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东华:怎样过一个不纠结的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00:22

  想到回家后各种各样的开销,老家在河北农村的小曹眉头不由得拧起了小疙瘩。

  小曹今年30岁,现在北京一家公司任市场总监,月入6000元左右。谈到回家过年,他心情十分复杂:“常年工作在外,只能借过年的机会回家看看,但回家过年开销却很大。”

  他跟记者详细列出了各项开销:往返路费400元、压岁钱500元(每个小孩50元)、走亲戚1400元,同学结婚随份子200元(一位),初步算下来是2500元。长长的送礼名单上甚至爷爷前妻的女儿也赫然在列。    

  “只要是沾亲带故的,都要去登门拜年,否则就把人家得罪了。而去一趟少说也要一百来块钱。”小曹坦承这笔开销不算太多:“我还算省钱的,因为亲戚在农村的居多。如果都是城市人,讲排场,那就更多了。”

  即便如此,他仍然感觉压力很大。为了省钱,他一直自己做饭,包括午饭也自带。“过年2500元的开销相当于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和房租”,想到这些他觉得很无奈,“不是没有想过不回家过年,但是家离北京近,不回家也说不过去。”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礼尚往来也无可厚非,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小曹说,现在回家过年的人情往来,逐渐逼近承受上限,不仅影响过年心情和年后生活,也会让对方背上沉重的“感情债”。

  比起小曹,在上海某银行工作的胡小姐过年开支更多。老家在浙江某沿海城市的她谈了和老公回家过年的各项开销:双方父母过节费各10000元、双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家1000元(合计4000元)、小孩子的压岁钱500元(只有1位)、往返路费500元、朋友结婚份子钱1200元,总数为26200元。

  胡小姐表示,虽然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4000块,小三万的开销让她闹心,但不会因为钱的问题留在上海过年。“最重要的是能跟父母在一起,弥补一下平日里不能承欢膝下的遗憾。”

  胡小姐去年结婚时,双方父母倾力为他们在上海买了一套总价300多万元的房子,首付90万元,月供1万多元。拿她的话来说,是“3个家庭加起来在还一个家庭的房贷”,“平日里都是双方父母在补贴我们,趁过年给老人点过节费也让我们心里稍微平衡一些。”

  劳累  宴会连着聚会……

  霍文琦

  “年前工作应酬,年后走亲访友。这几天,饭局排得满满的。”小崔今年的春节假期仍将一如既往,饭局还是主旋律。

  小崔,25岁,山西人。开朗幽默的他,喜交际,善言谈,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人们注目的焦点,总是在关键时刻引爆全场。他喜欢宴会的热闹,也总能点燃聚会的气氛。因此,逢年过节,亲朋相聚,吃喝饭局,他总是不缺席的。

  “过年就是庆团圆,大家一起聚一聚,联络感情,图个热闹。家家都这样,很正常,免不了胡吃海喝。再加上自己创业,要和很多客户打交道,疏通各方面关系,节前就是互相送礼请客。”

  的确,也许上班族假期休息时间多一些,但是自己干事业,员工、客户、供应商……方方面面都需要打点。在这座小城里,从小便怀揣创业梦想的他,从搞矿石运输,到开汽车装潢美容店,再到成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年纪轻轻,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能小伙”。事业起步了,交际也就广了,应酬自然多了。

  “上学时,想着过年可以吃吃喝喝,多好玩。开始工作的头一两年,每年除了亲朋,工作应酬饭局也就固定的几个,也挺享受。现在是提前打响春节仗,年前一个月就得列张表,把要请客、要送礼、要聚会的朋友分门别类,大概共有二三十家,想着就累啊。”

  他对此也很无奈,饭桌交际传承太久,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感情“桥梁”,不吃饭,不好办事,不好联络感情啊。

  感情归感情,身体可是自己的。“我还是很注意身体的,尽量少喝。我一个朋友,一天一小醉,三天一大醉,一点都不夸张。喝得胃出血的也不稀奇。”朋友们说他是酒品很好的人,的确,他总是尽量控制少喝酒,一定要坚持把客户招待周到送走。但是,也免不了会有被别人送回家的情况,糟糕的时候,第二天恶心一整天,粒米未进。

  再怎么说,应酬多饭局多,不可能完全不影响身体。“尽管控制体重,还是肥了20多斤,”小崔感慨道,“近两年,每年中午在家吃饭的时间加起来不到30天,不是工作应酬,就是朋友相聚。现在一想到年前更集中爆发,就感觉很累。有时在想,能不能变变这个规矩呢?” 

  拔河  你家还是我家?

  本报记者  黄晓慧

  老家在广东湛江的小汤今年春节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带丈夫回娘家了。在北京工作的她自称是“小家、婆家、娘家天各一方”的人的典型代表,自谈恋爱开始,每年都会遭受一次“回家拉锯战”。小汤说,有一年为了兼顾两家,他们在七八天里天南地北地跑,恰逢南方雪灾,整个春节都耗在了疲于奔命的路上。

  “我们试过各种方式,各回各家、两家都回、两家轮流回,但还是没能找到最佳方式,因为客观条件摆在那儿,假期短、路途远、两家的习俗观念不同,很难克服。”小汤说,双方冲突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去年春节。

  “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轮到去我家了,我婆婆却说按照他们当地‘新人暖居’的习俗,新人必须留在自己的小家过年,不能让新家‘冷掉’了。”小汤对此很不能理解,两家都不回,既不能尽到孝心又浪费了好端端的假期。之前考虑到丈夫是家中独子、家里还有八旬高龄的奶奶,小汤总是迁就婆家,但这次的理由,小汤实在难以接受。憋了一肚子委屈的她和婆婆起了争执,双方闹得很不愉快。

  “春节回家是一种心理期待,而且这种期待是有期限的,一旦不能回家,就意味着又要再等一年,心里能好受吗?”小汤提议让留在北京的哥嫂替她“暖居”,婆婆依旧固执己见。双方僵持到春节前夕,小汤在“来年春节让小两口回娘家”的允诺下做了让步,在北京过了一个冷清的春节,“那种滋味很不好受。” 

  经历过春节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团聚的“痛苦”后,小汤说她更能理解对方想回家的心情了。“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相互理解吧。”前不久,小汤把精心置办的年货寄回婆家,还给公公、婆婆写了一段温馨的话语:春节临近,夏天也不远了,我们“五一”就会回去。她说,虽然再珍贵的礼物也无法代替他们的出现,但是把礼物备齐了、说些暖心的话,让对方感觉到新春佳节的暖意,这个年才能过得和睦、温暖。

  在广州工作的秦先生老家在湖南,媳妇是辽宁人,两人从没为春节去谁家的事烦忧过,他们采取的是“就便”和平衡原则。“去谁家更方便、更省事就去谁家。此外,如果春节去了我家,那‘十一’假期就去她家,平时多关心、体恤老人,尽可能抽空陪陪他们,两人达成共识后,就不会起争执。”秦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