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蜂蜜面膜自制:治内风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20:29:35
凡具有平熄内风作用的处方,称为治内风方,适用于内风证。内风与外风有本质的区别,内风是机体自身阴阳失调的一种表现,主要与血虚、肝肾不足、热邪动风密切相关。血虚则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虚性动风的震颤和蠕动;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越而化风;热邪内盛,灼伤经筋,筋脉拘挛而风证遂起;肝阳化风、热极生风,常可扰动脑神、心神,出现神志障碍。另外,内因所致的风证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皮肤的瘙痒症。这是血虚肤燥或血热夹湿发于皮肤所致。治内风方具有养血、补益肝肾和泻热而熄风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治内风方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和协调机体的物质代谢,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解除肌肉挛缩等作用。 一、治头面内风证方
凡具有平熄内风作用,以治疗头面部筋肉抽动或油风等风证为主的处方,称为治头面内风证方。头面是内风证的多发部位之一。临床上常见的有眼睑跳动、面风(面肌痉挛)、油风(斑秃),这些疾病多由于血虚生风或经脉气血不通导致的经筋挛急生风,治疗上多以肝经、胃经、大肠经穴为主。
头攒眼睑跳动方(《针灸大成》)
【组成】头维  攒竹
【操作】从头维穴向前平刺1寸,行捻转补法1~3分钟。攒竹向阳白方向透刺0.5寸,行平补平泻法。
【功效】补血熄风,疏调经筋。
【主治】眼睑跳动。西医学的眼轮匝肌痉挛。
【方解】眼睑跳动是血虚不养眼睑筋脉而出现的内风证,常因睡眠不足、眼睛劳累所致。因此,治疗以养血熄风为本。头维为本方主穴,系足阳明胃经穴,阳明为多血多气之经,头维为眼部近部选穴,擅长治疗眼部风眩,用泻法可清利头目,用补法可养血而熄风。攒竹为辅穴,属局部选穴,系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纲”,用平补平泻法,可疏导眼部经络,调理气血,疏调经筋。
【应用】
1.本方是治疗眼睑跳动的主方。症见胞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或情绪紧张时加重等。本病以局部血虚、气血不调为主,临床上整体的血虚症状并不明显,故治疗上以局部选穴为主,应用本方较为适宜。临床上为加强本方的作用,可在眼部配承泣、太阳,远部配合谷等穴。若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心烦意乱,伴有头晕,睡眠不佳,可配神门、印堂、内关、风池,安神定志,促进气血濡养脑窍而定眩。
2.本方也用于治疗阳明头痛。症以前额痛为主,可配远端的合谷、内庭,以加强疏导阳明经气血的作用。
【附注】
1.本方选自《针灸大成》。书中云:“眼睑跳动:头维、攒竹。”
2.验案:杨某,女,49岁,2002年8月5日初诊。主诉左眼睑啁动1日。近日患者工作劳累,昨夜睡眠不足,晨起后始出现左眼睑跳动,舌红苔黄,脉弦细。诊断为眼睑跳动,治以补血熄风,疏调经筋。用头攒眼睑明动方,配神门、太阳、合谷,1次而愈。
颧醪攒竹面风方(《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组成】颧髎  攒竹  瞳子髎  率谷  丝竹空
【操作】颧髎刺入0.5寸,行合谷刺1~3分钟。攒竹向鱼腰方向平刺0.5寸,行捻转泻法1分钟。瞳子髎、率谷、丝竹空均平刺0.5寸,行捻转泻法。
【功效】舒调经筋,熄风止搐。
【主治】面风。西医学的面肌痉挛。
【方解】面部是手三阳、足三阳经筋结聚的部位。面风是面部筋脉气血失调,功能紊乱而致的经筋拘挛性病症。颧髎是足三阳经筋结聚之处,可疏调面部经筋之气血,舒筋通络,缓解面部之痉挛,凡面部经筋病症必取之;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纲”,攒竹为足太阳经穴,可疏调眼部经筋;两穴为本方之主穴。瞳子髎、率谷、丝竹空为足、手少阳经穴,可疏调面部少阳经筋,加强眼部经筋的调理。
【应用】
1_本方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处方。临证可见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受情志影响较大,可用本方舒调经筋,熄风止搐。
2.本方也可用于治疗面瘫,但本方对于面部下组表情肌作用不足,可酌配颊车透地仓。另外,本方也可治疗眼睑疾患,如眼睑下垂、眼睑跳动等。
【附注】
1.本方选自《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是关吉多教授的经验方。据报道本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颧髎穴是本方治疗本病的关键穴位,必不可少。
2.验案:陈某,女,54岁,1986年9月初诊。患者左面部肌肉持续性抽搐,以左眼角、口角为甚,左眼视物困难,十分痛苦,曾多方治疗,仍无明显效果,遂来针灸科就诊,诊断为面风
(面肌痉挛)。属于经筋病变的“筋急”,从经筋论治,治以舒调经筋,熄风止搐。用颧髎攒竹面风方。12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抽搐发作间隔已较长,持续时间缩短,大部分时间如常人,基本治愈(《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阳陵合谷面风方(《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组成】阳陵泉  合谷  足三里  背部  膀胱经(心俞~肾俞)
【操作】阳陵泉直刺或稍向下斜刺1寸,行提插泻法1~3分钟,使针感向下肢传导。合谷选健侧,直刺1寸,行提插泻法1分钟,使局部产生酸胀感。足三里直刺1寸,行捻转补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用皮肤滚针在背部膀胱经(心俞~肾俞)上进行滚刺,以皮肤潮红为度。
【功效】疏调经筋,养血止搐。
【主治】血虚性面风。西医学的面肌痉挛。
【方解】本方是在循经选穴原则指导下,采用上病下取,左病右治,远道配穴法而组成的处方。足少阳经筋结聚于面部,面风为经筋病症,阳陵泉又为筋之会穴,针刺阳陵泉可疏调经筋,抑制筋脉啁动;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善于疏导面部经气,活血通络;两穴为本方之主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阳明多血多气,可补益气血,血行风自灭。在背部膀胱经(心俞~肾俞)上进行滚刺,在于通过脏腑背俞穴,达到调节整体机能,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
【应用】
1. 本方是治疗血虚性面风的处方,重在从整体上补益气血而治面风。临证见患者面部抽动力量较轻,病程较长,伴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唇舌色淡,脉细等血虚表现,应用本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2. 本方对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而出现的虚风内动也颇为适宜,如老年性非特异性震颤麻痹。另外可用于治疗痿证、肢体偏瘫、麻木无力等病症。
【附注】本方选自《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是余仲权教授的经验方。据报道用本方治疗面肌痉挛可获得满意疗效,比单纯应用患部局部穴位疗效好。
阿是百会斑秃方(《针灸学》)
【组成】阿是穴  百会  风池  太渊  膈俞
【操作】头部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以局部潮红为度。百会穴向病变方向平刺0.5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法l~3分钟。风池直刺1.5寸,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太渊向上斜刺0.5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法。膈俞直刺1寸,用捻转补法。
【功效】养血祛风。
【主治】斑秃。
【方解】发为血之余,肾主精,其华在发,故毛发全赖精血充养而生长。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可致血虚生风;或外风乘虚人中毛孔,可使风盛而血燥,毛发失养而脱落。因此,养血祛风为治疗斑秃之根本。本方中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可活血化淤,疏导局部气血,促进毛发新生。百会位居头顶部,与头颈部风池配合,可使头部经气输上导下,经络气血通调,促进患部气血运行,血行风自灭,故可祛散头部之风邪。太渊为脉会,膈俞为血会,两穴配合可活血养血,血充则风燥可除。
【应用】
1. 本方是治疗斑秃的代表方。临证可见患部头发突然间成片脱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小如指甲,大如钱币,一个至数个不等,局部皮肤异常光滑而有光泽,少数患者可出现全秃,甚至眉毛、胡须、阴毛等脱落。本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 本方可用于治疗血虚所出现的头空痛,眩晕,手足麻木,神疲无力等症状。
【附注】
1. 本方选自《针灸学》。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尤其是在斑秃局部叩刺,可改善局部发根的血液循环,促进毛囊的新陈代谢,对于新发的生长非常有效。斑秃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脂溢性脱发则与斑秃机制不同,应用本方时要注意区分。
2. 验案:黄某,女,42岁,2002年7月3日初诊。近日患者脑力劳动过度,2日前突然发现头发呈片状脱落。患者自觉神疲无力,头晕。查体:头部百会穴左侧可见一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脱发区域,其余部位毛发无脱落。舌淡,苔薄白,脉细。诊断为斑秃,属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祛风。用阿是百会斑秃方,嘱注意休息。治疗1月,局部生长出新发,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二、治皮肤内风证方
凡具有祛风止痒作用,以治疗皮肤内生风痒症为主的处方,称为治皮肤内风证方。皮肤为机体的表面屏障。经络学说认为:机体表面为十二皮部所主,是经络系统的外表部分,当外邪侵人人体时,常首先从皮部而入,经过经脉可内传脏腑,导致脏腑机能的失调。正如《素问·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人于经;留而不去,传人于府,癛于肠胃。”同样,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内生湿热、淤血或风邪,也通过经络而外越发泄于皮部,导致皮肤疾患。内风导致的皮肤病症最突出的特点是皮肤瘙痒。本节主要论述牛皮癣、皮肤瘙痒症、阴痒等皮肤内风证的针灸治疗处方。本类处方主要由祛风、清利湿热、活血养血等穴位组成。
阿是合谷止痒方(《针灸学》)
【组成】阿是穴  合谷  曲池  血海  膈俞
【操作】阿是穴用毫针围刺,并可加灸法,或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合谷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1分钟,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曲池、血海、膈俞均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
【功效】祛风止痒,清热润燥。
【主治】牛皮癣。西医学的神经性皮炎。
【方解】本方以病变部位阿是穴和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为主穴。阿是穴可直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疏泄病灶之风热郁火,使患部肌肤得以濡养;合谷重在疏散风邪。曲池、血海、膈俞,穴性均人血分,善治血分病症。曲池善于清血分热,散血分风,可祛风清热止痒;血海善于泻血分热,而又有活血作用;膈俞善于活血养血化淤,取“血行风自灭”之义。
【应用】
1.本方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基本方。临证好发于颈后、肘、胭等部位,初期皮肤瘙痒可无皮疹,反复搔抓后皮肤出现丘疹,日久皮肤增厚粗糙,呈皮革样苔藓样变,瘙痒较为严重,本方可祛风止痒。若肝郁化火生风明显者,可配行间、侠溪、中渚等穴,以清泻肝火。还可根据病变部位,循经在其临近配2~3穴,如发于项部膀胱经上,上可配天柱,下可配风门;发于肘部大肠经上,上可配肘髂,下可配手三里等穴。
2.本方对于皮肤瘙痒症也有一定疗效,可去阿是穴,根据辨证结果而配穴。如阴虚明显者,配三阴交、太溪等穴,增强滋阴润燥作用;血虚明显者,膈俞用补法,配足三里、脾俞等穴,以加强养血祛风作用。
【附注】
1.本方选自《针灸学》。西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致皮肤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研究表明:本方主要针对皮疹比较局限及初期的病变而立,效果较好,若病变部位广泛则较难取效。
2.验案:丹尼娜(德),女,27岁。1999年9月10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左肘窝外上部出现奇痒,随后出现丘疹。查体:左曲池穴处有2厘米×1.5厘米大小的皮疹区域,呈苔藓样变,表面呈灰白色,干燥无渗出液,舌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治以祛风止痒,清热润燥。选阿是穴、合谷、曲池、血海、膈俞,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出血。针刺5次后,瘙痒明显减轻,皮疹明显减少,15次后大部分皮肤恢复正常,20次后皮肤恢复正常。
膈俞三阴瘙痒方(《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
【组成】膈俞  三阴交  血海  曲池  脾俞
【操作】膈俞、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行捻转补法1~3分钟,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针感。三阴交、血海、曲池均直刺1寸,曲池用捻转泻法,其余两穴用捻转补法。
【功效】养血祛风。
【主治】皮肤瘙痒症。
【方解】皮肤瘙痒多由血虚生风所致。膈俞为血之会穴,入血分,可补血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入阴分,可滋补肝肾,健脾生血;两穴相配,为本方之主穴。血海、曲池善入血分,血海用补法,健脾生血;曲池用泻法,善除血分之风燥而止痒。脾俞加强健脾生血之作用。本方补中有泻,以补为主,血生则风自除。
【应用】
1.本方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主方之一。尤其适用于血虚瘙痒和老年性皮肤瘙痒,临床可见皮肤呈阵发性、游走性奇痒,尤以夜间及入睡前瘙痒最剧,常由冷热或情绪激动、衣服摩擦、饮酒及辛辣食物所诱发。应用本方有一定疗效。为了加强祛风作用,可配风池、风市、风门等祛风穴。
2.本方对于一般的血虚证也非常适宜。根据临床具体表现可配穴应用,如头晕者,配风池,疏调头面气血;血虚经少者,配足三里、归来,养血调经。
【附注】
1.本方选自《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应用本方时要注意:皮肤瘙痒症只有瘙痒而无皮疹,且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皮肤瘙痒常常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要注意鉴别,排除原发病,才能获得较好疗效。
2.验案:钱某,男,59岁,1979年11月3日初诊。患者3年前,每于夜间睡前即感全身瘙痒难忍,用力搔抓至出血方能人睡,白天遇风、热等均感全身瘙痒,服用一般散风止痒中药均不显效。查体:患者体弱,皮肤干燥,背、腹、臀及四肢均可见搔抓之瘢痕,血痂累累,部分皮肤有苔藓样改变,舌淡,脉细。诊断为皮肤瘙痒症,证属血虚生风,治以养血祛风。穴选三阴交、膈俞、血海、曲池、脾俞。治疗5次后瘙痒减轻,继治5次后瘙痒偶有发作,但不甚,又治疗3次而愈(《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
阴交会阴止痒方(《针灸处方集》)
【组成】阴交  会阴  中极  膀胱俞  少府  阴廉  曲泉 照海  然谷
【操作】阴交直刺1寸,会阴直刺0.5寸,均行捻转泻法1~3分钟。中极、阴廉、曲泉直刺1寸,膀胱俞向脊柱方向斜刺l.5寸,少府直刺0.2寸,均用泻法。照海、然谷直刺0.5寸,均行捻转平补平泻法。
【功效】疏通下焦,祛风止痒。
【主治】阴痒。西医学的阴道炎、外阴炎、外阴皮肤病、变态反应或内分泌障碍、精神神经因素以及全身性疾病的异常代谢产物刺激外阴而引起的瘙痒症。
【方解】阴交、会阴均为任脉穴,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两穴可疏通阴部经络气血,血行风自灭,为本方主穴。中极、膀胱俞为俞募配穴,可利湿化浊。阴廉、曲泉为足厥阴经穴,足厥阴经“过阴器”,故可加强主穴之通络熄风作用。肾主生殖,前后二阴为之所主,照海、然谷为足少阴经穴,可疏调肾气,加强肾主前阴的作用,疏调前阴气血。少府可清心安神除烦。
【应用】本方是治疗阴痒的代表方。临证可见外阴瘙痒难忍,常发生在阴蒂及小阴唇区,严重者大阴唇、整个阴道口、会阴部、肛门及肛门后部,甚至大腿内侧均可瘙痒,可应用本方进行治疗。临床可根据辨证情况进行配穴。
1.若阴部瘙痒,带下量多而黄,阴部有灼热感,甚至红肿,为湿热下注,可配阴陵泉、行间、水道、次髎,以加强清热利湿作用。
2.若阴部瘙痒,带下量少,阴道干涩,或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尤其多见于老年妇女者,属肝肾阴虚,血虚生风,可配三阴交、太溪等穴,以滋阴养血,熄风止痒。
3.若阴部瘙痒,而带下、外阴皮肤无异常,患者有明显的神经过敏表现,并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者,为精神神经性瘙痒,可配神门、百会、风府等穴,调神止痒。
【附注】本方选自《针灸处方集》,是治疗阴痒作用较强、用穴较多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处方,临床有较好的疗效。
三、治肢体风动证方
凡具有熄风止痉作用,以治疗肢体抽动性内风证为主的处方,称为治肢体风动证方。肢体抽动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归属内风证,多由肝阳化风、痰浊阻窍、气机逆乱、血虚等原因导致肢体筋脉失和而出现抽搐、拘挛等风证的表现。针灸处方主要由开窍熄风,化痰通络,泻热,活血养血,舒调经筋等穴位而组成。
印堂太冲熄风方(《针灸学》)
【组成】印堂  太冲  鸠尾  间使  丰隆
【操作】印堂向下平刺0.5寸,太冲直刺1寸,均行捻转泻法1~3分钟。鸠尾向下斜刺1寸,间使、丰隆直刺l寸,均行捻转泻法。
【功效】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主治】痫证。西医学的癫痫。
【方解】印堂可醒脑调神开窍,太冲平熄肝风,两穴为本方的主穴。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为阴脉之海,针刺鸠尾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助主穴醒神开窍。丰隆为豁痰化浊的要穴。
【应用】本方是治疗痫证的基本方之一。临证根据具体情况,可灵活配穴。
1.本方治疗癫痫小发作,临证可见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而后迅速抬起,或两目上吊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而患者对上述症状发作全然不知,配人中、百会、大陵,以加强醒神开窍的作用。
2.在癫痫的间歇期,用本方治疗时结合辨证配穴。
兼见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火扰神,配曲池、侠溪、内庭、行间、阴陵泉,以加强泻火化痰作用。
发病前多有眩晕,胸闷痰多,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有力,为风痰闭阻,配合谷、阴陵泉、风池,以加强祛风化痰作用。
痫病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体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弱,为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以加强补益心脾作用。
痫病日久,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为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以加强滋补肝肾作用。
3.在癫痫大发作时,临证可见发作前常有头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预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则尖叫,二便失
禁,脉弦滑,短暂即清醒,发作过后则觉头昏,精神恍惚,乏力欲寐,配人中、涌泉,以加强醒脑开窍作用。
【附注】本方选自《针灸学》,是癫痫间歇期的治疗处方。因此,本方更适宜于癫痫小发作和大发作过后的治疗。在临床上,大发作时用针刺治疗的机会并不常见,在间歇期抓住病机进行治本是针灸临床更常见的机会,故选本方更具实际意义。
百会风池熄风方(《针灸资生经》)
【组成】百会  风池  中脘
【操作】百会平刺0.5寸,风池直刺1寸,均行捻转泻法1~3分钟。中脘直刺1.5寸,行提插泻法。
【功效】调神开窍,熄风化痰。
【主治】痫证。西医学的癫痫。
【方解】癫痫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但其基本的病机是痰浊壅阻经络,闭塞清窍神明,神失所司,筋脉失和而动风。因此,治疗上不离化痰、开窍与熄风。百会为督脉穴,督脉人络脑,针刺百会可疏通督脉气血,醒脑调神。风池为胆经穴,善于疏泄肝胆经气,具有熄风止痉之效。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痰湿主要源自中焦脾胃,针刺中脘可疏通腑气,降浊化痰。
【应用】本方为治疗癫痫的基本方之一,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癫痫。根据具体情况可配穴运用。如痰湿较重,配丰隆、阴陵泉;脾虚者,配足三里、公孙;阴虚者,配三阴交、太溪。
【附注】本方选自《针灸资生经》,是王执中治疗癫痫的经验方,据述疗效非常显著。书中附验案云:“有人患癫疾,发则僵仆在地,久之方苏,予意其用心所致,为灸百会,又疑是痰厥致僵仆,为灸中管,其疾稍减,未除根也。后阅《脉诀》后通真子有爱养小儿,谨护风池之说。人来觅灸癫疾,必为之按风池穴,皆应手酸疼,使灸之而愈。”
人中四关熄风方(《针灸学》)
【组成】人中  合谷  太冲  印堂  大椎  十宣
【操作】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2寸,行雀啄手法1~3分钟,或至神志清醒为度。合谷、太冲均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1~3分钟。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功效】熄风镇惊,泻热开窍。
【主治】小儿急惊风。西医学的高热惊厥等。
【方解】人中为督脉穴,功善醒脑调神,开窍启闭,为本方之主穴,为急则治标之义。印堂为奇穴,但位于督脉上,与督脉经气相通,有加强主穴醒脑开窍的作用。合谷、太冲相配谓四关穴,擅长治疗内风证,具有熄风镇惊效果。大椎、十宣,点刺出血,可泻热开窍。
【应用】
1.本方是治疗小儿急惊风的基本处方。临证见来势急骤,为急惊风,初起常有壮热面赤,烦躁不宁,摇头弄舌,咬牙齿介齿,睡中惊醒,继则神昏,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
弓反张,四肢抽搐、颤动,呼吸急促,苔微黄,脉浮数或弦滑等症,应用本方可泻热开窍,熄风镇惊。
2.本方用于癫痫大发作也颇为适宜,可去大椎、十宣,能起到开窍熄风的作用。
3.本方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热神昏有泻热开窍作用。
【附注】本方选自《针灸学》,是治疗小儿急惊风的处方。原处方的主穴为人中、印堂、合谷、太冲,在配穴中有大椎、十宣,选取本方时进行了改动。
百会四关熄风方(《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
【组成】百会  风池  肝俞  膈俞  肾俞  合谷  太冲
【操作】百会平刺0.5寸,风池直刺1寸,均行捻转泻法1~3分钟。肝俞、膈俞、肾俞均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行捻转补法。合谷、太冲均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
【功效】滋补肝肾,熄风活络。
【主治】震颤麻痹。西医学的帕金森综合征。
【方解】百会调理督脉,以调神导气;风池通窍活血,镇肝熄风;两穴配合为本方主穴。《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俞、肾俞滋补肝肾,滋水涵木,以治本。膈俞养血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合谷、太冲,一阳一阴,一血一气,调理阴阳气血,熄风止痉。
【应用】
1.本方是治疗震颤麻痹的基本方。临证可见四肢肌肉强直,双手震颤,行动迟缓,持物不稳,呈慌张步态,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神情呆滞,呈面具脸等,可用本方治疗。为加强滋阴效果,可配三阴交、太溪等穴。
2.本方适用于各种由肝肾不足所致的内风证。如老年性非特异性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所出现的震颤等,可配夹脊穴、三阴交等穴。
【附注】本方选自《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是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方。临床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百会筋缩熄风方(经验方)
【组成】百会  筋缩  印堂  阳陵泉  太冲  神门
【操作】百会平刺0.5寸,筋缩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均行捻转泻法1~3分钟。印堂向下平刺0.5寸,太冲、神门直刺0.5寸,均行捻转泻法。阳陵泉直刺1寸,行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下肢传导。
【功效】熄风止搐,调神舒筋。
【主治】多发性抽动症、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方解】百会为督脉穴,督脉人络脑,刺百会可调理脑神;筋缩为督脉穴,功善疏调经筋而止搐;两穴配合,调神而止搐,为本方主穴。印堂加强主穴的调理脑神作用。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疏调筋脉。太冲可疏肝熄风。神门安心神而定志。
【应用】
1.本方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之一。临证可见智力在正常范围,不自主地挤眉弄眼、歪嘴、伸舌、摇头、耸肩及喉内作响,有时出现指手画脚、挺腹、蹬足等,紧张时动作增多,睡眠后诸症消失等,可用本方治疗。挤眉弄眼较重者,配攒竹、阳白;歪嘴、伸舌较重者,配地仓、承浆;摇头、耸肩严重者,配风池、肩井;喉内作响者,配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
点刺。
2.本方也可用于治疗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临证可见与其智力水平不相称的活动过度,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和任性、冲动,以及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语言、记忆、运动控制等轻微失调,可以本方为基础,随证配穴。肝肾不足明显者,配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等穴,加强滋补肝肾、潜阳安神的作用。脾虚肝旺者,配太白、三阴交、脾俞、心俞、曲泉、行间等穴,加强补益心脾、疏肝清肝作用。
【附注】
1.本方为作者总结的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小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处方。临床实践证实:本方有很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多动、抽动症状,使患者注意力能够集中,提高学习成绩等。
2.验案:高某,男,9岁,2000年7月21日初诊。主诉间断抽动2年余。患儿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摇头,每遇情绪紧张、焦虑时症状加重,曾口服“安坦”、“氟哌啶醇”及中药对症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日因考前学习紧张,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不自主地耸肩、腹肌抽动、蹦跳式走路及鸟叫声,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纳少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查脑电图、颅CT未见异常。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治以熄风止搐,调神舒筋。用百会筋缩熄风方。治疗3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共治疗2个月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