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到邯郸火车票:谛听,多维的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07:06

   素材   网络   编辑  沾花如雪     谛听,多维的包容






 

“开悟”,是不同人格和心智模式的不同的受力反应和突破现象。

 ­

    生命动力开发是以心理学巅峰体验制造技术和中国古代禅宗开悟技术为基本手段,以禅师方式激发个人源动力,使当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作用,让人的力量与智慧发生根本性升级的能力开发方式。开悟以身心合一、财智双用、家业共荣为目的,以求当事人达到开心智、增心能、平心气、善心计的效果。开悟过后修炼体系包含呈现真我、身心合一、自我驱动、树立人格、忘我境界五个层次。

­

    开悟后,当事人获取事业成就过程会更加精准高效与轻松快乐;小孩的简单快乐,老人的智慧充盈,壮年的旺盛精力将同时具备;无论在生意场、社会交往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亲人共处中都更加自在释然、游刃有余;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两个选择,完全可以做到兼得与贯通,而且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快乐。

 ­

 

        开悟后个人的内在特点

 

 ­       平静安稳,清醒澄明(本自清净) ­

        绵延不断,用之不竭(本不生灭) ­

        无欲无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

        自信坚定,内外一致(本无动摇) ­

         随机应变,运用自如(能生万法)

­

 

        开悟后个人的外在表现 ­

 

         影响巨大但不强加于人,刚毅果断但不自以为是, ­

         感恩慈爱但不姑息养奸,负责严谨但不求全责备, ­

         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骛远,持之以恒但不愚顽固执,; ­

         理解他人但不随波逐流,正直诚实但不口无遮拦, ­

         精力旺盛但不亢奋激越,通观全局但不粗枝大叶。

­

   

    星云大师: ­

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时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间,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的人生有所点拨。尽管行程绵密,时间紧迫,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众之间流传。例如: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

  长乐先生: ­

大师说的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 ­

我在平日读书和研究佛家经典时注意到,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成语中关联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脚踏实地,醍醐灌顶,将心比心,皆大欢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数,芸芸众生,出污泥而不染,种瓜得瓜,解铃还须系铃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门外汉,口头禅等等,比比皆是。连缀成一篇文章都绰绰有余,它们已被大众所熟知熟用,出处反倒不重要了,可见佛教与中华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献佛,各显神通。

 ­

 

  星云大师: ­

确实,当西域佛教传人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

 

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可见包容是因也是果。

 ­

  长乐先生: ­

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往远处看,是百川归海。

 ­

 

  星云大师: ­

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 ­

有学僧问赵州禅师:“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 ­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

当然,参禅求道的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开悟。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

 

 

  星云大师: ­

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惜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在,在!”不知者以为他疯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种深刻的禅修功 夫。意在唤醒自己的觉性。

­

  所以,看见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从此不必在那些传言和捕风捉影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了。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觉悟的人。 ­

 

  长乐先生: ­

儒家也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愚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想真正掌握知人的智慧,我们还应该参悟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而这个规律,也许就藏在我们心性中那面叫做“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

我看到大陆报纸《南方周末》上有学者谢泳先生的一段观点:“没有一种教育是成心要让人学坏的,但有些教育的结果是很多人变坏了,这是一个事实。教育不是让人学会爱,而是要让人学会恨,对待敌人就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博爱,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容是仁爱,但到了后来,这些都不要了。”细看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的衍变,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结果又是触目惊心的。

­

 

  星云大师: ­

  这是很遗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们与生俱有的潜能,培养良好和谐的性情,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佛教里,十分注重修行,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际的相处上,以人我无问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

­

  长乐先生: ­

公元67年,迦摄摩腾与竺法兰携《四十二章经》从印度来到中国的白马寺,佛教自此传人中国,站在共识的基础上,和中华文化达成了一种非常良好的默契,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又互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对佛教的包容。 ­

 

 

  星云大师:   ­

1963年,我代表台湾佛教会到印度访问,在偶然的因缘下,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先生见面。尼赫鲁先生对我们说:“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但是如果没有佛教,印度又怎能成为文化古国?”从尼赫鲁先生桌前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可看出他对佛教文化的重视。

­

中国和佛教之间始终是和谐的。佛教文化能融人悠久的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的佛教,甚至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拓展,可以说中国对得起佛教,佛教也对得起中国,这是有相互关系的。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

 

  长乐先生: ­

佛教讲慈悲,凤凰讲和美,二者有着同样的精神核心。传说中的凤凰是由多种鸟和兽组合在一起的,象征着多元与包容,也带给人们宽广的想象空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图腾。请大师对佛教中的“凤凰”给一个开示。

­

 

  星云大师: ­

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说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间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宗教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久的文化,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它对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承载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莫大的贡献。

­

   星云大师: ­

这个人虽然虚弱,但是他身上却带着一口袋无价之宝。宋朝柴陵郁禅师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就是蕴藏在中华文明深处的包容和进取的力道。 ­

 

谛听,生命动力之声