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海洋公园怎么坐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3——8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07:54

83、“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因此,我非常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目前共有图书360种。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少年在学完功课以后就在家里待不住了呢?为什么他不肯跟人的最好的朋友——聪明的书本单独在一起度过几个小时呢?为什么总的来说,少年不喜欢一个人独处而很自然地总想跟别的人在一起呢?为什么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少年学生读书读得入了迷,惋惜时间不够用,不能再多读一些好书呢? 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我们的“思考之室”(我们给阅览室起了这样一个名称,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书籍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开放了。开放这天,我们集体阅读了我写的一篇关于俄国士兵斯采沃尔的故事。斯采沃尔是一个俄国士兵,他在拿破仑进犯俄国的时候被法国人俘虏。当斯采沃尔被人在左臂上烙上一个N字形的印记时,他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抓起一把斧子,砍断了这只“被弄脏了的”手臂。这个故事使少年们深为感动。第二天,我又给学生们讲了一本关于谢尔盖·拉佐的书的内容。谢尔盖·拉佐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他是被白卫军投入火车头的炉子里烧死的。我还把自己记了不止10年的读书日记给学生们看。我力求在少年们的想像里形成一幅文明人的最高幸福的图画:这就是跟书籍交往的幸福,智力的和审美的享受的幸福。 少年们喜欢听表情朗读。对作品的感知如何,要看听众的人数和朗读的时间。听众最好不要超过一个班,他们也应当有共同的精神兴趣。设在被白雪覆盖的果园中间的明亮舒适的房间,傍晚的暮霭,繁花盛开的草木,树叶的轻微的沙沙声,晚霞——这一切都加强了审美的感受性,加强了词的美感。 起初,“思考之室”吸引来的学生并不多。他们挑选书籍和阅读。在这里阅读是不出声的。我高兴地看到,少年们面前放着书,眼睛里露出发自内心的光芒,这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活动。 费季柯在读一本关于宇宙的书。能在他身上唤起对这本书的兴趣该有多好啊!对费季柯的教育有过不少麻烦。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唤起他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愿望。他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觉得已经到顶了。一种过分的自信不知何时潜入了他的心灵。还是让书籍不仅在他面前打开周围世界,而且揭示这样一条真理吧:他所达到的还只不过是认识这部巨著的第一行而已! 如果有一本好书成为少年的朋友,那么他读得越多,就会越清楚地认识到:要知道得多,就要多用功。 我是多么希望,让所有的少年都走到那个摆着名人传记的书橱跟前去啊!我在那里放了几十种关于英勇无畏、精神坚强的人们的书,这都是一些宁可牺牲生命而不肯背弃真理和自己的信念的人物。英雄人物的传记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 有一些知识里渗透着道德的政治的思想,这首先是指历史知识。正是历史知识反映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为形成信念打下基础。当读者把充满着道德政治思想的理论材料拿来跟自己对照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应当让少年一边读有关英雄人物事迹的书,一边对照自己。 这里有一条微妙的心理学规律,只有那种不一定要识记,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解剖”的东西,才能最有力地用来跟自己对照,并且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反映出来。这条规律对于少年期更有代表性,因为少年的思想经常是把周围世界跟自己本身隔离开的。正因为如此,历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需要更加广阔的智力背景。 我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使他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本书。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他必须把读过的东西记住并且用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为了使他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激动。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在少年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讲和单单为了识记而死抠书本,那么这种自我衡量、自我认识就是不可能的。单是这种为了识记的心理定势就把道德的和政治的思想推到了次要地位。正像一个医生在解剖人的时候会忘记人的伟大(虽然他的劳动归根结底是要确立人的伟大)一样,少年在为了识记的目的而对理论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的时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离开材料的道德和政治意义。对于那些在脑力劳动中遇到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思想性很强的材料也不会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因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到“解剖”上去了。 在教室里,在田野里,在树林里,在参观的时候,我随时给学生讲一些关于伟大人物生平的故事。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思考之室”成了一个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策源地。我看到,男女学生们在把同一本书反复地阅读。譬如尤尔柯,他是我们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什么都要怀疑一番,对一切都要加以仔细的探究。现在他已经把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在法庭上的演说读了5遍。华里亚在摘录谢尔盖·拉佐谈到信念时的那些热烈激昂的语句。米什科已经把关于卓娅·科斯莫捷绵斯卡娅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的描述反复读过好几遍。我看得出,米什科的思想已经不是停留在书本上,他在思考自己。这样的时刻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要在一个人的面前打开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用英雄人物的眼光来看自己,用英勇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易啊!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生活的这个崇高的境界。我认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 我给学生们介绍了关于索菲娅·别罗夫斯卡娅的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的内容,建议他们读读这本书。我走进“思考之室”,很感兴趣地等着,看谁第一个来打开这本书?当我看到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是季娜时,心里很高兴。季娜今年13岁。从最初几页起,那本书就把她吸引住了。季娜一连好几天都不离开这本书。她忘记了本来积极参加活动的文艺课外小组。没有必要向这个女孩子提醒参加小组活动的事,不要去打断正在激动她的心灵的思想和情感的潮流。也不必去问她:“你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想法?它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让她自己去理解那些思想,去经受内心的体验和激动吧。过了一两个星期。季娜又来反复地读这本书,开始写笔记。在这些日子里,不应当再推荐她读别的什么东西,用不着跟她进行任何谈话,因为她的内心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思考和情感活动,这个人正在认识世界和自己。 后来,在一次讨论会上,季娜发言说:“读了关于索菲娅·别罗夫斯卡娅的那本书,使我深信:人不是一粒灰尘,在生活的旋风里一掠而过,便永远消失,不留任何痕迹。每一个人,如果他热爱祖国,愿意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就能在自己的身后留下深深的足迹。” 若干年过去了。前不久,季娜到学校里来了。她已经是一位幸福的年轻妇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是来征求怎样教育孩子的意见的。我们回想起“思考之室”,季娜说:“那本书(指关于索菲娅·别罗夫斯卡娅的那本书——作者)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我希望,让孩子们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书。而‘思考之室’,是一颗非常需要的火花,让它永远不要熄灭吧。” 在为“思考之室”挑选书籍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人的认识能力是巨大的。当时我们掌握的科学资料说明,在人的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共有140亿神经细胞。过了几年,我们又了解到学者们的新发现:在一个人脑里,竟有1000亿个思维物质的细胞。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所能掌握的知识,就数量说要比他日后掌握的知识多10倍。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的“可接受性”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一切都取决于脑力劳动的素养,而首先取决于下面两种知识的相互关系:第一种是那些必须记诵、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第二种是那些只要加以思考的知识。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他并不以识记为目的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在一学年的过程中,就所学教材的性质来说,总有几个时间是要求紧张地使用随意记忆的,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时间里却在“思考之室”里花很多时间读他们所喜爱的书籍。 我们还特别关心,使书籍也成为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彼特里克所走的通往知识的道路就是很艰难的。在六、七年级,学习那些复杂的概括和规律性时,他就碰到了困难,而只有书籍才帮助他克服了那些困难。为此,我们挑选了一些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的读物。在这些读物里,包含着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情感因素:以人渴求知识而受到鼓舞,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背景,来阐明抽象的真理。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有时候,我们就对彼特里克说:你把教科书先放一放,读读这本书吧。于是,读了那本书,使他身上增添了新的认识力量。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少年还没有着迷地爱上一本科学书籍,在“思考之室”里还没有他最喜欢去翻阅图书的那个书架,那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的心灵的那条小路。当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在家里看书。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不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一个人可能以不坏的、甚至是“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但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没有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指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胸襟宽阔。 当自学还没有在少年的生活中占有必要的比重时,有关如何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一切争论和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自学,没有为了认识和自我认识而进行的紧张的智力的和意志的努力,那么教养、教学都不可能是教育性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 我坚定地认为,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产生这些东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他们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而在毕业之后,这种精神生活的空虚、狭窄和局限性就更加严重起来了。现代人的生活每日每时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和情感的教育,那么任何对于酗酒、流氓行为、违法现象的斗争手段都将无济于事。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如果一个青年工人不能每天在业余时间里,面对一本好书坐上两三个小时,那我就无法设想他的精神生活是完美的。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84、我们的“家长学校”
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个问题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我们今天变得更加复杂了: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我们在帕夫雷什研究和了解每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这一点只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开端。我坚定地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因此,我们努力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知识。为此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家长们在自己的孩子入学的两年以前就报名参加家长学校,在那里听课,直到他们的孩子从中学毕业为止。家长学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共计250学时。(顺便指出,这比任何学院或大学的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都多得多。)家长学校的听众们分为五个组,这是按他们的孩子的年龄划分的:①学前组(5至7岁儿童),②一、二年级组;③三、四年级组;④五至七年级组;⑤七至十年级组。每组每月活动两次。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最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课或谈话,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跟家庭教育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大纲涉及师范学院课程的各个部分,但是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年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理论。我们尽量地做到,让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把在家长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这里需要我们当教师的人具有高度的机智和敏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把儿童的心灵“兜底翻出来”,不要去讨论家庭关系中那些尖锐的、易伤感情的方面。这一类问题只可以在个别谈话中去涉及。 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一学校教育。 附:“家长学校”的谈话题目 (摘自《帕夫雷什中学1970—1971学年工作计划》 (一)学前组(包括未来的父母在内) 1.家庭内的相互关系和儿童的道德教育。2.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及其对未来的责任感。3.婚前的道德准备。4.酒精中毒和儿童。5.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爱?6.母亲教育。7.从 个星期到3岁的教育。这个年龄期内,智力训练的极其重要的意义。8。从出生到3岁和从3岁到7岁的情感教育。9.儿童由3岁到7岁的身心发展。10.学校进行正确的智育的最重要的条件。11.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智力。12.怎样预防儿童的神经疾患。13.3岁到7岁儿童的劳动教育。14.怎样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尊敬别人的情感。15.学龄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教育。16.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自然界。17.学龄前儿童的作息制度。18.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和智慧。19.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精神生活中的作用。20.学龄前儿童是怎样认识人的,道德环境的作用。21.美在3岁至7岁儿童教育中的意义。22.故事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23.创造性活动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24.学龄前儿童跟年长儿童的关系。25.愿望文明的教育。26.母亲是学龄前儿童的第一个主要的教育者和教师。27.父与子,母与女。28.学龄前儿童对入学的心理准备。29.学龄前儿童道德文明的基本标准。30.如何防止儿童任性、好发脾气和爱生气。31.男孩子勇敢精神的教育。 (二)一、二年级组 1.7岁到9岁儿童的身心发展。2.家庭的精神生活与儿童在这一年龄期的发展。3.本族语及其在学前期和入学后最初几年的作用。4.家庭内的相互关系和7岁到9岁儿童的道德教育。5.7岁到9岁儿童的行为和公民义务感的教育。“我想”、“可以”、“不许”、“应当”的教育。6.家长的公民义务感对儿童教育的影响。7.如何培养7岁到9岁儿童对丑恶事物的不妥协精神。8.7岁到9岁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自然界。9.美在7岁到9岁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中的意义。10.家庭里的书籍和7岁到9岁儿童的精神发展。家庭图书室。11.如何使7岁到9岁儿童领会伦理标准和家长的榜样。12.学校里和家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13.学校里和家庭里的劳动教育。14.学龄初期儿童的精神需要和兴趣的培养。15.7岁到9岁儿童的义务感和纪律性的培养。16.父母亲的相互关系对7岁到9岁儿童教育的意义。17.对儿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18.学校里和家庭里的无神论教育。19.忠诚老实的教育。20.关心人和尊敬人的教育。21.自我教育的初步训练。22.酒精中毒症与儿童。23.关于神经类型和气质的概念。24.7岁到9岁儿童的作息制度。25.电影、电视与儿童的教育。26.人道精神的教育。27.求知欲的培养。28.乌里扬诺夫一家对儿童的家庭教育。29.怎样预防儿童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私心理。 (三)三、四年级组 1.酒精中毒症、结婚、儿童、家庭。2.9岁到1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3.学校教学和家庭的智力生活。4.书籍对9岁到11岁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家庭图书室。5。列宁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6.公民的培养。7.家庭的道德气氛和9岁到1l 岁儿童的教育。8.9岁到11岁儿童的情感教育。9.学龄初期儿童的意志教育。10.9岁到11岁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和言语的发展。11.9岁到11岁的男孩子和女孩子。12.怎样给小孩子讲人是怎样生出来的。13.自然界和劳动在对9岁到11岁儿童的教育中的作用。14。9岁到11岁的男孩子的勇敢精神的培养。15.自尊感的培养。16.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17.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18.在对9岁到11岁儿童的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和母亲的作用。19.教育机智。20.奖励和惩罚。“我想”、“可以”、“不许”、“应该”的教育。21.9岁到11岁年龄期的需要和自我纪律。22.怎样教育儿童热爱和尊敬父母。23.怎样预防儿童的意志薄弱、任性、爱生气、爱发脾气、爱哭、过于敏感的自尊心、个人主义、自私心理。24.什么是“成长加速化”?25.合理的儿童饮食制度。26.学校里和家庭里的审美气氛。27.克服宗教和迷信对儿童意识的影响。28.怎样理解儿童的幸福。 (四)五至七年级组 1.少年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的发展。2.性教育。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3.少年的行为和道德意识。4.少年的劳动教育,他们的劳动的道德意义。5.少年教育中的善良、爱抚、鼓励、严格要求、坚定性、对愿望的限制。6.少年的人道精神的培养。7.少年对丑恶事物在道德上的不屈不挠、不能容忍、不肯妥协精神的培养。8.家长的威信。威信从哪里来,它的巩固性。善于使用家长的权力。9.少年的智育和家庭的任务。10.少年的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11.怎样培养少年的兴趣。12.母亲、父亲、孩子的义务、责任和公民教育。13.少年的“愿望文明”。对愿望的限制和纪律是正确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少年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14.培养个人的爱好和才能。15.少年应当阅读哪些书刊。家庭图书室和少年的教育。不允许对精神财富的单纯享受态度。精神需要的问题。16.少年的意志训练。17.男孩子的勇敢精神的培养。18.女孩子(未来的母亲)的教育。19.少年期的忠诚老实教育。20.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随时准备好保卫祖国的教育。21.作为一个集体的家庭和少年的教育。22.少年的美育。23.少年的职业定向。24.怎样才能使知识成为少年的需要。25.预防少年期的神经疾患。26.预防意志薄弱和懦弱无能、没有性格和无原则性、个人主义和自私心理。27.少年之间的冲突的调解。 (五)八至十年级组 1.15岁到17岁男女青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2.身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性的成熟的统一。3.要善于尊重青年的独立性。4.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和信念的形成。5.道德坚定性、对丑恶事物的不肯妥协、不屈不挠和不能容忍的精神的培养。6.书籍在青年的精神生活的作用。男女青年的个人图书室。7.男女青年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性教育的统一。8.男女青年公民义务感的教育。9.男女青年的劳动教育。10.青年早期的自我教育。11.青年的精神需要及其发展。12.青年的智育和兴趣。13.个人爱好、才能和志向的培养。14.青年的知识、信念和行为。15。怎样跟男女青年讲恋爱、婚姻、家庭的问题。16.青年早期的劳动和学习制度。17.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18.青年的法制认识。19.年长者的榜样在青年教育中的作用。20.男女青年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公民义务活动。21.对青年教育中的教育机智。22.预防青年期的神经疾患和心脏疾病。23.勇敢精神、坚定性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培养。24.青年服兵役的准备。25.对男女青年的阅读指导。26.教育男女青年珍视我们社会的道德财富。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农村学校跟城市学校有很大的区别。现在,农村学校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最重要的、主要的、有时候由于已经形成的条件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农村的整个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生产的文明程度无可比拟地提高了,在劳动中、日常生活中和人们的意识中,正在实现着列宁当时称为群众的电气化教育的伟大变革。现在,不是土地的占有权,而是在土地上的操作技能,决定着农民的生活和劳动。 但是,农业生产文明的迅猛增长已经大大走到农村精神生活的增长前面去了。如果我们拿城市和农村拥有书籍的情况比较一下,如果我们再思考一下,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有多少留在农业生产上和有多少留在城市里,那么这种比较的结果,显然是城市占优势的。 从农村中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有60%以上永远离开了农村而一去不返,出身农村而在高等学校毕业的人则有90%以上成了城市居民。如果细想一下,这种现象不仅包含着某种令人担忧的东西,而且包含着某种危险。如果农村青年中在智力发展方面最好的这部分人继续地离开农村,那么农业生产的发展必将有一天会停滞。我们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应当让智力上发展的、受过教育的青年人去充实农村。没有这些人,就既谈不上农村的科技进步,也谈不上农村的智力丰富的精神生活。 谁来完成这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呢?首先是学校,是农村学校。当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特点时,人们通常总认为劳动教育是个重点。据说,只要从小训练农村青年在土地上劳动,农村学校的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我们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点还不少,但是我认为,这些缺点并不是产生主要毛病的原因。当农村学校和成年人的劳动集体的智力生活不能满足青年的要求和需要的时候,农村青年是要离开或者想方设法离开农村的。 如果不提高整个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学校要改进教学,提高知识质量,就简直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应当使书籍在家庭和学校里占统治的地位。总的来说,应当使农村生活的世界成为思考、书籍、阅读、深深地尊重知识、科学和文化的王国。遗憾的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农庄庄员家里有电视机,有摩托车,有收音电唱两用机,但是却没有书籍或者只有很少几本书。这一切都是因为,书籍应当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思想,没有像明亮的火把一样从学校里放出光芒,没有在学校毕业生的心灵里确立起来。 不论一个农村居民从事什么工作——当农艺师或拖拉机手,挤奶员或养牛员,土壤改良技师或医生,我们农村学校都应当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培养对知识的需要。我认识一个饲马员,他的个人藏书有2000册;而我认识的一个医生,他的房间里连个书架也没有,桌子上放的唯一的一本书,还是两年前从图书馆借来而未归还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努力做到,使一个农村居民在少年时代就以自己是一个种粮食的、养牲畜的人而感到自豪,那么农村学校的最优秀的学生还是继续要离开农村的。遗憾的是,把农业劳动看成一种低人一等的,不需要什么智慧的事,这种多年形成的偏见至今仍然存在。而我们的目的,却恰恰在于使那些最聪明的、精神丰富的、对于充实的智力生活有所准备的男女青年留在农村,到大田里和畜牧场去工作。只有当思考和使用智慧的、带研究性的、被一些有意义的设想所鼓舞的劳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这件工作才能具有牢固的科学基础。对劳动的热爱是情感和思考相结合的产儿。但是,如果没有思考,就永远不会产生情感,也就没有二者的结合,没有它们的产儿。 对许多农村学校来说,正是在这样一个领域里的教育水平太低,就是应当用思考,用科学认识的光芒来照亮普通的农业劳动。只有把土地、果园、菜园当成思考的实验室,把单调的劳动过程不是当做最终的目的,而是当做达到目的的手段,使人享受到创造性的、研究性的、试验性的劳动的欢乐,才能产生对农业劳动的热爱。即使当一个人翻地、施肥、挖粪的时候,他也可能体验到一种智力的欢乐——研究者和创造者的欢乐。当一个人看到,在劳动中可以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的时候,他就能享受到这种欢乐。不管看起来多么荒谬,但这是事实:在某些农村学校里,对于揭示农业劳动的智力教育方面的工作,反而比许多城市学校里进行得更差。农村主要依赖学校,农村的文化水平有赖于农村教师的文化水平。农村学校的主要教育力量是教师,是他的精神丰富性、知识、多艺和宽阔的眼界。那种认为农村教师只要懂得田里的农活,不怕农业劳动的艰苦和困难就可以胜任的观念,是已经陈腐过时了。事实上,农村教师对青年有没有吸引力,主要是看他本人有没有一种对知识的不可熄灭的渴求精神,是不是热烈地追求书籍、科学和文化。 农村学校里有着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我认识一位叫法尔图什尼亚克的农村教师。他在一所十年制学校里教历史。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村里所有的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小孩子,看到他都肃然起敬,仰慕他那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研究过有关本国和外国历史的数千种文献资料。虽然住在农村,他通过自学掌握了9种外语。他能阅读莎士比亚、赛万提斯、歌德的原文著作。对学生来说,听他的历史课就像过节日一样。凡是从法尔图什尼亚克所在的学校里毕业的学生,都能终生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像这样的农村教师,能够用认识的欢乐和一种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去感染别人。 如果我们说,教师是用知识来教育人的,那么,在我看来,这一复杂的、至今尚未研究清楚的过程的实质,就在于知识能够使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光里变得高尚起来,树立他的自豪感,发展他的不可熄灭的钻研精神,教给他为合理的思想的胜利而斗争。 农村现在迫切需要精神丰富的、在智力上多方面发展的、能够驾驭青年的思想的教师。像上面所说的法尔图什尼亚克这样的教师,毕竟是不多的。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学校,在那里还没有点燃起探索性的智慧的火把,为青年们照亮道路,使他们体验到认识的幸福,形成一种永远不知满足的求知的需要。我们还有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在那里的学习一步也没有跨出教科书的框框。农村需要千千万万个精神丰富的教师。怎样才能吸引他们到农村来呢?这一点,是需要另外讨论的一个课题。

86、致未来的教师
我常常收到大学生其中主要是师范生的许多来信。几乎所有的信里都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许多未来的教师是有一定意义的。这个问题的意思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32年。回答它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哪一样是次要的东西。不过,教育工作毕竟还是有个核心的。 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儿童的脑力劳动、他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 不久前,在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生,无论怎么也弄不懂,植物是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的,怎样从幼芽里发育出叶子,怎样从花里结出果子的。生物教师经常提问他和刺激他:“难道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吗?你究竟能干点什么呢?”在这个男孩子的心里,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来说也变得复杂了,因为缺乏自信心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他通向认识的道路。有一次上课时,生物教师说:“再过几天,幼芽就要长出来了,我们全班都到长着栗树的林荫道去观察。在那里,要是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那时候事情就毫无希望了。” 生物教师很喜欢自己栽种的东西,他从种子培育出栗树的幼苗,再把这些小栗树排成一条林荫道。当全班学生来到栗树林荫道的时候,教师惊呆了: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学生们也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而在阿辽沙的眼光里,一刹那之间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 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内心的深深的痛苦,屈辱,精神力量的突然燃烧和暴发。阿辽沙以此表示抗议。他感到,教师的话里含有恶意。而孩子是要以怨报怨的,有时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事来。 但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学生,接连不断地吃“两分”,他就跟自己的命运妥协了,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想法,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行”。每当我看到这种态度冷淡,毫无怨言,准备好耐心地倾听教师的讥刺和训斥而无动于衷的学生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不平和愤慨。我的年轻的朋友,请你像怕火一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吧!要为这种毫无怨言,默不做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可怕的事。当你看到学生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时候应当感到高兴,应当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而让他去检验,去研究吧。“执拗性格万岁!”——我真想用最鲜明的字体写下这句话,并把它张贴在教员休息室里…… 你是明天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教师对学生力量的信心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的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教师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时刻的到来,使他有权利说:由于我尽了自己的努力和操劳,这个学生已经达到极限,从他身上再也得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学校教育里的许多失误,其根源正是在于有些人抱有这种思想。请你记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我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思维的觉醒”)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学生今天不会的,过三年才能会,那么我在这三年里始终坚信人的力量是不可穷尽的。 结合这一点,我想向你,年轻的朋友,提出如下的建议:正像外科医生把一些非常锐利的手术工具放在清洁的金属盒子里以备使用一样,你也有一些最精细、最有灵性、最锐利而不十分安全的工具——评分,最好让它多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轻易使用。我认为,那种几乎学生说了每句话都要给他打个分数的习惯,是一种教育修养处于蒙昧状态的标志。以这种态度对待事情,这种最精细的工具就一会儿变成蜜糖,一会儿变成棍棒:它使这一个人陶醉,使那一个人受伤。我希望,学校里不要搞那种所谓“积累分数”的追求评分数量的事。在一个学季里,一个学生该有几个分数,让教师去掌握就可以了。 请记住,即使是成年人,白费的、毫无结果的劳动,也会使他感到羞愧难当和头脑糊涂的,何况我们接触的是些孩子。如果学生从他的学习里期待不到什么成绩,他就会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就会变得要么粗暴,要么灰心。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道德面貌。在学校里,目前还存在许多手工业方式的东西: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却不认识自己,更不了解自己。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当跨进校门的时候,你不仅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而且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你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一样思考,一样感知,一样识记的。一个学生已经弄懂了你想教会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愿意学习。要让他有时间再想一想,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只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时,再来给他做评定。你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有一次,听到某位教师说:“这个学生毫无希望,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永远当差生。”这时我想起了亨利·海涅说过的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阿尔玛——阿塔师范学院的女大学生塔玛拉很关心教学方法的问题。她写道:“我看到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教学方法就使我感到害怕。几乎每天在报刊上都能看到:这是一种新方法,那是一种新教学方式……怎么才能搞清楚这么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呢?其中的哪一些才是真正有效的呢?” 塔玛拉和别的大学生都关心“有些教学方法产生了,而其生命又不长久”(伏尔加格勒的一个大学生也这么写道)。你们应当懂得: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譬如说,有一套很精致的钳工工具。它们都放在那里,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用途。可是,当人的手还没有接触它们的时候,所有这些工具是什么呢?是一堆金属——如此而已。这其中的每一块金属,只有到了匠师的手里,才能变成工具。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有了匠师才会有方法。这个方法能对儿童起什么作用,这一点取决于你们,而且仅仅取决于你们。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这里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