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北极光玻璃屋:民情要“体”也要“察”(思想纵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0:49:38

民情要“体”也要“察”(思想纵横)

崔延强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31日   07 版)

  了解民情、尊重民意,是正确制定政策、有效推进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情?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善于体察——既要“体”,又要“察”。

  体察民情之“体”,就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了解和体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表明,要了解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情况,就必须亲力亲为,努力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和直接信息;仅凭第二手资料或者道听途说,得到的认识和感受往往是肤浅的、不可靠的。对于了解民情来说,也是如此。然而,时下有的领导干部恰恰不注意这一点,不大愿意走进实际、走进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而是习惯于通过看材料或听汇报来了解情况。这种做法固然省时省力,但毕竟隔了一层,是在吃别人嚼过的馍,不易发现其中的信息失真,很难获得原汁原味的感受。要避免这些问题,就必须迈开双腿、扑下身子,走出办公室和会议室,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村舍民居中走一遭、住一段,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工作生活,了解群众的疾苦冷暖。

  是不是到了基层、见了群众,就能够了解到民情呢?也不尽然。如果下基层时行程太匆忙,来去一阵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如果见群众时敷衍应付,场面上的话说得多,掏心窝子的话说得少,那么,对民情的了解仍然可能不全面、不深入。也就是说,了解民情不能仅仅浮在面上,而必须深入下去,挖掘深层情况,触及实质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开动脑筋、沉下心来,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体会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换言之,就是要在“体”的基础上进行“察”。

  察者,细看、详审之谓也。正如《新书·道术》中所言:“纤微皆审谓之察。”体察民情之“察”,就是仔细观察和体会群众的内心思想情绪。这种“察”,戒之在粗、要之在细,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民情具体而丰富,既表现在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又深藏于群众的内心思想情绪中。外在的情况易于了解,内在的情绪不易把握。要“察”准“察”透民情,就必须有“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的胸怀、“明察秋毫之末”的眼光,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仔细观察和体会群众的喜怒哀乐,并以此作为作决策、干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对群众的喜怒哀乐察之不细,就有可能造成疏漏、产生错觉,把表面的情况当作内在的实际,对民意的了解同样也就谈不上全面、深入。

  当然,对民情的“体”和“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都需要既用力又用心。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意,进而正确制定政策、有效推进工作,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