,他并没想日后从对方手里换回些什么。
       四
      问题接踵而至。
      此时在晋国握有绝对重权且人气隆盛的赵盾,以“夏日之日”的性格,面对一而再迫害自己的晋灵公,怎么会甘心忍受,而不选择反击?甚至,最终要选择以逃离的方式来避祸?
      更奇怪的是,族弟赵穿恰好就在他要逃离时,于桃园轻松地干掉了晋灵公?要知道,以赵穿个人的职位、力量怎么能轻易得手?
      赵盾屡屡遭灵公谋害,同为兄弟的赵同、赵括、赵婴齐怎么集体选择默不作声,而且袖手?
      还有就是,既然自己都委屈地在太史董狐笔下背负起了弑君的罪名,承认弑君是罪恶,那么怎么在灵公死后,委派一个罪人——赵穿到成周迎接公子黑臀前来即位?
      这里面有着诸多的不可思议。
      综合梳理后,答案清晰起来。这一切的幕后总导演是赵盾。包括派赵穿前去围攻晋灵公,包括让董狐跳出来“栽赃”,包括说自己想逃又绝不抬腿儿离开,也包括派赵穿迎回黑臀……这些,统统在他的计划之中。
      而董狐,只是他利用的一个棋子。
      用一个事实清楚的委屈表象掩盖整个事实,达到假中藏实的目的。这样做无非想达到两个目的:一、保护宗族势力持续疯长;二、为自己赢得人气,以图将来。
      果然,一个意料之中的动作闪现了。
      此前,晋国因诸公子之乱,取消了同姓宗族为公族,而晋成公登基后,有着远大理想的赵盾,迅速让他把公族授予各卿,而且还让他的异母弟弟赵括担任公族大夫,自己掌管旄车之族。如此,赵氏力量在晋国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为后来的分晋立国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这,才是赵盾的愿望与企图。宅心仁厚的孔子看不出,数千年以来的读书人统统被他高明的手段所蒙蔽。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下如下的诗行:
      “讲到法律,哪一件卑鄙肮脏的案件,不可以借冠冕堂皇的言辞来文饰?在宗教上,哪一件伤天害理的罪孽,不可以用满脸的虔诚、满口的《圣经》来掩饰,证明它该受到祝福?”
      用一个大家看在眼里,明显为其感到受委屈的恶名,暗自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好名声。这是赵盾的高人一等之所在。
      今天细细想来,为他的策略叫好之余,我还是禁不住暗自倒吸一口凉气。
      

    作者:凯尔特霜冻 回复日期:2011-01-22 07:11:28 
        平生做见最漂亮的一个姑娘,就在邯郸
       虽说河北这地方,妹子大多是郭晶晶形的
       那可真是惊艳啊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2 10:42:33 
        这样一看,重耳的出走真的就有了跃动之感。
      赵、韩、魏都与这次出走直接有关。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2 10:44:13 
        这样一看,重耳的出走真的就有了跃动之感。
      赵、韩、魏都与这次出走直接有关。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2 10:51:10 
        dingding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2 10:53:11 
        有一疑惑:弑君者,不治罪吗?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2 10:54:38 
        有一疑惑:弑君者,不治罪吗?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14:36:39 
        回楼上:弑君是一种罪行,至于治罪与否,那取决于继任的执政者态度。后来崔杼的掉头,以及赵氏的下宫之难就是因为当初的“弑君”。
      不过,孟子说的好。可以参考: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14:57:20 
        《赵氏孤儿》
      
       多少年了,凡有外地朋友造访,一定将他们拉进丛台下那间并不轩畅的祠堂——七贤祠,去看望七个人。
       走进去,来客不会询问,主人不必作答,大家全只定定凝视简约的文字,再默默仰望矗立的塑像。对于面前的人,远道而来的他们都早已熟识,迟到的只是在这里睇面。
      果然,沉寂的空气中,就传来朋友粗重的呼吸,抬眼瞥去,又是几双心湖泛澜后潮红了的眼睛。
       程婴,公孙杵臼,韩厥……
       够了。有这三个名字,这间灰暗、低矮的祠堂,就足以灼照而光芒四散起来。
      这光柱连接着历史的天窗。
       一
       透过天窗,你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看到纪君祥的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看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还可以看到歌德的《埃尔培诺》。
      两位西方文学大师不约而同,都将多情的笔触伸向遥远的东方,这举止本身就极具撼人的力量。也许,那声来自春秋的婴儿啼哭太牵人,太揪心。
       相对于征伐的号角,一个婴儿的啼哭太微弱了;相对于惨烈的战役,几个人的死去太轻飘了;相对于王朝的谢幕或登场,一个家族的消亡与振兴太微不足道了。但就是这样一件在史记中只有区区两段文字记载的事件,恰恰牵动了一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魂灵,震颤了一个伟大诗人多情的神经。
       思的澄澈和睿智,诗的浪漫与多情,同时投来关注目光的时候,你知道,这个事件已不能再用体量来审视,它一定散溢着人类普遍的人格辉泽“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想必,跨越国界的大师,一定将这里当成了他思想中趋同的某种人格诞生的精神故乡。
       公元前597年,一场围绕一个襁褓中婴儿生命的抢夺战在晋国拉开。
       原因直指此前10年,被董狐铁笔记录在案的一句话,“赵盾弑其君。”
      
       二
       来这个世上混,有些事情总是要偿还的。
      赵盾不懂。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的儿子赵朔也不懂。他只想将晋国搞得更加强大,附带想将赵氏家族搞得更为红火。
      出现在公元前602年晋国政治舞台上的赵朔,身段儿一点也不逊色于乃父。以他为核心的赵氏家族,在晋国权高位重,蓬勃发展,赵氏力量在晋国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其时,赵朔为晋国下军的统帅,而且骄傲地娶了晋景公的姐姐,将一国之君成功变为自己的小舅子。叔叔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叔叔赵同担任晋军下军大夫,堂弟赵旃(赵穿之子)也担任要职,赵氏势力如日中天。
      大起高楼者,往往想的是自己何等风光,怎样气派,却常常忽略来自周围眼红者的阴暗打量。如果仔细探研一下他们的眼神儿,那里面分明写着《红楼梦》里一句著名的诗行,那是所有围观群众的集体心理愿望: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放眼晋国,此时公族式微,卿、大夫势力崛起,除赵氏之外,魏、范、智、中行、郤、栾、先、羊舌等大族豪门林立,相互倾轧,彼此争权夺利,头前领跑的赵氏一族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群蝇飞舞,都竭力在赵氏这枚光滑的蛋上寻找可以下嘴的地方。
      真是出人意料,这枚蛋竟然自己从内部裂开。祸起萧墙,赵氏家族大门里竟然出现内讧。
      公元前586年,赵婴齐与侄子赵朔的遗孀庄姬私通丑闻曝光,赵同、赵括两位老哥怒不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决定将犯下乱伦之罪的弟弟赵婴齐放逐,以示惩处。
      棒打鸳鸯,疼的不光是鸳,恨的还有鸯,落单的庄姬为此恼怒异常。
      公元前583年,她向弟弟晋景公进谮,诬称赵同、赵括将要反叛。早已对赵氏家族虎视眈眈的栾、郤之家,乘机落井下石,站出来言之凿凿地佐证。于是,攻赵氏于下宫,史称下宫之难。
      下宫之难就此开始,除赵武(赵朔子)因随母亲庄姬在王宫幸免于难外,赵衰一支的赵氏被灭族。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14:59:28 
        《赵氏孤儿》
      
       多少年了,凡有外地朋友造访,一定将他们拉进丛台下那间并不轩畅的祠堂——七贤祠,去看望七个人。
       走进去,来客不会询问,主人不必作答,大家全只定定凝视简约的文字,再默默仰望矗立的塑像。对于面前的人,远道而来的他们都早已熟识,迟到的只是在这里睇面。
      果然,沉寂的空气中,就传来朋友粗重的呼吸,抬眼瞥去,又是几双心湖泛澜后潮红了的眼睛。
       程婴,公孙杵臼,韩厥……
       够了。有这三个名字,这间灰暗、低矮的祠堂,就足以灼照而光芒四散起来。
      这光柱连接着历史的天窗。
       一
       透过天窗,你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看到纪君祥的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看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还可以看到歌德的《埃尔培诺》。
      两位西方文学大师不约而同,都将多情的笔触伸向遥远的东方,这举止本身就极具撼人的力量。也许,那声来自春秋的婴儿啼哭太牵人,太揪心。
       相对于征伐的号角,一个婴儿的啼哭太微弱了;相对于惨烈的战役,几个人的死去太轻飘了;相对于王朝的谢幕或登场,一个家族的消亡与振兴太微不足道了。但就是这样一件在史记中只有区区两段文字记载的事件,恰恰牵动了一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魂灵,震颤了一个伟大诗人多情的神经。
       思的澄澈和睿智,诗的浪漫与多情,同时投来关注目光的时候,你知道,这个事件已不能再用体量来审视,它一定散溢着人类普遍的人格辉泽“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想必,跨越国界的大师,一定将这里当成了他思想中趋同的某种人格诞生的精神故乡。
       公元前597年,一场围绕一个襁褓中婴儿生命的抢夺战在晋国拉开。
       原因直指此前10年,被董狐铁笔记录在案的一句话,“赵盾弑其君。”
      
       二
       来这个世上混,有些事情总是要偿还的。
      赵盾不懂。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的儿子赵朔也不懂。他只想将晋国搞得更加强大,附带想将赵氏家族搞得更为红火。
      出现在公元前602年晋国政治舞台上的赵朔,身段儿一点也不逊色于乃父。以他为核心的赵氏家族,在晋国权高位重,蓬勃发展,赵氏力量在晋国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其时,赵朔为晋国下军的统帅,而且骄傲地娶了晋景公的姐姐,将一国之君成功变为自己的小舅子。叔叔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叔叔赵同担任晋军下军大夫,堂弟赵旃(赵穿之子)也担任要职,赵氏势力如日中天。
      大起高楼者,往往想的是自己何等风光,怎样气派,却常常忽略来自周围眼红者的阴暗打量。如果仔细探研一下他们的眼神儿,那里面分明写着《红楼梦》里一句著名的诗行,那是所有围观群众的集体心理愿望: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放眼晋国,此时公族式微,卿、大夫势力崛起,除赵氏之外,魏、范、智、中行、郤、栾、先、羊舌等大族豪门林立,相互倾轧,彼此争权夺利,头前领跑的赵氏一族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群蝇飞舞,都竭力在赵氏这枚光滑的蛋上寻找可以下嘴的地方。
      真是出人意料,这枚蛋竟然自己从内部裂开。祸起萧墙,赵氏家族大门里竟然出现内讧。
      公元前586年,赵婴齐与侄子赵朔的遗孀庄姬私通丑闻曝光,赵同、赵括两位老哥怒不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决定将犯下乱伦之罪的弟弟赵婴齐放逐,以示惩处。
      棒打鸳鸯,疼的不光是鸳,恨的还有鸯,落单的庄姬为此恼怒异常。
      公元前583年,她向弟弟晋景公进谮,诬称赵同、赵括将要反叛。早已对赵氏家族虎视眈眈的栾、郤之家,乘机落井下石,站出来言之凿凿地佐证。于是,攻赵氏于下宫,史称下宫之难。
      下宫之难就此开始,除赵武(赵朔子)因随母亲庄姬在王宫幸免于难外,赵衰一支的赵氏被灭族。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2 19:25:48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2 14:36:39 
      
        回楼上:弑君是一种罪行,至于治罪与否,那取决于继任的执政者态度。后来崔杼的掉头,以及赵氏的下宫之难就是因为当初的“弑君”。
        不过,孟子说的好。可以参考: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谢谢楼主的妙答。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2 19:31:36 
        顶!
      寒冷的冬夜,最美莫过于红泥小火炉旁,慢品酒兄的文字,一个温手,一个温心。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2 20:05:09 
        关于赵孤的记忆是小时候看到的一场电影,名字记不得了,赵家满门抄斩的镜头还清晰的烙在脑海深处。
      庄姬之谗的下宫之难,第一次在酒兄笔下读到,期待酒兄的下文,揭开历史的真实内幕。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3 01:48:02 
        谢谢铁笛寒风、大漠孤烟,我会认真写。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3 09:40:33 
        三
       司马迁笔下的下宫之难是另一个版本。
      《史记•赵世家》载: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盾想不到,就是这句话最终要了他的命。
       十年后,政敌屠岸贾再次把它拣出来,“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将军韩厥说,先君都以为无罪,现在你们去诛杀,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屠刀已经磨好,理由只是个托词而已。下宫之难终于来临,除怀着孩子的赵朔妻子,因是晋成公姐姐,躲在宫中幸免于难,赵氏家族男女老少悉数被杀。
       英雄登场了。
      公孙杵臼,程婴,一个是赵朔的门客,一个是赵朔的朋友。公孙杵臼问程婴,先生你为什么不去死啊?程婴回答也干脆,“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艰难的岁月里,孩子呱呱坠地,是个男婴,名叫赵武。意欲赶尽杀绝的屠岸贾闻听,便到宫中搜查。侥幸躲过后,程婴忧虑忡忡地对公孙杵臼说,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怎么办?
       公孙杵臼问:活着保护孤儿与去死,哪件事儿难作?
       程婴说:死容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与你交往深厚,你来干难作的事,吾干简单的,请让我先死。
       为了生的可能,而以必死为前提。在自己生命大寂灭之前,没有争先恐后的激昂,没有视死如归的遗言,只是淡然对视一眼,默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各自走向夜色苍茫。
       程婴将真正的赵武藏匿起来,公孙杵臼则背起自己同样大的孩子,躲在山中。一切妥当,程婴出场了。他对正在大规模搜寻赵氏孤儿的将军们说,“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果然,跟着程婴捕获了公孙杵臼和他背负的婴儿。
       公孙杵臼大骂,“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杂草已艾,孽根尽除,屠岸贾们长长吁了一口气。他们哪里知道,这之后,程婴却抱着真正的赵武一同藏匿在了深山老林之中。
       又是一个十年。公元前587年,因韩厥的多方努力,晋景公终于决定为赵家平反昭雪,召回赵武、程婴,屠岸贾被灭族。
       仇报了,冤伸了,位复了,赵武成人了,一切尘埃落定。苍老的程婴乃和大家辞别,他不是要归隐,而是要赶赴迟到十年了的死约,订约双方只有一个人,是他。
       他静静地说,“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说你不能这样,程婴慨然一笑,“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作者:大茶壶2009 回复日期:2011-01-23 11:26:55 
        又见酒量先生雄文。
      笔下波澜起伏,脑海思索联翩,考证有理有据,这种历史文化散文的确喜欢看。
      顶!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3 15:06:43 
        顶读!

    作者:大漠孤烟熏落日 回复日期:2011-01-23 15:18:35 
        mark!

    作者:青莲之梦 回复日期:2011-01-23 17:11:33 
        提读!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3 19:35:08 
        
      谢谢大茶壶2009、读书为明目、大漠孤烟熏落日、青莲之梦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3 20:06:15 
        顶起来!
      忙里偷闲,上来看看酒兄,跟读解密下宫之难。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3 20:31:20 
        悲壮!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程婴真大丈夫也。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3 23:03:22 
        邯郸城中的七贤祠
      这边几位就是: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千古之下,望之让人肃然起敬。


    作者:哥只是一头狼 回复日期:2011-01-23 23:13:56 
        M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3 23:44:12 
        七贤祠外景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4 09:26:19 
        哈哈 今天我早,酒兄起床了哟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4 09:28:16 
        酒兄七贤祠的具体地点在那儿呢?被你一说,很想去看看这些义士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4 09:52:34 
        铁笛早,祠在今邯郸市丛台公园内。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4 09:58:09 
        四
       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生命,而要付出成十上百倍战士的生命,值吗?这是公映在21世纪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提出的疑问。
       为了一个襁褓婴儿的性命,一干智勇高古之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值吗?这是上演在公元前6世纪的一段史实提出的疑问。
       相距的年代如此之久,而亘古的提问一直没有消亡。但你可能不知道,当提问产生时,价值核心已经从唯美、壮烈、高拔的彼在意义,沦入了物化、性价、权衡的此在磁场。因为,可以确信的是,在那个意气凌厉的时代,弥漫着美妙古典英雄主义的天空下,压根不会有这样的质疑。如同十年特洛伊战争后,雅典元老院里最后给定的回答,为了海伦的美丽,再打十年也值。
       美和道义是没有价格的。
       为了一句许下的诺言,甚或连诺言都没有,只是一种自我认定的责任,一个,将自己及亲身骨肉的性命轻易就抛掷给豺狼,一个,不惜忍辱蒙垢、甘愿受世人唾弃而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却在功成之日自杀以报。
       此时,那个男婴是谁,保护他的终极意义,都已退居出价值尺度衡量的范畴,“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李白)的情绪也已不再确切,心中凛然的只有责任,胸怀盈漾的只有道义。不怯死以苟且,不毁节以求生,秉一种辉光高洁的品格,向世人表达自己的崇高,意气自任,纵情放性,发奋扬历。
       而这,才是与莽莽宇宙互为一气,激情舒泰的一种至大至伟享受!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永远不会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因为它拔离大地太高,须仰视,须膜拜,而不能降级为大多数人所普遍遵守。天地间别具的这种激烈性情,它几乎从来不待理智的消解,和知性的过滤,便能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共鸣,让人心向往之。
       死亡本身构不成悲剧,当它被照袭上崇高道义的阳光,再配有从容淡定的风度,悲剧的震慑力量便闪现,而一经闪现,便经久不衰。
       我不能不说这个永恒的托孤救孤故事,已成为一种历史实证化的寓言,构成了古典英雄主义的最早先声,而且最终酿就了一方浓酽的游侠文化,使清冷的易水,可以见到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苍凉身影;让窄小的豫让桥,可以见证侠客朝着襄子衣服三跃而击之的悲壮一幕。有关侠客的讴歌,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独立赞颂。这里只是竖起一面广泛影响后世的洁净人格最初取火的凸镜。
       五
       在作源头性文化比较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共同点。不管是《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戚,还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埃斯库勒斯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东西方审美的源头全部凝结在一派苍郁的悲剧之中。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主人公虽然有着悲惨的结局,但他们短暂的一生却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抗争也许纯属徒劳,死亡可能过于轻率,但在试图冲破而又永远无法挣脱的奋争里,却展示出了人的壮美和崇高,人的渺小与伟大,人的悲苦与英烈。
       个人的悲剧,有时就是整个人类的自豪。
       这种自豪永无法用现世的价值体系去称重,无法用俗世趋利避害的思维去勘验,所以,请你也不要用“愚忠”两个不着调的字眼去评价。
       英国的查理二世为恫吓市民,把爱国志士拉塞尔送去断头台的路上,故意让其乘坐敞篷马车,而群众看到的,是自由和美德正坐在烈士身边。爱默生感叹,坚持真理和英雄主义的人,他在死亡那刻,可以使大地变成祭祀他的庙宇,使太阳变成缅怀他的蜡烛。
       他可能偏颇,但尚信。他也可能狭促,但践诺。人意志力量中的独立性、果毅性、坚定性、自制性,便在这“尚”和“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散扬。所以,他信的对象、诺的主体隐退了,代之的是广泛的人性意义上的尊敬和认同。
       偏颇终于成为宽阔,狭促也终于变成了轩畅。
      放下笔,打开书橱,翻开顾炎武的《义士行》,双目潸然中低声吟诵:
      饮此一杯酒,浩然思古人。自来三晋多义士,程婴、公孙杵臼无其伦!下宫之难何仓卒,宾客衣冠非旧日。绔中孤儿未可知,十五年后当何时。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一心立赵事竟成,存亡死生非所顾。呜呼!赵朔之客真奇特,人主之尊或不能得,独有人兮长叹空山侧。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4 10:18:10 
        dingding!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4 12:19:00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4 10:18:10 
      
        dingding!
      ———
      XIEXIE!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4 14:17:18 
        读之兴慨!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4 17:13:10 
        顶起来!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4 17:17:32 
        个人的悲剧,有时就是整个人类的自豪。
         这种自豪永无法用现世的价值体系去称重,无法用俗世趋利避害的思维去勘验,所以,请你也不要用“愚忠”两个不着调的字眼去评价。
      ----------------------------------------------------
      说得好!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4 17:25:36 
        酒兄回来了,那个在文河史海纵横捭阖慷慨激昂的酒兄真的回来了。
      哈哈 先浮一大白!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4 18:22:43 
        看过电影<赵氏孤儿>影视是历史的大敌啊,此言不虚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4 21:11:52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4 14:17:18 
      
        读之兴慨!
      ---------
      谢谢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4 17:25:36 
        酒兄回来了,那个在文河史海纵横捭阖慷慨激昂的酒兄真的回来了。
        哈哈 先浮一大白!
      ————————
      谈不上,为你的话深感羞愧。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4 18:22:43 
        看过电影<赵氏孤儿>影视是历史的大敌啊,此言不虚
      ————————
      电影没看过,但和君有一样的认同
      
      

    作者:chmwl1201 回复日期:2011-01-24 21:30:35 
        邯郸人果断顶一下~~~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5 08:14:51 
        《段干木的手段》
      
      
       在去介休之前,我只知道绵山是介子推的绵山。
       登上绵山之后,我才知道它“还是”段干木的绵山。
       一
       山涧苍翠潮润,溪流潺缓悦耳,沿着幽然无人的蹊径独自行走,实在是一种大惬意。
       于是,就惬意地想,一场大火可以将整座山烧成焦土,山喘口气,还是得以葱郁了;一场大火可以将一具肉体吞没,但人自那瞬间却得到了永恒。山以人名,人籍山存,端的相得益彰。山和人,其实谁都没有损失什么,或者说因此还都得到了增益。
      当然,获利最大的是历史,它无偿收藏了一段永久的佳话。
      作为重耳流亡队伍里的重要一员,介子推在晋文公胜利凯旋之后,没有像壶叔那样,主动请赏。在他眼里,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所以狐偃等人居功自傲“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难于处矣”。所以,决定洁身自好,从此隐起来的他,背起老娘,悄悄上了绵山。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甚感不平,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晋文公看到后,立即亲带广众前往绵山寻访。
      林密壑深,叠嶂重峦,寻找的对象又是执意藏匿其间,哪里能轻易找到?技穷之余,晋文公决定放火烧山,逼他出来。大火熊熊燃烧了三天,3月5日,寻人队伍最终在一棵烧焦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相拥而死的骨骸。伤心欲绝的晋文公,最后将一截烧焦的柳木带回去,做了一双木屐,每天凝视它,悲叹:“悲哉,足下。”
      从此,“足下”成为一个表达谦卑的特定辞藻。
      从此,3月5日,举国熄火,只吃寒食,成为一个亘古的特定节日。
       二
       就这样没心没肺地走着,忽见有木牌竖于道侧,忙凑上去细读。一抬眼,大吃一惊。“此段干木当年隐居后经常会友的地方。段干木,战国时魏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拒不做官,魏文侯登门拜之为相,他决意避而不见,逾墙逃来绵山。文侯每乘车路过绵山,都要向他伏轼致敬。”
      这里怎么成了段干木的隐居所在?这段文字太疙里疙瘩了。
      段干木是不陌生的。
      左思吟咏过他:“吾希段干木,偃息蕃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谢灵运讴歌过他:“段生蕃魏国,展布救鲁人。”
      王充《论衡》里也这样记载他:“段干木阖门不出,魏文式之,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史记•魏世家》中也有这样的记述,“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而我最感亲切的是《邯郸辞典》中的一个词条:“段干木,战国时魏人,现邱县人。
      《邱县志•地理•古迹•先贤故里》:“段干木故里,在邱县邱城东二十五里郝段寨。寨内路北旧有五圣堂庙一座,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从庙院中掘出石碑一方,上横书“段干木故里”五字,年月已不可辨。该村将此石嵌庙门东侧壁上,以保存之。本县旧属魏地,该村既以段名,此石不为无因。”
      据我的朋友、学者邵福亮先生考证,现馆陶东北有段干木墓。《邱县志》中载有涉及段干木的诗文多篇,如濮吴善的《平恩怀古》:“西风匹马出邻原,雨后秋光眼底存。百蝶荒城临赵魏,两朝霸业忆金元。幕云蓊郁许由里,斜日苍凉干木村。此是平恩侯旧国,黄河故道剩余痕。”皆可作为旁证。
      所以,钱穆先生《史记地名考》中所言“段干,古邑名,战国魏邑。……则段干封邑应在安邑,芮城之间”的说法并不一定能成立,因为封邑绝不等于故里。
      先不去管这块讹误多多的牌子了,我感兴趣的始终是段干木这个人。
       偌大一座绵山,只游走着一个介子推在里面,太过寂寥了。把段干木也一并请来,起码让兴高采烈的游人,在猛然接触到这个陌生名字时,稍稍愣会儿神,也不失为一种温和意义上的文化普及,礼貌姿态下的启蒙,总归是好的。
       这样想想,也可让自己立刻现个笑脸。
       一个让魏文侯毕恭毕敬,过其门则伏轼敬礼,听其教诲则长立有仪的人,一定非等闲之辈。子夏是孔子嫡传弟子,段干木学于子夏,是圣人的徒孙,那当然非同小可。
       用魏文侯的话说,段干木优点在德行,我的优点是势力,他的长处是道义,我的长处是财产,可势力比不上德行,财产比不上道义啊!事实上,段干木的经国治邦策略的确非同小可,《史记》传神地记载,“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所指的贤人,其中量级最大的一位就是老段。
       出于人格的钦敬,司马迁几乎把《吕氏春秋》里那段描述全部照搬过来,“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而我看得饶有趣味的,是魏文侯率直的回答,还有分寸感把握极好的礼遇等级。
       翟璜一不悦,他就与段干木差了品级。这个品级可能不是才干和能力,而是见用与被赏识的本事,简言之——手段。
      

    作者:秋津洲 回复日期:2011-01-25 08:59:38 
        董狐的理由当然没错。赵盾逃亡不出国境,摆明了留在国内准备和国君对着干,,他弟弟杀了国君,他却不治罪。说他实际上杀了国君,并无牵强之处。杀曹髦也不是司马昭动的手,难道说司马昭之心是忠诚报国之心吗?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5 09:32:10 
        顶起来,回头读!

    作者:大茶壶2009 回复日期:2011-01-25 15:11:05 
        段干木是赵人?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5 20:16:42 
        邯郸魏县正在建设中的“礼贤台”,相传,魏文侯曾为段干木建此台。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5 21:44:06 
        笔下开合有度,思考吞古吐今,真是大气之作!
      拜读。学习。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6 08:25:27 
        三
       作为孔门再传弟子,经世致用思想一定也紧紧裹挟着段干木,他不会没有极强的用世进取之心,以及强烈的社会价值关怀。
       但怎样被见用,他思考的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深刻得多。那就是,有济世才干绝不可干谒求售,否则价格就大打折扣。
       师爷孔子是个多鲜明的例子。“如用我,为东周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周游的路上,他一路走,一路在表明干世的心志,可惜最终还是没人用。
       他的晚辈同门孟子又是一例。冲着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不远万里,来到魏国,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远路来的仁义不解近渴啊,结果呢,孟先生指着梁惠王鼻尖出了粗口——不仁哉!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只好回转身,回家述仲尼之意,奋笔疾书《孟子》,再就是喝口茶,漱漱口,盘腿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吧。
       段先生不会再去傻乎乎这样干。
      其实,他走的路线仍出自师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保持狷者的自适、独立的操行,以“避”代迎,以逾墙的“逃”代倒屐忙不迭地接。
       在这点上,庄子与颜斶很相像。齐宣王召见颜斶,说,斶,到我面前来!颜斶说:王,到我面前来!宣王不高兴了,颜斶解释说:我到王面前是仰慕权势,王到我面前是以礼待士。与其叫我仰慕权势,不如大王以礼待士。齐宣王想留下颜斶,颜斶却坚辞,说:“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玉生于山,但当它被制成玉器时,山就被破坏了本气,根本。他腰板挺得很直,“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所以后人评价,斶知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但段干木的拒仕却又不那么彻底,或者他本意上就不准备拒,所以也就不逞一时之能,甩甩袖子,傲然离去,像介子推那样背起老娘往深山里钻,最后活活被烧死,那样的傻事,聪明如老段,是坚决不干的。
       身处庙堂,有金殿对策的殊荣,也有诚惶诚恐的苦恼,游走魏阙,有光宗耀祖的显赫,也有唯唯诺诺的窝囊。没有作帝王奴才的打算,脊梁骨又不缺钙,而且有济世为民的真心,那么仕进,就处于两难之境。
       中国帝王群体人格特点,是以天下为刍狗,唯我独尊,所以什么都敢,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敢教日月换新天,唯独不敢的,是承认人生来平等。像古罗马的卡米勒斯打完胜仗后被群众误解为阴谋称王,则畏罪逃走,像布鲁图斯听到群众职责其住宅豪华,就拆掉在最便宜地段重建,并将前后门敞开接受市民监督,在中国是天方夜谭。干了那么多错事的汉武帝老年时下了一道罪己诏,就感动得历史直想抽鼻子,赵简子听任谔谔之士周舍拿着笔站在门口记录他错误言行,就让历史觉得他开明通达、勇于纳谏,这在西方是不值一提的。
       你看,有着真力弥漫、无拘无碍个体精神力量的人,有着充塞天地、至大至刚丈夫人格的人,想要经世纬地有一番作为,多难?有着一双慧眼的段先生虽拒不仕进,却不妨当当帝师,如此既被见用,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又免去了作臣子下僚的役使,不在帝王的呼来喝去中受鸟气。实在是高!
      四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人了不得,一种是起于寒微,显于庙堂,最终因文化因子的天然不妥协而遭放逐,重归草莽;另一种是身处江湖,心在魏阙,终于用智慧为自己推开一扇门,从此取途仕进,飞黄腾达,直至显赫青史。
      这让我想起姜尚。
      举凡大才,都对自己有准确的价值估量,他绝不轻贱自己。像毛遂、郭槐急赤百赖地跑去自荐,就欠档次。声名远播的大才懂得自矜,如武侯,躺在里屋硬是不出来,非得刘备低声下气三顾不可,尚无名望但心有济世雄韬伟略者,如吕望,那就顶个草帽,持一根鱼杆,坐在水边静静等。
      等是有代价的,假如求售的主顾不来,或途径这里却视而不见,那就太郁闷了,这代价可能就是成年累月坐下的椎间盘突出或痔疮。一天天的枯对死水,眼角又时时瞟向身后的大路。眼看着翠华摇摇的车仗迤逦而来,却辚辚而过,又绝尘而去,心里那个怅惘,那份失落,那种《西厢》里张生“他不瞅俺待怎生”的委屈,非常人所能体谅。只能跺跺脚,骂声娘,长叹一声,收起道具,掂着板凳一步一歪地回家,或面前陡然闪现屈大夫清矍的面庞,从而满怀悲愤,赍志投水。
      姜尚很幸运。史载,西伯(周文王)将出猎,卜之,掌管解释卜文的太史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一个暗怀伟志、宵衣旰食想当霸王的人,听到这里,岂能不心头一动?所以出猎时的眼睛自然也就不在虎罴兔獐身上,“果遇太公于渭之阳”,静静的渭水将吕望的身姿衬托得很高古,垂钓老头儿的鱼钩公然还是直的,这不就是神暗示的他吗?一个出猎的,心不在猎而在人,一个行钓的,心不在钓而在人,一个想找人帮,一个真想帮人,这样两个人遇到一起,自然“与语大说”,西伯高兴得有些语无伦次,“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买卖达成,载与俱归。
      而我,却在这里看到了文人耍弄机巧的可怜。唐诗人胡曾作过设想,“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钩。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意思是,如果太史编不说所谓的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姜尚也只有面对夕阳年复一年老下去,老得稀里哗啦,老得不成体统。
      段干木洞察了这一切。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6 09:46:50 
        顶起来! 哈哈 酒兄今天好早!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6 10:06:18 
        记起介子推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生死大事做笑谈,功名利禄化飞烟。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6 10:18:35 
        一个让魏文侯毕恭毕敬,过其门则伏轼敬礼,听其教诲则长立有仪的人,一定非等闲之辈。子夏是孔子嫡传弟子,段干木学于子夏,是圣人的徒孙,那当然非同小可。
      
      “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
      -------------------------------------------------------
      
      不能不对段干木青眼相加。
      

    作者:yerwanwan 回复日期:2011-01-26 10:29:14 
        dingding!

    作者:大漠孤烟熏落日 回复日期:2011-01-26 12:34:01 
        读之顶之

    作者:cqy1412 回复日期:2011-01-26 15:49:34 
        好帖 岁月积淀的苍凉之美 眼下许多帖子太浮华了 经不起细细品味
      支持楼主!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6 18:16:58 
        谢谢诸位.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回复日期:2011-01-26 20:13:05 
        喜见酒豪兄的回归!
      文章苍茫大气一如往昔,还是那么熟悉!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7 09:29:56 
        哈哈 坐今日的沙发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7 10:27:49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回复日期:2011-01-26 20:13:05 
      
        喜见酒豪兄的回归!
        文章苍茫大气一如往昔,还是那么熟悉!
      -------
      又见蜗牛兄。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7 10:31:34 
        五
      隐逸是个大命题。
      古代帝王常叹的是,野有遗贤,小人在朝。事实上,在朝的大多是小人,而贤人又大多散落在榛莽之中。
      知识带来的思辨、认知、不妥协,从来就赋予知识分子天然的皎洁放傲、特立独行秉性。他不向生活中具体的人低头。尊崇权力,那是群小就可胜任的角色。他也膜拜,膜拜的是万能的自然,他不慌乱于现实位置的勾引;虽也痴迷,痴迷的却是永不可知的浩瀚宇宙以及永恒的道德秩序。
      追寻生命的意义,抒发爱的讴歌,对道德竭诚礼赞,呼唤万物和谐,构成了一个文人生命的全部底色。他胸中历史烟云蒸腾,蕴藏着无限,自然无暇估计琐屑的得失,他眼中充满冷峻的打量目光,当然也不会在意来自谁谁的品头论足,在他看来,那股眼光不够级别。从本质上说,衡量一个文人的真伪,要看其是否怀有李贽所说的赤子之心、悲悯意识,看其是否自觉游离在道统之外,看其胸中是否盈漾着天马行空的自在天地精神。
      后世儒学将仕途视为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这就很不妙,所以寒窗苦读的学子,动力源却是遐想中金榜题名后的一双红酥手,学而有成的人丧失了明月深林的情怀,却转身哀怨“郁郁涧底松”的失志与沉沦,一心干谒求售,对策金堂。当不被见用或仕途受阻时,这才带着无限的悲情走进深山,走近白云,在极度失望之后无奈何扮起隐士,用隐逸来维持自己的自尊与自信。
      庄子所欣赏的隐士,是那种精神上独立于世,心愿而自隐的人。可隐于朝,隐于商,隐于市,隐于学,隐于史,但真正隐起来的真隐士,谁又能晓得他?所以我说,见于史的所有隐士都伪,都是冒牌货,都是仕途上铩羽,想借助隐逸再次展翅的小人。
      金圣叹说的真是好极了。“巢父挂瓢,许由洗耳,千口相传,已成美谈。然亦谁知之而谁言之?若不人见之,则有人见之之处,巢、许不应如此,若言无人见之,然则巢、许自洗之,又自言之矣。此间此类至多,胡可胜笑。”
      只有真性情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性情之问,只有真性情的读书人,才会看清并讥笑那些遮遮掩掩的人。金圣叹身无羁绊,来去无碍,他认为古今大有为之人,一生力奋,只在负重二字,一生学问,只在忍辱二字,有这四个字作纲领,他自然敢不仕进,敢率众哭庙,敢事发后自投落网引颈受死,活出一份朗朗阔阔的大性情。
      他是符合庄子的隐士卡尺的,但亏得金人瑞没有,他要隐,会隐得彻彻底底,了无迹痕。那我们今天还到哪里去读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性情文字?雪莱在《致云雀》里这样写道,“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的希望和忧虑唤醒。”雪莱懂得金人瑞。
      金圣叹同样懂得那些假隐逸的人,所以他要笑,笑地很坏,但很明净。
       六
       还是回到段干木这里。
       在他眼里,眼见的假隐士太多,那种故作姿态的拿捏,那种搔首弄姿的作秀,太过恶心。眼见的混迹庙堂中的达人也太多,面向帝王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的窝囊样,又太过让人生厌。
      汲汲功名者,显然将隐逸作为取途官场的一个跳板。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向河边靠拢,向大山开拔,动作都极其相似,甚至还有抄袭的嫌疑。
      富春江边垂钓的严子陵,因为他还有被光武帝利用的另一层可悲,不忍心说了。看看写“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陶弘景,不是一面道貌岸然端坐山中,一面心急火燎关心着朝政,优哉游哉做山中宰相?再看看宋真宗时的种放,背着老娘在终南山隐居了三十年,却吃了三十年的皇粮,最终如愿捧着笏板,走进了官舍。唐朝的卢藏用就更恶心,皇帝到哪个名山游玩他就搬到附近的山里隐居,果然,卢藏用被皇上征召做了官。当司马承桢无心仕途,向皇帝请求归还天台山的时候,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说:“终南山确实是个好地方,到那里隐居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到天台山呢?”司马承桢揶揄他,“以你的眼光看,那里确实是当官的捷径。”
      武人要当官,先当土匪后招安,文人呢?先做隐士后下山。一样的忸怩造作,一样的矫情卖嗲。
      那按照曾子的教导,君子无悒悒专食,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疏食不饱,蓬户穴牖。他们是想在饥不苟食、寒不苟衣中陶冶情操吗?
      太苦了自己,也当然不。
      所以,段干木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不能与宫阙远离,但又绝不可踏入。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但不能做他的朋友,要和帝王谈情说爱,但万不能做他的老婆。
      能让魏文侯过其门而轼,这个火候儿正好。
      

    作者:linkpad 回复日期:2011-01-27 13:16:40 
        精彩极了!
      
      尤其是对义的描述太到位了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7 15:40:54 
        
      作者:linkpad 回复日期:2011-01-27 13:16:40 
      
        精彩极了!
        
        尤其是对义的描述太到位了
      -----------------------
      谢谢,不敢当此言。

    作者:kajaburg 回复日期:2011-01-27 15:44:44 
        3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8 08:41:08 
        《英雄的能量》
      
      
       我们生存的世界正日益平庸化,低能化,萎靡化。
      这是个令人相当泄气的不争事实。
      放眼望去,蠕动在大街上挤挤挨挨的人群,却是千人一面,含浑不清;竖耳聆听,喧嚣嘈杂的声浪里,仍是众口一词,别无新音。人们与日子一同平淡如水,与生活一道波澜不惊。
       古典英雄主义的缺失才是真正的原因。
       于是,我们就格外思慕那些横亘于历史天空中的伟岸身姿,凝视他们的登高振臂,钟情于他们的顾盼自雄,倾倒于他们那来自生命本体的强悍,以及光芒四射的顽强意志和追求卓越的英雄品格。
       英雄,你只能存活在典籍之中吗?
       一
      “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这是王安石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遭际,最终创下名垂千载功业的名句,但我一直将之看成是对所有具有英雄人格者的由衷歌颂,更看作是对驰骋在春秋沙场上的赵襄子量身定做的一句贴切褒奖。
      不世而出的英雄们,他们哪个不是顶天立地,叱吒风云,驰骋疆场,揽辔自定?但雄才与雄才之间也有着微弱的层次划分。
      能在历史重要关头,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豪勇与智慧力挽狂澜,左右历史走向,这样的伟丈夫,才是真正的英雄。
      用这个标准来打量,落入眼底的赵襄子,无疑是合格的一位,而且杰出。
       公元前475年,赵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这就是赵襄子。
       赵家人的血液里,向来有着不拘泥于陈法的因子,在立嗣问题上尤为表现突出。那就是重贤不重长,重能不重嫡。赵衰立赵盾是这样,赵简子立赵襄子也是如此。
      因为筋疲力尽的交棒人,不想看到接任的晚辈,隐身在自己巨大身量后的亦步亦趋者。他的眸子应该比自己更炯炯,他的野心应该比自己更勃勃,因而首要也是必要条件即是,继任者是否有能力继承并扩大先辈的业绩,最终实现那个盘桓在几代人心中的不灭梦想。
      赵襄子非简子嫡子,更非长子,而且其母出身卑微,是狄人。他被选定为接班人承嗣赵业,完全和后来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一样,外有着诸多成就他的偶然因素,内有更多明显异于众兄弟的卓越才能。
       《史记•赵世家》载: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
       当然,仅靠一个善于看相人的“天所授,虽贱必贵”,远不能使务实的赵简子将这副重担轻易交付。
      很快,他为儿子们出了一道智力竞赛题。简子告诉他们:“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大家兴冲冲争先恐后跑去,自然,都一无所获两手空空而归,因为简子压根儿就连个纸片也没在常山上搁。但,惟独毋恤回来说,“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
      取道常山伐代,代就可拿下。这是他取到的宝符。
      端的厉害!
      赵要在晋国自立于诸侯之林,首先就要扩大疆域,摆脱现今的地理限囿,而代地就是推开的一扇门。此门打开,朗天阔地!跨越常山而取代,这是赵简子多年思索而未付诸实施的一个战略构想,襄子竟然与乃父不谋而合,不选他还能选谁呢?
      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英雄,脱颖而出。他终于可以独自面向阔野,嘴角露出一个不被人察觉的笑意。那里面写着自许,也写着自负。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8 11:08:51 
        赵国初都——晋阳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8 11:13:53 
        纳闷。
      图片怎么上不去呢?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8 11:22:43 
        赵国初都——晋阳
      


    作者:大茶壶2009 回复日期:2011-01-28 11:44:19 
        跟读。
      目之所及,心欣欣然!
      另外,建议楼主每篇结束加个“完”。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8 11:44:38 
        哈哈 那不是很好的挺立着了吗 天好像是刚下过雨

    作者:大茶壶2009 回复日期:2011-01-28 12:04:50 
        不理解为什么赵国将第二任国都定在中牟,那可是赵国的南部边陲,非常不利于对整个国家的管理。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8 14:18:15 
        
      作者:大茶壶2009 回复日期:2011-01-28 11:44:19 
      
        跟读。
        目之所及,心欣欣然!
        另外,建议楼主每篇结束加个“完”。
      --------------------
      好,此后诸篇都加上“完”。
      
      
      作者:铁笛寒风 回复日期:2011-01-28 11:44:38 
      
        哈哈 那不是很好的挺立着了吗 天好像是刚下过雨
      ——————————
      反应太慢了。
      
      

    作者:读书为明目 回复日期:2011-01-28 17:51:00 
        追读!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8 21:13:01 
        二、
      英雄,最恨的是空耗岁月,枉皓鬓发。他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仅三年之后的公元前472年,就在南方的越王勾践率领自己的复仇之士浩浩荡荡杀进吴国胥门之时,北方伺伏多时的赵襄子终于出招了。
      此招甚阴,黑得怕人。
      穿着亡父丧服,仍在三年谅阴守丧期的赵襄子,北登夏屋,有请代王。
      代王不是别人,正是赵襄子亲姐姐的老公。一个守丧期的内弟,来请自己到一个临时游历之所喝两杯,姐夫哪里会提防呢?
      毫无防备的代王乘着清风明月,欣然前来。自然是一番杯觥交错、把酒叙亲的燕饮景象。
      血腥,就在这欢乐融融的表象下陡然出现。赵襄子“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枓,一个小杯连铸一条弯曲形长柄的青铜酒器。伸到酒缸里盛酒时,它是欢乐的使者,挥起并砸向人脑袋时,它是残暴的凶器。
      赵襄子将代王阴谋杀害。
      噩耗传来,姐姐听到自己弟弟用这等残忍的手段杀害自己丈夫后,悲愤难抑,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赵简子将新划进赵氏版图的代地,封给伯鲁子周为代成君。
      没有光明正大的仁义,只有烛影摇动的阴谋,没有温情脉脉的亲情,只有贪婪无度的觊觎,这是不是太下作,太卑鄙了?
      是的。但,策略与诡计,足智多谋与狡狯阴深,剑出偏锋与不择手段,它们之间从来就是一个同义词,只是立场有别,主体站位不同罢了。
      孟子早就下过断语,“春秋无义战。”既然整个春秋之间的征伐都属不义,那我们何必头巾气十足地非要在赵取代问题上给个道德评分不可?
      我绝无意于替赵简子的毒辣手段开脱,但我更为相信他是受内心使命的驱使,而这个使命已经辗转历几代赵家人,迤逦至今。
      赵不取代,魏会,燕会,韩也会,甚至秦也会,作为位居赵国北面的重要战略要地,如果拱手让人,那势必会对赵国今后的发展带来致命的钳制与困扼。事实证明,赵国后来取中山国,击楼烦、东胡,逐匈奴,都是据此为强大后方基地而取得的胜利。
      这样想来,你便会对赵襄子的横空出世的强势一笔,给予鹰击长空的力与美审视,从而,不会在他英雄的身影上遮上一层阴翳。
       三
      是真英雄自风流。
      英雄的风流,不是文人那样邀风吟月、偎翠倚红式的风致,那太柔软了,太妩媚了,缺乏生命激情涌动下的血性与刚度。
      很好,智伯举着一块红布上场了,他先是挑衅赵简子的血性。历史知道,这是个大脑膨胀、口中欠德、动作轻薄的人,这样的斗牛士,哪怕在掌声雷动中执过100次牛耳,但迟早有一天会捂着肚子倒在犄角之下。
      智伯与赵氏的矛盾可以上溯很远。
      早在赵简子因围邯郸午而与中行、范氏展开你死我活斗争之时,智伯就以一个危险的角色登场了。
      灭中行、范氏后,智伯就阴险地对晋君说:“范﹑中行虽信为乱,安于发之,是安于与谋也。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董安于是赵鞅身边的重要谋臣,智伯患赵鞅强大,自然想方设法要铲除他身边的卫佐力量。事实上,智伯此招点了赵氏死穴。所以,董安于同志最后对赵鞅说:“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
      被杀掉重要谋臣的赵鞅岂能对智伯不心生仇怨?
      仇怨也可以传至二代的。公元前472年,智伯与赵襄子率师攻打卫国战役中,智伯荀瑶再次轻辱尚为太子的赵无恤,“丑而无勇,何以为太子”,无恤怨,但智伯太强大了,赵家噤口,敢怒不敢言。
      哲人说,想让一个人灭亡,就先让他狂妄。
      公元前458年,智氏(荀瑶)、韩、魏、赵瓜分范氏、中行氏之地。晋由六卿精简为四卿执政,智氏力量逐渐变得最为强大。
      强大起来的智伯,更加骄纵张狂,不可一世起来。就像秦二世时强大起来的赵高要用指鹿为马方式来测验自己的强大程度,智伯也想用一个测验来普查一下自己的威猛度。他用的方式较无耻——索地。
      要到韩家。韩康子认为智伯贪婪残忍,为让韩免祸避灾,给吧。
      要到魏家。魏桓子认为给智伯土地,他就会更加蛮横轻敌,将欲败之,必姑辅之,给吧。
      最后要到赵家。闻听前来无理索要蔡、皋狼两邑的赵襄子立刻血脉贲张,勃然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地有,但绝不给,命有,来要吧。
      英雄的血质决定着英雄的态度,英雄的能量决定着英雄的收获。
       四
      

    作者:紫莲云烟 回复日期:2011-01-29 00:48:41 
        不意间,又是一份惊喜。开心,又可跟读老师美文了。
      
      赵襄子是英雄,也是一名士,有勇亦有谋。

    作者:偶滴御用马甲 回复日期:2011-01-29 01:25:27 
        普利司够昂,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1-01-29 10:00:32 
        作者:紫莲云烟 回复日期:2011-01-29 00:48:41 
      
        不意间,又是一份惊喜。开心,又可跟读老师美文了。
        
        赵襄子是英雄,也是一名士,有勇亦有谋
      —————————
      烟云谦虚。
    • 复制给朋友
    • 分享到外站 腾讯微博 嘀咕 新浪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开心网 QQ书签 人人网 百度搜藏 白社会 雅虎收藏 MSN空间

    快速注册


    同时转发到天涯微博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个     

    关于天涯 | 广告服务 | 天涯客服 | 隐私和版权 | 联系我们 | 加入天涯 | 手机版

    © 1999 - 2011 天涯社区

    .farea { width:500px; margin:10px } #pop_supwin {background-color:#fff; border: 1px solid #3d5f80; } #pop_supwin .pop-supwin-hd { height:30px; background: #518ac4; border-bottom: 1px solid #3d5f80; } #pop_supwin .pop-supwin-hd h2 { float:left; color: white; font:bold 14px 宋体; width:70%; padding: 6px 8px 0px; margin:0px; } #pop_supwin .pop-supwin-hd span { float:right; padding: 6px 10px 7px 10px; } #pop_supwin .pop-supwin-bd { padding:22px 16px 23px 56px;font-size:14px; } #pop_supwin .pop-supwin-bd h4 {font:bold 14px 宋体;color:#36F} #pop_supwin .pop-supwin-bd p { vertical-align:top} #pop_supwin .pop-supwin-bd table {width:380px;background-color:#fff;} #pop_supwin .pop-supwin-bd table th{padding:0px;text-align:left;background-color:#fff;color:#000;font-size:14px;height:30px;font:normal 14px 宋体;} #pop_supwin #report_info {width:300px} #pop_supwin .pop-supwin-bd .inpm {padding: 0px 5em} #pop_supwin .pop-supwin-bd span{float:left;margin-left:-7.2em;text-align:right;width:7em;margin-right:9px} #pop_supwin .pop-supwin-bd .pop-supwin-wcen {text-align:center} #pop_supwin .pop-supwin-ft { background: #f0f0f0; text-align:center; border-top: 1px solid #ddd; padding: 8px; } #pop_supwin .pop-supwin-load { display:none; background: #f0f0f0; text-align:center; border-top: 1px solid #ddd; padding: 8px; color: red; } #pop_supwin .pop-supwin-ft input {background:url(http://global.tianyaui.com/global/gnav/images_v2/button.gif) no-repeat 0 0;color:#fff;font:normal 14px 宋体;border:0px;width:55px;line-height:20px;padding-top:2px;height:26px; vertical-align:top} #pop_supwin .jbred {color:#30659b;font:bold 14px 宋体;} #pop_supwin .inptd input { vertical-align:-3px} #pop_supwin .popgray {color:#999} #jb_note {display:none; z-index:801; position: absolute;width:500px;} #jb_note .jb_m {float:left;width:98%;text-align:center;color:#fff;background:url(http://static.tianyaui.com/js/bbs/image/notebg.png) repeat-x 0 -54px;height:48px;margin:0px ;} #jb_note h2 {font:noral 黑体; font-size:16px; padding:14px 20px 0px} #jb_note .jb_note_f {float:right;width:1%;background:url(http://static.tianyaui.com/js/bbs/image/notebg.png) no-repeat right 0;height:48px;} #jb_note .jb_note_h {float:left;width:1%;background:url(http://static.tianyaui.com/js/bbs/image/notebg.png) no-repeat 0 0;height:48px} .post { position:relative; } .post-jb { display:none; position:absolute; right:0px; bottom:0px; _bottom:auto; z-index:1; color:#999; font-size:12px; text-align:right; padding:0px 5px;background-color:#ddd; border:1px solid #ccc; } .post-jb a {margin:0px;padding:0px;line-height:22px;_line-height:18px}

    举报

    请选择举报类型

    举报对象: 在sdfas 举报原因: 广告 谩骂 色情 违法 其他 举报内容: 载入中...

    0您如果想要使用举报功能,必须先登录哦~~


    关闭
    关闭

    关注作者发短消息他的帖子他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