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海洋公园开时间表:中国文化的最大缺点就是包容性太小/坦然相对 2011-01-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34:40
中国文化的最大缺点就是包容性太小 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关键在“和”; “和”是万物,“不同”则是沧海一粟。有了“和”,才能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强调“不同”就是为了丰富“和”,而非排斥其余。“不同”怎样丰富“和”呢?答曰:创新。不断创造出更丰富的“不同”来,以增加“和”的内涵,扩大“和”外延。但是,创新不是凭空妄想,而是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就是学习前人的丰富经验,使之有效转化“为我所用”。这样一来,新的“不同”就出现了,在这个基础之上,新的一轮创新又开始了。“和”与“不同”这样周而复始,世界才能日新月异。——这是君子作为。如果只强调“同而不和”,就会固步自封。因为“不和”,那就是漠视他人的成功经验,自己成了井底之蛙还沾沾自喜,于是,思想必然僵化,行为必然迂腐,最终就是害人害己。——这是小人行为。我想,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深意吧。“和”,就是包容。没有包容就没有创新。“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但是我们中国人在漫长的皇权专制下,意识形态日趋固态化,思想日益保守化,越来越没有创新能力。这个过程是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本来,中国文化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以稷下学宫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正如梁启超在1902年所说的那样:“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不幸的是,在长期的皇权专制下,中国文化日益远离“思想自由”,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把中国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了。中国文化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她原有的包容性,变成了仅能容忍自家之言的目光短浅者。虽然中国文化后来接纳了佛学,可从促进中国文化进步这个意义上说,佛学贡献之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充其量,佛学只不过给中国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虚无色彩,无益于中国学术的繁荣,更无益于中国人的思想解放。随着历史的脚步,中国蹒跚进入了近代。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是却没有击破中国旧文化的堡垒。虽然当时的中国精英感觉到了要学习西方,却没有勇气和决心彻底放弃自己固有的那一套,只得到了一个可怜兮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带给中国的不是进步,而是更加衰落和腐朽,一直闹到要亡国灭种的地步了。“抗日救亡”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当亡国奴的命运,但却没有促使中国人的思想大解放,以至于中国人从上个世纪初就一直在闹着要解放思想,闹到今天,我们还在“解放思想”的口号声中徘徊。其实,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一个东西:包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口号是“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是,说归说,做归做。我们仍然只把一个主义当作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而罔顾其他。事实上,除了这个主义之外,还有不少优秀文化已经结出了实实在在的丰硕成果。我们就是视而不见。就这个意义讲,今天的中国还是恪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条古训。因此,当我看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先生说的“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相对更有包容性,这是中国文化的长处。”(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25)这句话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中国文化的长处”,不是“更有包容性”,而是更有排他性:凡是不符合中国主流观念的一切,统统都在排斥之列。今天的中国,除了容得下一个主义之外,还能容得下什么?难道世界文化的精华除了这个主义之外再也没有第二家了?事实上谁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不是这个主义造就的。我们何以不能平心静气坐下来好好想一想,那个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到底是用什么办法“强身健体”的?难道他们实践的“主义”,就没有一丁点儿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文化是主张“和而不同”,但是,中国精英没有弄懂。我虽是小人一介,但也知晓些须圣人之言,在这里口无遮拦,得罪了大人先生。但我想,既然“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相对更有包容性”,那就请大人先生们包容一下我这个小人吧! 中国文化比西方更有包容性
【人物】:赵启正   摘 要: 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有严重的偏差,甚至会对中国无端攻击呢?这是因为西方媒体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看中国的,凡与其不一样的都要持批判态度。而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相对更有包容性,这是中国文化的长处。 新中国成立61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由世界的边缘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了。像雅尔塔会议,中国不在场而决定中国命运的那种悲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际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真正走到中心还是这30年的事情。其表现为: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大势中的显变量,是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事务不可忽略中国。一个好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就是有利的、温暖的,而恶劣的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就是制约的、寒冷的。国际舆论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中国受到“舆论”的“委屈”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是中国改革开放较晚,世界对当代中国所知原本就较少。第二,由于中文传播得不广,虽然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是使用的国家却很少,并且和其他文字差异太大。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有严重的偏差,甚至会对中国无端攻击呢?这是因为西方媒体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看中国的,凡与其不一样的都要持批判态度。中国发展迅速,他们也产生了害怕的心理。有外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向我解释,“大”就会令人害怕,大象翻身就会压死人,怕中国发达了,他们会失业。在西方,政界思维是——你们是共产党领导,共产党领导就不行。意识形态不同,看来短期内难以改变。眼前的现实是西方的文化对东方的影响大。我们在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是在分享祖先的光荣。我们在近几百年来对世界的文明与科学贡献较少,但是我们在崛起,在急起直追。在追赶中,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是极为必要的,是有利于世界认知中国的。对待文化差异,实际上是有不平等现象的。现在,对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种不同态度。第一,互相尊重不同文化,从而可以取长补短,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这是正确的态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文化传入韩日都是好的案例。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相对更有包容性,这是中国文化的长处。第二,是互相歧视导致文化冲突。在2004年,欧洲几份报纸刊登亵渎伊斯兰的圣者穆罕默德的漫画,惹恼了全世界的穆斯林。几份报纸不得不道歉了事。这种傲慢,在西方是很普遍的。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不要另眼看待,不要把自己高看一等,把别人低看一等。第三,如果被政治家利用,就会发生政治纠纷和战争。十字军东征是从前的例子,到今天某些战争还有其影子吧!第四,是对于文化差异“毫不在意”,那会引起交流障碍。一位法国部长跟我说,中国他不敢再来了,原因仅是受不了中国人的敬酒。他问,为什么说我不喝酒就瞧不起他?为什么非要我喝得脸红不可?我说,中国人爱说“英雄海量”、“酒逢知己千杯少”,他说听不懂。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对文化差异构成交流障碍的事情比比皆是。这些漫不经心也要引起我们注意,要认真研究别人的文化,便于沟通,便于和谐相处。(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